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1191575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牡一中 2016级高二学年 4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覆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遏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2、。 ”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经典作品大致都已经过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们早已比古人占许多便宜了。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我们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书

3、是属于“必读”的一类?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 ,那又何必读书呢?“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藉如神圣” ,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

4、国古籍横加“批判”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 2 -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 ,反而更干脆。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 ,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 “硬去凿” 、 “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

5、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 ,能“发前人所未发” 。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 ,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摘编自余英时:读书要“虚心” ,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那样十三经注疏全能背诵的工

6、夫今天已不可能。B.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证明了今天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大,我们已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C. 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就少不了要对经典反覆阅读,精熟记诵。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D. 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现代要求读书要有判断力,要有重点。2. 下列理解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作者非常认同朱熹“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这种既笨又聪明的方法。B. 作者强调要“虚心” ,静心、反复地读以推求原意

7、,就会去除“先入之见” ,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C. 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治中国学问“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 ,这样的人倒不如“中- 3 -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 ,反而更直接受益。 。D.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古人、古书,但是, “硬去凿” 、 “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是今天中国知识界应该警觉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B.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

8、览两途。 “专精”是指阅读作品必须下基础工夫,“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C. 作者在此引用鲁迅的话并不是非议他,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D. 读书人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是“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温故推陈才能知新出新。【答案】1. D 2. D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项, “十三经注疏全能背诵”错,原文是“只有疏不尽记得” ;B 项, “证明

9、了今天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大,我们已无法集中在儿部经、史上面”错,证明要反复阅读;C 项,去掉“记诵”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章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A项, “这种既笨又聪明的方法”错,原文是“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最聪明的方法。 ”;B 项, “就会去除先入之见” ,原文是“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 ;C 项

10、, “这样的人倒不如, “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耍读便读外国书” ,反而更直接受益。 ”错,原文是“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 ,反而更干脆。 ”- 4 -【3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章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B项, “专精是指阅读必须下基础工夫”错,原文是“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相信与不相信龙应台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

11、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 ,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

12、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著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著深不可测的不正义。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 ,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

13、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5 -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

14、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 ,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 ,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 ,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彷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相信与不相信这

15、篇散文结构灵活随意,但它却散而有序,散而有凝,龙应台先生信笔所至的内容都贯穿于精深的情感的红线上。B. 作者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发现理想主义者要经受住诸如权力的考验,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及能力才能坚持自我。C. 作者认为爱情与海誓山盟只是过眼云烟,如萤火虫的微光短暂,且无法海枯石烂,爱情转化为亲情就可以持久,就像冰块一样保鲜。D. 文章第九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既与上文内容呼应,比如对于历史、文明、正义、爱情等的理解,又引发后文的议论。5. 结合全文谈谈第 1自然段、第 8自然段、第 10自然段这三段的作用。6. 有人认为龙应台的笔总能触及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于惆怅中抱有一种独

16、孤面对、素颜修行的积极和坚定。请结合文本,尤其是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 C 5. 第一段引出下文,照应标题。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很多东西。 第八段承上启下,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第十自然段启示下文,与下文形成设问,辩证地反思不相信与相信的变化。这三段先总说,再分别论述起到了概括段意的作用,又把这篇散文自然连接,使得行文散而有度。 6. 本文的确哀而不怨,惆怅中看出积极与坚定。作者面对时间的无言,面对生命的思- 6 -考,面对野蛮的侵蚀,面对理想的缺失,面对爱情短暂的无奈,表现出植入人心的伤感,曾经的相信加入了人生的质疑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

17、,阅历的增加,这些人生的思考又可以辩证的看待,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坚定。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无言以对。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我们的阅历和静心的思维,让我们发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让我们体味出世界的真实。作者引用这段话正是哀而不怨,辩证后的坚定的体现。【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BC项考核文章的内容,D

18、 项考核手法,其中 C项,作者后来转变了想法, “就像冰块一样保鲜”不对,根据原文第六自然段“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的质疑可以推知,这样的爱情已经不是真正的爱情了。故本题选 C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首先答出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第一段从内容上看“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很多东西” ,从结构上“引出下文,照应标题” ;第八段从内容上“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从结构上“承上启下” ;第十自然段从内容看“辩证地反思不相信与相信的变化” ,从结构上看“启示下文,与

