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蠡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1181626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蠡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河北省蠡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河北省蠡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河北省蠡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河北省蠡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蠡县中学高二历史 9 月考试卷一、单选题(共 65 小题,每题 1 分)1.王国维说:“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盖周时以嫡庶长幼为贵贱之制,商无有也。 ”这表明 ( )A. 周代全面继承了商代的继承制度B. 周代的继承制度比商代更合理C. 周代在继承制度上确立了嫡庶差别D. 商代完全采取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商朝时期实行兄终弟及的制度,但是到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有了嫡庶之别。故选 C;材料表明西周时期没有实行兄终弟及的制度,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商周的继承制度的优劣,排除 B;由材料“子继辅之” ,可见商代没有完全采

2、取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排除 D。2.东海县博物馆于 1993 年从尹湾六号汉墓发掘出土的集簿载:(公元前 13 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国十八,邑二” 。其中所载“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完全吻合,它虽然只有短短的 650 余字,却包括了数十个项目的综合统计,此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说明A. 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B. 集簿对研究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无学术价值C. 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D. 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体现封国对朝廷的威胁,不选 A。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 13 年判断,此时期属于西汉,不可能对研究东汉行政制度有学术价值,

3、不选 B。材料没有涉及西汉以前的情况,不选 D。根据材料中“县” “侯国”判断,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23.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A. 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 B. 君主的选官权旁落C. 察举制开始形成 D. 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答案】A【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因

4、此选 A 选项。B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 选项在出现在秦汉时期;D 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点睛:首先要明确一点:春秋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是“世官制” , “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世官制”逐步走向衰亡,以广泛选贤任能的官史“选任制”逐步确立,到战国中后期, “选任制”基本确立。4.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 ;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 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 加强对地

5、方有效控制C. 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 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史实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所叙述的,各朝各代对诏书传达的重视程度都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诏书对于中央的重要作用,诏书的快速传达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现象不是经济交流;C 项不是目的是结果;D 项错误,不是材料的目的。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5.明史载: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百金,又派太监恫吓。这一材料说明3A. 内阁权力制约皇权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 专制统治日益腐败D.

6、中央集权受到削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又派太监恫吓”说明皇内阁权力制约皇,故正确,材料恰好说明明朝政治昏暗,而非清明,故错误;B 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恐廷议时群臣反对”说明本质上反映了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故错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名师点睛】历史选择题中常会有一些特殊限定的要素,如“根本原因” 、 “主要原因” 、“本质” 、 “实质” 、 “性质”等。平常训练时,我们就应该在理论上认真区分这些特殊限定词的细微区别。如“实质”就是“本质” ,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

7、、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6. 清朝前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甚至严重“异化” 。最能体现“异化”的表现是( )A. 军机大臣参与决策B. 推行密折制度C. 内阁负责行政事务D. 增加行省数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清朝前期”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等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内容清朝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回忆、再现所学,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 项表述本身不符合史实,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排除。C内阁负

8、责行政事务属于明朝的内容 D增加行省数量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不符合题干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进一步可知,清朝雍正帝在位期间设置军机处以及推行密折制度,加强君主专制,B 项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和密折制4度的推行7.公元前 6 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 10 个地域部落代替了 4 个血缘部落。公元前 3世纪晚期赢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 打击了贵族政治B. 推动了社会转型C. 有利于中央集权D. 建立了官僚政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克利斯提尼改

9、革用 10 个地域部落代替了 4 个血缘部落,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利益,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环节,两者都打击了贵族政治,故 A 项正确;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奴隶制民主政治,仍是奴隶社会,并未推动社会转型,故 B 项错误;CD 项只符合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雅典是民主政治,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历史上重大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影响8.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B. 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

10、进C. 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D. 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生活在山区的主要是农民,从事农业,所受压迫最严重,政治主张最激进。平原地区生活的是贵族,主张维护贵族政治。生活在海滨地区的主要是工商业者,从事商业为主,财富多,政治主张较为温和。这说明了不同阶层因其经济地位不同,政治诉求也不尽相同,故 C 项正确;材料表明的是不同阶层不同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强调他们之间的对立,故 A 错误;政治要求最为激进的是农民,而不是工商业者,故 B 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故 D 项错误。故选 C。5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

11、关键信息“山区的人平原地区的人海滨的人”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雅典不同阶层的经济地位不同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的结论。9. “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 ”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集中体现了罗马法A. 考虑周全,甄别案件性质B. 宽容忍让,代表弱势群体C. 叙述详细,内容庞杂繁琐D. 司法不公,保护强者富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体现了同一犯罪事实的不同判罚,反映了罗马法能够甄别不同的案件进行判罚,考虑周全。故答案为 A 项。B 项关注弱势群体材料

