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河口一中2019年高二生物2月开学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1218357 上传时间:2019-06-0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5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一中2019年高二生物2月开学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一中2019年高二生物2月开学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一中2019年高二生物2月开学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一中2019年高二生物2月开学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一中2019年高二生物2月开学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山东省东营市河口一中 2019 年高二生物 2 月开学考试试卷(含解析)1.下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 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会使图中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D. 高原地区缺氧,人体内产生的 CO2增多,所以的 pH 会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题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是血管壁细胞,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是淋巴,是血浆,是红细胞,其中为细胞外液,共同构成内环境。【详解】表示血管壁细胞,其内环境为血

2、浆和组织液,A 正确;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会使图中组织液渗透压增加,血浆和细胞内液中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使其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B 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 正确;高原地区缺氧,无氧呼吸增强,产生的乳酸增多,导致血浆的 pH 有所下降,但是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因此血浆的 pH 不会明显降低,D 错误。【点睛】组织水肿是因为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和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

3、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2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收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2.低体温症患者的体温会下降到 35度以下,严重的低体温症患者常有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动过缓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低体温症是由于患者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的B. 体温下降是患者产热总量明显低于散热总量的直接结果C. 若人体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分泌过多可能导致低体温症D. 可

4、通过隔离保温、吸入暖的氧气等对低体温症患者进行抢救【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人体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详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低体温患者可能是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无法调节造成的,A 正确。正常机体产热=散热,当散热大于产热就会造成体温下降,B 正确。当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时,会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使产热增加,不会导致低体温症,C 错误。当患者体温下降时,可通过保温、吸入氧气使体温上升进行抢救,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体温调节的过程,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温度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正常情况下,机体的产热和散

5、热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下,寒冷时,产热增多,散热也会增多,最终产热等于散热,若产热大于散热则体温升高,反之则降低。3.以下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说法错误的是A. 血浆的 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 HCO3-、HPO 42-等离子有关B.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 维持内环境中 Na+、K +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 浮肿、手足抽搐、贫血症都是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答案】D【解析】血浆含有 HCO3-、HPO 42-等离子,可以保持 pH 相对稳定,A 项正确;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B

6、 项正确;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依赖于内环境中 Na+、K +浓度的相对稳定,C 项正确;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偏少引起的疾病,不属3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D 项错误。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中的 CO2不能作为信号分子发挥调节作用B. 内环境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只受血糖浓度的调节C. 兴奋的正常传导和传递都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D. ATP 的合成与水解均可发生在内环境中【答案】C【解析】内环境中的 C02可作为信号分子刺激呼吸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而发挥调节作用,A 错误;内环境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除受血糖浓

7、度的直接调节外,还受来自下丘脑传来的兴奋的调节,B 错误;兴奋的正常传导需要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的外流等,这需要依赖内环境中这两种物质成分的稳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等物质参与,这同样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C 正确;由于内环境中缺乏 ATP 的合成与水解的酶,所以一般不能在内环境中发生 ATP 的水解和合成,D 错误。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降低C. 寒冷环境下机体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D. 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答案】D【解析】【分析】浆细胞只能分泌抗

8、体,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进食时,因不断吸收葡萄糖进入血浆,高含量的血糖进入肝脏,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或者被氧化分解,或被转化为其他非糖物质,所以血浆离开肝脏时,血糖含量降低;饥饿时,进入肝脏的血糖含量较低,此时肝细胞内肝糖原分解出葡萄糖,进入血液,所以血液离开肝脏时,血糖含量较高;由于炎热环境中,体温与外界环境温度的温差小,而寒冷环境中,体温与外界环境温度的温差大,因此一般情况下,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中机体的散热量;由于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中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能够选择性表达。4【详解】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 错误;饥饿时,血液流经肝

9、脏后,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B 错误;由于炎热环境中,体温与外界环境温度的温差小,而寒冷环境中,体温与外界环境温度的温差大,因此一般情况下,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中机体的散热量,C 错误;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 正确。【点睛】注意:不管是寒冷环境还是炎热环境中,正常人体产热量等于其散热量;但寒冷环境中散热量大于炎热环境,当然寒冷环境中产热量也大于炎热环境。6.运动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属于神经末梢B. 该神经元有多个轴突和多个树突C. 该神经元位于膝反射的

