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 10 月月考试题(441-446)评卷人 得分一、单选题1周代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与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 、 “尊祖”与“敬宗” ,希望凝聚国族成员的力量。但宗法制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A 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B 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疏远,甚至互相兼并C 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取足够税收D 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阻碍官僚体制发展2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 给贵族作为封地,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A 生产
2、资料所有制发生变革 B 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完全解体C 传统的政治体制开始崩溃 D 新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确立3汉语中“父子” “婆媳” “君臣” “将士” “男女” “父母” “夫妻”等,这些称谓的组成尽管都是并列关系,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比如“君臣”不能说成“臣君” , “父母”也不能说成“母父” 。该现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 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B 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C 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4 (题文) 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 ,端由于此循规蹈 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
3、”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A 维护家族团结和睦B 灌输儒家伦理道德C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D 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2 -5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 朋党之争B 内阁的作用C 六部权利削弱D 军机处的设置6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民军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这表明元代A 行省制度最初是临时机构B 行省制度有利于强化皇权C 行省制度主要管理军事D 行省制度来源于唐代中书省7直到近代,浙江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
4、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A 封建政府的提倡 B 小农经济的稳定 C 儒家思想的流传 D 宗法传统的影响8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A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B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 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D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9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转型”的最主要表现是A世卿世禄制取代禅让制 B内阁制代替三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并行制 D郡县制代替分封制10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
5、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3 -A 表明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B 加强了专制皇权C 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1 (题文)胡惟庸之子因在大街上纵马奔车掉下摔死,胡未禀报皇帝就将车夫杀死。皇帝大怒,让胡做出补偿,胡请求用金钱弥补,遭到贬斥。此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整治胡党行动。这反映了A 胡惟庸打压内阁B 胡惟庸家藏万金C 相权妨碍了皇权D 中央集权亟待加强12有学者指出,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的盲目排外主义被鼓动起来,清政府同时对若干个世界一流国家宣战,将国家陷于劫难之中,中国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这些代价不包括A 赔款白银 4.5 亿两B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
6、为“使馆界”C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3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划成拆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 ”这一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14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B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
7、治中国的工具C 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4 -D 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15 (题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161936 年 12 月,毛泽东在抗日红军大学讲演时说:“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一九二八
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这个问题又作了一次答复。中国革命运动,从此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 ”这里“正确的理论”是指A 土地革命理论B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 持久抗战思想D 全面抗战路线171936 年,国民政府国防计划大纲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将长江以南的南京、南昌、武昌及长江以北的太原、郑州、洛阳、西安定为作战根据地。这反映了国民政府A 加强对国内各要地的控制B 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 全力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D 开始筹划对日持久作战战略18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
9、,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5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19蒋介石曾在某战区作战计划中指出:“该战区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 ”该战役的历史作用是A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计划 B 扭转了抗战初期局势C 奠定了持久抗战基础 D 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20关于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
10、国主义侵略的完全上胜利B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C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 标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1毛泽东曾这样评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的车轮将经过这个统一战线,把中国革命带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上去。 ”“崭新的阶段”是指A 全面抗战的爆发B 全民族抗战的实现C 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D 民主革命全面开始22与甲午战争相比,抗日战争中最大的变化是A 领导抗战的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B 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C 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的最后结局D 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了全民族的抗战231853 年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发布待百姓条例 ,其中规定“铺店照常买卖,
11、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 ”这一政策A 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 B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C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4 (题文) 资政新篇较之天朝田亩制度更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主要是指它A 更鲜明地提出不许外邦人干涉中国内政B 明确提出要以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C 主张学习西方,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6 -D 促使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发生25张鸣教授论道:“尽管破坏不那么大,但革命毕竟是一场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激烈变革。革命后,中国的国门上的招牌变了,从一个君主专制的政体,变成了最先进的美国体制但是,革命后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样的制度,落到实处,的确大有
