1、ICS 29.060.20 K 13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4302011 额定电压 450/750 V及以下硅橡胶绝缘 控制电缆 Silicon rubber insulated control cable of rated voltage up to and including 450/750 V 2011 - 05 - 10发布 2011 - 06 - 10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4/T 1430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2、 本标准由安徽省无为县电线电缆行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安徽华星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新亚特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天龙电器 线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明星电缆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安徽新科电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五洲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龙 庵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巢湖海兴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复兴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红旗电缆集 团有限公司、安徽长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国电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弘毅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恒晶电缆有限公司、安徽天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明都电力线缆有限公司、安徽顺驰电缆 有限公司、合肥虹达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和参加起
3、草人:吴俊生、吉启荣、汤永怀、姚飞麟、邵文贞、常峻、王海岭、任定 宏、石学军、叶东生、巫贤学、焦义宏、季传林、唐涛、张维霞、尚乃福、项志才、黄叶祥。 DB34/T 14302011 1 额定电压 450/750 V 及以下硅橡胶绝缘控制电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额定电压 450/750 V 及以下硅橡胶绝缘控制电缆的使用特性、型号和产品表示方法 及电缆规格、标志、电缆结构的一般规定、成品电缆、交货长度、包装、运输和保管。 本标准适用于有耐高温或有耐酸碱腐蚀要求的交流额定电压 450/750 V 及以下控制电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4、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951.11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1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厚度和外形 尺寸测量机械性能试验(GB/T 2951.11-2008,IEC 60811-1-1:2001,IDT) GB/T 2951.12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12部分:通用试验方法热老化试验 方法(GB/T 2951.12-2008,IEC 60811-1-2:1985,IDT) GB/T 2951.21 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21部分:弹性体混合料专用试验方法
5、耐臭氧试验热延伸试验浸矿物油试验(GB/T 2951.21-2008,IEC 60811-2-1:2001,IDT) GB/T 2952.1 电缆外护层 第1部分:总则 GB/T 3048.4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4部分:导体直流电阻试验 GB/T 3048.5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5部分:绝缘电阻试验 GB/T 3048.8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8部分:交流电压试验(GB/T 3048.8-2007,IEC 60060-1:1989,NEQ) GB/T 3048.9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9部分:绝缘线芯火花试验 GB/T 3956 电缆的导体(GB/T 3956-20
