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渔父(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屈原,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认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然而无论作者是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屈原(公元前 340 年前 278 年),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出身于楚国贵族,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起初颇受楚怀王的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自杀。作品离骚 、 天问 、 九歌(11 篇)、 九章(9 篇)、 招
2、魂 ,共 23篇。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评价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20 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二)人物轶事屈原:洞中苦读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在学堂里深得老师的赏识。可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经常迟迟不回家。家人探访后才知道,放学后屈原来到村后的山洞里,读起书来。家人虽多次劝阻,他仍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 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一)背景链接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3、。他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后来,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遭到了子兰、靳尚等反动贵族以及亲秦派奸人的诬陷,于是被楚怀王疏远流放。至楚顷襄王时他又被流放到江南,辗转于沅湘二水之间。- 2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消,遂自沉汨罗江而死。(二)常识整理1骚体诗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
4、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2 楚辞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篇中大量引用了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 楚辞的内容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以离骚为典型代表。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了历代散文创作
5、。屈 原 既 放 , 游 于 江 潭 , 行 吟 泽 畔 ,屈 原 被 放 逐 之 后 , 在 湘 江 一 带 游 荡 , 他 沿 着 水 边 边 走 边 唱 ,颜 色 憔 悴 , 形 容 枯 槁 。 渔 父 见 而 问 之 曰 : “子 非脸 色 憔 悴 , 形 体 容 貌 枯 瘦 。 渔 父 看 到 屈 原 便 问 他 说 : “您 不 就 是三 闾 大 夫 与 ? 何 故 至 于 斯 ? ”三 闾 大 夫 吗 ? 为 什 么 落 到 这 个 地 步 ? ”既 : 已 经 。 江 潭 : 湘 江 一 带 。 江 , 湘 江 ; 潭 ,楚 国 方 言 , 指 深 水 。 颜 色 : 脸 色
6、。 形 容 : 形 体 容 貌 。 枯 槁 : 枯 瘦 。 渔 父 f : 渔 翁 。 父 , 同 “甫 ”, 古 代 对 老 年 男 子 的 尊 称 。 三 闾 大 夫 : 楚 国 官 职 , 掌 管王 族 昭 、 屈 、 景 三 姓 。 屈 原 曾 担 任 此 职 。 至 于 斯 : 到 这 个 地 步 。 屈 原 曰 : “举 世 皆 浊 我 独屈 原 说 : “全 世 上 的 人 都 肮 脏 只 有 我清 , 众 人 皆 醉 我 独 醒 , 是 以 见 放 。 ”干 净 , 个 个 都 沉 醉 不 醒 只 有 我 清 醒 , 因 此 被 放 逐 。 ”渔 父 曰 : “圣 人 不 凝
7、滞 于 物 , 而 能渔 父 说 : “通 达 事 理 的 人 对 客 观 时 势 不 拘 泥 执 著 , 而 能 随与 世 推 移 。 世 人 皆 浊 , 何 不着 世 道 变 化 转 移 。 既 然 世 上 的 人 都 肮 脏 龌 龊 , 您 为 什 么 不 淈 其 泥 而 扬 其 波 ?把 那 泥 水 弄 得 更 浑 浊 而 推 波 助 澜 ? 凝 滞 : 拘 泥 , 执 著 。 于 : 被 。 淈 : 搅 浑 。 众既 然人 皆 醉 , 何 不 其 糟 而 歠 其 醨 ?人 人 都 沉 醉 不 醒 , 您 为 什 么 不 也 跟 着 吃 那 酒 糟 , 饮 那 薄 酒 ?何 故 深 思
8、 高 举 , 自 令为 什 么 您 偏 要 忧 国 忧 民 , 行 为 超 出 一 般 , 与 众 不 同 , 使 自 己- 3 -放 为 ? ”被 放 逐 呢 ? ” b : 吃 。 糟 : 酒 糟 。 歠 chu : 饮 。 醨 l : 薄 酒 。 高 举 : 指 行 为 高 出 于 世 俗 。 自 令 放 为 : 使 自 己 被 放 逐 呢 ?为 , 句 末 语 气 词 , 表 疑 问 。屈 原 曰 : “吾 闻 之 , 新 沐 者 必 弹 冠 ,屈 原 说 : “我 听 说 , 刚 洗 过 头 的 人 一 定 要 弹 去 帽 子 上 的 灰 尘 ,新 浴 者 必 振 衣 。刚 洗 过
9、澡 的 人 一 定 要 抖 掉 衣 服 上 的 尘 埃 。 沐 : 洗 头 。 冠 : 帽 子 。 浴 : 洗 身 。 振 衣 : 抖 掉 衣 上的 尘 埃 。 安 能 以 身 之 察 察 , 受 物 之 汶 汶 者 乎 ?哪 里 能 让 洁 白 的 身 体 , 去 接 触 污 浊 的 外 物 呢 ? 安 : 哪 里 , 怎 么 。 察 察 : 皎 洁 的 样 子 。 汶 汶 mn mn : 玷 辱 。 宁 赴 湘 流 , 葬 于 江 鱼 之 我 宁 愿 投 身 湘 水 , 葬 身 在 江 鱼 的腹 中 。 安 能 以 皓 皓 之 白 , 而 蒙 世 俗 之 尘 埃 乎 ? ”肚 子 里 。
10、哪 里 能 让 玉 一 般 的 东 西 , 去 受 世 俗 尘 埃 的 沾 染 呢 ? ”渔 父 莞 尔 而 笑 , 鼓 枻 而 去 , 乃 歌 曰 : “沧 浪渔 父 微 微 一 笑 , 敲 打 着 船 桨 离 屈 原 而 去 , 口 中 唱 道 : “沧 浪之 水 清 兮 , 可 以 濯 吾 缨 ; 沧 浪 之 水 浊 兮 , 可 以 濯之 清 水 啊 , 可 用 来 洗 我 的 帽 缨 ; 沧 浪 之 水 浑 浊 啊 , 可 用 来 洗吾 足 。 ” 遂 去 , 不 复 与 言 。我 的 双 脚 。 ” 渔 父 便 离 开 了 , 不 再 和 屈 原 说 话 。 莞 尔 : 微 笑 的