10、反射中枢D. 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负电波沿神经纤维传播【答案】D【解析】【分析】此图是神经细胞的结构图,也叫神经元。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图示中:是树突,是神经末梢。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弧上有几个神经元的细胞体,就有几个神经元构成该反射。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 +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 +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图中指树突,指轴突末梢,所以是神经末梢,不是,A 错误;该神经有1 个轴突和多个树突,B 错误;膝反射是二元反射弧,其反

11、射中枢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中,C 错误;刺激该神经元轴突可以产生一个负电波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传播,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元、反射弧结构及反射活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7.如图代表相关激素,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5A. 寒冷时,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反馈调节,但不存在分级调节B. 寒冷刺激后,图中的含量增加先于和C. 当人饮水过少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释放来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D. 血液中较高浓度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抑制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图中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

12、状激素释放激素,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激素,为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详解】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在垂体上,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作用在甲状腺上,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这是一个分级调节的过程,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这是反馈调节的过程,A错误。寒冷刺激时,兴奋首先传导至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增加先于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B 正确。人饮水过少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可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来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C 正确。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这是

13、反馈调节的过程,保证激素在血液中含量的相对稳定,D 正确。【点睛】注意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产生,经垂体释放的,不是垂体产生的。8.细胞与细胞之间可以通过信号物质进行信息传递(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信号物质是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是肌肉细胞、垂体和下丘脑的细胞等B. 若信号物质是胰岛素,则靶细胞是肝细胞、肌肉细胞等6C. 若信号物质是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则来自突触小体D. 若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则靶细胞产生兴奋【答案】D【解析】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A 项正确;胰岛素可通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降低血糖浓度,B 项正确;神经递质由突触小体的突触前膜释放,C 项

14、正确;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 项错误。9.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于免疫器官B. 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C. T 细胞和 B 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D. 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 HIV 病毒杀死了大量人体细胞所致【答案】C【解析】A.脊髓不属免疫器官,A 错;B. 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人体第一道防线,B 错;C. T 细胞和 B 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C 对;D. 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因为免疫功能低下致使患者患其他病而死亡,D 错。10.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探究

15、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进行对照B.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进行对照C.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进行对照D. 图中向光弯曲生长的是【答案】A【解析】【分析】7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生理作用及向光性实验图中:胚芽鞘直立生长;切除了尖端,胚芽鞘不能生长;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能弯向光源生长;胚芽鞘上加上不透光的锡箔帽,不能感受单侧光照射,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锡箔套在基部,不影响胚芽鞘尖端的感光,所以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能弯向光源生长;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在直射光下不能生长。【详解】结合前面的分析,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进行对照,A 正确;设计实验探究植

16、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单一变量是有无尖端,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所以可设置的实验组为进行实验,B 错误;设计实验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单一变量是有无单侧光,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所以可设置的实验组为进行实验,C 错误;图中弯曲生长的是,不生长的是,直立生长的是,D 错误。【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注意设计对照实验需要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尤其是要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唯一的自变量。11.某小组开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研究,关于这个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经预实验后,后续实验中还需设置一组用蒸馏水处理插条的实验作对照

17、组B.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支插条C. 浸泡法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较大,遮阴环境D.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预实验后,不需设置蒸馏水处理插条,A 错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支插条,求平均值,可使实验结果更准确,B 正确。浸泡法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较大、遮阴环境,C 正确。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在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两侧某浓度,生根数量可能相同,D 正确。考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12.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增加的第三代疫苗DNA 疫苗,它们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

18、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关于 DNA 疫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DNA 疫苗导入人体能够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8B. 导入人体的 DNA 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起到免疫作用C. DNA 疫苗的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D. DNA 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导入人体的 DNA 疫苗在体内表达出抗原引起机体的反应而产生抗体,起到免疫作用,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故选 B考点: 本题考查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列知识的要点并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13.为研究复方黄芪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影响,用含不同

19、剂量该制剂的饲料饲喂健康小鼠,段时间后检测血淸中脾淋巴细胞(包括 B 细胞和细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B 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符属于细胞免疫B. T 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可以产生多种抗体C. 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D. 要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应控制好给药剂量与时间【答案】D【解析】B 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体液免疫,A 错误;T 细胞不能产生抗体,B 错误;从柱形图可以看出,给药 6 天,饲料中黄芪制剂的中剂量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比低剂量的强,高剂量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比中剂量的弱,故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与给药剂量不呈正相关,C