12、中无法体现,排除 B 项;C 项所说内容庞杂繁琐与材料不符,排除 C 项;D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D 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名师点睛】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主要内容是以民法为主,调节的是人与人、人与财产之间的关系,保护私有财产的不受侵犯。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马法的影响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也有很大影响。10. 1649 年,英国议会通过决议:“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利的来源;在议会里集会的英国下议院是人民选出并代表人民的,

13、在本国有最高的权力。 ”这一决议表明英国( )A. 建立了立宪政体 B. 实现了稳定发展C. 维护了人民权利 D. 否定了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在议会里集会的英国下议院是人民选出并代表人民的,在本国有最高的权力”这实际上是否定君主专制6D。英国是 1689 年权利法案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所以 A 错;结合所学,英国国内封建势力伺机复辟,所以 B 不符合史实。议会的决议只是反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并不是维护人民的权利,所以 C 错。D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名师点睛】

1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 1640 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 1688 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又称光荣革命)结束,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 推翻了封建统治,并在 1689 年颁布文献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王权进行明确制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道路扫清障碍。11. “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 ”为落实麦迪逊这一主张,美国设置了A. 总统主持的内阁 B. 联邦最高法院C. 联邦参议院 D. 两党制政党制度【答案】C

15、【解析】试题分析:从题文信息可以看出美国为了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即实现与众议院的议员们相互制衡,必须再设置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就是联邦参议院,故 C 项正确;A 项表述错误,排除;B 项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B 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政治制度联邦制12. 1850 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 , “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 , “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 。这说明当时的普鲁士A. 不再是纯粹的封建君主制B. 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C. 保留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D. 国

16、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答案】A【解析】7根据材料信息“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可知,此时的普鲁士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分权,故选 A 项。材料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的确立,不选 B 项。军国主义色彩不能体现,不选 C 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不是“统而不治” ,不选 D 项。【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特点13.1845 年,清政府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 。其条款称:“本道兹依据条约,顾全地方民情,斟酌地方情形,决定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

17、筑房舍及居留之用。 ”这一条款表明 ( )A. 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B. 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C. 地方政府企图讨好英国 D. 上海开始成为通商口岸【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划定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可知,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故 A 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清政府屈辱地出租国家领土,不是其外交近代化,故 B 错误;依据材料“清政府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租地章程 ”可以看出上海地方官代表的是清政府,故 C 错误;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中,而此上海租地章程解决的是英国商人在华居留权问题,故

18、D 错误。14. (1898 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 “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 ,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 。材料中的“战” ( )A. 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B. 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C. 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D. 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提取与思考能力。根据材料,这一战是分界线,使得“人皆醒矣” ,可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 ,大肆出卖国家权益,列强先后在华划分势力范围,且该战使中国战败于8同为亚洲国家的弹丸之国日本,国人的民族危机感大大加深,同时该战战败标志了学习技术以自强的洋务运动的失

19、败,也就是材料中所说的“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 ,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 ,此“战”成为了国人觉醒的分界线。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拓展了对华侵略的途径。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清政府沦为洋人的傀儡以及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与材料所限定的时间均不符合。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名师点睛】全面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2)19

20、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3)洋务运动破产。(4)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5)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群体的觉醒,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其二,在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15. 洪秀全说:“概自有明失政,满洲乘衅,混乱中国,盗中国之天下九州之众,一任其胡行,而恬不为

21、怪,中国尚得为有人乎!”这反映出洪秀全( )A. 已经认识到了满清政府的本质 B. 讲求科学、正确、合理的斗争策略C. 用满汉民族矛盾宣传动员革命 D. 深刻地揭露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自有明失政,满洲乘衅,混乱中国,盗中国之天下”说明洪秀全认为清政府代替明朝,导致中国混乱,并没有认识到满清政府的封建政权本质,故 A 错误;材料中洪秀全利用民族矛盾宣传发动革命,未涉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斗争策略,且作为农民起义,受小农阶层的影响,提不出科学的理论,故 B 错误,C 正确;材料并没有揭露当时中国社会的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故 D 错误。9【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22、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16.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十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中国纪年的变革( )A. 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 B. 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C. 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 D. 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答案】A【解析】【详解】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采用西元纪念,这是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故 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主共和观念” ,故 B 项错误。帝王纪年不会自我更新成西元纪年,故 C 项错误;阳历的采用不能说明实现了民族主义,

