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辽宁省实验中学 2017 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 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 ,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封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A. 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 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C. 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D. 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尊祖崇礼观念。材料反映了商汤以夏桀“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为词,对夏桀兴兵讨伐,周武王也以商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伐纣的理由。以上做法反映了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的观念从事政
2、治活动的特点,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宗法,故 A错误;B 说法过于绝对化,D 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选 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尊祖崇礼观念2. 汉武帝时期“建酒榷以赡边”对酒实行专卖,但十七年之后重新允许民间酿酒,自由买卖,而国家对酒征税。东汉政府沿用对酒征税的制度,但常因水早灾歉,宣布禁止酿酒。两汉时期酒政的变化表明A. 商业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调整 B. 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C. 重农抑商是政府决策主要依据 D. 酒政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汉武帝时期的对酒实行专卖到后来的对酒征税,以及东汉时期宣布禁酒等
3、政策的演变,可以看出统治者均是从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的立场出发采取不同措施。故答案为 D项。从材料中的“常因水早灾歉,宣布禁止酿酒” ,不能反映是商业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调整,排除 A项;B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 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汉帝 太尉 在任时间 任前职位 去职原因 备注卢绾 公元前 205前 202年 列侯 迁燕王 高祖世交高祖周勃 公元前 196前 196年 列侯 罢省惠帝 周勃 公元前 184前 179年 列侯 迁丞相 高祖遗命- 2 -文帝 灌婴 公元前 179前 177年 将军 迁丞相景帝 周亚夫 公元前 154前 150年 中尉 迁丞相A.
4、国家政局稳定己不需要设置太尉 B. 汉初为加强皇权太尉设置无常C. 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 D. 当时各地封国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太尉职位时而设置,时而废止,且任职官员在位时间较短来看,汉朝是通过对掌握军权的太尉职位的频繁变动来加强皇帝权力。故答案为 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ACD项。4. 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 年)二月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荐见任(现任)同(通)判。 ”这一规定的目的是A. 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 B. 使同判绝对服从于中央C. 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 D. 防止知
5、州受到同判制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体现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排除 A;材料没有强调通判与中央的关系,排除 B;根据“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荐见任(现任)同(通)判。 ”可以推断出其规定的目的是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C 正确;设通判监察知州,排除 D。所以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通判5.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 ,并且规定到 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A.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B. 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6、C. 新文化运动己经深入社会的下层 D. 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 “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 ,并且规定到 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反映的是北洋军阀政府进行教育体系改革;根据材料“1920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这一改革,故 A项错误,C 项错误;- 3 -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材料 “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 ,并且规定到 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是解题的关键。6. 近代有人写道:“中国之人震【惊】于格致(自然科学)之难,共推为泰西(欧美)绝学,
7、而政事之书,则以吾中国所固有,无待于外求者。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不专在格致也。 ”对以上论述理解正确的是A. 认为中国政治制度非常完善 B. 学习西方科技困难重重C. 指出“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D. 揭露了西方制度的缺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不专在格致也”来看,论者认识到中国政治制度的不足,因此有向西方学习的必要,说明只是认为西方科技比中国先进的“中体西用”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答案为 C项。A 项与材料观点相反,排除;B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7. 有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与权力高度集中
