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检测(十八)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24分)1下表是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和失业情况。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外贸缩减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人数1 700万 600万 近 300万 85万 300万 3 000万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直接用于说明( )A经济危机破坏性大 B危机爆发的根源C危机的持续时间长 D危机下的各国矛盾解析:选 A 依据表格信息,工业和外贸锐减,失业人数猛增,体现了当时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破
2、坏性大,故 A项正确。危机爆发的根源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危机持续时间长,故 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危机下的各国矛盾,故 D项错误。21933 年,德国国会通过的授权法规定:“法律由政府规定,只要不影响国会和参政院的地位,可以与宪法相违背,内阁总理发布的法律于次日生效。 ”这项法案( )A为纳粹党上台执政铺平了道路B使希特勒获得独裁统治的权力C是针对凡尔赛和约有关规定的D是对德国宪法的进一步完善解析:选 B “法律由政府规定可以与宪法相违背于次日生效”等信息说明政府集立法权与行政权于一身,这使成为总理的希特勒拥有了独裁的权力。3有学者认为
3、某一事件“不仅证实了 希特勒对中欧东部所怀有的野心,而且更令人不安的是,它还表明了西方不准备反对这样的野心,并且确实愿意把德国的力量转移到东面更远的地方去” 。这一事件是( )A签署慕尼黑协议 B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C建立“东方战线” D实施“巴巴罗萨计划”解析:选 A 依据材料这一事件满足希特勒的野心,而且想实现祸水东引,结合所学可知与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有关,而慕尼黑协议是英法的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故 A项正确。1939 年,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防止德国的东扩,与题意不符,故 B项错误;“东方战线”是苏联为预防德国的东侵而设立的,与题意不符,故 C项错误;“巴2巴罗萨计划”是二战期间德
4、国制定的入侵苏联的计划,此时英法已经抛弃绥靖政策,故 D项错误。4 “希特勒的借口是要把所有的德意志人统一成一个国家。欧洲的大国法国和英国对此没有任何反应。 ”这一历史叙述讲的是( )A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B德国吞并奥地利C德国割占苏台德地区D德意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解析:选 B 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是对凡尔赛体系的打破,与题干无关,故 A项错误;奥地利和德国一样都是日耳曼人, “希特勒的借口是要把所有的德意志人统一成一个国家”就是针对德国吞并奥地利而言,故 B项正确;德国割占苏台德地区是慕尼黑阴谋的重要内容,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环节,英法参与其中,故 C项错误;德意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
5、,标志三国轴心形成,与德意志人统一无关,故 D项错误。5有同学认为,用“至暗时刻”来形容 1940年的世界形势最为贴切不过。可以用作支持该观点的史实包括( )德、意、日三国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法国投降和贝当傀儡政权建立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 划”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A BC D解析:选 D 1940 年的世界形势包括德意日三国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法国投降和贝当傀儡政权建立、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故正确。6(2018稽阳联谊学校联考)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崛起中指出:“张伯伦(1937年任英国首相)的贡献是,愿意考虑欧洲本身的领土变更,以加速
6、对德让步的步伐。 ”张伯伦执政时期英国 对德国的“贡献”有( )德国出兵莱茵非军事区,没有反击 德国吞并奥地利,平静接受 慕尼黑阴谋,出卖他国利益 对德宣而不战,错失良机A BC D解析:选 B 根据所学,张伯伦 19371940 年担任英国首相。德国出兵莱茵非军事区是 1936年,张伯伦尚未执政,故错误;1938 年 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张伯伦认为已无法挽回,保持沉默,故正确;1938 年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共同制造了慕3尼黑阴谋,允许德国对苏台德区的占领,故正确;1939 年 9月 1日德国进攻波兰,直到9月 3日,英国才正式宣战,但战争开始的头八个月没有任何交战行动,错失良机
7、,故正确。7(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 3月联考)读下图,下列对波兰边界形成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A 凡尔赛和约签订,波兰独立B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C二战爆发,苏联乘机侵入波兰D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调整边界解析:选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 ,俄国因十月革命退出一战,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波兰独立,与形成无关,故 A项错误;苏德二战前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分割线是,与题意不符,故 B项错误;二战爆发后,德国忙于欧洲战场,无暇东顾,苏联趁机入侵波兰,把分割线推到了,故 C项正确;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调整的边界是,与题意不符,故 D项错误。8.如图为漫画节目变