19、下文形成设问” 。然后总体分析这三段先总说,再分别论述起到了概括段意的作用,又把这篇散文自然连接,使得行文散而有度。【6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内容是对“龙应台的笔总能触及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于惆怅中抱有一种独孤面对,素颜修行的积极和坚定”的理解,要求结合“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作答,首先明确观点“的确哀而不怨,惆怅中看出积极与坚定”,然后结合“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具体分析“哀” “不伤” “惆怅中看出积极与坚定”的具体表现,如“作者面对时间的无言,面对生命的思考,面对野蛮的侵蚀,面对理想的缺失,面对爱情短暂的无奈,表现出植入人心的伤感”体现“哀”和“惆怅

20、” ;“曾经的相信加入了人生的质疑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阅历的增加,这些人生的思考又可以辩证的看待,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坚定” 。- 7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21、”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任继愈:大师风范,空谷幽兰2016年 4月 2日,春日里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已有 15年历史的“文津讲坛” ,在这里第 815次开讲。像以往的 800多个周末一样,读者从四面八方会聚到临琼楼二层的报告厅,聆听名家高论,享受文化的滋养。只是,最近的七年间,人群中少了那位拄着拐杖的敦厚长者任继愈。任继愈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望族,他的名字包含了“继承韩愈”之意。“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的他随校南迁,参加了“湘黔滇旅行团” ,这次历时 68天、徒步 1300多公里的“长征” ,让他目睹中国的现实并叹服于这个

22、伟大民族的坚韧:农村破败,旧屋紧闭。轿夫们吸得起鸦片戒不起买盒鸦片 1毛钱,戒烟一个月不能工作,没饭吃。他的人生理想和学术方向由此转变, “我深信研究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从此,我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任继愈师承汤用彤、贺麟、熊十力等名家,长期在北大哲学系任教,创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最大的功绩,是竭力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在生命的最后 30年,他却把学术工作一压再压,投入到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之中。他认为,中华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活着的文化,它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间屹立不倒。文化的再次繁荣不是等来的,

23、要靠长期的积累。本着这种文化自觉,他组织和主持了中华大藏经 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 中华大典和“二十四史”点校本及清史稿修订等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工程。这些多是绵延十几年难以完成的浩大工程,每一项,他都会亲力亲为,从不做挂名主编:点将选人、选题、写提纲、审阅点校,动辄写六七百字的编辑意见。拿中华大典来说,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1990 年国务院批准,至今尚未完成。它参照现代- 8 -图书分类方法,对先秦至 1911年中国优秀文化典籍进行梳理汇编,共分 24典,含 110余分典,收书 2万多部,总字数 8亿,规模是永乐大典的两倍。任继愈不仅担任总编辑,还兼任哲学典和宗教典的主编。19

24、87年 5月,任继愈就任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馆长。国家图书馆就此恢复了知名学者担任馆长的传统,任继愈也开启了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程。任继愈清楚地知道,图书馆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流通。他大事着眼,小事用功设置专藏阅览室,关注图书编目工作,收集名家手稿,开创文献缩微事业发现大量普通公众进入国图仅仅是借阅普通书籍,他敏锐意识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遂在当选为人大代表期间不断呼吁和建议发展社区公共图书馆。2002 年,国图出版社将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劫余卷帙 161册仿真再版;2005 年,他又呼吁将馆藏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嘉惠学林。任继愈力主开设“文津讲坛” ,不但自己亲自登台,还以 90高

25、龄之身不辞劳苦地策划选题,亲自邀请红学家周汝昌、历史学家张岂之、经济学家厉以宁等担任主讲人,使文津讲坛成为推广优秀文化的重镇。任继愈积极支持“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曾三登讲坛,主讲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 关于道德经 今日看易经 。2009年,93 岁的任继愈辞世。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中华大典办、中宣部出版局伍杰说,1988 年任老接受中华大典总主编的聘任时,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他却义不容辞,他主编的哲学典是最先完成的。21 世纪初,国家投资了一些钱,给他一些报酬他不要。后来给他一张补助卡,告诉他可以领取补贴工资,他笑了笑说:“我不要。 ”将卡退回到办公室放着,始终没取过一分钱。国家图书馆

