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沁县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4 分)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模式图,回答问题。1.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 B. 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 出生率明显降低造成的 D. 两次社会大分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2. 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 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C. 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 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答案】1. B 2. B【解析】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自然环境
2、状况的影响减小。出生率明显降低是直接原因。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1 题详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B 对。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自然环境状况的影响减小,A 错。出生率明显降低是直接原因,C 错。两次社会大分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D 错。【2 题详解】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B 对。其它迁移类型不是主要迁移类型,A、C、D 错。- 2 -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表,完成下列各题。3. 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
3、是( )地势高、气候寒冷 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资源丰富 土地生产潜力小A. B. C. D. 4. 据分析研究,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 )消费水平迅速上升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自然灾害的增多A. B. C. D. 5. 提高西藏人口合理容量的可行措施是( )加强进藏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开发资源、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加强环境保护限制外地人口进藏A. B. C. D. 【答案】3. D 4. A 5. C【解析】【3 题详解】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地势高、气候寒冷,属于高寒气候,对。生态环
4、境脆弱,对。自然资源丰富,不是环境承载力低的原因,错。土壤肥力较差,土地生产潜力小,对。D 对,A、B、C 错。【4 题详解】据分析研究,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消费水平迅速上升,对。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对。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是环境人口容量增大的原因,错。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的增多,对。A 对,B、C、D错。【5 题详解】提高西藏人口合理容量的可行措施是加强进藏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对。开发资源、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对。加强环境保护,利于提高环境合理人口容量,对。限制外地人口进藏,不能提高人口合理容量,错。C 对,A、B、
5、D。- 3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 ,回答下列各题。6. 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 8 000 B. 10 000 C. 6 000 D. 4 5007. 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效应的是( )A. 四川水力资源 B. 山东气候资源C. 黑龙江矿产资源 D. 内蒙古水资源【答案】6. D 7. D【解析】试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6 题详解】由木桶效应可知,一个地区环境人
6、口容量取决于供养人数最少的那类资源,D 正确。【7 题详解】由木桶效应可知,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供养人数最少的那类资源,内蒙古水资源数量最少,相当于短板,D 正确。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小区有规模地结合,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据此完成下列各题。8. 城市最基本的功能用地是( )A. 商业区用地 B. 工业区用地 C. 住宅区用地 D. 绿化用地9. 城市中基本的功能区是( )A. 商业区、行政区和文化区 B. 工业区、行政区和休养健身区C. 行政区、住宅区和旅游度假区 D. 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10. 影响住宅区分化,形成不同级别的住宅区的常见原因是( )A. 地形因素 B. 收入高低C.
7、通达度 D. 距市中心的远近- 4 -【答案】8. C 9. D 10. B【解析】【8 题详解】城市最基本的功能用地是住宅区用地,一般占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半以上,C 对。商业区用地要求交通通达度高,占地面积小,A 错。工业区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区外围郊区,或远离城区,B 错。绿化用地占城市用地比重小,D 错。【9 题详解】城市中基本的功能区是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D 对。行政区、文化区、休养健身区占地面积小,不是城市基本功能区。有些城市没有文化区、旅游度假区等,不是基本功能区。A、B、C 错。【10 题详解】影响住宅区分化,形成不同级别的住宅区的常见原因是收入高低,高收入阶层居住在高级住宅区,消
8、费水平高。低收入阶层居住在低级住宅区,B 对。 地形因素、通达度、距市中心的远近影响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分布位置,不是形成的主要原因,A、C、D 错。【点睛】城市最基本的功能用地是住宅区用地,一般占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商业区用地要求交通通达度高,占地面积小。城市中基本的功能区是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影响住宅区分化,形成不同级别的住宅区的常见原因是收入高低。甲市 2008 年户籍人口出生 9.67 万人,出生率为 0.699%;死亡 10.7 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 14 年。图上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1. 甲市可能是
9、 ( )A. 西宁 B. 延 安C. 上海 D. 广州- 5 -12. 图 1 中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 )A. B. C. D. 【答案】11. C 12. A【解析】试题分析:【11 题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数据显示甲市具有“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然增长率”的特点,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自然增长率越低。综上比较分析上海最为合适。故 C 正确。【12 题详解】甲市出生率为 0.699%,死亡率为 0.773%,结合图表数据,人口产生产类型与 相符。故 A正确。【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特征【名师点睛】人口增长模式:1、概念:又称人口在生产类型,反