8、更通知 ,这张漫画上方的演出通知上写着:“预先安排的阿道夫希特勒的凯旋赞歌夺取斯大林格勒,将改为演奏葬礼进行曲安息吧,第六集团军!”对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场战役使德国的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B这幅漫画所描述的战役涉及德国和苏联C这场战役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D这场战役是德军为占领高加索而发动的解析:选 C 观察漫画和所给解读可知,漫画是在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结合所学可知,A、B、D 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破产的是莫斯科战役,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9(2016浙江高考)下图所示,19391942 年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疯狂地侵略扩张。下列按侵入时序所作的排列,准
9、确的选项是( )4A BC D解析:选 C 首先判断图中序号代表的国家,代表英国,代表法国,代表波兰,代表苏联。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39 年德国进攻波兰,1940 年进攻法国,法国投降后德国入侵英国,1941 年德国突袭苏联,故选 C项。10下图所示战役的作用在于( )A使德国军队陷于两线夹击中B使德国陆军遭受第一次重大失败C使北非战场形势发生了转折D导致法西斯轴心国开始解体解析:选 C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战役是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上,轴心国集团与英 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之战役。诺曼底登陆使德国陷于两线夹击中,故 A项错误;德国陆军遭受第一次重大失败是莫斯科战役,故 B
10、项错误;阿拉曼战役以英国为首的盟军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故 C项正确;法西斯轴心国开始解体的标志是意大利的投降,故 D项错误。11某学者在其著作中以“爆发” “狂澜” “蔓延” “转向” “退潮” “低潮” “终结”为篇名逐年叙述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下表是节选其中四篇的部分章节标题,其对应的篇名正确的是( ) 对挪威的蹂躏、不列颠之战、对意属东非洲的征 服 对苏联的侵入、隆美尔进入非 洲、 日本的征服狂潮5 “火炬”作战、向突尼斯赛跑、大西洋之战 再度进入欧洲、非洲的肃清、进入意大利A狂澜、蔓延、转向、退潮B爆发、蔓延、退潮、低潮C蔓延、转向、退潮、低潮D爆发、转
11、向、低潮、终结解析:选 A 根据所学,德国突袭波兰(1939 年)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战争的初期阶段(1940 年),法西斯进攻势头较猛,可以用“狂澜”形容;是战争的进一步扩大(1941 年),可以用“蔓延”形容;是联军逐渐处于主动的时期(1942 年),可以用“转向”形容;是法西斯势力走向衰落的时期(1943 年),可以用“退潮”来形容。A 项符合题意。12 “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来空袭英国的。 ”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性因素C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12、的到来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解析:选 C 电子计算机、火箭等发明,虽然一开始都是用于军事,但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小题,共 26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特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 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 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
13、忘,既悲伤又恼 怒。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材料二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 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6(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 ?(6 分)(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7 分)解析:第(1)问,思潮通过“和平主义”可以得出;原因从材料信息“第一次
14、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 “人类灾难”中可以得出。第(2)问,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绥靖政策” ;原因通过材料信息“和平主义” “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 “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以及祸水东引回答;最终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和平主义思潮。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2)政策:绥靖政策。原因: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后果: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 年 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
15、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1943年 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 40余万人,伤亡接近 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驻缅英军节节败退” “中国远征军入缅” “1942年”“1943年”等及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从阻止了日军的进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分析。答案:(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