6、08,IEC 60228:2004,IDT) GB/T 6995.1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 第1部分:一般规定 GB/T 19666 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 JB/T 8137.1 电线电缆交货盘 第1部分:一般规定 JB/T 10696.7 电线电缆机械和理化性能试验方法 第7部分:抗撕试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型式试验 type tests(符号 T) 型式试验是按一般商业原则,对本部分所包含的一种类型电缆在供货之前所进行的试验,以证明电 缆具有良好的性能,能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型式试验的本质是一旦进行这些试验后,不必重复试验。 如果改变电缆材料或设计会影
7、响电缆的性能时,则必须重复进行型式试验。 DB34/T 14302011 2 3.2 抽样试验 sample tests(符号 S) 抽样试验是在成品电缆试验上或取自成品电缆的元件上进行的试验, 以检验成品电缆产品符合规定 要求。 3.3 例行试验 routine tests(符号 R) 例行试验是指制造方在成品电缆的所有长度上进行的试验。 3.4 额定电压 rated voltage 额定电压是电缆结构设计和电性能试验用的基准电压。额定电压用 U0/U 表示,单位为 V。 U0 为任一绝缘导体和“地”(电缆的金属护层或周围介质)之间的电压有效值。U 为多芯电缆系统任 何两相导体之间的电压有效
8、值。 当电缆用于交流系统时,电缆的额定电压应至少等于使用电缆系统的标称电压。 当电缆用于直流系统时,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电缆额定电压的 1.5 倍。 系统的工作电压应不大于系统额定电压的 1.1 倍。 3.5 假定值 fictitious diameters 按附录 A 计算所得的值。 4 使用特性 4.1 额定电压U0/U 为450/750 V。 4.2 电缆导体最高额定工作温度:正常运行时,180;短路(最长持续 5 s)时:350。 4.3 电缆的允许弯曲半径 无铠装层的电缆,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 6 倍; 有铠装或屏蔽结构的电缆,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 12 倍。 5 型号和产品表示方法
9、及电缆规格 5.1 型号 型号如表 1。 表1 型号 型 号 名 称 KGG 铜芯硅橡胶绝缘硅橡胶护套控制电缆 KGGP 铜芯硅橡胶绝缘硅橡胶护套编织屏蔽控制电缆 DB34/T 14302011 3 表1 (续) 型 号 名 称 KGGP2 铜芯硅橡胶绝缘硅橡胶护套铜带屏蔽控制电缆 KGG2G 铜芯硅橡胶绝缘钢带铠装硅橡胶护套控制电缆 KGG3G 铜芯硅橡胶绝缘细钢丝铠装硅橡胶护套控制电缆 KGGR 铜芯硅橡胶绝缘硅橡胶护套控制软电缆 KGGRP 铜芯硅橡胶绝缘硅橡胶护套编织屏蔽控制软电缆 5.2 代号 5.2.1 系列代号 控制用电缆 K 5.2.2 材料特征代号 铜导体 省略 硅橡胶绝缘G
10、 硅橡胶护套G 5.2.3 结构特征代号 铜丝编织屏蔽P 镀锡铜丝编织屏蔽 P1 铜带屏蔽 P2 铝塑复合带屏蔽 P3 软结构(移动敷设)R 钢带铠装2 钢丝铠装3 硅橡胶外护套G 5.3 表示方法 5.3.1 型号的组成和排列顺序见图 1。 外护套 屏蔽、铠装层(屏蔽和铠装代号中间用“-”隔开) 软结构特征代号 内护套 绝缘 系列代号 图1 型号的组成和排列顺序 5.3.2 电缆同一品种采用规定的不同导体结构时,第 1种导体用(A)表示(省略),第2 种导体用(B) 表示,在规格后标明。 DB34/T 14302011 4 5.3.3 标志: 加工订货时应标明电缆产品标志,它由电缆的型号、规
11、格、标准编号组成。 示例1:铜芯硅橡胶绝缘硅橡胶护套控制电缆,固定敷设用,额定电压450/750V、19芯、1.5 mm 2 ,表示为: 第1类导体结构者:KGG-450/750 V 191.5 DB34/T 14302011 第2类导体结构者:KGG-450/750 V 191.5(B) DB34/T 14302011 示例2:铜芯硅橡胶绝缘硅橡胶护套铜带屏蔽控制电缆,固定敷设用,第1类导体结构,额定电压450/750 V 19芯、 1.5 mm 2 、铜带屏蔽,表示为: KGGP2-450/750 V 191.5 mm 2DB34/T 14302011 示例3:硅橡胶绝缘硅橡胶护套编织屏蔽
12、控制软电缆,移动敷设用,额定电压 450/750 V、19 芯、1.5 mm 2 、编织屏 蔽,表示为: KGGRP-450/750 V 191.5 mm 2 DB34/T 14302011 5.4 规格 应符合表 2 规定。 表2 规格 导体标称截面/mm 20.5 0.75 1.0 1.5 2.5 4 6 10 型号 芯数 KGG KGGP 261 214 210 KGGP2 4 61 214 210 KGG2G 761 461 214 210 KGG3G 737 737 214 210 KGGR 261 KGGRP 261 248 注:推荐的芯数系列为:2、3、4、5、7、8、10、12
13、、14、16、19、24、27、30、37、44、48、52 和 61 芯。 6 标志 6.1 产地标志和电缆标志 电缆应有制造厂名、 产品型号和额定电压的连续标志, 厂名标志可以是制造厂家或商标的重复标志。 6.1.1 标志连续性 一个完整标志的末端与下一个标志的始端之间的距离: 在电缆外护套上应不超过 550 mm; 在电缆绝缘或包带上应不超过 275 mm。 6.1.2 耐擦性 印刷标志应耐擦。 6.2 清晰度 所有标志应字迹清楚。 DB34/T 14302011 5 6.3 产品表示方法 产品用型号、规格和标准号表示,表示方法应符合 5.2 规定。 6.4 绝缘线芯的颜色识别方法 6.
