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部分 专题十五 实用类、论述类阅读, 真题研练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解考点考情,磨高考真题,探命题特点,解考点考情,总体要求 能阅读分析、鉴赏评价中外实用类、论述类文本。,考点简释,分项考点 1.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简释:此考点包括两个小考点: (1)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 “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主要有:在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术语;文中具有概括作用的词语;文中指称特定对象的词语;文中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在实际考查中,主要是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概念的内涵主要指本质特征、功用、
2、原因等,外延主要指种类、数量、条件等。,(2)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重要句子”是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主要有:点明主旨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文眼”句;显示层次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领起句、过渡句、收束句;内涵丰富、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作用的句子;结构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或作用比较突出。“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意义。“句子含意”一般要从三方面考虑: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
3、在此而意在彼。,2.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简释:“文中信息”指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筛选”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整合”就是在提取出来的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对之进行分类,然后用准确的语言使之条理化、简洁化。 “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按照题干中的限制标准,结合阅读材料,选出关键词或主要信息点;能够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语句,进行必要的分类。,3.语言特色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把握,中心意思的概括 简释:此考点包括三个小考点,浙江卷全部放在“中心意思的概括”上。 “中心意思的概
4、括”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整理的阅读思维过程。一篇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相对集中地表达了一个中心意思,一般将其称为段落的中心。段落的中心有时用中心句或中心词加以概括,这种中心句或中心词往往分布在段首的开启句或段末的收束句。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或中心词,这就要在深入把握句间关系的基础上,找到一个上位的词句总括全部内容,这就是概括段落的中心。一个段落的中心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要点。一般说来,文章有几个主体段落就有几个内容要点。多个内容要点按或并列或对比或层进或阐释的关系组合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全文的中心。,4.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5.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
5、6.对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 7.对文本某种特色的深度思考和判断 8.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 9.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 10.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说明:考点410因为历年浙江卷未曾涉及,故在此不作解释。),考情表览,1.题型稳定,分值稳定。由两道单选题加一道主观题组成,单选题每题3分,主观题34分。 2.考点稳定。几乎全部集中在三个考点上: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中心意思的概括。 3.选材稳中有变。偏重论述类文本,自2018年起,有向非连续性实用文本转变的趋势。,数据密解,磨高考真题,一、(2018浙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
7、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材料二:,(资料来源于刘正源等著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注 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
8、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
9、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来源同材料三),1.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10、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答题提示 解答本题,须先确定涉及的文本,即材料三和材料四。然后确定答题区间,重点阅读理解阐释“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这两个概念的语句,准确把握它们的内涵。再将选项中的解说与原文的重要信息进行比对,确定正误。还可以借助各个选项语意相同、相近或相抵触的关系,在互相对比辨析中判断解释恰当与否。 A项“生来”“天生”将或然变成了必然。原文说“亲生命性”可能是人类
11、的本能之一,“生物恐惧症”与“亲生命性一样”。 B项“生来就有”“随时都会”犯了与A项同样的错误,同时还有偷换概念的问题,将可能为危险源所激发的“生物恐惧感”偷换成了“生物恐惧症”。 C项将“亲生命性”与“生物恐惧症”的解说作了互换;同时,“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便具有”的表达过于肯定,与原意不符。,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在美国,去动物
12、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答题提示 A项对应的是材料一,尤其是第一句。“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选项的表述为“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这里将“我”发现的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扩展为泛指所有“喜欢自然的孩子”,同时原文“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的“最”字在选项中也不见了。,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
13、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4分) (1)事实依据:_(2分) (2)理论依据:_(2分)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1)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 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每点1分) (2)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 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每点1分),答题提示:做好这道题目,必须具备相关基础性知识,对相关概念进行辨别和区分。所谓基础性知识,就是了解专题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性知识,比如研究结论的得出,须建立在真实、可信的事实依据和经得起检验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科学结论与事实依
14、据和理论依据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实用类、论述类文章写作的角度讲,观点的确立,须运用事例的归纳论证和科学的演绎论证,有确凿、丰富的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作支撑。另外,对题目中“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两个重要概念须进行辨析和区分,前者包括现象、事例、数据等,多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统计等方式获得;后者包括原理、学说、观点等,通过判断、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论证方式得出。,在上述两方面的基础上,根据四则非连续性文本,搜集、筛选、概括“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指向就比较明确了。通过完整阅读可知,材料一、二提供了事实依据;材料三、四蕴含着理论依据。材料一中,作者访谈了四个孩子
