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1189433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宗法制下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 ,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质都( )A体现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为传宗继统披上神C强调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D根植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2 殷周制度论载:“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

2、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 ”由此可见当时( )A “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B血缘关系维系国家政治C封建君主专制正式确立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实质上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 B分封制度崩溃 C贵族政治衰落 D官吏待遇下降4 札记王制载:“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又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这些规定( )A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D明

3、确了诸侯的权利和义务5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一支 6000 人的队伍勤王。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因国内乱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 ”这一情节充分说明( )A周王权威开始削弱 B齐国当时实力最大C宗法分封制受冲击 D贵族政治彻底瓦解6有学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 ,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 立家 ,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 ,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 ”材料表明,分封制( )- 2 -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 B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C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 D益于树立周王的权

4、威7.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谈到中国古代早期形态时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他意在强调古代早期政治(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构建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D以宗法关系为基本特征8西周推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这说明( )A历史制度总是重复循环 B西汉的制度最优C制度的革新具有渐进性 D郡县制存在弊端9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关于第一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B其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C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 D指的是郡县制10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

5、郡县制的记载,据这些记载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 。 “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 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秦孝公十二年, “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 A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 B县制产生的方式比较单一C秦国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 D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县制11有学者认为,秦国与匈奴战争期间,每消耗 192 石粮食才有 1 石供应到军队,完全可以说“运输决定战争” 。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在征服南越的战事中,秦修建了( )A郑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直道12秦朝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

6、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 )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13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中央专制集权的国家。这些措施包括( ) - 3 -皇帝制 郡县制 刺史制 三公九卿制A B C D14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设郡 36(后增至 41),设县约 1000 左右。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

7、不能世袭。以此可见,郡县制与周代“封士建邦”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 )A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体系 B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C确立了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15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C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16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

8、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下列关于这项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有效监督了地方官吏 B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C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D加强了中央集权17秦朝在中央设置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设置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设置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设置宗正主管皇室事务,设置卫尉主管宫门屯卫。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 )A天下为家 B教化至上 C天下为公 D分权制衡18李治安教授认为:“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双重性是指既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B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既

9、是中央集权,同时又体现出地方分权C对行省的有效监督及行省内部分权制衡,避免行政过于专权D在权力结构上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制相结合的权力结构19唐朝前期,皇帝是监察机构的授权主体,既可亲选御史,也可提名台院长官。唐朝后期,随着政事堂的设立,御史“虽职在抨弹,然进退从违,皆出宰相” 。这一变化说明唐朝后期( )- 4 -A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 B人才选拔权限上移C藩镇割据严重地削弱中央集权 D监察机制趋于合理20下列古代官职或制度,按照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凡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设一员总领财政,下设盐铁、户部

10、、度支三部 皆编、检、讲读之官属,不得专制诸司A B C D 21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相权不断削弱 B中央权力不断加强C皇权不断加强 D中枢机构不断完善22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统治者( )A完善中枢权力体系的意图 B密切各地区经济联系的意图C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意图 D提高经济区域化程度的意图23北宋建立以后, “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

11、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 。这说明宋代( )A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 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24政事堂在唐初设于门下省,为宰相议政之所,武周时迁于中书省,改为“中书门下” ,成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且中书令实际上成为大权独揽的宰相。据此可知( )A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B宋朝的中书门下体制发端于唐C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削弱 D三省体制下相权反弹威胁皇权二、材料题:共 2 个材料题,25 题 24 分,26 题 28 分,共 52 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 分)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

12、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 5 -材料二 (秦 )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 ,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四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

13、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五 (元行省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影响, (2 分)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4分)这个破解法产生了哪些影响?

14、 (4 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 (2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叛国”的原因。(2 分) (3)据材料四,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2 分) (4)据材料五,概括钱穆的主要观点。(4 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4 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8 分)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 6 -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

15、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唐初,尚书左右仆射二人及侍中、中书令各二人是当然的宰相,在门下省政事堂办公,非三省长官不得入政事堂(唐太宗)给他官加上 “参预朝政” 、 “参议得失” 、 “参知政事” 、 “参知机务” 、 “同掌机务”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事。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 ”参知政事“仍令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 。宋初宰相虽有多人,但只指定二人分别轮流执掌中书之印。参知政事初设时职位较低,无权执掌中书之印,也不在政事堂议事。直到至道元年,才“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 宋代官印制度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6 分) ,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责。(6 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代的三省制。(6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参知政事”地位的变化。(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初和宋朝行政措施的共同点及其目的。(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