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部分学校 2017-2018 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题号 选择题 非选择题总分16 17得分 选择题1、单项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1. “朝为田舍郞,暮登天 子堂。”这句诗反映了寒门子弟也能功成名就成为朝廷 官员。与这一现象有关的选官制度是( )A. 世袭制 B.禅让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杜甫“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反映了唐朝的( )A.文化昌盛 B.政治清明 C.对外开放 D.经济繁荣3.右图是唐朝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后来嫁给了这位吐蕃赞普的唐朝公主是( )A
2、.文成公主 B.金城公主 C.王昭君 D.西施4.如果我们想了解唐朝时期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 ,我 们可以翻阅的历史书籍是( )A.马可波罗游记 B. 西游记 C.大唐西域记 D.金刚经5.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诗人杜甫的这首无家别以凝重的笔墨绘就了一幅凄惨的战乱荒村图。诗中的“世乱”指的是( )A. 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天宝危机 D.宦官专权6. 唐朝灭亡以后,历史进入到五代十国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分别 是( )前蜀 后蜀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A. B. C. D.7. “黄袍加身登帝位,南征北讨定天下。
3、”下列君主中,通过发动兵变,当上皇帝,被人们誉为“士兵皇帝”的是( )A. 秦始皇嬴政 B.汉武帝刘彻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8. 两宋重科举,三百余年,共举行了 118 榜 科举考试,文武两科登科约 11 万人,是唐、五代登科总人数的 10 倍多,明代的 4.5 倍,清代的 4 倍,这充分显示了宋代对科举制度的重视。这种重视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有(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造就 了宋代科技的发达和文化的昌盛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A. B. C. D .9. 右图所示的西夏文字是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以及部分汉字部首和笔画,参照融合了契丹文字的造型
4、创制出来的。明代后期,这种文字成为无人可识的“天书”。下令 创制这种文字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 元昊 B.完颜阿骨打 C.耶律阿保机 D.成吉思汗10. 下列属于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内容 的有( )A. 宋与两国结为兄弟之国 B.北宋向两国割地求和B. 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D.北宋送给辽、夏一定数量的岁币11.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融合。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12.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
5、。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城市是( )A. 杭州 B.景德镇 C.广州 D.泉州13.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振全球港口发展。中国抢抓机遇,打造了上海港、天津港、宁波舟山港等一批世界级的港口集群。其实早在一千年前的宋朝时,我们就已经有了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它们是( )A. 福州和泉州 B.广州和泉州 C.刘家港和南京 D.宁波和上海14.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下列朝代中,结束长期分裂,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有( )秦朝 隋朝 北宋 元朝A. B. C. D.15. 中国是古代世界大国中唯一
6、保留下来的一个,许多朝代为开拓疆土和巩固主权作出过贡献。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唐朝第一次对青藏高原地区行使管辖权B. 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并派官员、军队进入西藏实行充分有效的管理C. 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今台湾),这是有记载的大陆官方第一次派 人到台湾D. 南宋专门设立管理台湾的机构,加强对台湾和澎湖事务的管理1、 选择题答题卡(152 分=30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非选择题2、问答题(16 题 5 分,17 题 5 分,共 10 分)16. (5 分)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材料二:千里
7、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弋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材料三: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 此河。李敬方汴河直进船(1)根据材料一,写出大运河的中心及南北两端到达的地方。(2 分)(2)历史上人们对大运河的评价褒贬不一。请你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客观表述你对开通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3 分)17.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以铜为鉴(镜子),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1)以上两则材料是我国古代哪一位统治者经常警醒鞭策自己的话?请简要阐释两则材料的意思。(2 分)(2)结合材料一,说明这位统治者是怎样“以古为鉴”的,并举其一例措施。(1 分)(3)这位统治者是如何“以人为鉴”的?他最重要的“人镜”是谁?(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