20、 错误;据柱形图可知,一定剂量范围内给药时间越长越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故要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应控制好给药剂量与时间,D 正确。【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体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体液免疫9B. 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将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C. 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分裂分化为效应 T 细胞D. 人体的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的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体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A 错误。

21、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会发生二次免疫,二次免疫过程反应更强,产生抗体更快更多,B 正确。在细胞免疫时,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裂分化为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C 正确。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D 正确。【点睛】1.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发挥作用,记忆细胞具有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的特点。2.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指的是皮肤和黏膜,皮肤能抵挡病原体的入侵,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第一、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15.根据数

22、学模型图回答关于种群和生态系统的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B. 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模型预测,出现环境阻力是在第五年之后C. 如果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则表示分解者D. 若图乙表示一个种群,可代表不同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答案】D【解析】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数量,A 错误。由图可知环境阻力的出现是10在第 4 年时,B 错误。能量金字塔是由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成分构成的,没有分解者,表示最高营养级的生物,C 错误。若图乙表示一个种群,可代表不同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D 正确。点睛:一般情况下不会认为“S”型曲线的开

23、始部分符合“J”型曲线,其环境阻力是从开始就存在的,但需要结合题干条件,该题中开始时这两条曲线是重合的,说明“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符合“J”型曲线。16.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结构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竹林中的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

24、呈现高低错落有致,所属范围为种群,A 错误;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B 正确;淡水鱼因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C 正确;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的不同、土壤湿度和盐碱地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生物,同一地段上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因此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D 正确。17.下面是某地沙丘中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

25、误的是A. 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 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之一是该地区雨水增多C. 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数量都呈“J”型增长D. 人类活动会对图示群落演替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11【答案】C【解析】【分析】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基质与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森林阶段杂草阶段灌木阶段阶段森林阶段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速度

26、缓慢 较快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 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详解】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过程:裸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森林阶段,属于初生演替,A 正确;影响植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有土壤含水量、温度、光照、矿质元素等。沙地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影响植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因此,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之一是该地区雨水增多,B 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空间有限、资源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种群的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而是呈“S”型增长,C 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 正确。故选C。【点睛】

27、掌握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以及群落演替的持点,结合图示分析即可准确判断各选项。18.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植物生长素类似物(2,4-D)对富贵竹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12组别 1 2 3 4 5 6 72,4-D 浓度(m/L) 清水 1015 1013 1011 109 107 105平均生根条数(根) 2.0 3.8 9.4 20.3 9.1 1.3 0A. 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 2,4-D 浓度,因变量为插条的生根条数B. 浓度为 105 m/L 的 2,4-D 溶液对富贵竹生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 如要确定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需缩小 2,4

28、-D 浓度梯度进一步做实验D. 本实验体现 2,4-D 对富贵竹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 2,4-D 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的生根条数;随着 2,4-D 浓度的增加,平均的生根数先增加后降低,且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组别 4 的生根数最多;1清水组为对照组,与其相比,6 组和 7 组的生根数降低,说明高浓度的 2,4-D 抑制了生根,体现了 2,4-D 对植物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2,4-D 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的生根条数,正确;B、与清水组相比,浓度为 105 m/L 的 2,4-D 溶液对富贵竹生根

29、具有抑制作用,错误;C、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的最适 2,4-D 浓度为 10-11mol/L 左右,需缩小浓度梯度作进一步的实验,正确;D、生长素类似物(2,4-D)的两重性表现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1 清水组为对照组,与其相比,6 组和 7 组的生根数降低,说明高浓度的 2,4-D 抑制了生根,而2、3、4、5 组生根数大于对照组,说明说明低浓度的 2,4D 促进生根,体现了 2,4-D对植物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故选 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表格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还要能够与对照组相比确定各组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1319.绿豆芽是在无光

30、条件下由绿豆萌发而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绿豆芽的生长过程只需要生长素等植物激素的调节B. 绿豆萌发成豆芽的过程中有机物总量减少C. 绿豆芽尖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中含有两个中心体D. 赤毒素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来促进绿豆芽细胞的伸长【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绿豆萌发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调节过程,绿豆芽的生长过程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多种激素的调节;由于呼吸作用的消耗,绿豆萌发成豆芽的过程中有机物总量减少,但有机物种类增多;绿豆为高等植物,无中心体;赤霉素通过促进生长素的合成来促进绿豆芽细胞的伸长。【详解】绿豆芽的生长过程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多种激素的调节,A 错误;由于呼吸作用的