14、4.1 一般要求 当五芯以下电缆的绝缘线芯采用着色标识时,应符合 6.4.2 款规定。 6.4.2 颜色色谱 电缆优先选用的色谱: 两芯电缆:无优先选用色谱; 三芯电缆:浅蓝色、黑色、棕色; 四芯电缆:浅蓝色、黑色、棕色、黑色或棕色; 五芯电缆:棕色;或浅蓝色、黑色、棕色,黑色或棕色、黑色或棕色。 各种颜色应能清楚地识别并耐擦。 6.5 绝缘线芯的数字识别方法 6.5.1 一般要求 当绝缘线芯采用数字识别时,绝缘应是同一种颜色并按数序排列。 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印在绝缘线芯的外表面上。数字颜色应相同并与绝缘颜色有明显反差。阿拉伯 数字必须字迹清楚。 6.5.2 标志的优先排列方法 数字标志应沿着
15、绝缘线芯以相等的间隔重复出现,相邻两组数字标志应彼此颠倒。 当标志由单个数字组成时,则应在数字的下面放一破折号。如果标志是由两个数字组成时,则应上 下排列并在后面数字的下方放置破折号。相邻两组数字标志的间距 d 应大于 50 mm。 标志的排列如图 2 所示: 图2 标志的排列 6.5.3 耐擦性 应用浸过水的一团脱脂棉或一块棉布轻轻地擦拭制造厂名或商标、绝缘线芯颜色或数字标志,共擦 10 次,检查结果应符合要求。 6.6 色带识别 5 芯以上电缆也可采用色带识别。 7 电缆结构的一般规定 DB34/T 14302011 6 7.1 导体 7.1.1 材料 导体应是退火铜线,导体中的单线可以不
16、镀锡或镀锡。 7.1.2 结构 固定敷设用电缆的导体采用 GB/T 3956 的第 1 种圆形实心导体和第 2 种圆形绞合导体。 移动敷设用软电缆导体采用 GB/T 3956 的第 5 种柔软圆形绞合导体。 7.2 绝缘 7.2.1 材料 绝缘应为硅橡胶混合物。绝缘应紧密挤包在导体上,且应容易剥离而不损伤绝缘体、导体或镀锡层 (若有)。 7.2.2 厚度 绝缘厚度的标称值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绝缘厚度的平均值应不小于标称值,其最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 900.1 mm。 任何隔离层的厚度应不包括在绝缘厚度之中。 表3 绝缘标称厚度 导体标称截面/mm 2绝缘标称厚度/mm 导体标称截面/m
17、m 2绝缘标称厚度/mm 0.5,0.75 0.7 4 0.8 1.0 0.7 6 0.8 1.5,2.5 0.8 10 1.0 7.2.3 性能 绝缘机械性能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绝缘线芯应按 GB/T 3048.9 的规定经受 6 kV 工频火花试验检查。 表4 绝缘和护套物理机械性能 绝缘 护套 序号 试验项目 单位 G G 试验方法 1 老化前机械性能 GB/T 2951.11 1.1 抗张强度 最小 N/mm 25.0 6.0 1.2 断裂伸长率 最小 150 150 2 空气烘箱老化后机械性能 GB/T 2951.12 2.1 处理条件 温度 2002 2002 持续时间 h 2
18、40 240 2.2 老化后抗张强度 最小 N/mm 24.0 5.0 老化后断裂伸长率 最小 120 120 DB34/T 14302011 7 表4(续) 绝缘 护套 序号 试验项目 单位 G G 试验方法 3 热延伸试验 GB/T 2951.21 3.1 试验条件 温度 2003 2003 处理时间 min 15 15 机械应力 N/mm 20.2 0.2 3.2 试验结果 载荷下的伸长率 最大 175 175 冷却后的伸长率 最大 25 25 4 抗撕试验 JB/T 10696.7 抗撕强度 最小 N/mm 5.0 5 耐酸碱试验 附录B 附录B 7.2.4 绝缘线芯的颜色识别方法见