12、困难。 ”革命后新制度的落实“大有困难”根本上是受制于A 革命造成的破坏程度B 民族资产阶级软弱C 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D 帝制思想根深蒂固26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 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B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 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D 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27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 、 “满奴” 。这说明A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B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C 政治变革推动
13、民众习俗变化D 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28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各地行礼自为风气,或仍沿前清旧习,或滥用缛节繁文、新旧庞杂、漫无标准为由,准备核定颁布婚礼草案 ,其中心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的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该婚礼草案 ( )A 表明婚姻关系纳入到法制轨道B 抛弃了旧式婚礼的程序C 消除了新旧婚制间的尖锐冲突D 是新旧婚俗调和的产物291949 年 1 月 15 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 ,把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 ,把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 ,把原华东野战军改编- 7 -为“第三野战军” ,把原东北
14、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 。中央军委的这决定A 旨在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B 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C 落实了七届二 中全会夺取全国胜利的总方针D 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决心30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A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B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31 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
15、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场运动爆发的原因是A 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B 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和推动C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D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权益遭侵犯32 (题文)中共夺取政权的基础是在农村,而且经历了长期的奋斗并取得胜利。俄国十月革命的特征则是在中心城市发动游行、罢工和起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时间比中国革命短得多。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 )A 革命斗争策略不同B 经济结构及水平不同C 城乡人口数量不同D 敌对势力的强弱不同33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总结部队工作经验,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三大纪律内容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 民一点东
16、西;打土豪要归公。由此可见新式军队与旧军队的根本区别是( )A代表工 农利益 B战斗力强- 8 -C服从指挥 D注重战术34 (题文)1936 年 4 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出指示,要求尚未分配土地的地区,今后应执行不没收富农的财产,以及富农有与贫下中农分得同等土地之权的新策略。这一新策略A 放弃了土地革命的要求B 有利于反“围剿”斗争的胜利C 适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D 有利于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局面3535 “这个运动由学生掀起,是自动的,没有人指使,也没有人操纵,只是爱国的热情表现。所以等到学生运动扩展为商人罢市,由北京而及于上海,这运动的目标初步达成之后,这运动也就消歇下去了。但是影响所及,学生
17、们醒起来了,五四运动一变为新文化运动。 ”(梁实秋我参加了五四运动 )从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五四运动A 在共产党领导下学生运动日益扩展B 中心最初在北京C 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D 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36建国伊始, “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一起) ,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 。这说明A 中共领导成立了民主联合政府B 人民政协具有平等协商的精神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基本形成D 民主党派在建国时起决定作用37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A 使农民阶级
18、上升为领导阶级B 使工人阶级的地位大为提高C 工农的地位没有变化D 使工人不再需要参加体力劳动381954 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 1949 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实际上是指- 9 -A 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B 选举新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C 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 制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39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中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就任政务院 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的出山与下列哪项制度相关联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19、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一国两制”401953 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 10 万人选代表 1 人,一般省份每 80 万人选 1 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这反映了( )A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发展B 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完成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D 选举法案有待进一步完善参考答案1B【解析】材料信息是宗法制不能长久维持封建秩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晚期,各诸侯国各自发展,与周王室的亲戚关系日益疏远,出现了诸侯争霸混战的局面,故 B 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CD 不
20、符合西周的史实。2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若干诸侯国不再分封血缘贵族,而是派遣行政官员管理,这表明原本分封制下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体系正在瓦解,分封制走向崩溃,故 C 项正确。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土地制度等,而材料强调传统的政治体制开始崩溃,排除 A。B 项“完全”的说法错误,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春秋时仅仅出现了县和郡的形式,尚未确立系统的郡县制,排除 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 10 -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 ,结合分封制崩溃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3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称谓可知,虽然前后都是并列关系,但前尊后卑,体
21、现了古代等级森严的宗法观念,故 B 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而是强调该现象反映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排除 A。材料中的称谓有些不涉及性别,C 项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材料反映了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而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 D。4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及“孝悌”可知,族规是基于血缘关系,其直接作用是维护宗族关系及内部秩序,故 A 项正确;B、C 两项不属于直接作用;材料未体现“家国一体”仅涉及“家”的层面,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及“孝悌”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5B【解析】根据材料“明代” “国