23、故 D 项错误。17. 1930 年 6 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这属于A. 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B. 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C. 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D. 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30 年 6 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的“左”倾错误,属于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故 C 正确。这不属于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故 A 错误。这属于“左”倾错误,不是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故 B 错误。 “左”倾

24、错误不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故 D 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左”倾错误18. 程思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做了介绍。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这反映了论持久战 ( )A. 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方向10B. 对国民党抗战产生一定影响C. 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D. 对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起了积极作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在

25、蒋介石的支持下” 、 “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 两项题干材料看不出来,没有依据;D 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 1938 年 5 月的成果,此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实现(1937 年 9 月) 。B 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论持久战及其影响19.1954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这届政协开始性质有了变化。政协性质开始变化的原因在于 ( )A.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C. 第一届全国人大已经胜利召开 D. 中苏关系严重

26、恶化【答案】C【解析】【详解】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 ,这时的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政权, 共同纲领也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随着 1954 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宪法的制定,这一局面得以结束,故选 C;到 1954 年,中国的社会性质未发生根本改变,故 A 错误;三大改造胜利完成是在 1956 年底,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 错误;中苏关系严重恶化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D 错误。20.1980 年,当时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 ”材料主要表明

27、蒋经国 ( )A.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 希望完成国家统一C. 希望两岸人民共同维护民族利益D. 希望两岸同胞团结反对外敌入侵【答案】A【解析】11【详解】由题干可知蒋经国的言论“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 ,体现了“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观点,故选 A;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蒋经国希望共同维护民族利益、希望实现中国的国家统一,故 BC 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两岸同胞团结反对外敌入侵的信息,排除 D。21.1986 年 3 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行“政治革新” ,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

28、生访问台湾。这表明台湾当局A. 对大陆中共政权仍怀有敌意B. 已接受“一国两制”的构想C. 开始对两岸关系有条件开放D. 对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的自信【答案】C【解析】“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问台湾”说明台湾当局允许两岸关系的缓和,C 正确;A 中怀有敌意错误;B 中已经接受错误;D 中说法不符合事实。22. “缔约国双方同意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29、”其主要背景是(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 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 D. 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确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因为在建国初期,中国实行结盟政策,故 A 错误。因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而材料反映的是中苏问题,故 B 错误。因为 C 出现于 1953 年,故 C 错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 D。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名师点睛】学生要正确理解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它包

30、括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12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在此,另起炉灶往往涉及的是国民政府的外交,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这两者学生最容易产生混淆。23.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 ”这里的“它”是指A. 日内瓦会议的顺利召开B.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D.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日内瓦会议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是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成就,不是外交方针

31、,故 A 项错误;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旨在解决不同国家社会制度的外交分歧,之前中国已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成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变,故 B 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制定为国家间领土分歧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体现了国家外交方针政策的成熟,故 C 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是中国新时期外交关系的重大成就,不是方针,故D 项错误。考点: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24.1946 年 3 月 13 日斯大林发表谈话:“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

32、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伙伴。 ”这段话表明A. 美英两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B. 英国企图发动对苏联的战争C. 美苏关系进入了“冷战”时期D. 美苏正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美苏对峙,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 项的表述与二战期间的美英两国均属于反法西斯国家联盟的重要成员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13项应为 1947 年“杜鲁门主义”提出,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46 年” ,故排除;D 项的表述与二战以来英苏两国一直未有直接的军事冲突的史实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1946 年斯大林发表谈话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并

33、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可知此应为1946 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主张美英结盟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的史实。故选 C。考点:当代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美苏争锋美苏争锋的背景25.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冷战”,是两国竞争地缘政治利益的结果。苏联曾尝试将其地缘政治利益延伸到美国的后院,由此引发了 ( )A. 朝鲜战争 B. 越南战争C. “柏林墙”危机 D. 古巴导弹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1962 年爆发了古巴导弹危机。从地理角度来看,古巴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与美国相邻,与材料中“延伸到美国的

34、后院”相符合,故选 D;朝鲜、越南和德国均与美国相距甚远,排除 ABC。2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在一份文件中宣称:“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 ”下列各项,最能体现材料中“目的”的是A. 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 在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D. 扶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 ”显然是指从经济上帮助欧

35、洲渡过难关,以稳定资本主义阵营,遏制苏联,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初期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故选 C。A 开始于二战前的罗斯福新政,排除。B 是二战14后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军事上的举措。D 说法不妥,二战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扶植的不仅仅是联邦德国。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27.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不能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