19、6.4、6.5、6.6。 7.3 成缆和填充物 7.3.1 绞合方向和绞合节距 绝缘线芯应绞合成缆,最外层的绞合方向为右向。 其绞合节距为: 固定敷设用的硬结构电缆应不大于绞合外径的 20 倍; 移动场合用的软结构电缆,应不大于绞合外径的 16 倍。 7.3.2 绝缘线芯排列 绝缘线芯采用数字标志时,由内层到外层从 1 开始按自然数序顺时方向排列。 7.3.3 填充物和隔离层 绝缘线芯之间的间隙采用非吸湿性、且适合电缆运行温度并与电缆绝缘材料相兼容的材料进行填 充,填充物应不粘连绝缘线芯。 成缆线芯和填充物可以用非吸湿性材料带绕包隔离层。 填充物和隔离层在电缆最高额定工作温度下应不会熔融。 7
20、.4 金属屏蔽 屏蔽型电缆在缆芯外应有一根或多根金属带绕包或金属丝编织结构组成金属屏蔽。 屏蔽和缆芯之间应重叠绕包二层在电缆最高额定工作温度下不会熔融的非吸湿性带子。屏蔽后,允 许绕包一层在电缆最高额定工作温度下不会熔融的非吸湿性带。 7.4.1 铜带绕包 采用 0.05 mm0.10 mm 的软铜带重叠绕包。 DB34/T 14302011 8 绕包时应在铜带下纵向放置一根标称截面不小于 0.20 mm 2 的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构成的引流线, 移动敷设软电缆的引流线应为多根结构的绞合软线。 7.4.2 铝塑复合带绕包 采用 0.05 mm0.10 mm 的铝塑复合带重叠绕包。 绕包时应在铝塑
21、复合带下纵向放置一根标称截面不小于 0.20 mm 2 的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构成的引 流线,移动敷设软电缆的引流线应为多根结构的绞合软线,其塑面在外。 7.4.3 金属编织 编织屏蔽由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构成,其编织密度应不小于 80。 编织层不允许整体接续,露出的丝头应修剪整齐,每 1 米长度允许更换金属线锭一次。 编织用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的标称直径应符合表 5 的规定。 表5 编织用圆铜丝标称直径 编织前假定直径/mm 编织丝直径/mm d10 0.15 10d20 0.20 20d30 0.25 30d 0.30 编织层覆盖密度按公式 1 计算 . (1) 100 ) 2 ( 2 p p
22、P 式中: P - 编织层覆盖密度, p - 单向覆盖系数 2 1 ) 1 ( 2 2 2 L D D mnd p (2) 式中: D - 编织层的平均外径,mm; d - 编织铜线的直径,mm; m - 编织机同一方向的锭数; n - 每锭的编织线根数; L - 编织节距,mm; 7.5 内衬层 7.5.1 结构 金属铠装电缆应采用内衬层。 挤包的内衬层应不粘连绝缘线芯。 绕包内衬层可采用双层或多层重迭绕包。 DB34/T 14302011 9 7.5.2 材料 材料应是与绝缘使用温度等级相当的硅橡胶。 7.5.3 厚度 挤包或绕包内衬层厚度的标称值应符合表 6 的规定。对于挤包型内衬层在任
23、一点的厚度应不小于 标称值的 800.2 mm,绕包内衬层的平均厚度不小于标称值的 800.2 mm。 表6 内衬层厚度 挤包前或绕包假定直径 d/mm 挤包内衬层厚度/mm 绕包内衬层厚度/mm d20 1.0 0.6 20d40 1.2 0.9 40d60 1.6 1.2 60d 2.0 1.4 7.6 金属铠装 除本标准另有规定外,应符合 GB/T 2952.1 的规定。 7.6.1 结构 金属带铠装由双金属带左螺旋状间隙绕包在内衬层上。 外护金属带的中间大致在内层金属带间隙上 方,包带间隙应不大于金属带宽度的 50。 圆金属丝铠装由单层或双层钢丝绕包在内衬层上, 并且钢丝之间间隙的总和
24、应不超过一根钢丝的直 径。 7.6.2 材料 金属带为涂漆钢带或镀锌钢带。 金属丝为镀锌钢丝。 金属带的层数、厚度和宽度应符合表 7 的规定。 表7 铠装金属带标称厚度和宽度 铠装前假定直径 d/mm 金属带层数标称厚度/mm 宽度/mm (不大于) d15 20.2 20 15d25 20.2 25 25d30 20.2 30 30d35 20.5 30 35d50 20.5 35 50d 20.5 45 铠装钢丝的直径应符合表 8 的规定。 DB34/T 14302011 10 表8 铠装钢丝标称直径 铠装前假定直径d/mm 铠装钢丝标称直径/mm (不小于) d10 0.8 10d15