22、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设立了内阁,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成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故 B 项正确;朋党之争带来的是朝政混乱而不是题干中的“正常运转” ,故 A 项错误;明初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故 C 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是在清朝雍正年间,故 D 项错误。点睛:解题时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如:明朝、正常运转、一班大臣等,从中可以得出是明朝的内阁。6A【解析】根据材料“有征伐之役” “因事设官”可知行省制度最初是临时机构,A 项正确。行省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排除 B。行省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管理军事只
23、是一方面,排除 C。唐代中书省是中央机构,元代行省是地方机构,排除 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有征伐之役” “因事设官”等,结合行省制度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7D【解析】- 11 -题目中描绘的是该地区恪守祖宗家谱稳而不乱的情况,根据所学可知,这是注重血缘亲情,这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故本题选 D 项。根据材料中的“直到近代” ,可知近代封建政府已经灭亡,近代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儒家思想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遭受严重打击,排除 ABC。8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
24、,故答案为 A 项 。材料反映的是权力的分配,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制约,排除 C 项;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 D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9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从秦国开始” “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可知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确立推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而巩固郡县制。因此 D 项符合题意。A 项发生在奴隶社会初创时期;B 项发生在明朝;C 项发生在元朝,都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25、【名师点睛】关于郡县制几种错误认识的纠正:郡与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秦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和发展。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 。郡县制就是适应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而出现的新的政治制度,与此相联系的是任命制取代世袭制,集权制取代分权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10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可知军机处能够迅速处理各种文书,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C 项正确。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排除 A
26、。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强调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排除 D。- 12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 ,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 ,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军机处的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1C【解析】【详解】材料只反映了皇帝整治宰相胡惟庸,没有反映胡惟庸打压内阁,故 A 错误; “胡请求用金钱弥补”并不能说明胡惟庸家藏万金,故 B 错误;皇帝整治宰相胡惟庸,这反映的实质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是
27、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故 C 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问题,故 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皇帝大怒胡请求用金钱弥补,遭到贬斥。此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整治胡党行动”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该现象背后的实质出发, 即可抓住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无关选项。12C【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辛丑条约影响,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影响,排除 C,选择 A、B 和 D 符合题意。13C【解析】据“奉天省” “鸭绿江口” “营口”等信息可知,该条约涉及对东北地区领土的割占。A 项割占的是香港岛;B 项割占的是九龙司;C 项割占的包括
28、辽东半岛;D 项不涉及割占土地;故C 项正确。1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可知,义和团运动失败,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专制卖国的本来面目,拥护、支持清廷的态度变成反对、推 翻清廷的态度,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所以答案选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13 -15C【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
29、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 C 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 B 项错误;D 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
30、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16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正确的理论”已在 1928 年就形成了,故 B 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符合题意。持久抗战思想提出的标志为 1938 年 5 月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全面抗战路线由1937 年 8 月的洛川会议制定,土地革命理论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组成部分。故排除ACD 三项。17D【解析】从材料“1936 年” “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族矛盾的上升,国民政府开始筹划对日持久作战的计划,故 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各要地的控制,故 A 项排除;“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提出
31、的,随着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形势的转化,双方的这种选择逐渐演变为国共合作抗日的过程,故 B 项错误;1936 年 10 月长征胜利结束,中共的斗争重心转移到北方,故 C 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36 年” “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 。18A【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 、 “让他- 14 -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 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 B
32、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 C;D 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19A【解析】由材料信息“该战区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
33、”可知,这一战役指的是淞沪会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计划,故 A 项正确;徐州会战扭转了抗战初期局势看,故 B 项错误;民族工业的内迁奠定了持久抗战基础,故 C 项错误;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故 D 项错误。20D【解析】【详解】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上胜利,A 正确;抗日战争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B 正确;抗日战争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 正确。21B【解析】 “历史的车轮将经过这个统一战线,把中国革命带到一
34、个崭新的阶段上去”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实现,促使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变,B 正确;A、C 和 D 时间不符合材料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意义。22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还没有觉醒,民众不知国家为何物,而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的抗战最终取得了- 15 -胜利,这是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最大的不同,故 D 项正确;两次战争的领导者分别是清政府和国民政府,故 A 项错误;两次战争中广大将士都表现出了爱国精神,故 B 项错误;. D 项不符合史实。23D【解析】试题分 析:”铺店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
