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说明: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2将第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第卷的答题表(答题卡)中。第卷(选择题,共 6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在中国古代, “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
2、一词的本义是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说明“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他人。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以道德礼乐教化还不改正就进行惩罚,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所述为一个教化、接受的过程,并非只是“精神文明成果”和“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排除 AB 项;D 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2.2013 年 3 月 19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媒体时说,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强调领导者治国要有的态度。原话出自“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
3、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其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引文体现的思想是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 2 -【答案】B【解析】“治大国若烹小鲜”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该句话出自道家代表老子道德经 ,所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道家思想而非儒家、法家以及墨家的思想,所以选项 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3.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这反映了两汉时期A. 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B. 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C. 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
4、D. 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显示从西汉初年到东汉时期,博士、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未任博士的名儒以及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可见由于汉代尊儒措施的实施,导致汉朝从事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故 B 项正确;表格没有体现出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教科书,故 A 项错误;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取得了独尊地位,故 C 项错误;材料只能- 3 -说明官吏儒学水平提高,不能反映出综合素质的提升,故 D 项错误。4.汉初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
5、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A.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B.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汉初治国思想为黄老之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A 错误;黄老之学、儒家思想是治国方略的不同,依据国情采取不同的治国方略,不能说明哪个方略更好,B 错误,D 正确;C 与材料无关。【名师点睛】统治阶级无论采取哪种思想治国,只是治国方略的不同,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
6、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B. 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C. 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受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重视气节、品德,鼓励人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不是道德品质修养,排除A。材料中并未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排除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点睛:这一题以理学为切入
7、点,考查考生对理学影响的了解,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一种自觉的精神” “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结合理学的影响方面思考,- 4 -即可得出正确结论。6.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晚明时期会社简表A. 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B. 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C.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D. 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地点信息,以及简表中的“匡时救世” “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保商务,谋公益”和“讲求实学”来看,随着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
8、展,出现一股经世致用的思潮。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反传统”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 C 项。7.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A. 重视客观写实性B. 注重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C. 强调书画同源性D. 突出主观意兴的诗情画意【答案】D【解析】从文字在画作上占比的情况来看,中国古代绘画发展走向体现出绘画者自身的感受,体现出主观性,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误,题诗
9、体现出的是主观感受;B 选项没有体现出- 5 -变化趋势;C 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人,在最完美的时候是动物中的佼佼者,但是,当他与法律和正义隔绝以后,他便是动物中最坏的东西。 ”这里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A. 动物不需要法律和正义的道德约束B. 不受法律和正义约束的人失去人权C. 有道德的人应该遵守法律坚持正义D. 公民应该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当他与法律和正义隔绝以后,他便是动物中最坏的东西”说明人只有遵守法律坚持正义才能成为佼佼者,故 C 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动物不需要法律和正义的道德约束,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人权问题,故
10、 B 项错误;“当他与法律和正义隔绝以后,他便是动物中最坏的东西”体现不出公民应该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故 D 项错误。9.“将人从主客体的混沌状态中分化出来,把人从客体的神、自然框架中整治出来,对人的本质,开始从与自然相对的彼岸灵魂、自我或理性中去寻找。 “表明了苏格拉底A. 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B. 主张哲学从关注天上的神到关注人自身C. 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D. 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答案】D【解析】从材料“对人的本质,开始从与自然相对的彼岸灵魂、自我或理性中去寻找 ”,可知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故 D 项正确。 “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普罗塔哥拉的观点,故排除 A。主张
11、哲学从关注天上的神到关注人自身是智者学派的观点,故排除 C。 “把人从客体的神、自然框架中整治出来” ,强调的是人的独立性,不是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故排除 D。点睛:本题哲学术语较多,给阅读造成一定的难度。要找出关键语句“对人的本质,开始从灵魂、自我或理性中去寻找” ,明确寻找的对象在于人的自身,进而找出正确答案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6 -10.“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这反映了A. 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