25、1.25 15d25 1.6 25d35 2.0 35d 2.5 铠装钢丝总间隙检查:实测铠装钢丝及铠装层外径后,按下式计算铠装钢丝总间隙相当于钢丝的根 数: 0 sin ) ( N d d D N . (3) ) ( 1 d D L tg (4) 式中: N - 铠装钢丝总间隙相当于钢丝的根数; N0 - 铠装钢丝实际根数; D - 钢丝铠装层的实测外径,mm; d - 铠装钢丝(包括防蚀层)的实测外径,mm; - 钢丝绕包角,(); L - 实测钢丝绕包节距,mm。 铠装金属丝和金属带的尺寸低于标称尺寸的量值应不超过: 金属丝:5; 金属带:10。 7.7 护套 7.7.1 材料 外护套为
26、硅橡胶混合物,外护套材料应与绝缘材料的耐温等级相适应。 7.7.2 挤包 护套应紧密挤包在绞合的绝缘线芯、隔离层或金属铠装层上(若有),且容易剥离而不损伤绝缘或 护套。 护套表面应光洁、色泽均匀。根据供需双方协商,护套外允许有一层适当的保护层。 7.7.3 厚度 护套厚度的标称值应符合下表 9 的规定,其中铠装型电缆护套的最小标称厚度应不小于 1.8 mm, 其最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 800.2 mm。非铠装型电缆护套厚度平均值应不小于规定的标称厚 度,其最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 850.1 mm。 DB34/T 14302011 11 表9 护套标称厚度 护套标称厚度/mm 挤包护套前
27、假定直径d/mm 非装铠 装铠 d10 1.4 1.8 10d16 1.5 1.8 16d25 1.8 1.9 25d30 2.1 2.3 30d40 2.6 2.8 40d 3.1 3.3 7.7.4 性能 护套物理机械性能符合表 4 的规定。 8 成品电缆 8.1 外径 在圆形护套上的同一截面测得最大外径和最小外径之差( 值)应不超过规定的平均外径上限的 15 ,测量两处,取最大差值。 如用户对电缆外径上下限值有要求,其电缆外径平均上限值和平均下限值的规定值按用户要求;如 果用户没有对电缆外径上下限值要求按附录 C 计算。 8.2 导体电阻 电缆的每芯导体在 20时的直流电阻应符合 GB/
28、T 3956 的规定。 8.3 绝缘电阻 成品电缆绝缘电阻常数 20时应不小于 1500 Mkm。 8.4 耐压试验 8.4.1 成品电缆应能经受工频交流 3 kV 电压试验 5 min 不击穿。 8.4.2 浸水电压试验:额定电压450/750 V 成品电缆绝缘线芯应经受环境温度下,浸水至少 1 h、试验 电压为 2500 V 的工频电压试验 5 min,试验过程中应不发生击穿现象。试样长度(1015) m。 8.5 成品电缆的绝缘机械物理性能 应符合表 4 的要求。 8.6 成品电缆的护套机械物理性能 应符合表 4 的要求。 8.7 如果电缆有其他各种燃烧特性要求时 应符合 GB/T 19
29、666 规定的相关试验要求。 8.8 成品电缆标志 DB34/T 14302011 12 成品电缆的护套表面应有制造厂名称、产品型号及额定电压的连续标志,标志应字迹清楚、容易辨 认、耐擦。 成品电缆标志应符合 GB/T 6995.1 规定。 8.9 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8.9.1 产品应由制造厂检查合格后方能出厂,每个出厂的包装件上应附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 8.9.2 每批抽样数量按交货批至少抽取 1个试样,也可由供需双方协议规定。抽样检验项目的结果不 合格时,应加倍取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第二次试验,仍不合格,应对整批产品逐一进行试验。 8.9.3 产品外观应在正常视力下逐批检查。 8.9.4
