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九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学案.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1194404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九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九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九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九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九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九 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23考点一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9 世纪中期)(1)背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拉开了列强侵华的序幕,大批洋纱开始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2)内容: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3)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19 世纪 6090 年代)(1)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内容: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建三

2、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影响: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背景: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内容: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出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影响:中国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 世纪末)(1)背景: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2)内容:民间出现办厂热潮,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

3、革命的发生。重点深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文明下的中国的冲击。(2)其他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主要原因。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4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手工业生产无力抵挡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3)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2主要表现(1)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并大量出口,城乡商品经济发

4、展。3影响(1)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痛苦。(2)社会结构的变动: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城市无产者。(3)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市场、劳动力)。(4)促进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5)中国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6)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1(2016江苏卷,7)1884 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

5、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抓题眼 题干材料所说的现象是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伴随着洋货冲击而逐渐歇业(衰败)。找错点 “店铺增多” ,材料无此信息;“遭到抵制”与材料所述相左:“外来技术传入” ,材料无此信息,传入的只是洋货(商品)。答案 B2(2018江苏卷,6)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5抓题眼 材料主要反映洋务企业管理

6、制度落后, “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找错点 “完善”说错误, “封建衙门”式管理非常落后,非完善;洋务派的军事工业主要是官办企业,始终不是“外资企业” ;“皆为外行”过于绝对化,材料说“有些洋匠不懂技术” ,不是所有洋匠都不懂技术。答案 B1(2018海门模考)以下是史料记载,18401886 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变化表,据此表明( )年份 1840 1843 1860 1870 1886万吨 1.9 0.81 5.51 10.00 13.41A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B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D随着中西文明交流,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盛行答案 B

7、解析 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只反映了现象,没有反映其本质,故 A 项错误;从数据来看茶叶出口量不断增加,再结合 18401886 年的时代背景很容易得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B 项正确;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与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D选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故 D 项错误。2下表为 18651871 年广州生丝出口统计(单位:担)。据此推知( )年份 1865 1866 1867 1868 1869 1870 1871生丝 8 778 9 258 9 272 11 683 12 795 15 535 16 772A.中国手工缫丝业的主要中心已转移到广东B机器缫丝业在广东兴

8、起具备了有利的条件C广东的近代缫丝工业呈现持续发展的势头D中国生丝在国际生丝市场有绝对竞争优势答案 B解析 材料体现生丝从广州出口,而非手工缫丝业的中心转移,故 A 项错误;生丝大量从广州出口,说明大量生丝聚集广州,为近代缫丝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广东的近代缫丝业,故 C 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的实力,故 D 项错误。6考点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民国初年)(1)原因: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概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

9、业得到迅速发展,以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但欧洲列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遭受沉重打击,很快萧条下去。2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前期)(1)原因: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2)概况: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增加;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各行业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3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时期)(1)原因: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掠夺。(2)影响:内迁的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4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1)原因: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

10、繁重的捐税;官僚资本的压迫;美国独占中国市场。(2)影响:使民族资产阶级认清国民党政权的反动面目,开始与其决裂。重点深化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从产生来看:先天不足。表现为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以及思想观念陈旧。(2)从发展来看:后天严重畸形。表现为投资和发展方向基本上是轻工业,重工业发展缓慢。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3)从环境来看:民族工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艰难。(4)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依赖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5

11、)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2017江苏卷,11)据统计,1948 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 31.97 亿美元,其中美国 14.10亿美元,占总量 44.10%,英国 11.15 亿美元,占总量 34.88%,其他国家 6.72 亿美元,占总量 21.02%。由此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7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抓题眼 注意“1948 年”这个时间节点。题干材料主要说明,外国在华投资中美国投资总额超过了英国,占有明显优势。找错点 “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

12、提高”不合乎二战后的时代背景,战争使英国沦为二流国家;“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不合逻辑,日本此时为战败国,国内经济凋敝,无对外投资条件;“完全掌控”说发不成立,材料数据只能反映外国在华投资比例的消长,不能说明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答案 D31928 年某报刊登了啤酒公司的广告:“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 ”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B法币改革的实施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D经济危机的影响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1928 年” ,与 1935 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同理,与