36、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我们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 。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A. 自身实力的削弱 B. “冷战”对抗的需要C. 经济危机的困扰 D. 不结盟国家的斗争【答案】B【解析】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形成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第三世界作为一支新兴的力量崛起,美国为了冷战对抗的需要,适时调整政策,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此时美国的实力并没有被削弱;C 选项错误,经济危机在 70 年代才爆发;D 选项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28. 据“维基解密”网站日前披露,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计划,打算派出鲍勃迪伦等偶像歌手前往苏联巡回演出,去赢得公众支持。美国此举的主要意

37、图是( )A. 扩大西方民主文化的影响力B. 丰富苏联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C. 通过民间外交改善美苏关系D. 撼动苏联共产主义的文化基础【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美苏关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可知当时处于美苏冷战苏攻美守时期,美国这一做法是服务于其政治目的,即撼动苏联文化,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D 项,ABC 项不是其真实目的。29. 西汉的汜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 , “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 。东汉的四民月令则说:“凡种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这主要说明15A

38、. 古人根据节气探求最佳播种时间B. 两汉时期比较重视对小麦的种植C. 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D. 稻麦轮作制在两汉时期已被推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和节气。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夏至、白露”等字眼均是农业中的节气,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古人是在根据节气来探求最佳播种时间的,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B 偏离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是在宋代时而非西汉时,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稻麦轮作制在宋代而非两汉时期,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和节气【名师点睛

39、】解答历史选择题,最基本的就是审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题目中的限定词语,不仅规定了试题的属性,也规定了试题具体的解答要求。因而,准确把握题目中的限定词语,明确题目的时间、内容和解答限定,进而以此为突破口,排除错误项,是得出正确选项的常用方法。30. 有学者认为, “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宗法制的强化B.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C. 社会政局动荡D.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根源是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小农经济的

40、形成发展,产生了个体家庭,故 D 项正确。春秋末战国初,宗法制走向瓦解,排除 A;百家争鸣局面始于春秋时期,排除 B;C 是政治状况,排。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31. 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16商业的记载,这说明( )A. 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B. 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C. 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D. 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对工商业的严厉管理程度与管理规范与否无必然联系,故 A 错误;相对宽松的工商业政策不能说明工商业者地位的提高,故 B 错误;唐严格禁止官员经商不等于保护民

41、间工商业的发展,故 C 错误;唐严格禁止官员经商说明工商业政策比较严格,宋皇室成员也从事工商业活动说明政策较为宽松,故 D 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宋商业的发展【名师点睛】西周“工商食官” (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商品市场和商人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政府抑制政策,坊市分区制度,农产品进入市场)宋元(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明清(市镇商业兴盛,商帮出现,对外“闭关锁国” ) 。32.中唐诗人王建有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晓彻闻。 ”晚唐薛逢也写有“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泊香满怀”的诗句。这些诗句说明当时唐朝 ( )A. 商品经济

42、高度发达 B. 南方的都市很繁华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已经出现夜市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只能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不能表述成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 A 错误;材料涉及的都市洛阳在北方,故 B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南方城市商业发展情况,故 C 项错误;从“夜市千灯照碧云” “骑马夜泊香满怀”等诗句可以看出描写的是当时唐朝的夜市生活,故 D 项正确。33.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A. 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17B. 京杭

43、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 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 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说明大运河子在担任南粮北运中起到重要作用,说明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故项正确;A 中信息没有体现;B 只是材料中表面现象;C 中不是材料主旨。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重心南移34.“工场手工业最完善的产物之一,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 ”材料旨在说明A.

44、工场手工业的实质是机器大生产B. 工场手工业孕育出了机器大生产C. 工场手工业是机器大生产的产物D. 机器大生产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强调“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说明手工工场对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B 项正确。A、C、D 三项都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机器产生原因35.“现在英国强调的是贸易货栈和战略基地,而非 17 世纪那样的殖民拓殖。 ”这与谢尔本勋爵在 1782 年所讲的“我们贸易优先于统治”是吻合

45、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A. 自由主义贸易思想得到贯彻 B. 海外扩张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撑C. 英国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加深 D. 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现在英国强调的是贸易货栈和战略基地,而非 17 世纪那样的殖民拓殖。18”“我们贸易优先于统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 18 世纪英国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加深,故 C 正确。材料未涉及自由主义贸易思想,故 A 排除。政府的有力支撑,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 B 排除。18 世纪工业资产阶级刚刚形成,政治地位不高,故 D 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36.1651 年英