30、 产品按表 10 规定的试验项目进行试验验收。 表10 产品试验 序号 检验项目 符合标准条文号 试验种类 试验方法 1 结构尺寸 1.1 绝缘厚度 7.2.2 T,S GB/T 2951.11 1.2 成缆 7.3 T,S 正常目力和直尺 1.3 屏蔽 7.4 T,S 正常目力和千分尺 1.4 内衬层厚度 7.5.3 T,S GB/T 2951.11 1.5 铠装 7.6 T,S GB/T 2951.11 1.6 护套厚度 7.7.3 T,S GB/T 2951.11 1.7 f值 8.1 T,S GB/T 2951.11 2 电性能 2.1 导体电阻(20 ) 8.2 T,R GB/T 3
31、048.4 2.2 绝缘电阻试验 2.2.1 绝缘电阻常数(20 ) 8.3 T,R GB/T 3048.5 2.3 电压试验 2.3.1 5 mim电压试验 8.4.1 T,R GB/T 3048.8 2.3.2 浸水电压试验 8.4.2 T GB/T 3048.8 3 绝缘物理机械性能 8.5 T,S GB/T 2951、JB/T 10696.7和本标准 4 护套物理机械性能 8.6 T,S GB/T 2951、JB/T 10696.7和本标准 5 燃烧试验 8.7 T GB/T 19666 6 外观 6.1 标志 6.4、6.5、6.6 和 8.8 T,S GB/T 6995.1 6.2
32、 表观 7.7.2 T,S 正常目力检查 7 交货长度 9 T,R 计米器 9 交货长度 根据双方协议长度交货,长度计量误差不超过 0.5。 10 包装、运输和保管 10.1 包装 DB34/T 14302011 13 10.1.1 电缆应妥善包装在符合 JB/T 8137.1 规定要求的电缆盘上交货。 10.1.2 电缆端头应可靠密封,伸出盘外的电缆端头应加保护罩,伸出的长度应不小于 300 mm。重量 不超过 80 kg 的短段电缆,可以成圈包装。 10.1.3 成盘电缆的电缆盘外侧的及成圈电缆的附加标签应标明: a) 制造厂家; b) 电缆型号、规格、电压等级; c) 电缆长度、净重、总
33、重; d) 标准编号; e) 出厂日期; f) 表示电缆盘滚动方向的箭头。 10.2 运输和保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电缆应避免在露天存放,电缆盘不得平放; b) 运输中不得从高处扔下装有电缆的电缆盘,不得机械损伤电缆; c) 吊装包装件时, 不得几盘同时吊装。在车辆、船舶等运输工具上,电缆盘必须放稳,并用合适方 法固定,防止互撞或翻倒。 DB34/T 14302011 14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确定护层尺寸的假设计算方法 A.1 概述 本计算方法用于确定电缆结构各组成部分的尺寸以确定选用相关的数值, 避免在单独计算中引起的 任何差异。 A.2 假定值的计算方法 A.2.1 导体的假
34、定直径 将列于表 1 中第1 种、第 2 种和第 5 种的值作为计算用导体假定直径 d。 表A.1 电缆用圆形铜导体的假定直径 计算用导体假定直径*/mm 标称截面/mm 2第1种 第2种 第5种 0.5 0.80 0.85 0.95 0.75 0.95 1.05 1.10 1.0 1.10 1.20 1.25 1.5 1.35 1.45 1.50 2.5 1.75 1.85 1.95 4 2.2 2.35 2.5 6 2.7 2.9 3.0 10 3.5 3.8 3.9 注:*本表列出的导体直径只能作为本规范计算基础,而不能通过测量来检验。 A.2.2 绝缘线芯的假定直径 将 A2.1 条所