13、 1935 年法币政策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国货啤酒” ,以国货作为卖点,利用了国内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1928 年” ,与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4从 1937 年 8 月到 11 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 148 家、机器设备 12 400 多吨、工人2 100 多名。中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这说明( )A工业不平衡格局得到改变B国民政府干预经济发展C战争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D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答案 C解析 据材料“中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14、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可以得出战争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故 C 项正确。考点三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变迁 “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中国人的主动学习;8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物质生活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新中国成立初期服饰受政治的影响较大。鸦片战争后,西餐和西式住宅出现社会习俗婚俗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丧俗从土葬到火葬;民国时期开展剪辫、放足运动交通工具19 世纪 60 年代轮船出现;19 世纪末铁路运输发展;20 世纪 20 年代民航事业起步通讯工具1877 年

15、有线电报传入中国;1882 年电话出现;1906 年无线电报出现;21 世纪手机用户激增变迁表现大众传媒1873 年中国人开始自办报刊;20 世纪 20 年代广播开始出现;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1958 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诞生;1994 年互联网接通变迁启示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地域间发展不平衡重点深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与线索特征(1)一般规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程度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中国近

16、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2)线索特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各国联系愈加紧密,逐步跟上了国际的潮流。1(2017江苏卷,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

17、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时间主题 18801889 年 18901899 年 19001907 年禁缠足(篇) 3 11 179兴女学(篇) 5 6 17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合计 10 36 56由此推断( )A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抓题眼 题干材料信息表明万国公报发表了很多与妇女解放问题相关的文章。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表明知识界比较关注妇女问题。找错点 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 ,不是万国公报 ;晚清知识

18、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与史实不符,在满清专制统治下不可能言论自由;“使清政府革除陋习”说不准确,只能说起了推动作用。民国成立后割除了一些陋习,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割除。答案 D2(2016江苏卷,10)1921 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抓题眼 材料描述的现象,说明当时某些女性的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的社会习俗,受到政府的限制。找

19、错点 材料背景出自成都城市,不会是当时妇女的“普遍选择” ;妇女新潮发型出现,不是思想领域的变革,上升不到“男女平等”的思想高度,更何谈“深入人心” ;通令是地方政府对民众社会生活的干预,不是“民国法制精神”的体现。答案 C3(2018江苏卷,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 ,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10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抓题眼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西式马车、长袍马褂、电灯电线等,体现了社会生活的中西结合、新旧杂陈的特征。找错点 传统绘画

20、理念是得意忘形,不是“以形求神” ;“追求时尚”只是开放大城市的市民生活观念,谈不上“国民共识” ;清朝末年,最新交通成果出现了汽车,画中未呈现出现。答案 D5下表为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 。该表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 )技术门类 上海 重庆铁路 1876 年 1934 年电报 1871 年 1886 年电灯 1882 年 1906 年A.西方列强大量输出资本B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C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D近代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答案 C解析 在东部沿海城市上海与西南内陆城市重庆时间上的对比,不难看出重庆应用西方科技发明比上海要晚,故 C 项正确。6(2018南通二模)民国后, “

21、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 ,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答案 B解析 “婚礼铁路”的出现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 A 项错误;“婚礼铁路”引起民国人们11度蜜月方式的变化,故 B 项正确;“蜜月旅行”在民国时期受到效仿,不能得出盲目的特点,故 C 项错误;效仿推广西式“蜜月旅行”不能得出交通殖民地的特征,故 D 项错误。考 向 一 主 干 知 识 迁 移 近代民族企业发展和社会生

22、活变迁命题点 1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读下表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表(单位:百分比)这表明( )轻工业(纤维、食品等) 重工业(机器、金属等)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1912 年 54.7 10.9 13.7 3.61926 年 43.6 25.2 18.9 2.91930 年 33.6 21.6 27.9 2.91933 年 20.4 25.8 32.6 5.21936 年 14.3 13.5 47.0 6.5A.中国工业化水平在逐步提高B外国加强对华资本输出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D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答案 A解析 通过材料图表不难看出,从 1912 年至 193