15、,从他们的叙述来看,都只着眼于自己的“好玩”“有趣”,种种活动构成了对生物的妨碍。材料二用数据反映了自然教育受众群体特征,儿童和亲子的人数遥遥领先,说明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从材料三、四中可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人类的本能和天性中有“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感”;二是通过自然教育,可以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这些都是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理论依据。,二、(2017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
16、。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他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
17、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
18、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4.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19、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B.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 C.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D.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答题提示 先筛选答题区间,阅读理解与两类行为解释相关的语句;再提取其中的关键词语,将选项中的解释与原文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比对;还可借助各选项中语意交叉的特点,在各选
20、项的比较中判断解释是否恰当。如A、D两项对A类传播行为的解释相同,B、C两项对A类传播行为的解释类似。结合第一段“然而”引出的关键句,会发现后者缺少“发送符号”这一关键信息,可排除B、C两项。而对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A、C两项相同,B、D两项相同。比照第二段首句,可看出B、D两项强调的只是“接受符号”,而无A、C两项中“决定是否接受”及“加工”这些重要信息。据此,可排除B、D两项。故选A。,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 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
21、,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乐者会“悬置怀疑”。 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 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答题提示 运用比较辨析的方法,辨析选项内容与原文对应信息的异同,从而判定各选项的正误。 A项的对应内容相对宽泛,可据前两段大意以及重点语句作比较辨析。如第一段第二句、第二段首句和“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等。 B项的答题阅读区间明确,即第一段三至五句,选项的说法与原文
22、一致。 C项的信息比较区间在第二段最后一句,与原文比,选项调整了语序,语言简明,与原文表达的意思相同。 D项的辨析区间见第三段,首句“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已定下基调,选项所言听见某些声音的“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无误;错在“不需要加工讯息”,原文“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及之后的解释可资佐证。,6.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社会传播行为类型(A类传播行为与B类传播行为)。 社会传播过程特点(传播至少两人,角色可以转换,循环往复)。(每点2分) 答题提示:要求概括选文主要内容,关键在于把握选文的阐述重心。具体而言
23、,一要理清文章每一段的阐述思路与重点内容,二要关注选文多次出现并强调的关键信息。就段落而言,第一段概述社会传播过程,解说A类传播行为;第二段解说B类传播行为,介绍传播过程循环往复的特点;第三段解说讯息需经过加工才能作出反应,包括一些快速反应。就关键信息而言,“传播行为(A、B两类)”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与体现传播过程特点有关的重点词语,如“至少有两人”“循环往复”等。,三、(2016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的评价,离不开五四初期的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决定性意义这个“基点”。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
24、展和变化。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政治文化语境下语言方式的变动,推动了小说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小说语言的政治化”带来的“标语口号”“概述”“讽刺”“直语”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而作为对政治语言的反拨,又使小说发展了限制性语态、隐喻和幽默修辞风格等文体表现形式;30年代新媒体影响下的语言变迁,催生了新的小说语言方式,带来了现代都市新小说的形式,如跳跃的小说节奏、画报体小说、电影化小说等形式的发展;40年代小说语言的“口语化”
25、,带来了小说形式的戏剧化追求,推动了章回体等传统小说形式的再利用和再发展。,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与失,也能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
26、”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这不仅证明了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话文的兴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所选文段有删改),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
27、立。 B.“小说语言的政治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但客观上仍然起到了推动小说形式发展的作用。 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 D.从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看待和审视文言对文学形式的重大价值。,答题提示 A项对应的是第一段第三句的前半句,原文说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选项中的说法颠倒了语序,并强加“进而”关系。 C项偷换概念,第二段“以
28、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所反对的是提倡白话文,丢弃文言文,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 D项见第二段首句,选项中“其最重要的意义”及“重大价值”于文无据。,8.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历程 B.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得与失 C.语言变革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D.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深受语言变迁的影响 答题提示 A、B两项概括得太片面,只概括了“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两点中的一个。 D项看似两点都有,但“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只是第一段的内容,第二段所阐述的不单单限于现代小说。,9.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
29、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 (3分)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有益于白话语言的“艺术化”。(2分) 丰富了现代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1分) 答题提示:答题区间在第二段的后半部分,即“时过境迁”后的文字,可作筛选的语句有“冷静面对困境”“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以及“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证明了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整合时要紧扣关键词语,如“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创作”,并据此添加自己的语言。,探命题特点,1.选文 (1)从文体上偏重论文,趋向非连续性实用文。 (2)从内容上偏重社会科学类。涉及其各个领域,往往包含着较为深刻的见解。 2.题型 三道题各有其考查重点。第1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侧重于对文中局部内容的理解;第2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整合,侧重于对全文内容的理解。这两道选择题设误点细小,集中在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第3题是主观题,重点考查信息的筛选、整合,中心意思的概括。命题形式灵活,难度稍大,多由两至三个答案要点组成,答案语言概括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