35、给的导体直径的相应值加上规定的绝缘厚度与每根绝缘线芯其他任何必需的隔离层 厚度平均值之和的两倍,计算出绝缘线芯的假定直径 D1。如下式: i d D 2 1(A.1) 式中: d - 计算用导体假定直径(见表 A.1) i - 绝缘层的标称厚度 (见表 3) A.2.3 线芯绞合的假定直径 DB34/T 14302011 15 将第 A2.2 条计算的值乘以表 A.2 中给出的相应的成缆系数 , 与绞合线芯时加入任何的隔离层 厚度的两倍计算出缆芯的假定直径 Dt。 如下式: B D Dt 2 1 .(A.2) 式中: - 成缆系数(见表 A.2) B - 隔离层的标称厚度 绞合绝缘线芯外的隔离
36、层的标称厚度采用:0.20 mm 表A.2 线芯绞合成缆系数 绝缘线芯数 成缆系数 绝缘线芯数 成缆系数 绝缘线芯数 成缆系数 绝缘线芯数 成缆系数 2 3 4 5 6 2.00 2.16 2.42 2.70 3.00 7 8 10 12 14 3.00 3.45 4.00 4.16 4.41 16 19 24 27 30 4.70 5.00 6.00 6.15 6.41 37 44 48 52 61 7.00 8.00 8.15 8.41 9.00 A.2.4 金属屏蔽的假定直径(若有) 如下式: B u Dt Du 2 2 (A.3) 式中: Du - 屏蔽层的假定直径 u - 屏蔽层的标
37、称厚度 单层金属带屏蔽时,u等于金属带的厚度(见 7.4 条) 双层金属带屏蔽时,u等于 2 倍金属带的厚度(见 7.4 条) 圆铜线编织屏蔽时,u等于 2.5 倍的编织单线直径(见表 5) A.2.5 内衬层的假定直径(若有) 铠装型电缆应将 A2.3 条或 A2.4 条所计算出直径的相应值加上规定的内衬层厚度标称值的两倍 计算出内衬层假定直径 Db。 如下式: b Du Db b Dt Db 2 2 或 .(A.4) 式中: b - 内衬层的标称厚度(见表 6) A.2.6 铠装层的假定直径(若有) 如下式: a Db Da 2 .(A.5) 式中: DB34/T 14302011 16
38、Da - 铠装层的假定直径 a - 铠装层的标称厚度 双层金属带铠装时,a等于 2 倍金属带的厚度(见表 7) 钢丝铠装时,a 等于钢丝直径(见表 8) A.3 数值修约 对于上述每一种情况,计算值均应修约: 当计算值应修约到最接近的第一位小数; 如果修约前,要保留的后一位数字是 0、1、2、3、或 4,则应保留不改变(舍去)。 如果修约前,要保留的后一位数字是 9、8、7、6、或 5,则应增加 1(进位)。 DB34/T 14302011 17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耐酸碱试验方法 B.1 耐酸碱试验方法 应按 GB/T 2951.21 规定的方法做试验。 B.1.1 使用如下条件:
39、B.1.1.1 处理条件: 酸液类型 N-盐酸标准溶液(1 mol/L) 碱液类型 N-氢氧化钠标准溶液(1 mol/L) 温度 (232) 时间 168 h B.1.1.2 试验要求: 抗张强度变化率 最大 30 断裂伸长率 最小 100 注:需要做两项独立的试验,一项使用酸液,一项使用碱液。 DB34/T 14302011 18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圆形导体的电缆外形尺寸平均值上限和下限的计算 C.1 概述 本附录规定了圆形铜导体电缆外径平均值的上限和下限的计算方法。 C.2 平均外径下限的计算 C.2.1 取导体直径为 D,其值见表 C.2 给出的导体下限值。 C.2.2 导体直
40、径(见 C.2.1)加适当的值来计算线芯的标称直径,即加两倍绝缘厚度的规定平均值和线 芯上任何其他规定的包覆层的两倍规定平均值。 C.2.3 将 C.2.2 得到的值乘以表 C.1 的绞合系数 的值来计算绞合缆芯后的标称直径。 表C.1 绞合系数值 芯数 绞合系数 芯数 绞合系数 芯数 绞合系数 芯数 绞合系数 2 2.00 12 4.16 24 6.00 38 7.33 3 2.16 12 *5.00 25 6.00 39 7.33 4 2.42 13 4.41 26 6.00 40 7.33 5 2.70 14 4.41 27 6.15 41 7.67 6 3.00 15 4.70 28