23、6 年,重工业的进口比重逐渐取代了轻工业的主导地位且重工业的出口比重也出现了缓慢的增长,这就表明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在逐步提高,故 A 项正确。命题点 2 南京临时政府改历改元1912 年 1 月 2 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 ”参议院接着补充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变化表明( )A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B宪法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中外融合,新旧并存D南京临时政府反对封建迷信答案 A12解析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说明主动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

24、具有开放性, “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说明兼顾中国的实际情况,并把迷信部分去除,具有科学性,故 A 项正确。史论链接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就是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迅速颁布新的纪元方式和新的国旗,使中国第一次具备一个近代国家应有的外观。考 向 二 能 力 方 法 渗 透 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意义命题点 3 抗战时期的民族企业对下表某时段中国钢铁产量统计表(部分)蕴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民国年) 生铁(吨) 钢锭(吨) 铸品(吨)30 4 444.611 113.000 31 12 994.433 10

25、000.000 877.27132 13 392.924 4 088.943 1 137.47433 2 254.989 6 559.274 1 632.96434 1 2987.823 7 825.835 1 512.653A.民族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导B民族工业为抗战提供战略物资C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答案 B解析 民国 3034 年(即 19411945 年)正处在中国的抗战时期,民族工业仍然保持较高的钢铁产量,为抗战提供战略物资的支持,故 B 项正确。方法点拨计量史学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

26、功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计量史学的适用范围:(1)适用有量或数量概念的历史分析,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助揭示事物的性质;(2)适用于对存在某种依赖关系的历史现象的研究;(3)适用于对某些历史结构的分析;(4)适用于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用规律的分析。13考 向 三 历 史 价 值 观 引 领 平等和自由意识命题点 4 民国前期社会习俗的变化下表摘自吴至信的最近十六年之北平离婚案 。材料反映实质问题是( )男方提起 女方提起年份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19171918 24 44.4 30 55.519191920 27 40.9 39 59.119211922 25

27、 34.2 46 63.019231924 39 38.2 55 53.919251926 41 36.0 72 63.219271928 42 33.3 84 66.719291930 49 24.0 150 76.019311932 58 15.5 304 81.0A.民国时期家庭观念逐渐淡薄B公民的法制观念显著提高C男女平等平权意识逐渐增强D妇女受虐待现象有所增加答案 C解析 材料中民国时期北平离婚案逐年上升,女方提出的比例超过男方,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故 C 项正确。史论链接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

28、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考 向 四 学 术 成 果 创 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研究命题点 5 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蒋立文认为,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开办银行,为工商业提供贷款服务;裁撤厘金、苛税;劝用国货、抵制洋货等。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 )A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B推动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14C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D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

29、国市场答案 A解析 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故 B 项错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故 C 项错误;这些政策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但不能说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故 D 项错误。史论链接辛亥革命使得民族工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思想层面看,社会民主氛围提升,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考 向 五 隐 性 社 会 热 点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命题点 6 国民政府保障专利权1931 年 9 月,国民政府实业部颁布的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规定, “凡中华民国人民研究工业技术,对于工业上之物品或方法首先发明者” ,得依本

30、条例“给以专利权 10 年或 5 年,前项专利权以全国为区域” 。这一举措( )A是抗战时期的应急措施B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C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D限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答案 C解析 国民政府颁布文件实施对专利权的保障,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故 C 项正确。史论链接1928 年 7 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财政会议,决定统一全国财政、建立国家银行等,从而奠定了国民政府财政管理的基本格局。1935 年 11 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法币取代银元,作为流通于市场的唯一货币形式。法币政策的实施,使国民政府加速了金融控制,增加了统治力量。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为了适应战时需要,除将所属一些厂矿内迁外,对

31、自愿内迁的民族工业,也给予贷款和运输的便利,还强制一批抗战所需工厂内迁,对发展大后方的经济及抗战,都有重要作用。常规型大题(2018江苏卷)(14 分)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15材料一 1935 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 年通过的 1937 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 4.12 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 2.