8、的体制适合“臣民主义”的生存和发展,国民生活的每一细节都被绑捆在权力体制之中。这从侧面说明A. 计划经济体制必然会伴随专制集权 B. 改革开放急需打破权力体制的束缚C. 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生活是自由的 D. 经济体制改革与公民意识培养并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计划经济与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适合“臣民上义”的生存和发展国民生活的每一细节都被绑捆在权力体制之中”信息显然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和公民意识培养的角度阐述经济体制改革作用的,故 D项正确;A中专制集权错误;中改革开放没有提及;中市场经济不复合材料信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
9、济【名师点睛】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8. 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A. 民主机构相互制约 B. 公民集体广泛参政- 4 -C. 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 公民权利日渐扩大【答案】C【解析】据材料“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
10、程” 、 “进行两次投票提出控诉” ,并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体现了雅典民主决策程序尽量细致,追求完善,故 C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机构相互制约的问题,故 A选项错误;公民集体广泛参政,没有体现程序的细致,故 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公民权利日渐扩大,故 D选项错误。故选 C。9. 有学者认为,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中,前者揭开盖子是极其不容易,而后者正热衷于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这一时期党的高层越来越倾向于安于现状,老化现象日渐严重。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A. 下放部分央企管理权 B. 允许外国资本家办厂C. 企业全部实行国有
11、化 D.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答案】D点睛:本题的解答关键是根据材料确定历史时期,然后根据教材所学来作出选择。10. 近代西方国家赋予公民一定程度的直接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等,同时接受政治训练、增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理性。这些做法重在A. 完善国家政权组织机构 B. 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C. 使公民自由行使民主权利 D. 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国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材料中近代西方国家在一定程度赋予公民罢免权、复决权等权利,同时突出对公民进行政治训练、增加政治知识和提高政治理性观念,可见以上做法重在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故选 B。A
12、 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近代西方代议制实质上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同时是间接民主制,故 C、D 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11. “政府不是我们的问题解决者,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这是美国总统里根在 1981年就- 5 -职典礼说的一句话。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 源于政府缺位引发经济危机 B. 体现小政府大市场施政理念C. 基于对政府和公权力的信任 D. 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政府不是我们的问题解决者,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来看,里根总统主张削减政府职能,体现出小政府大市场的施政理念。故答案为 B
13、项。A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的是罗斯福新政,排除 D项。12. 20世纪 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向正常化的方向发展。苏联领导人认为,中国真的是想要进攻自己,所以苏联停止了一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计划,一切的财政都为了巩固国防。材料表明中美关系的改善A. 是不同意识形态相互对立的结果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 是引起冷战格局瓦解的原因之一 D. 有助于苏联的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所以苏联停止了一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计划,一切的财政都为了巩固国防”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苏联解体引起冷战格局瓦解。故答案为 C项。中美关系的改善与意识形态无关,排
14、除 A项;在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情况下,美国转而与中国改善关系,B 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变化不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排除 D项。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功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知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固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一摘编自孙
15、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1875-1878 年的“丁戊奇荒”使死者超过 1000万人。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郑观应说:“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 ”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 “损害分担,荒歉无忧。 ”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 6 -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摘编自赵伦芬、谢晖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1)根据材