31、消耗,绿豆萌发成豆芽的过程中有机物总量减少,B 正确;绿豆为高等植物,无中心体,C 错误;赤霉素通过促进生长素的合成来促进绿豆芽细胞的伸长,D 错误。【点睛】注意:对题中 D 选项内容判断时,不能受生长素与乙烯的关系的干扰。其次是注意高等植物细胞内没有中心体这一知识。20.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实验的方法,以下对照设置正确的是A.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设置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的两组B. 验证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时,设置无机催化剂催化和酶催化的两组C. 验证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时,设置保留尖端和去除尖端的两组D.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需要用未标记的噬菌体做对照组【答案】B【解析】【分析】

32、1、生物实验中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14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详解】A、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必须在相同条件下,错误;B、验证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时,设置无机

33、催化剂催化和酶催化的两组,对比说明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正确;C、验证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时,必须是对尖端遮光与不遮光外理,切去尖端,可能导致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错误;D、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不需要用未标记的噬菌体做对照组,而是分别用 35S 和 32P标记,错误。故选 B。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正反馈调节B. 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 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4、,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A 错误;有些生态系统如极地苔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B 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 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D 正确,所以选 D。22.某期泊生态系统中有大型杂食性鱼类甲,其食物来自浮游植物乙、草食性鱼类丙和以丙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丁,且三者所占比例相同,甲每增加 3kg 体

35、重,最少需要消耗乙A. 15Kg B. 35Kg C. 155Kg D. 1100Kg【答案】C【解析】杂食性鱼类甲的食物来自浮游植物乙、草食性鱼类丙和以丙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丁,说15明该生态系统存在的食物链有 3 条如下:乙甲、乙丙甲、乙丙丁甲,因为是最少需要消耗的量,应按能量的 20%传递来算。杂食性鱼类甲的食物来自浮游植物乙、草食性鱼类丙和以丙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丁,且三者所占比例相同,甲每增加 3Kg 体重,最少需要消耗乙的量为31/35+31/355+31/3555=155Kg;所以 C 选项是正确的。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

36、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不相关 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流动的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详解】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正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错误;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错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37、,正确。故选:B。【点睛】注意:能量流动只能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24. 如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群的增长曲线,曲线是对照组,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 3 h、12 h、24 h 换一次培养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B. K 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C. 造成的 K 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 的变化16D. 曲线表示每 12h 换一次培养液,曲线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答案】A【解析】更换培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小,A 错误;K 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B

38、 正确;曲线是空白对照组,营养少,营养代谢产物的积累、pH 变化、溶解氧不足,所以 K 值较小,C 正确;根据试题分析:曲线表示每12h 换一次培养液,曲线在 0-40min 内近似 J 型增长,表明资源在 0-40min 内基本不受限制,D 正确。【考点定位】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25.下图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和时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 50 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 值)B. 当种群密度在第 10-30 年时期内,种群数量逐年增加C. 该种群的出生率和迁入率决定 值的大小D.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

39、要是环境容纳量【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040 年间, 均大于 1,说明这 40 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第 40 年及之后, 均等于 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 =1 时,种群数量稳定不变,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当 小于 1 时,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当 大于 1 时,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详解】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 40 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 值) ,A 错误;当种群密度在第 1030 年时期内, 大于 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B 正确; 值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等,C 错误;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

40、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D 错误。1726.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A. 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属于不同的营养级B. 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捕食食物链为主C. 捕食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D. 难降解的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转移和富集【答案】D【解析】【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并逐级递减;一些重金属及有毒

41、物质可沿着食物链富集。【详解】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A 错误;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腐生食物链为主,海洋生态系统中通常以捕食链为主,B 错误;捕食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组成,不包含分解者,C 错误;一些重金属离子或者不被降解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在生物体内不断转移与富集,称为生物富集作用,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组成、作用、食物链(网)能量的营养级、生物的富集作用等知识点掌握情况,包含的知识点较多,学生答题要细心。27. 酒厂利用酵母菌酿酒过程中,经检测活菌数量适宜但却不产生酒精,应采取的措施是( )A. 降低温度 B. 隔绝空气 C. 加缓冲液