26、编审曹月堂回忆说, 中华大典有关儒学部分,出清样后编者和出版方发生分歧,任老当机立断:返工重审。出版方急于出版,说最好赶在任老 90大寿前出版,任先生毫不客气地说:“我从来不考虑做寿的事!”几个人又做了 4个月。与任老相交 20年,“想到他,就不感到孤独;想到他,就对自己有要求” 。子夏说君子,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任老为学为人的特质,如空谷幽兰,让人难以忘怀。(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张稚丹,有删改)【相关链接】任继愈的胞弟、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说:家兄认为“儒佛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他用毕生精力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嫁接在一起。 “文革”前他因质疑日丹诺- 9

27、 -夫对哲学的定义被称为修正主义,险划右派;“文革”中不参与“批儒评法”让江青光火;“文革”后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持又被当成左的靶子。但他坚信,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的观点是正确的, “世间没有纯学术现代文。但有一点可以说,我写的,完全是我想通了的” 。任继愈坚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又一轮新的文化高潮。我们这一辈人最应该做的是文献整理工作,给后人、给文化发展高峰打基础。 (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从“文津讲坛”写起,自然引出本文的传主-力主开设“文津讲坛”的任继愈先生,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任老的深切缅怀之情。

28、B. 任老开设的“文津讲坛”和“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分别针对社会大众和高级领导干部,他都曾经多次登台开讲,听众受益颇多。C. 任老积极投身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组织和主持了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工程,在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薪火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D. 任继愈认为儒佛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他用毕生精力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嫁接在一起,曾被人当成批判的靶子。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任继愈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求学方向,一方面源于他名字中“继承韩愈”的内涵,更由于抗战时他随校南迁的一段人生经历。B. 任继愈有着高度的文

29、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他认为中华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屹立不倒,他坚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又一轮新的文化高潮。C. 曾师从汤用彤、贺麟、熊十力等名家,任继愈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一生最主要的时间精力都致力于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D. 中华大典是共和国成立以来编写完成的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规模是永乐大典的两倍,任继愈不仅担任总编辑,还兼任哲学典和宗教典的主编。E.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子夏对君子的评价,还用“空谷幽兰”的比喻与题目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也流露出作者对任老的景仰和追思之情。9. 文章题为“任继愈:大师风范,空谷幽兰” ,试结合全文简析任继愈身上体现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30、答案】7. B 8. BE 9. 爱国报国热情。抗战时随校南迁,他目睹中国灾难学深重的现实并叹服于这个伟大民- 10 -族的坚韧,使他“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他的人生理想和学术方向由此转变。甘为人梯,埋头文献整理工作。任继愈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坚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又一轮新的文化高潮,因而甘心埋头文献整理工作,给后人、给文化发展高峰打基础。不避繁难,亲力亲为。他组织和主持了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工程,这些多是绵延十几年难以完成的浩大工程,每一项,他都会亲力亲为,从不做挂名主编,有时不仅担任总编辑,还兼任分典主编。淡泊名利,不计报酬。接受中华大典总主编的

31、聘任时,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他却义不容辞。后来国家给他一些报酬他不要。给他一张补助卡,他始终没取过一分钱。治学严谨,不急功近利。出版方急于赶在任老 90大寿前出版中华大典有关儒学部分,任老当机立断,坚持返工重审。不畏强权,坚持学术观点。 “文革”中不参与“批儒评法”让江青大为光火;“文革”后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持又被当成左的靶子。但他坚信,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的观点是正确的。【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 B项, “他都曾经多次登台开讲”的说法有误,文中说他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三登讲坛,而“文津讲坛”只说他曾亲自登台,并没有说主讲