16、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并说明其当代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答案】 (1)思想:综合考察与分类定级;扶贫方式多样化;临时性救助与常设机构救助相结台;强调地方政权扶贫的责任。价值:精准扶贫,提高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注重系统性扶持,将摆脱贫困的短期目标与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的长远目标相结合。(2)特点:救灾与防灾相结合;赈灾与备荒相结合;鼓励民众平时储蓄和筹备保险;强调构建社会福利保随体系。原因:中国近代灾荒频仍,郑观应富有慈善情怀;西方慈善文化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解析】 (1)思想:根据“中国古代按照贫
17、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 “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 “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概括归纳;价值:根据前一问“中国古代扶贫思想”分析概括。(2)特点:根据“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 ”“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 “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提炼概括即可;原因:“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 “郑观应在上海募捐” “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 ,结合郑观应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等角度分析概括
18、。.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伦理一般是指导行为的观念,它不仅包含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也蕴含着行为规范背后的道理。关于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概括起夫大致有三种基本观点:一种是认为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根本对立、难以相容的,完全否认儒家伦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一种则认为儒家伦理完全可以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市场运行中发挥积极作用,甚至认为只有儒家文化才是拯救当代世界的良药:还有有一种观点则对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持分析态度,认为儒家伦理从总体上己不可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其封建性的糟粕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同时又认为儒家伦
19、理中一些积极- 7 -因素可以融合于市场经济中,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请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论述。 (要求,又见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第一种观点: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是根本对立。(1)传统儒学强调“重义轻利” 、先义后利, (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利于重视牟利的商业活动。(2)儒家强调社会等级秩序,不利于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商品交换活动。(3)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限制了财富积累的意愿。(4)儒学重视德治,轻视法治,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5)儒家重视个人修养和道德建设,轻视工艺制造和逻辑演绎,不利于工业发展和商业
20、意识。(6)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统治者大多强调“重农抑商” ,抑制商业的发展。第二种观点:佣家伦理可以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起来。(1)儒家思想不排斥通过正当途径的获利行为(孔子:“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2)儒学代表黄宗羲曾强调“工商皆本” ,有利于商业发展。(3)儒家代表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 ,注重社会生活的实践,有利于商业活动。(4)儒家民本思想强调,赋予百姓有一定的财产权,禁止苛捐杂税。 (孟子“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 )有利于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5)儒家强调诚信、自律、节俭、秩序、社会责任与群体合作意识,也有利于积累资本,促进社
21、会财富增长。第三种观点:儒家伦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有阻碍作用,也有积极作用。 (可以结合前两个观点的参考答案,略)【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运用及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先需要选择观点,可以选择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对立的观点,论述则需要从孔子的重义轻利、礼强调等级、宋明理学抑制私欲和强调道德等方面论述;如果选择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论述则需要从孔子不反对追求财富、明清时期黄宗羲的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儒家的民本和社会责任群体意识等分析;如果是选择儒家伦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有阻碍作用,也有积极作用,则将前两个论述结合。- 8 -点晴:开放性试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
22、需要紧扣设问, “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论述” ,需要学生在阅读史料信息的基础上,获取正确的观点,这是关键,否则后面的都是无效的解答,其次需要准确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15. 历史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887年,刘铭传在台北大稻埕设立西学堂,聘请英国人布茂林、丹麦人辖制臣为学堂教习,讲授英法之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数、理化之学。另聘请汉教习两人教授中国经史文字,并兼任学生监督。西学堂首批招收 64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刘铭传上书朝廷说:“冀各学生砥砺研磨,日臻可用。而台地现办机器、制造、煤矿、铁路,将来亦不患任使无才。 ”1886年,台北与大陆的海底电缆铺通,