12、变化B.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C.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D. 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主张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反映了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B 排除。材料表明的是两个运动的进步性,不是局限,C 错误。D 项是现象,不是反映的本质
13、,排除。故选 A。11.马克思韦伯认为,传统的天主教鄙视世俗劳动但在新教那里,世俗生活中职业具有神圣的意义是侍奉上帝的手段和荣誉与此同时,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导致资本的积累。作者旨在强调A. 新教理论助推了资本主义发展B. 新教废除禁欲主张任意享乐C. 新教教义尊奉上帝的至高无上D. 新教信仰必须借助特定仪式【答案】A【解析】由材料“在新教那里,世俗生活中职业具有神圣的意义与此同时,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导致资本的积累” ,可见,新教理论助推了资本主义发展,故选 A;由所学,新教废除禁欲主张节俭,排除 B;新教教义“侍奉上帝的手段和荣誉” ,并非尊奉上帝的至高无上,排除 C。12
14、.有学者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同流而异趋” ,两者在知识范围内为“兄弟” ,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chu)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7 -A. 态度上看两者都挑战罗马教廷权威B. 在目标上两者都主张削弱封建王权C. 异趋指两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D. 同流指两者都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神学,宗教改革要求否定罗马教廷权威,故 A项正确;宗教改革主张建立强大的世俗王权,故 B 项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古典文化态度没有很大的差异,故 C 项错误;无论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均没有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故 D 项错误。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
15、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文艺复兴13.下表为 18 世纪中叶 1770 年间法国著名思想家的书籍出版情况(10002000 册/版)这表明法国A. 民众文化水平提髙B. 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地位较高C. 图书出版事业发达D. 启蒙思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 17-18 世纪启蒙书籍出版量很大,说明启蒙思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故 D 项正确;从法国著名思想家的书籍出版情况,无法看出民众文化水平提高,排除 A;从法国著名思想家的书籍出版量很大,说明启蒙思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无法得出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地位较高,排除 B;C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14.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16、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 ,牛顿的“万- 8 -有引力定律” ,伽利略的“加速度定律” ,美国的独立宣言等,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思想成就,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此信念是指A. 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B.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蕴含着通则C. 科学能够带给人类幸福D. 知识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主要工具【答案】B【解析】材料中“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表明本题是找寻这些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思想都是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宗教对他们的影响不是根本的;C、D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科技的作用,而是分析其产生原因。15.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
17、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 ;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 。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A.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 批判宗教神学C. 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D. 促进思想解放【答案】C【解析】“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 ”指的是人性的解放,即追求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反对外在束缚,由此可知,A、B、D 三项依旧是外在的对“笼子”的撕裂,而真正要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 ,指的是要约束统治者的权力,也就是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如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民主共和、三权分立等一系列学说的提出,其目的均在于此,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发展之处,故选 C。
18、16.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推衍产生的社会进化学说,比生物进化学说更受读者拥戴,传播通行无阻。究其原因,社会进化学说为各类族群对自身空间定位和未来流动可能提供了想象依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扩大影响- 9 -B. 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精神C. 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D. 社会进化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了社会进化学说之所以更受读者拥戴是由于它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即契合了社会变革的时代精神,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自然科学理论不一定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选项 A 说法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19、 C 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社会进化论也未揭示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揭示了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是马克思主义,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17.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 18951911 年间中国A. 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B. 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C. 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D. 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图表信息,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B 项表述明显不符合题干图表信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即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不存在“新建的洋务企业”一说;进一步
20、分析可知,C、D 两项也不符合“1895-1911 年间中国”的相关史实,排除。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国救民,一系列政治社团陆续组建,到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政治社团活动陷入低潮(主要源于清政府的镇压) 。A 项符合史实,正确。- 10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8.(2008 年广东历史卷) 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A. 提倡民主自由 B. 宣