42、 D. 加新鲜培养基【答案】B【解析】利用酵母菌酿酒过程中活菌数量适宜说明温度条件适宜,A 错误;酵母菌酿酒过程中,经检测活菌数量适宜但却不生产酒精,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进而大量繁殖,不能产生酒精,则隔绝空气,让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B 正确;酵母菌酿酒过程中活菌数量适宜说明 PH 环境条件适宜,C 错误;酵母菌酿酒过程中活菌数量适宜说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丰富,D 错误【考点定位】酵母菌发酵的原理18【名师点睛】学生对酵母菌酿酒理解不清果酒制作菌种 酵母菌菌种来源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酵母菌发酵过程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C 6H12O66O 2 6CO26H 2O;无氧条件下,酵

43、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 6H12O6 2C2H5OH2CO 2温度一般酒精发酵 1825 ,繁殖最适为 20 左右气体 前期:需氧,后期:无氧28. 下图实验装置可用于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装置甲和装置乙都可用于果酒制作B. 装置乙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C. 利用装置甲制作腐乳时,为了保证腐乳的风味应均匀向装置中加入盐分D. 乙装置的排气口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答案】C19【解析】试题分析:果酒制作利用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因此装置甲和装置乙都可用于果酒制作,A.正确;装置乙既有进气口也有排气口,可以先用于果酒的制作

44、,后用于果醋的制作,B.正确;腐乳制作过程中应逐层加盐,并在瓶口铺厚一点,C 错误;乙装置的排气口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发酵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9.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B. 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C. 冻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强D.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

45、调节能力的基础【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影响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冻原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温度较低,受此限制,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A 正确;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弱,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B 正确;冻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所以恢复力稳定性低,C 错误;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 正确。30. 江苏某水库现有沉水植物 16 种、浮游植物 86 种、浮游动物 87 种、底栖动物 11 种、鱼类 43 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水库拥

46、有的多种生物构成了水库的生物多样性B. 该水库物质丰富度指水库中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C. 调查该水库中浮游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D. 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20试题分析:该水库拥有的多种生物构成了水库的物种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之一,A 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生物种类的多少,B 错误;浮游动物的活动范围不广,所以应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 错误;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1.精神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会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长

47、期持续的压力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稳态紊乱。(1)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肾上腺髓质属于反射弧中的_。当情绪压力刺激下丘脑时,支配肾上腺的神经兴奋,兴奋以_的形式传至神经纤维末梢并释放_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产生短期压力效应。(2)情绪压力下,机体还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 轴)进行调节。此调节过程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 a 会促进垂体分泌_(激素 b) ,从而使肾上腺皮质分泌和释放的糖皮质激素量增加。健康人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不会持续过高,其体内的_调节机制保证了激素分泌的稳态。若下丘脑或垂体的_数量和功能下降,将造成

48、上述作用减弱,HPA 轴功能亢进,糖皮质激素持续升高而引发长期且持久的心境低落等长期压力效应。(3)人的情绪是由激发情绪的刺激传到大脑的情绪中枢后而产生。5-羟色胺是使人产生愉21悦情绪的神经递质。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会影响到 5-羟色胺的信号传递(见图所示) 。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膜上的_通道打开,使该离子内流,从而引起突触囊泡的_与突触前膜上的膜蛋白分子簇结合,随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5-羟色胺以_的方式释放。释放到突触间隙的 5-羟色胺可与 _结合,实现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4)为研究糖皮质激素对递质 5-羟色胺分泌的影响,科学家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如下

49、表分析以上实验结果,并结合(1) (2) (3)的分析,补充和完善下图字母后面横线中的内容,展示你对持续“情绪压力”引起长期心境低落的机理的理解_。【答案】 (1). 效应器 (2). 局部电流(神经冲动) (3). 神经递质 (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5). 负反馈 (6). 糖皮质激素受体 (7). 钙离子 (8). 囊泡蛋白分子簇 (9). 胞吐 (10). 5-羟色胺受体 (11). a 内分泌 b 糖皮质(激素) c 神经 d 不能正常释放(释放减少)【解析】【分析】据图 1 分析,情绪压力下丘脑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引起压力的短期效应;情绪压力下丘脑分泌 a 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 b 即促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