41、6.41 42 7.67 7 3.00 16 4.70 29 6.41 43 7.67 7 *3.35 17 5.00 30 6.41 44 8.00 8 3.45 18 5.00 31 6.70 45 8.00 8 *3.66 18 *7.00 32 6.70 46 8.00 9 3.80 19 5.00 33 6.70 47 8.00 9 *4.00 20 5.53 34 7.00 48 8.15 10 4.00 21 5.33 35 7.00 52 8.41 10 *4.40 22 5.67 36 7.00 61 9.00 11 4.00 23 5.67 37 7.00 注:*各芯绞合在
42、一层中。 C.2.4 将由 C.2.3 所得值加两倍护套厚度规定平均值和电缆绞合缆芯规定的其他包覆层(或任选)的 两倍厚度规定的平均值来计算成品电缆的标称外径 D0。编织层的厚度为编织单线直径的 2.5 倍。 C.2.5 把 D0 乘以 0.97 修约后得到的值,即为电缆平均外径的下限 Dmin。 如果 0.97 D0 5 mm,那么修约到最接近的较小的一位小数。 如果 5 mm 0.97 D0 10 mm,那么修约到最接近的较小的一位偶数小数。 如果 0.97 D0 10 mm,那么修约到最接近的较小的 0.5 单位。 DB34/T 14302011 19 例如: 0.97 D0=4.33
43、Dmin=4.3 0.97 D0=7.33 Dmin=7.2 0.97 D0=11.33 Dmin=11.0 0.97 D0=11.83 Dmin=11.5 C.3 平均外径上限的计算 C.3.1 取导体直径为 D,其值见表 C.2 给出的导体上限值。 C.3.2 导体直径(见 C.3.1)加两倍绝缘厚度的规定平均值和线芯上任何其他规定的包覆层的两倍厚度 规定平均值来计算线芯的标称直径。 C.3.3 将 C.3.2 得到的值乘以表 C.1 的绞合系数 的值来计算绞合缆芯后的标称直径。 C.3.4 将由 C.3.3 所得值加两倍护套厚度规定平均值和电缆绞合缆芯规定的其他包覆层(任选)的两 倍厚度
44、规定的平均值来计算成品电缆的标称外径 D1。编织层的厚度为编织单线直径的 2.5 倍。 C.3.5 平均外径的上限 Dmax 按下式计算到二位小数 X D D 1 max 05 . 1 .(C.1) 式中: 对于单芯电缆, 若 D1 5 mm,X 取 0.3 mm 若 D1 5 mm,X 取 0.4 mm 对于多芯电缆, 若 D1 5 mm,X 取 0.4 mm 若 D1 5 mm,X 取 0.5 mm Dmax 修约法与 Dmin 一样(见 C.2.5),但用修约至最接近的较大值代替修约至最接近的较小值。 例如: 若 1.05D1 +X=4.84 Dmax=4.9 若 1.05D1 +X=9
45、.23 Dmax=9.4 若 1.05D1 +X=12.11 Dmax=12.5 若 1.05D1 +X=12.62 Dmax=13.0 表C.2 圆形铜导体直径的下限和上限 第1种导体直径/mm 第2种导体直径/mm 第5种导体直径/mm 标称截面/mm 2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 0.5 0.75 1 1.5 2.5 4 6 10 0.80 0.98 1.13 1.38 1.78 2.26 2.76 3.57 0.90 1.18 1.33 1.58 1.93 2.54 3.09 4.00 0.85 1.10 1.15 1.45 1.86 2.35 2.89 3.75 0.95 1.30 1.35 1.65 2.10 2.63 3.22 4.18 0.85 1.10 1.15 1.45 1.85 2.35 2.95 4.00 0.95 1.30 1.35 1.65 2.10 2.63 3.25 4.50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