21、传排满革命C. 倡导个人崇拜 D. 反对帝国主义【答案】B【解析】黄帝被公认为华夏族的祖先,中华民族的象征,把他画像印在民报创刊号,蕴涵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意,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体现。故选 B 符合题意。19.导致下图中 1919 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 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B. 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C. 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D. 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答案】B【解析】【详解】据图片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 年新文化运动发生,1919 年五四运动发生,这些思想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故 B 项正确; 1911 年辛亥革命推动政治制度变革,但不符合数据的变化时间,故
22、A 项错误; 1917 年十月革命爆发,但只限于马克思主- 11 -义的传播,故 C 项错误;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说法过于抽象,且只限于科技方面,故 D 项错误。故选 B。20.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 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意在说明A. 只有“中体西用” ,才能解决内忧外患B. “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C. “中体西用”消除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D. 国人已经普遍地接受了“中体西用”的思想【答案】B【解析】据材料“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
23、提, 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前提条件,故 B 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且“只有”一词过于绝对,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故 C 选项错误;D 选项“普遍地接受”过于绝对,故 D 选项错误。故选B。21.有学者认为,经过甲午战争,中国自我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开始破碎。保守的知识分子群体走向了变法。他们将变法与求新相表里,求新与西学相表里。变法派生了改良和革命。中国进入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这说明维新思想A. 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B. 起于忧患引发社会剧变C. 完全师法西方挽救危亡D. 引发
24、中国阶级结构巨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出现了维新思想,即强调了维新思想是起于民族忧患而引发的社会剧变,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维新思想并未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维新思想也不是完全师法西方,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剧变而非阶级结构巨变,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维新思想是国家忧患、民族危机的产物。- 12 -2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但是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所发表的文章中专门讨论民主和科学的合计不超过 10 篇而同时期申报等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
25、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出现这一现象说明A. 国民并不关心民主科学的实质B. 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C. 新文化运动具有形式主义倾向D.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根据“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 “而同时期申报等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 ,说明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对民主科学的态度,排除 A;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同是提倡新文学,并非形式主义,排除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D。23.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
26、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背景是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B.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C. 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D. “西学东渐”潮流的迅猛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表明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冲破封建专制思想束缚、促进自由民主思想发展,结合所学知识,1915 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新文化运动兴起,故 C 正确;1912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27、,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D 不是最主要背景,排除。- 13 -24.1920 年 9 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下图) ,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A.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B. 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C. 象征国共两党准备第一次合作D. 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东西半球两手紧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暗示中国与苏俄团结,可知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号召先进中国人“以俄为师” ,D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排除 A;新青年不是中共的机关刊物,排除 B
28、;国共两党合作是 1924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 C。所以选 D点睛:解决本题首先理解图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意思,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是指暗示中国与苏俄团结,号召先进中国人“以俄为师” 。25.孙中山主张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之“要事” ,是避免“商家垄断”的有效办法。还主张“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 。这体现孙中山A. 节制资本的思想B. 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C. 关注工农的利益D. 提倡建立公私合营经济【答案】A【解析】- 14 -无论是消费合作社还是生产合作社以及“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 ,都体
29、现出孙中山对中国资本的态度,要节约这些原有资本,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无法得出;C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 选项曲解材料含义。26.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两个革命阶段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两个有机构成部分,其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第一阶段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由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结论出自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 新民主主义论C. 论人民民主专政D. 论十大关系【答案】B【解析】由材料“第一阶段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由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强调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该言论出
30、自新民主主义论 ,B 符合题意;ACD 均与材料无关。点睛: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发展的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等。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意加以区分,不能弄混淆。27.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在其著作毛泽东中写道:“遵义会议的一些与会者之所以会考虑在非常时期转向毛,希望毛出来领导,是有实际原因的。此时他们已深入中国内地,在那里,以前那些受外国训练和只有城市经验的领导人是不适应的。他们需要一个来自人民之中的人,一个天才的农民领袖来领导。 ”这表明作者认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A. 在中共高层形成共识B. 成为唯一被接受的理论C. 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D.