32、过多次。故本题选 B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合理的两项” ,选项中 A项, “一方面 源于他名字中继承韩愈的内涵” ,从文中找不到充分的依据;C 项, “他一生最主要的时间精力都致力于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不正确,原文是说“他最大的功绩,是竭力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 ;D 项, “编写完成”有误,原文“拿中华大典来说,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1990 年国务院批准,至今尚未完成。 ” 故本题选 BE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文章题为任继愈:大师风范 空谷幽兰 ,试结合全文探究任继愈身上体现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33、。 ”,答题关键词“精神品格” “大师风范 空谷幽兰” 。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联系文章内容答题,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此题先明确精神品质,然后用事实解说就可,如“爱国报国热情”抗战时随校南迁,他目睹中国灾难学深重的现实并叹服于这个伟大民族的坚韧,使他“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11 -,他的人生理想和学术方向由此转变;“甘为人梯,埋头文献整理工作”任继愈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坚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又一轮新的文化高潮,因而甘心埋头文献整理工作,给后人、给文化发展高峰打基础。【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

34、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 (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

35、理由是:1、;2、;3、;” ,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 ,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义百家之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曹。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京师失守,二帝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擢右司谏。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

36、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上曰:“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 ”中丞范宗尹言,故事无自司谏迁殿中者,上曰:“鼎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 ”遂迁侍御史。鼎上疏言:“顷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今臣无浚之功而当其任,远去朝廷,其能免于纷纷乎?”又言:“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况在千里之外乎?”时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者。- 12 -会边报沓至,鼎每陈用

37、兵大计,及朝辞,上曰:“卿岂可远去,当遂相卿。 ”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制下,朝士相庆。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桧知之,令本军月具存亡申。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B. 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C. 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D. 臣所请

38、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权,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指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在这里指让赵鼎暂时代理户部员外郎。B. 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C. 对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 “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D. 宸衷,皇帝的心意。宸,北极星(北辰)的所在、星天之枢。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39、确的一项是( )A. 赵鼎忠君爱国,反对割地求和,金人掳获徽钦二帝后,准备立张邦昌为帝,赵鼎拒绝书写文书,躲进太学。B. 赵鼎深得高宗信任,他的建议基本被采纳实行。皇上力排众议,从谏官破格提拔为侍御史。C. 赵鼎正直敢言,参加进士考试时批评章惇误国,王德擅杀韩世忠手下将领,他直接将其抓捕和审讯。D. 赵鼎晚景凄凉,被贬到吉阳之后,门人故吏均不敢与他来往。当他得知秦桧有意置自己于死地时,为不牵连家人,绝食而亡。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13 -(2)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答案】10. D 11. C 12.

40、 C 13. (1)王德在外统领军队,擅自杀人没有顾忌,这样如果不进行治理,还有什么不能做呢(或:还有谁不敢做呢)?(2)君臣互相信任,古今没有第二, (张浚如今)却最终遭到别人非议,以致被放逐。【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由上文可知, “金帛”是朝廷赏赐的,故不能与“所赍”断开,可排除 BC两项。再比较 AD两项, “除命甫下”是指对荐举的人的任命刚刚公布,也应与“荐举之人”连在一起,故 A项断句错误,应排除。画线句子的大意是:我请求带领士兵,数量不满一千,一半都是老弱病残,所赐给的财物又很少,推荐人的任命书刚刚下达,弹劾人的文书已经到来。答案应为 D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C

41、项, “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不当,应是“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出题与应试两个部分。在古代科举考试中, “策”指的是“策问” “对策” 。“策问”一般是以皇帝的口吻发问的,其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而士子们在应试的过程中便针对“策问”的内容作出回答,也就是所谓的“对策” 。【12 题详解】试题分析:C 项, “他直接将其抓捕和审讯”不当,原文中“命鼎鞫德”省略了主语“上” ,也就是说赵鼎是在皇上命令下审讯王德的。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

42、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 “事件” “时间” “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 ,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 、 “地点” ,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 14 -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43、”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 “总兵” ,统领军队;“专杀” ,擅自杀人;“而” ,如果;“为” ,做。 (2)“相信” ,古今异义词,互相信任;“物议” ,别人非议;“窜逐” ,放逐。参考译文:赵鼎字元稹,解州闻喜人。长到四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母亲樊氏教育他, (他)通晓儒家经典要旨和诸子百家的作品。崇宁五年考取进士,回答策问时斥责章淳误国。多次升迁后出任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道他有才能,提拔他担任开封士曹。金兵攻占太原,朝廷准备议和并割让三镇地给金人。赵鼎