32、22 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 6.34 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 1938 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 1938 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 304 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

33、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6 分)指导语经济上的准备:从材料一找信息,限定经济范畴。历史背景:注意 19351937 年,从日军侵华、抗日民主运动、国民经济建设等大处着眼。试答:(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3 分)指导语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限定在“新的”经济举措,1938 年前的除外。试答:(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5 分)指导语“影响”没有范围限定,思路应宽广一些。主要从军事战争、经济布局、经济结构等方面思16考。试答:答案 (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

34、国防建设费用。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小论文型大题(2018江苏六市高三二模)(13 分)在中国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近代中外经济互动关系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就其开始的时间而言,以运用西式生产技术为表征的洋务运动较以蒸汽机的运用为代表的西方工业革命不能算太远,然而结果则大为失色,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导致洋务运动未能获得应有的成效。由

35、洋务运动起始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刺激而开始,但中国内部因素在中国历史演进中具有主体意义。改善中国的内部体制机能,进而实现对传统的超越和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现代化可举出许多例证,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简述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起步面临的国际经济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消极影响。(4 分)指导语国际经济背景应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方面考虑;“消极影响”应从列强资本输出的危害方面思考。试答:(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晚清时期中国经济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经

36、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9 分)指导语17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这两句话中:中国内部因素具有主体意义;改善内部体制机能可以实现现代化。论据要找出支持此观点的史实,例证如洋务运动、民族企业的出现等,要揭示出其对中国现代化的积极作用。试答:答案 (1)国际经济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消极影响:洋务工业未能取得应有成效;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得到拓展,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2)论点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中,中国内部因素发挥了主导作用。2 分夸大西方冲击对中国的影响属于错误论点。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清政府放宽民间办

37、厂限制:清末新政民族实业家投资创办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9世纪末掀起办厂热潮人民群众开展收回利权、路权运动和抵制外货运动论据西方列强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5 分超过时间范围的史实酌情扣 1 分。使用 3 个不同层次的论据论证得 5分;使用 2 个不同层次的论据论证得 3 分;使用同一层次的论据论证得 1 分普通论证,并结合 2 个史实论证 1 分论证 结合 3 个以上史实论证,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2 分论证完全错误,字数特别少的给 0 分一、选择题1(2018南通调研)鸦片战争以后,地处长江口北岸的通海地区,因运抵的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将其作为经纱,于是就出

38、现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仍居主导地位B “纺”与“织”分离的趋势日益明显C在东南沿海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18答案 B解析 材料中不能充分说明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故 A 项错误;众多机户大量使用进口的洋纱生产, “纺”与“织”分离的趋势日益明显,故 B 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代,故 C 项错误;由材料“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 ”得知,洋纱大量涌入并未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故 D 项错误。192(2018南京高三学情调研)下表选自杨瑞六等编写的六十五年来中

39、国国际贸易统计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 进口净值 出口净值 出()入()超1864 46 210 48 654 24441868 63 282 61 826 14561886 87 479 77 207 102721888 124 783 92 401 323821890 127 093 87 144 399491892 135 101 102 584 32517A.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条件B政府为增加税源积极鼓励国外商品进口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出口净值的增长D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经济附庸答案 D解析 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条件,无法解释中国国际贸易入超逐渐

40、扩大,故 A项错误;国外商品进口是掠夺中国的财富,故政府没有鼓励国外商品进口,故 B 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故 C 项错误;中国国际贸易入超逐渐扩大表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经济附庸,故 D 项正确。3(2018镇江二模)李鸿章在对开平矿务局招商章程的批示中指出:在用人上, “各厂司事人等,应于商股内选充,不得引用私人” ;在财务上, “煤铁钱银出入,即派司事随时登注流水薄,每月一结,每年总结” 。这一批示表明开平矿务局( )A生产经营不计较成本 B最早采用机器生产C管理具有近代化特征 D属于官府独资经营答案 C解析 材料中的“