11、样 子 。 鼓 枻 y : 敲 打 船 桨 。鼓 , 名 词 作 动 词 , 敲 打 。 枻 , 桨 。 沧 浪 : 指 汉 水 。 濯 : 洗 。 缨 : 系 帽 的 带 子 。 遂 : 于 是 , 就 。 去 : 离 开 。 复 : 再 。学 习 目 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3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一、诵读课文第 1 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屈原既放既:副词,已经 放:动词,被流放- 4 -(2)游于江潭游:动词,行走,游荡 于:介词,
12、在(3)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色:古今异义词,古义,脸色。今义,面貌,容貌,脸上的表情,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形容:古今异义词,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4)渔父见而问之父:通假字,同“甫”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而:连词,表承接(5)何故至于斯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 斯:代词,这(6)举世皆浊我独清举:全,整个(7)是以见放是:代词,这 以:介词,因为 见:被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被动句,无标志词;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江潭”放在“游”后面;省略句, “行吟”后省略介词“于”)译文:屈原被流放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
13、沿着水边边走边唱。(2)是以见放。(宾语前置,宾语“是”放在介词“以”前面;被动句, “见”表示被动)译文:因此被流放。环节二:分析文理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众人皆醉我独醒”一句中的“众人皆醉”比喻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聩, “独醒”比喻屈原对个人命运认识的清醒。B文中并未对渔父进行外貌描写,而是直接写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是问屈原的身份,二是问屈原为何落魄到这地步。C文章开头对屈原的外貌描写,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D文章明写屈原的外貌,暗写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和他所遭受的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做铺垫。解析:
14、选 A “独醒”比喻屈原对国家命运认识的清醒。二、诵读课文第 2、3 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5 -环节一:突破词句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圣人:聪明通达的人 凝滞:执着,拘泥于:介词,表被动 而:连词,表转折(2)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淈:搅浑 而:连词,表承接(3)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吃 而:连词,表承接 歠:饮 醨:薄酒(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高举:古今异义词,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高高地举起 自令:令自,让自己 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新:刚刚 沐:洗头 浴:洗身(6)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哪里
15、,怎么 以:介词,用 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7)安能以皓皓之白皓皓:皎洁的样子 白:形容词作名词,纯洁的品质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于”表被动)译文: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应为“察察之身” “汶汶之物”)译文: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3)自令放为?(被动句,无表示被动的词)译文:使自己被放逐呢?环节二:分析文理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屈原志行高洁和认识清醒的一组是(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16、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A BC D解析:选 B 是渔父的话,是渔父对屈原的规劝语。只有是极力表现屈原- 6 -品行高洁、不同流合污的句子。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父所述种种,意在劝说屈原放弃坚守,随波逐流,同时也表现了渔父对社会的深刻认识。B. 其糟而歠其醨:比喻迎合邪恶势力,随波逐流,与其同流合污,以求苟安。C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比喻品德高尚者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而欲保持高尚节操。D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这是以身
17、体的清爽洁白比喻精神道德的高尚,以污垢比喻世事世人的昏暗蒙昧,借以彰明屈原绝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解析:选 A 属曲解文意。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三、诵读课文第 4 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渔父莞尔而笑而:连词,表修饰(2)鼓枻而去,乃歌曰鼓:名词作动词,敲打 去:动词,离开歌:名词作动词,唱歌。(3)可以濯吾缨可以:古今异义词,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表示值得;好,不坏;过得去;厉害。9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句,省略主语“渔父”)译文:
18、(渔父)便离开了,不再和他说话。环节二:分析文理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沧浪”两句表现出渔父随俗而变,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水清可以洗我帽缨,水浊可以洗我双足,是渔父处世哲学的诗意说法。B渔父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于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C结尾一段用比喻的手法,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D结尾一段,渔父离去,不复与言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丰富了渔父形象的高大,德行的高洁。解析:选 D “丰富了渔父形象的高大,德行的高洁”错。渔父的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 7 -是一种灵活的
19、生活方式。应是“衬托了屈原形象的高大,德行的高洁”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 坚 守1从教材中积累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屈原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和悲愤。面对渔父的诘问,他坚定地说:“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铿锵的话语之中,表明的是为坚守理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倔强;展现的是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高贵;铸就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傲岸。那种坚守信念、百折不回、以身殉志的人生选择,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中伫立成一座不朽的丰碑。2从历史中积累持旌节,奔走于大漠之中,忘却了荣华富贵,他挥一挥长
20、鞭,与那锦衣富贵告别,来到茫茫大漠上,怀着汉匈和睦的夙愿,他与大雪为朋,与孤冢为友。他苏武,坚守着正气,坚守着拒绝折节,坚守着富贵的诱惑。奇迹出现了,公元前 81 年,他回到了长安,是他的坚守为自己创造了机会。苏武因为坚守气节与操守成了历史星空中最耀眼的明星,引领着后来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坐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3从现实中积累30 年守护山林的“大山卫士”刘真茂他是一个老兵,坚持做雷锋那样的人,用 30 年时间守护一座大山。他与孤独、误解以及人性的贪婪对抗,成为人们眼中的“山神” ,他就是被誉为“大山卫士”的刘真茂。刘真茂从 1983 年开始,带领民兵护林队进驻狮子口大山,守护着 35 万亩森
21、林和 7 万亩草山,并带领当地群众植树造林 1.5 万亩。1993 年,护林队因故解散后,他拿出自己积蓄的 3.6 万元,在海拔 1 600 米的山上重新建起湘粤赣三省第九联防区狮子口瞭望所,从此过上了没有节假日的生活,一个人坚守在远离家人、条件艰苦的高山上。自 1993年以来,他没在家过一个春节,没拿过一分钱补助,没向领导说过半个苦字。他用善心、诚心和恒心,感动、感染和感召当地几十个村庄的村民积极投入爱林护林行列中来,形成强大的群防群护力量。30 年来,这座大山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成为湘粤赣三省结合部生态保护- 8 -完好、引人瞩目的一片美丽绿洲。几十年来,他扎根在乡村,坚守在深山,尽心竭力
22、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热心为群众做好事,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和革命军人的高尚情操,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山卫士” 。他守望大山,也守望自己的灵魂,守望一座精神的大山!4从名言中积累(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3)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钱学森(4)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巴斯德(5)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至死都不能放手。伏尔泰(6)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司汤达5从佳作中积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是一代先哲
23、对骨气的坚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一代良吏对自己的坚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代忠臣对生死的坚守。 于是,这样的人就有了一身正气,霹雳轰顶色不改;就有了一腔豪情,狂沙扑面目不迷;就有了一颗赤胆,万箭穿胸志不移。动乱岁月,去留肝胆两昆仑,凛凛的雄风在血与火中长啸;和平年代,富贵于我如浮云,浩浩的英气使天下同钦。(二)这样运用素材精 彩 片 段 傲然挺立于飞沙走石的沙漠之中的胡杨,在执着的信念的追求中,它们坚守了最真的自我,创造了“三百年不死,三百年不倒,三百年不朽”的奇迹。坚守自我,成就非凡的人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坚守最真实的追求。他没
24、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淈其泥而扬其波, 其糟而欼其醨 ”,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污其追求。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领悟 文段的中心是“坚守自我,成就非凡的人生”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联想到胡杨的坚守,创造出“三百年不死,三百年不倒,三百年不朽”的奇迹,又联想到课文中屈原的例子,写出了屈原因坚守而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有力地证明了论点。精 彩 范 文 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 278 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