44、说:“祖宗留下的土地不可以给别人,有什么可以商量的?”不久京城失守,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带到北方。金人商量立张邦昌为皇帝,赵鼎与胡寅、张浚逃到太学中,不肯书写议状。高宗即位,任命赵鼎代理户部员外郎,不久又提拔为右司谏。刘光世的部将王德擅自杀死韩世忠的将领,而韩世忠也率领部下夺取建康府衙。赵鼎说:“王德在外统领军队,专权杀人没有顾忌,这样如果不进行治理,什么不能做呢?”皇上命令赵鼎审讯王德。赵鼎又请求皇上下令严词斥责韩世忠,而且下令抓捕韩世忠的将领并交给有关部门治罪,各位将领都肃然无声。皇上说:“肃宗复兴时在灵武得到一个李勉,朝廷才开始受到尊敬,现在我得到你,就没有什么愧对古人了。 ”中丞范宗尹

45、说,旧例没有从司谏升为殿中侍御史的,高宗说:“赵鼎在担任谏官时非常尽职,他提出的四十件事,已经施行了三十六件。 ”不久迁为侍御史。赵鼎上疏说:“当年张浚出使川陕,国势比今天强盛百倍。张浚有补天浴日伟大的功劳,陛下有砺山带河永远不变的誓言。君臣互相信任,古今没有第二, (张浚现在)却最终遭到别人非议,以致被放逐。如今我没有张浚那样的功劳却担任了他的官职, (如果我)迅速远离朝廷,是不是就能避开别人的议论呢?”又说:“我请求带领士兵,数量不满一千,一半都是老弱病残,所赐给的财物又很少,推荐人的任命书刚刚下达,弹劾人的文书已经到来。我每天按皇上的心意行事,想要陈述我的观点还是很艰难,何况远在千里之外

46、的人呢?”当时的人们都为他的离去惋惜,御史台有人上谏留下他。这时刚好有边疆报告送来,赵鼎常常陈述用兵的大计。等到他上朝辞行时,高宗说:“你怎么能离去呢?我将要任命你作宰相。”九月,任命赵鼎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诏书一下,满朝大臣都来祝贺他。在吉阳三年,深居简出,门人和旧日同僚都不敢来往来问候。只有广西帅张宗元不时给- 15 -他送米。秦桧知道这件事后,命令吉阳军每月开具存亡的报告。赵鼎派人告诉他的儿子赵汾说:“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就没有忧患,不这样的话,灾祸会降临到我们一家人身上。 ”留下遗言叫他的儿子把他送回家安葬,于是绝食而死。当时是绍兴十七年。天下人听说这件

47、事都为他悲伤。(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九日蓝田崔氏庄杜 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置酒宋 祁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14.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一首诗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首联诗句宛转自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B. 第一首诗的颈联色泽浓丽,空间开阔,用“落” “寒”稍加点染,标出深秋的时令,不作愁语,气局一新。C. 第二首诗的首

48、联破题。起句点明节令,音调高扬。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D. 第二首诗的颈联以景语出之,写登高所见。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上下天光,一片清明,境界开阔,气象恢宏。E. 王隐晋书记载:“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 ”两首诗都化用了这一典故,三位大家心境相似,心意相通,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共鸣。15. 两首诗都写到了风吹帽落、老去白发、遍插茱萸,题材极其相似,抒发情感是否相似呢?- 16 -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4. BE 15. 题材相似,但情感不同。第一首诗写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

49、的沉郁。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 ,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说是“笑倩” ,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以茱萸作结, “醉把茱萸仔细看” ,乃辛酸语,寄寓了身世飘零之慨。第二首诗写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佳日兴会的洒脱。重阳节登山饮菊花酒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雅事。 “任落” 、 “争吹”两词相反相成。诗人兴会淋漓之状毕现。诗人故用“满插茱萸”的夸张笔法,描绘自己放浪形骸,豁达开朗。 “白头太守真愚甚”一句,幽默诙谐,乃诗人自画像,形神俱出。 “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却矜持。 “白头太守” ,不仅刻画诗人与众不同的外貌,更表明了诗人的太守身份。【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