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1177444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 试卷(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1西周时,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并非拥有独立主权的诸侯接受周王授权而进行代理统治。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西周是主权统一的国家 B西周没有出现最高统治权威C诸侯在封国内独立实行统治 D分封体制以宗法血缘为基础2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2、唐代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人 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3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 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A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B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C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D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4宋代从乾德元年(963 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地方行政区

3、划的变迁5宋神宗在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之贰左、右仆射为宰相,而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而别置侍郎以佐之,则三省互相兼矣”。这有助于A裁汰官吏冗员 B促进科学决策 C推动政务统一 D规范行政流程- 2 -6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 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宦官与内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7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

4、人口变化的数据表。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府因素是() 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摊丁人亩政策使百姓不再隐藏人口C. “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8.明代大学士徐阶说:“阶惟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C明朝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明显 D保障漕运是明朝维护统治的根本大计9明朝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中指出:“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内二万则取足于商税,若奉禁无征,军需缺

5、乏,势必重敛于民,民穷财尽,势难取给。”这表明A明朝商税收人成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 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根本变化C明朝军费开支巨大造成财政入不敷出 D国家征收商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10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一系列特权被列强取得,打破了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B海关管理权落人英国人的手中C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11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1859 年),洋人来换合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A使列强侵

6、略势力逐步深人中国内地 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3 -12.下表是 1843 年与 1858 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A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 B.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C中国日趋沦为西方的原料基地 D.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3. 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 1956 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 ”斯帕克认为欧洲失去“进步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A. 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

7、 B. 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东西欧对峙C. 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经济 D. 战后美国独占世界市场,并控制欧洲14. 1961 年,国家规定在 1960 年底 12900 万城镇人口的基础上,3 年内减少 2000 万以上并要求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特别是 1958 年以来从农村招收的职工,凡是能回农村的,都动员回农村支援农业生产。这一规定意在A. 减轻城市工业发展负担 B. 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C. 支援农村地区工业建设 D. 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15雅典的城市布局中,市政广场、议事大厅、神庙、歌剧院、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是最为显著的建筑物;集体性活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8、这些现象都是雅典( )A社会稳定的反映 B文化繁荣的表现C政治制度的产物 D自然环境的折射16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体现出罗马法( )A道德意识的法律化 B契约关系的道德化C通过法律塑造道德 D以商品经济为基础17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宽容法案 。其中, 宽容法案授予几乎所有新教徒群体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英国通过上述两个法案( )A确保了议会的基本权利 B把国王置于“统而不治”的境地- 4 -C继承了传统的政治规则 D使公民权利和君主权力达到平衡18 “13 个新兴的

9、州都刻不容缓地为自己制定了成文宪法。所有的宪法都遵循伟大的独立宣言所陈述的思想:一旦政府妨害这种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幸福而建立新的政府 。 ”这表明独立之初的美国( )A邦联体制遭到各州的普遍抵制 B迫切需要确立三权分立的行政机制C邦联国家的存在缺乏法律依据 D亟待强化中央集权以摆脱政治危机191953 一 1973 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美国 35% ,英国 35%,法国 52%,联邦德国 59 %,日本 98 %。其经济的高速发展皆因为( )A信息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B刺激需求、扩大消费以推动经济发展C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经济

10、增长D充分发挥市场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20供给侧改革是目前我国经济改革的热门话题,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其内容是在生产领域去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在财政金融领域是大规模减税、削减开支、紧缩货币。下面选项与之相关的是( )A出现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B推行混合所有制C新经济造成我国经济结构失调D借鉴了美国供给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复兴”实践2120 世纪 20 年代,法、英、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魏玛共和国(德国)与苏联建立了秘密联系,得以在苏联训练飞行员和坦克手。1934 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20 世纪 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中美

11、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此后,西欧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1979 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上述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反映了( )A在对外关系中彻底排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B对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走向D冷战背景下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与孤立22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 5 -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A大国霸权

12、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布雷顿森林体系 D经济全球化趋势23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 。材料的主旨是( )A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B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C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D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24有学者这样评论新中国初期的一项外交政策,认为它“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 ,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在“它”的影响下( ) 朝鲜实现了停战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13、” 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 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A B C D二、非选择题(25 题 12 分,26 题 16 分,27 题 12 分,28 题 12 分,共 52 分)25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6 年 2 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 8000 字的电报。凯南认为,苏联是“深厚强大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潮流孕育出来的”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必须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而不是伙伴。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尼克松主义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尼克松的伙伴关系是要加强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

14、国之间的关系,在亚洲要加强同日本的关系以及世界上“自由”国家和独立国家的关系,解决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对付苏联的扩张。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材料三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目 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 6 -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凯南对美苏关系的认识,分析其提出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府在七十年代的对外政策。(3

1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4分)26. (16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 ”“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 , “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 。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士绅并不像某种“经纪”或者“代理人”,他们似乎在这个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崇善