10、应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人口增长处于不同的阶段,体现了人口增长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的过程。2、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 -13. 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 a 曲线 B. b 曲线 C. c 曲线 D. d 曲线14. 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 )A. 住宅区 B. 工业区 C. 商业区 D. 文化区【答案】13. D 14. C【解析】试题分析:【1
11、3 题详解】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整体上地租由市中心向外缘逐渐减少。在放射道路与环线交汇路口,往往形成地租的次高峰。图中 d 曲线在下降过程中,出现次高峰,是能正确表示该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D 对。a 曲线是上升趋势,A 错。b 曲线 、 c 曲线没有形成次高峰,B、C 错。【14 题详解】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商业区,商业区付租能力强,占有交通最便利的区域,C 对。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付租能力较弱,不占地价最高的区域,A、B、D 错。【考点定位】城市地租理论,影响地租曲线的因素,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名师点睛】城市地租变化曲线,反应出城市地价由中心向外
12、缘不断降低的特点,即距市中心越远,地价越低。但是要注意在放射线与环线交汇的路口处,出现地租次高峰。商业区对交通通达度要求高,付租能力强,一般布局在地租高,且交通通达度高的地区。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 ,完成下列各题。- 7 -15. 图中等值线 a、b、c 的地租高低关系是( )A. abc B. abcC. abc D. abc16. 造成图中局部地区地租分布等值线由中心向 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条件 B. 交通条件C. 人口分布状况 D. 早期商业活动【答案】15. A 16. B【解析】试题分析:【15 题详解】地租水
13、平是随着离城市中心的远近而变的。离城市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16 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租分布等值线沿着公路线由中心向外凸出。可见,影响等值线凸起的因素是交通的便捷程度。考点:城市的空间结构。下图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7. 国目前人口增长属于下列哪一阶段( )A. 原始低增长阶段 B. 加速增长阶段- 8 -C. 增长减缓阶段 D. 低速增长阶段18. 反映印度人口状况的可能是( )A. B. C. D. 19. 图中国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A. 人口老龄化问题 B. 人口基数过大问题C. 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D. 失业人口增加问题【答案】17.
14、A 18. C 19. A【解析】试题分析:【17 题详解】读图可知,国人口特点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伴随的是低自然增长率,应该属于原始型的人口增长模式。选 A 项。【18 题详解】印度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相应的是高自然增长率,由图示判断符合其特点,选 C 项。【19 题详解】的人口特点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且出现人口的负增长,说明该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选 A 项。【考点定位】人口增长模式及对应的人口问题。读 X、Y 两国人口金字塔图,回答下列各题:20. Y 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B.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
15、长率C.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1. 造成 X、Y 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9 -A. 经济水平 B. 教育水平 C. 历史条件 D. 自然条件22. 属于 Y 类型的国家有( )A. 尼日利亚 B. 印度 C. 泰国 D. 日本【答案】20. D 21. A 22. D【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20 题详解】Y 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表明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选 D 项。【21 题详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即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模式的根本原因。故选 A 项。【22 题详解】Y 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只
16、有日本符合。故选 D 项。读我国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23. 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干旱地区多,湿润地区少B. 山区多,平原少C. 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D. 北方多,南方少24. 我国“黑河一腾冲”一线以西地区面积占全国的 57,人口只占 6。下列关于其成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气候干燥,生态脆弱B. 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C.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不便D. 人口的出生率低- 10 -25. 我国东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较西部地区大。关于其成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东部地区科技水平较高B. 东部地区耕地资源、水资源更丰富C.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
17、东部地区人均消费水平更高【答案】23. C 24. D 25. D【解析】试题分析:【23 题详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一般来说,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汉族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故选 C。【24 题详解】西部地区地域广阔,但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交通闭塞,故人口密度小。西部地区的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较快,故选 D。【25 题详解】
18、消费水平越高,即人均消费量越大,则环境人口容量应越小,故选 D。【考点定位】我国人口分布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名师点睛】环境人口容量及影响因素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
19、关系,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的关系。读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1 -26. 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A. B. C. D. 27. 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经历了图示过程的是( )A. 埃及 B. 泰国 C. 德国 D. 印度28. 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处于图中的哪一阶段( )A. B. C. D. 【答案】26. C 27. C 28. C【解析】试题分析:【26 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减小并趋于 0 时,人口总数达最大值,观察图可知,符合,因此选 C 项。【27 题详解】观察图发现,该图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并出现小于 0,说明人口