35、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难以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因此选 D。考点:太平天国点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纵观近几年年高考命题,高频考点主要体现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拜上帝教理论、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内容及其评价,考查形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24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纲领,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而天朝田亩制度维护的是小农经济,所以 C 正确,AB 是资政新篇的内容 D 与事实不符。25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判断这里的“革命”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却有名无实,其难以真正实现的主要因素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
36、义发展水平低,而这又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故 C 项正确;革命的破坏程度不是造成共和制度难以落到实处的根本因素,B、D 两项是 C 项的表现和结果,故 A、B、D 三项不符题意。2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主精神及平等意识的觉醒,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方面的影响而非民权政治方面的的影响,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方面的影响而非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选项 B- 16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
37、方面的影响而非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方面的影响 ,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名师点睛】本题关键是要理解为”思考”问题而准备着意在强调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即辛亥革命起到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精神及平等意识的觉醒的作用。27C【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辫子”的认识截然不同,由此反映出政治变革对民众生活习俗的影响 ,故答案为 C 项。A 项说法绝对,且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排除;B、D项说法绝对,且材料不能直接体现,均排除。28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或滥用缛节繁文、新旧庞杂、漫无标准为由,准备核定颁布婚礼草案”“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
38、,提倡质朴”说明当时婚姻习俗中存在新旧共存的局面,故 D 项正确。 婚礼草案的颁布不能说明婚姻关系纳入到法制轨道,排除 A;AC 两项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的变化29B【解析】由材料所述可知,改变以前各军地域性质和色彩太浓,不能适应解放全中国的新形势的需求了,改编后的各军突破了度与限制,有利于全国解放的需求,B 符合题意;1949 年1 月三大战役基本结束,国民党主力已经被消灭,A 不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 1949 年 3月,C 不正确;材料所述与人民民主专政政体的形成无关,D 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
39、“1949 年 1 月 15 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 ”的理解和掌握,依据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用排除法作答。30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点,旨在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目信息“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 、 “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革命的火焰”是 1924 年 1927 年间的国民革命运动,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A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国民党右派叛变后,革命的果实落入国民党反动- 17 -派之手,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排除 B;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
40、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排除 C;国民革命开展进程中,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国共合作破裂,D 项错误。故选 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民革命运动相关状况 【名师点睛】关于国共两次合作的不同点。主要把握到以下方面: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2.合作对象不同: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3.斗争对象不同:前者是北洋军阀,后者是日本帝国主义。4.作用和结果不同: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
41、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31D【解析】材料反映的运动是 1919 年的五四运动,其爆发的原因是“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 ,即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权益遭侵犯,故 D 项正确;AB 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故错误;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是在 1915 年,故 C 项错误。32B【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近代中国和俄国的革命道路不同的原因。由材料“中共夺取政权的基础是在农村”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征则是在中心城市”等关键信息可知,中国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而俄国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由此可知两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所以两国所走的道路
42、也会有所不同,所以答案选 B。材料所讲的是斗争策略,因此不能作为原因,排除 A;C、D 也是两国所走革命道路的原因,但是不是主要的原因,排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新式军队是代表工人农民利益的军队,故 A 符合题意。B、C、D 三项都不是“根本区别” ,且旧式军队也可能会具有“战斗力强” “服从指挥”和“注重战术”等特点。34C【解析】由材料“1936 年 4 月要求今后”等关键信息可知,中共根据当时日本侵华的情况,调整了自己的政策,所以答案选 C,排除 B。由材料可知,中共并没有放弃土- 18 -地革命,排除 A;由材料时间可知,这时候的国共还没有合作,排除 D。35A
43、【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丝毫没有共产党的信息。而且,共产党诞生于 1921 年,在五四运动发生时还没有成立。36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而不是执政党的资格参加政协会议,体现了平等协商的精神,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实践具有民主平等的特征。故 B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反映的是政协制度,不是人大制度,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协商,D 项中民主党派在建国时起决定作用的表述有误,故排除 D 项。37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44、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故 D 项错误。38D【解析】【详解】从材料“1954 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 D项正确;A 项是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就选举了新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故 B 项排除;C 项是 1956 年提出的,排除。【点睛】“1
45、954 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39B【解析】- 19 -【详解】根据材料“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炎培的复出与新中国实行的政治协商制度有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积极性,故 B 项正确;A 项是新中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排除;C 项是民族政策,排除;D 项是国家统一的政策,排除。【点睛】“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是解题的关键信息。40D【解析】根据材料“举手” “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 10 万人选代表 1 人,一般省份每 80 万人选 1 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等信息可知,反映了选举法案有待进一步完善,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发展,而是强调选举法案有待进一步完善,排除A。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才向社会主义过渡完成,排除 B。1954 年宪法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