16、堂等地方慈善组织逐渐向地方自治组织转化,基于共同利害的社区认同开始形成。 据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等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以来,几乎所有威尼斯人都是商人,他们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业网络扩大,甚至进入中亚、印度和中国去寻找商业机遇。威尼斯货币是当时欧洲普遍流通的货币。银行家们向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商人发放信贷凭证,商人 们发明了分散商业投资的新方法,有限责任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关于债务、破产等的商业习惯法得到推广。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他们自己管理城市事务。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在威尼斯找到典范:退休公务人员的年金制,对孤寡的照顾,医院的医疗福利制度等等。威尼斯作为“自由的长女,闪烁着自

17、由之光的童贞城市” ,堪称世界上早期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国家。 据美本特利新全球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双林镇和威尼斯城市发展特点的异同。 (10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双林镇为代表的江南市镇和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意大利城市对两国社会转型影响不同的原因。 (6 分)27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 年 8 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 23 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 年 10 月 28 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 7 -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殊经营权,开始了他

18、真正的商人生涯。 1979 年 5 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 80 的美国老人带着 20 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 81 岁老人就是哈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 500年 材料二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家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到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合众共和国:1933 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1983 年广东成为中国第

19、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直到 20世纪 80 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 ,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007 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条中,别出心载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 ,他解释说, “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 “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俞可平雷

20、默的“淡色中国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2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4 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6 分)28.(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 ,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

21、;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 动世- 8 -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合乎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9 -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1、 【答案】A【解析】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表明二者之间形成君臣

22、关系,西周已成为主权统一的国家。故答案为 A项。周王代表最高统治权威,排除 B 项;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并非“独立实行统治” ,排除 C 项;D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点睛: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2、 【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士子考试“须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 ,资格限制放宽了,说明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 C 正确;A 不符合“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 ,排除;B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 错误。3、 【答案】

23、C【解析】 “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 ”,是因为关中地区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洛阳地区农业发展较为稳定。这种现象将会导致统治者将都城迁到洛阳,即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这种现象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系,排除 D 项。4、 【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以较高官职兼理县官的做法,是中央政府 针对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以此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 C 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ABD 项。点睛: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发展过程中,中央政府总是采取措施不断削弱地方政府的权力,表现出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权力逐步被削弱的特点。5、 【答案

24、】C【解析】以“三省互相兼”的方式,可以减少相互间的制约与扯皮,推动政务的统一。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这种方式并非能够做到科学决策,排除B 项;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6、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在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获得“票拟”职权的同时,又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种做法是通过宦官与内阁的共同参与、互相制约来保证皇权独尊。故答案为 B 项。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结论片面,排除;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7、 【答案】B【解析】从表格数据来看,清前期人口较明初人口有大幅增加,其中的政府因素是清 政府实行摊丁人亩政策,使百姓没有必要再隐藏人口。故答

25、案为 B 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ACD 项。8、 【答案】B【解析】材料“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说明明朝时首都- 10 -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材料“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说明了两者的分离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A 项是指唐朝安史之乱后,排除;材料“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说明 D 项错误。9、 【答案】D【解析】明朝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税才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故 A项错误;明朝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亦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故 B项错误;由材料“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可知材料中开支

26、项除有军费外,还有防汛等工程费用,故 C 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国家征收商税既可满足政府的财政开支需求,同时又可防止对农民征收重税,利于维护统治,故 D 项正确。10、 【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打破了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 ,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 ,说明清朝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遭遇危机。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D 项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11、 【答案】A【解析】这次“换约”事件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组成部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逐步深人中国内地。故答案为 A 项。 马关条约的签订,

27、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 B 项;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排除 C项;马关条约允许各国在中国投资办厂,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排除 D 项。12、 【答案】B【解析】表格反映从 1843 年到 1858 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大幅降低,将会导致外国棉花和棉织品大量涌入,这一现象将对中国传统棉纺业产生严重冲击。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排除 C 项;D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3、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欧美国家利用落后地区的廉价资源获得了经济长期发展;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且东西欧

28、形成对峙局面;故斯帕克主要强调了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导致西欧国家失去广阔的 市场和资源,加之冷战的出现,自身发展从而受到限制,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而是强调欧洲衰落的原因,排除 A。C 项也是欧洲衰落的原因之一,但与斯帕克的观点不符,排除。D 项中“独占”说法错误,且与斯帕克的观点不符,排除。14、 【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国家规定减少城镇人口,并要求 1958 年以来从农村招收的职工回农村支援农业生产,其用意是纠正 1958 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对农业的消极影响,并调整工农业发展的比例,故 D 正确。减轻城市工业发展负担不是该规定的用意,故 A

29、错误;该规定纠正的是工业中的“左”倾错误,故 B 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支援- 11 -农业,而不是农村地区的工业建设,故 C 错误。15 【答案】C 【解析】雅典实行民主政治,为了保证公民的民主权利,雅 典的城市布局中,市政广场、议事大厅、神庙、歌剧院、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是最为显著的建筑物,集体性活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社会稳定的反映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文化繁荣 的表现不合题意 ,故 B 项错误;政治制度的产物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自然环境的折射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16 【答案】A 【解析】题干表明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作为社会道德意识,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体现出道