20、出现负增长,应为发达国家,结合选项应选 C 项。【28 题详解】目前我国人口处于三低阶段,但未出现人口负增长,所以我国人口增长应处于-阶段,故选 C 项。考点: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 -29. 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公路交通枢纽 D. 港口30. 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 位置适中 B. 资源丰富 C. 气候宜人 D. 经济中心【答案】29. D 30. D【解析】【29 题详解】甲地位于红海进入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上,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
21、服务业,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港口,A 对。地形、气候、公路枢纽不是影响财政收入来源的主要因素,B、C、D 错。【30 题详解】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该国的经济中心,国家财政收入最高的城市,D 对。位置临海,不是成为首都的优势条件,A 错。资源缺乏,气候干燥,B、C 错。“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回答下列各题。31. 上海建设“海绵城市” ,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A. 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 防止海水倒灌C. 减缓地面沉降 D. 减弱酸雨污染32. 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 退耕恢复湿
22、地 B. 铺设防渗路面C. 完善排水系统 D. 增加绿地面积【答案】31. C 32. D【解析】- 13 -“海绵城市”增加城市水量,降低城市中心温度,降低城郊间热力环流,A 错;对海水倒灌影响较小,B 错;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减缓地面沉降,C 对; 与酸雨污染无关,D 错。二综合题33.读下图“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 回答问题。(1)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计算方法 。(2)右图中 A 段,人口的出生率 ,死亡率 ,处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 ”阶段。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对应右图中的 阶段。(3)当前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位于右图中的 阶段,对应图左中 。【答案】 (1) 自然增长率 出
23、生率-死亡率(2)高、高、高高低、C(3)D b【解析】【详解】(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自然增长率。(2)右图中 A 段,属于原始型模式,人口的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处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高高低”阶段。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对应右图中的 C 阶段,即高低高阶段。(3)当前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位于右图中的 D 阶段,低低低模式,对应图左中 b 图。34.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图” ,城市人口 56 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按城市功能划分,A、B、C 三地中属于商业区的是_(填字母)。- 14 -(2)若该市是我国某城市,目前城市等级为_,目前该城市人口
24、不断增加,20 年后城市人口预计达 113 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_。(3)根据图中信息简述促进该城市发展的条件有哪些。(4)该地区煤、铁资源丰富,在此资源基础上该地发展了钢铁工业,请从保护环境角度判断其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答案】 (1)B(2)大城市;城市化(3)a.矿产资源丰富;b.水陆交通便利;c.靠近河流,水源充足(4)合理;a.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b.地处河流的下游;c.远离主城区。【解析】【详解】 (1)按城市功能划分,A、B、C 三地中属于商业区的是 B,位于城市几何中心,交通通达度最高。(2)若该市是我国某城市,城市人口 56 万,目前城市等级为大城市。目前该城市人口不
25、断增加,20 年后城市人口预计达 113 万,城市总人口增加,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城市化。(3)根据图中信息,图示有铁矿、煤矿,形成了钢铁城、卫星城,促进该城市发展的条件有矿产资源丰富。图中有河流、铁路、公路等,水陆交通便利,促进城市发展。靠近河流,水源充足。(4)该地区煤、铁资源丰富,在此资源基础上该地发展了钢铁工业。从保护环境角度分析,钢铁城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区污染少。地处河流的下游,不污染城区水源。远离主城区,减少对城区的污染。城市钢铁工业的布局合理。【点睛】城市商业区是 B,位于城市几何中心,交通通达度最高。城市总人口增加,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图例中有煤、铁资源,有河流、公
26、路、铁路等,经济发展条件主要从资源、交通、水源方面分析。污染少或不污染城区的大气、水等环境,说明工业布局合理。35.读“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 ,回答问题。(l)图中 曲线表示发达国家的变化, 曲线表示发展中国家的变化。(2)城市化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 产业向 产业转- 15 -移,城市 不断扩大。(3)B 类国家的城市化特点是起步 、水平 。(4)A 曲线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呈下降趋势,该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此现象称为 现象。【答案】(1)A B (2)第一产业 第二、三 用地规模(3)晚 低 (4)
27、逆城市化【解析】整体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城市化的最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是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目前城市化增长速度快。(l)图中 A 曲线表示发达国家的变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 B 曲线表示发展中国家的变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2)城市化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B 类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是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目前城市化增长速度快。(4)A 曲线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呈下降趋势,该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此现象称为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原因是乡村或小城镇的基础市区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