46、国颁布航海条例 ,规定凡是出人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1854 年英国废除了这一条例。这一变化表明A. 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贸易B. 议会改革完善了民主政治C. 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D. 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 1651 年到 1854 年,英国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开始盛行,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因此选 A。BCD 项都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阶段特征,予以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37. 世界体系霸权周期是不断更替的,霸权国家也是不断更迭的,而世界体系结构本身也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在历史上,世界体系

47、曾存在三个中心。它们是A. l7 世纪的荷兰、19 世纪的英国、20 世纪的美国B. l7 世纪的西班牙、19 世纪的英国、20 世纪的美国C. 17 世纪的法国、19 世纪的英国、20 世纪的美国D. 17 世纪的西班牙、19 世纪的荷兰、20 世纪的英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设问世界体系曾存在的三个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l7 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19 世纪的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被称为“世界工厂” ,20 世纪的美国是世界霸主,因此选 A。BCD 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殖民争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

48、次工业革命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1938.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陋习,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 ”这反映了洋务运动A. 意识到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 重视经营管理的市场运作C. 摒除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D. 注重民间资本的大量引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摒除官场习气,悉照买卖常规”的信息可以看出洋务派强调以市场规则经营管理企业,故 B 项正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 ,并不主张变革封建制度,A 项错误;C、D 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考点:经济结构

49、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要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一条主线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重点:一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是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二要掌握重点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三要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致的。四要注意活学巧记:如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一个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二种压迫:一是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华特权,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受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三个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39.1910 年,对 23 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BS EN 15227-2008 Railway applications n— Crashworthiness nrequirements for nrailway vehicle bodies《轨道交通 铁路车辆车身的防撞性要求》.pdf BS EN 15227-2008 Railway applications n— Crashworthiness nrequirements for nrailway vehicle bodies《轨道交通 铁路车辆车身的防撞性要求》.pdf
  • BS EN 15228-2009 Structural timber - Structural timber preservative treated against biological attack《结构木材 防生物侵蚀的结构木材防腐剂》.pdf BS EN 15228-2009 Structural timber - Structural timber preservative treated against biological attack《结构木材 防生物侵蚀的结构木材防腐剂》.pdf
  • BS EN 15232-1-2017 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Impact of Building Automation Controls and Building Management Modules M10-4 5 6 7 8 9 10《建筑物的能源性能 建筑自动化、控制和建筑管理的影响 模块M10-4 5 6 7.pdf BS EN 15232-1-2017 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Impact of Building Automation Controls and Building Management Modules M10-4 5 6 7 8 9 10《建筑物的能源性能 建筑自动化、控制和建筑管理的影响 模块M10-4 5 6 7.pdf
  • BS EN 15233-2007 Methodology for functional safety assessment of protective systems for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s《潜在易爆环境用保护系统的功能安全性评估用方法学》.pdf BS EN 15233-2007 Methodology for functional safety assessment of protective systems for potentially explosive atmospheres《潜在易爆环境用保护系统的功能安全性评估用方法学》.pdf
  • BS EN 15234-1-2011 Solid biofuels Fuel quality assurance General requirements《固体生物燃料 燃料质量保证 一般要求》.pdf BS EN 15234-1-2011 Solid biofuels Fuel quality assurance General requirements《固体生物燃料 燃料质量保证 一般要求》.pdf
  • BS EN 15234-2-2012 Solid biofuels Fuel quality assurance Wood pellets for non-industrial use《固体生物燃料 燃料质量保证 非工业用木屑》.pdf BS EN 15234-2-2012 Solid biofuels Fuel quality assurance Wood pellets for non-industrial use《固体生物燃料 燃料质量保证 非工业用木屑》.pdf
  • BS EN 15234-3-2012 Solid biofuels Fuel quality assurance Wood briquettes for non-industrial use《固体生物燃料 燃料质量保证 非工业用木块》.pdf BS EN 15234-3-2012 Solid biofuels Fuel quality assurance Wood briquettes for non-industrial use《固体生物燃料 燃料质量保证 非工业用木块》.pdf
  • BS EN 15234-4-2012 Solid biofuels Fuel quality assurance Wood chips for non-industrial use《固体生物燃料 燃料质量保证 非工业用的木刨花》.pdf BS EN 15234-4-2012 Solid biofuels Fuel quality assurance Wood chips for non-industrial use《固体生物燃料 燃料质量保证 非工业用的木刨花》.pdf
  • BS EN 15234-5-2012 Solid biofuels Fuel quality assurance Firewood for non-industrial use《固体生物燃料 燃料质量保证 非工业用木柴》.pdf BS EN 15234-5-2012 Solid biofuels Fuel quality assurance Firewood for non-industrial use《固体生物燃料 燃料质量保证 非工业用木柴》.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