30、德意识融入法律之中,即罗马法具有道德意识法律化的特征,故 A 项正确;通过题干可以看出,契约关系以道德为前提,不是契约关系的道德化,故 B 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契约关系以道德为前提,不是通过法律来塑造道德,故 C 项错误;题干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商品经济关系,但不能说明罗马法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故 D 项错误。17 【答案】D 【解析】题干的重点在于论述宽容法案的内容,不在于议会的地位,故A 项错误;在 1689 年,国王还是有一定权利的,故 B 项错误;题干主要意图在于 议会通过两个法案的意义,与传统的政治规则无关,故 C 项错误;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宽容法案使新教徒的信仰有了自由,这样就使

31、得君主的权利与公民的权利趋于平衡,故D 项正确。18 【答案】D 【解析】题干没有论及邦联体制遭到抵制,故 A 项错误;题干表明需要强化中央集权,而不是确立三权分立的行政体制,故 B 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13 个州都制定了成文宪法,这与缺乏法律依据意思相反,故 C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一旦政府妨害这种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幸福而建立新的政府 ”可知,独立之初的美国迫切期待强化中央集权,维护革命成果,以摆脱政治危机,故 D 项正确。19 【答案】B 【解析】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 20 世纪 90 年代新经济的内容,故 A 项错误;刺激需求、扩大消费是国家干预经济的

32、手段,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故 B 项正确;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组成了关贸总协定,打破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贸易自由化,故 C 项错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减少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 D 项错误。20 【答案】D 【解析】材料论述的是供给侧改革,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无关,故 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供给侧改革,与 所有制无关,故 B 项错误;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各类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材料并没有体现我国出现了经济结构- 12 -失调的情况,故 C 项错误;供给经

33、济学是 20 世纪 70 年代初出现于美国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因强调供给(即生产)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而得名,认为美国经济当时的关键问题在于供给,即供给不足,与材料中我国进行的供给侧改革都是在供给方面调整经济,故 D 项正确。21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我们可以获知,国际关系突破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区别,但远未达到彻底排除意识形态的影响,故 A 项错误;只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不是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故 B 项错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关系缓和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涉及了 20 世纪 20 年代,冷战是 20世纪 40 年代后的状况,故

34、 D 项错误。22 【答案】C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长期大国霸权主义,虽然遭到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故 A 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普遍现象,虽然在不同时期国家干预的力度有所不同,但迄今为止仍在使用,故 B 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经济实力建立起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随着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黄金储备减少,美元实际贬值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故 C 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大势所趋,且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地加强,故 D 项错误。23 【答案】C 【解析】据材料“

35、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可知无法体现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 ”可知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故 B 项错误;据材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故有利于稳定国际关系,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未涉及实行全球治理的问题,故 D 项错误。24 【答案】C 【解析】 “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 ,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朝鲜实现停

36、战没有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故错误;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故正确;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故正确;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故正确,选择 C 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25、(1)认识:苏联是美国的政治对手。(1 分) 原因:二战结束,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不断增强;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4 分) - 13 -(2)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实施对华关系的正常化;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与盟国的“伙伴关系” ;以实力为后盾,以遏制为手段,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3 分) (3)

37、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各国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共 4 分)26、 (1)(10 分)同:商业发达;都具有自治功能;慈善事业发展。 (2 分)不同:双林镇: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程度高;国内市场大;商帮、会馆的推动作用大;社会阶层变化大;士绅占据主导地位。 (4 分)威尼斯:社会阶层固定单一;国外市场大;金融业发达;独立自治;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国功能完善。 (4 分)(2) (6 分)中国: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士绅化的商人成为封建王朝强化社会治理的力量,维护了封建统治,商人没有转化为资产阶级;传统儒

38、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 分)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形成和壮大;文艺复兴兴起和扩展,形成了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 分)27、(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实施改革开放。(2 分) (2) 调整:美国由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 分) (3)美国的“淡色”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局部调整,不会导致变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淡色”实质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手段等。(6 分)28.(12 分)示例一:观点: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论述:晚清外交走向失

39、败的过程是国力逐渐衰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因为晚清国力不济导致外交失败,而是外交失败导致国家衰落在与西方列强相比,晚清政府所抱的不是弱国心态,而是始终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被推翻的 70 余年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不仅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而且还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外交的失败成为中国从世界中心被排挤到世界边缘的原因 因此,晚清的失败决非由于国力不支,而是由于观念的陈腐和制度的落后外交失败是国家失败的一个表现,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 示例二:观点:新中国的外交与国家综合国力

40、的壮大 论述:1949 年,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政策,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地位,打破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新中国政权的- 14 -封杀,为新中国的建设争取了相应的安全和资源1953 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国内建设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1955 年亚非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中国与亚非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的关系奠定了基础1970 年代,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缓和并走向正常化,更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转机和突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之后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新时期以来,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改革开放和平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