23、刘铭传遂于 1890年设立电报学堂,聘请外国教习教授电报技术。刘铭传还曾经筹备建立日学堂,培养一批能阅读研究日本情报资料的人才,以防范日本入侵,但随着刘铭传的卸职,筹建日学堂的计划破产。1890年,刘铭传在台北大坎抚垦局设立番学堂,课以汉文、算数,旁及官话、台语。起居礼仪悉仿汉制。每三日,导之出游,以与汉人晋接,消其顽犷之气,生其观感之心。刘铭传本人也常到学堂检查,对成绩优秀者以生员例给予“番秀寸”的称号,以示褒奖。摘编自胡海印论刘铭传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台湾的影响(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铭传教育改革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铭传教育改革的影响。【答案】 (1)体现中
24、体西用的办学思想;带有一定军事性质;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兼顾新式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本土特色) ;重视语言教育(2)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缓和台湾社会少数民族与汉族矛盾;巩固台湾社会的安定和统一;推动洋务运动在台湾的展开;推动台湾社会近代化;培养大量新式人才;有利于台湾的国防和反侵略【解析】特点:根据“聘请英国人布茂林、丹麦人辖制臣为学堂教习另聘请汉教习两人,教授中国经史文字”得出体现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根据“培养一批能阅读研究日本情报资料的人才,以防范日本入侵”得出带有一定军事性质;根据“冀各学生砥砺研磨,日臻可用。而台地现办机器、制造、煤矿、铁路,将来亦不患任使无才。 ”得出培养实
25、用人才为目的;根据“设立西学堂” “设立番学堂”得出兼顾新式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本土特色) ;根据“讲授英法之文” “课以汉文、算数,旁及官话、台语”得出重视语言教育。.影响:根据第一问刘铭传教育改革的特点分析归纳改革的影响。【名师点睛】- 9 -第一问,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历练归纳即可;第二问,依据材料一刘铭传教育改革的特点分析回答。16. 历史选修 2【20 世纪战争与和平】材料英国和法国在向捷克人提出他们的决定或最后通牒时说:“法、英两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求捷克斯洛伐克作出的牺牲是多么的巨大。他们都觉得有责任坦率说明这些条件对安全如何必要”于是,在 9月 19日下午,捷克政府就接到了立即把
26、捷克境内日耳曼人占半数以上的地区移交给德国的建议。9月 21日,我向伦敦新闻界发表了一篇有关这次危机的声明: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之下被分割,这无异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和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和更为危险。仅仅使捷克中立化就意味着德国可以抽出二十五个师的兵力用来戚胁西线;此外,这将为胜利的纳粹打通一条通向黑海的道路。受到威胁的,不单是捷克斯洛伐克,还有一切国家的自由和民主。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德国的战争潜力会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其速度将比法国和英国完成必要的防御措施要快得多。摘
27、编自丘吉尔二战回忆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事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事件产生的历史影响。【答案】 (1)背景:英法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英法实力由于一战而削弱;一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兴起;法西斯国家对英法的欺骗;英法想要“祸水东引” ;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失效。(2)影响:改变了欧洲的版图,加速了战争的爆发;削弱了英法在欧洲大陆的战略地位;大大增强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降低了苏联对英法的信任度。【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前的欧洲形势,绥靖主义的流行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1)这一事件产生的背景,应当联系教材所
28、学,从英法自身原因、法西斯国家的原因、一战后的欧洲形势和涉及到的其他国家如苏联的因素等方面来分析说明。(2)这一事件产生的历史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和更为危险” “这将为胜利的纳粹打通一条通向黑海的道路。受到威胁的,不单是捷克斯洛伐克,还有一切国家的自由和民主” “德国的战争潜力会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其速度将比法国和英国完成必要的防御措施要快得多”等信息,再联系教材所学来回答。- 10 -点睛:本大题的两小题的回答均要“结合所学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
29、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比如本题需要理解材料指向的是慕尼黑会议,然后根据这一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来回答。17. 历史选修 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陈汤,汉元帝时人,博学多识,为人沉着勇敢、足智多谋。建昭三年,陈汤被任命为副校尉出使西域。赴任西域途中,每过城镇山川,总要登高远望勘探地形。担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后不久,对都护校尉说:现在郢支单于日渐强大,欺凌乌孙、大宛,窥觑康居国,如果不能降服他,郢支单于会成为大汉在西域地区的祸患,并且会直接威胁大汉安危。 “夷狄之人畏惧臣服强大者” ,我们应立即征发屯田士卒,联合西域各国
30、,直捣郢支单于都城,可建千年功业。于是陈汤假传皇帝出兵圣旨,带领屯田士卒等各路人马四万多人,和都护校尉分两路进军到郢支单于城都三里,安营布阵。郢支单于一百多名骑兵冲击汉军营寨,各营寨汉军都张弓射击他们。陈汤命令军队从四面包围城池,汉兵趁机放起火来,汉兵争着攻进城池,斩首郢支单于及以下各王千余人,郢支单于的势力彻底被消灭。从此,汉朝的西北边疆安定下来,这种和平局面一立持续了半个世纪。陈汤一向贪婪,所缴获的财物大多被他据为己有。监察官吏准备查验,但被皇上斥退,而且命令沿途招待班师的陈汤军队。摘译自汉书陈汤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汤安定边境取胜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汤的功过。【答案】 (1)原因:陈汤的才能与谋略;正确判断敌我的发展态势;战略战术灵活;善于团结周围力量共同对付敌人;西汉王朝的强大。(2)评价:陈汤在经营西域过程中,尽管有假传圣旨、贪财好利等错误和缺点,但陈汤把握时机,征战西域,为维护西域地区的安定,加强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予以充分地肯定。- 11 -(2)从材料“陈汤一向贪婪,所缴获的财物大多被他据为己有” “陈汤假传皇帝出兵圣旨”“汉朝的西北边疆安定下来,这种和平局面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中可以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