41、煤铁钱银出入,即派司事随时登注流水簿”说明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机器生产的信息,故 B 项错误;“不得引用私人” “煤铁钱银出入,即派司事随时登注流水薄”等信息说明洋务运动在用人和财务管理上逐渐近代化,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应于商股内选充”说明 D 项错误。4(2018扬州高三调研)下表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正确的解读是( )项目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20年份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1849 3 281 77 969 23 4 250 1001885 3 071 40 3 923 51 714 9 7 708 10

42、01911 4 810 16 20 441 69 4 445 15 29 696 100A.中国古代以来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洋务运动成为晚清经济的主要来源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政府的影响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政府的打击答案 C解析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故 A 项错误;洋务运动并未成为晚清经济的主要来源,故 B 项错误;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可知工商杂税占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日益增加,影响日益变大,故 C 项正确;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并不能直接促成清政府工商税收的增加,故 D 项错误。5(2018南京模考)“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

43、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 ”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 )A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B辛亥革命的促进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D国民政府的推动答案 A解析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的清末,故 A 项正确;辛亥革命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 B 项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是在民国初年,故 C 项错误;国民政府的推动是在 1927 年之后,故 D 项错误。6(2018镇江一模)分析我国“1901 年至 1911 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 ,造成这种地区差异较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19011911 年工人

44、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江苏 45 安徽 17 奉天 5广东 24 湖北 9 北京 2浙江 22 四川 11 陕西 2福建 17 广西 8 吉林 1A.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B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21C清政府控制力量强弱的体现D通商口岸商人政治诉求强烈答案 D解析 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与材料中“工人罢工次数”没有关联,故 A 项错误;罢工发生在近代企业,中国近代企业地区分布具有不平衡性,与材料中罢工“地区差异较大”一致,故B 项正确;清政府控制力量是政治方面,与材料中“19011911 年工人罢工”的经济斗争不符,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中“工人罢工”不符,

45、没有涉及商人政治诉求,故 D 项错误。7(2018海门一模)下表是 19141921 年中国面粉业工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厂数(家) 日生产面粉数(包)1914 63 52 7501918 99 123 3301919 104 137 8101921 131 215 370A.民族工业的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经济发展较快C民族面粉工业在一战后发展停滞D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轻工业的发展答案 D解析 据材料“19141921 年中国面粉业工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可知,当时中国面粉业的厂数和日生产面粉数都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时

46、期,其原因之一是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轻工业的发展,故 D 项正确。8(2018南通一模)1935 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 ,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到 1937 年,资委会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 21 家厂矿或筹备机构。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 )A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B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答案 A解析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加紧侵华,与材料中“1935 年” “1937 年” “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相符,故 A 项正确。229

47、(2018泰州二模)下表是 1912 年和 1936 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1912 年 1936 年进口比例 54.7% 14.3%轻工业产品出口比例 10.9% 25.2%进口比例 13.7% 47%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比例 3.6% 6.9%A.中国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平衡B南京国民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C当时国内工业建设有所发展D民族轻工业在一战后迅速萧条答案 C解析 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平衡与材料中“进出口比例表”的统计角度不符,故 A 项错误;片面发展重工业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 B 项错误;材料中 1936 年与 1912 年相比,轻工业产品进口比例降

48、低,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比例上升,表明国内工业生产发展,故 C 项正确;1918年一战结束,与材料中“1936 年”不符,数据变动也表明不是迅速萧条,故 D 项错误。10(2018南京、盐城一模题)下表反映了民国 2124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对表格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进口 出口国别21 22 23 24 21 22 23 24美国 25.66 22.17 26.64 19.45 13.47 19.37 18.58 21.50英国 17.40 16.70 16.16 14.50 11.99 12.79 13.58 12.11日本 14.56 11.39 13.87

49、15.84 27.27 23.61 22.16 16.79德国 6.75 7.95 8.99 11.09 6.05 3.40 3.58 5.02A.中美友好通商互助条约签订,美国对华出口贸易总体呈攀升趋势B英国逐步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对华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日趋下降C国内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日本对华出口贸易占比逐渐下降D德国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增长颇快答案 C解析 中美友好通商互助条约的签订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 A 项错误;英国对华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日趋下降与上表的内容不符,故 B 项错误;民国 21 年24 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引发国内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导致日本对华出口贸易逐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