31、 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他们需要一一个来自人民之中的人”可知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来自于人民,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故 C 项正确。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不是中共高层形成共识,A 错误。B 中唯一的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比较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 15 -义理论关系,D 错误。28.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中共的三代领导人,以这三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的哪次会议确定的A. 遵义会议、中共
32、七大、中共十五大B. 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C. 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D. 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答案】B【解析】中共的三代领导人分别对应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写进党章;中共十六大确立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思想。故 B 项正确。29.下图为漫画同志,请你换匹马 (刘雍作,19781024)对漫画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 总路线指引“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B.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启思想解放浪潮C.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促进了思想解放D. 邓小平南巡讲话吹动新一轮改革春风【答案】B【解析】“多快好省
33、建设社会主义”是 1958 年提出来的,与图片所示不符,故 A 项错误;图片给出- 16 -的时间是 1978 年 10 月,此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已经全面展开,人民群众的思想从“文革”余毒“两个凡是”下得到解放,图片中“解放思想,进行新的长征”与“因循守旧”的鲜明对比反映了这一时代主题,故 B 项正确;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故 C 项错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生于 1992 年,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的时间点“刘雍作于 1978 年 10 月”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哪个是“1978 年”发生的即可。30.“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
34、动地风。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紫烟隐约方程式,青史明标科技功。 ”诗中描述的新中国的科技成就A. 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B. 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C. 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D. 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科技领域的浮夸现象【答案】A【解析】根据“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 “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新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故选 A。 “神舟五号”于 2003 年 10 月 15 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排除 B;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
35、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排除 C;原子弹研制成功是新中国实实在在取得成就,不是科技领域的浮夸现象,排除 D。第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二、材料题:本题共 2 大题,31 题 26 分,32 题 14 分,共 40 分。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7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
36、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答案】 (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顾炎武是针对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而提倡实用的学风,魏源是针对民族危机而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
37、是针对北洋军阀黑暗统治而提倡思想解放发动新文化运动。(2)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主要突出社会转型即可,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要多方面分析,例如,可以从有识之士自身的因素分析也可以从有识之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进行分析,多方面分析即可。- 18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摘编自胡适年谱材料二与新文化运动诸同仁一样,胡适的动机和目的是要从他们认为是最根本的文化上制造中国不亡的原因,即为中国“再造文明” ,以达到中国在世界上各方面不落后于人。实际是要复兴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这就是胡适将他所参与并认同的运动命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深意。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材料三他们或以革命救国
38、,或以改良图存,或以“实业救国” 、 “教育救国” 、 “科学救国”,或以“再造文明”救国,林林总总,其共同点都在不同程度上按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改造中国。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1)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的文艺复兴”与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的异同点。(2)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观点。【答案】 (1)同:都是利用文化为现实服务;都促进了思想解放。异:内涵: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指的是复兴中国文明在世界的地位,以西方内容为主;西方的文艺复兴指的是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目的:中国的文艺复兴为了是民族救亡服务;西方的是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服务。结果:中国的文艺复兴没有最终实现中国文明的在
39、世界领先;西方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人文主义的传播。(2)评分标准:一等观点明确,多角度论述;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楚,逻辑严密。- 19 -二等观点明确,论述单一;引用史实,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逻辑较严密三等观点不明确,偏离论述对象;未引用史实,论证不完整;表述不清楚,论证欠说服力。示例:观点: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不同程度上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改造中国。【解析】【详解】 (1)本题可以从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回答。相同点从思想解放运动以及文化服务与现实角度回答。不同点结合所学从二者的目的、内涵和影响等角度进行比较即可。(2)首先依据材料三“在不同程度上按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改造中国”提取“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不同程度上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改造中国”观点,然后结合史实从革命救国、改良图存、 “实业救国” “教育救国” “科学救国”等角度任选一例论正观点即可。-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