25、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 9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 。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那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 “太息” “哀” “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 ,也就是“人” ,“民生”即“人生” , “民心”
26、即“人心” 。他开始从“人”的角度、 “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 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着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 ,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挫折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
27、以抒情”(惜诵), “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 ,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_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
28、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 ,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
29、伟大的诗人。 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总觉得, 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 。 “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 10 -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 (选自天纵圣贤 ,有删改) 佳作赏析从离骚到屈原本人,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排比,使得语势连贯,大气磅礴,语句饱含感情,这一痛苦、绝望、愤怒、坚忍的屈原形象跃然纸上,酣畅淋漓地抒发出作者对屈原无限的崇敬和颂扬之情。同时,我们还看到无论是屈原的忠君爱国的精神、独立的人
30、格个性,还是屈原诗歌的表现手法都对后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总之,本文意蕴丰富,文韵隽永,读之回味无穷。 写作借鉴1学用词第段“精神的屈原” “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 屈原身上忠君爱国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个性,影响到后来的许多人。比如,他的忠君,曾得到汉代的司马迁,唐代的杜甫等人的肯定崇敬;他显现的独立人格,又得到唐代李白的深深敬佩。2学修辞第段中画线句子整体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势连贯,大气磅礴。局部词语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如“泪流满面” “掩面痛哭” ,以形写心;如“面向风雨” ,既扣文题,又用双关,意蕴丰富,文韵隽永。3学手法对比手法是本文的显著特色,把离骚和诗经进
31、行比较,作者是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的:(1)内容(或情感)上 离骚从人的角度、立场来表现个人愤怒。 诗经表达的是集体愤怒、道德愤怒和俗世精神。 (2)技巧(或表现手法)上 离骚:自设情节,象征和隐喻(或系统性设喻)。 诗经:比兴手法。 (3)成就(或影响)上 离骚:伟大的人格精神,绝大的艺术创造。 诗经:整体伟大,每一首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说不上“伟大” 。4.学结尾“艺术创造” “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 。- 11 -屈原诗歌的表现手法为后代诗人继承发展,但就整体艺术成就而言,没有人能够超过屈原。如离骚中以“香草美人”来比喻政治抱负和理想的手法,对后代曹植的美女赋 、杜甫的佳人 、苏
32、东坡的赤壁赋的影响等。又如幻想、夸张等浪漫主义的手法,对李白、李贺等诗歌创作的影响等。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物格 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第二章)注释:物格,即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知至,知识丰富。身修,修养自身的品性。 家齐,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国治,国家治理得很好。翻译 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
33、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明理知义 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才能干出大事业,才能更好地齐家治国平天下。百折不挠成语释义: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成语原文: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汉蔡邕太尉乔玄碑) 请将成语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他的性情严肃,嫉恨奢华,崇尚俭朴,有百折不挠、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决不改变自己的意志的气概。毛秉华:井冈精神第一宣传员毛秉华今年 82 岁,满头银丝,精神矍铄。现任中国国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兰亭书画院名誉院长、井冈山精神研究会顾问、井冈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他四十余年如一日,义务宣讲井冈山
34、精神,每年讲课 300 多场,被誉为“井冈精神第一宣传员” 。自 1968 年调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起,毛秉华便把宣传井冈山精神作为自己神圣的责任,开始广泛收集井冈山斗争史料。为让更多的人了解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毛秉华开始了他的义务宣讲,他讲课有四条自律原则,即“不接受宴请,不收取讲课费,不- 12 -参加当地安排的观光旅游,不收受任何礼品” 。 “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廉政净土。革命先辈用鲜血铸就的井冈山精神不容亵渎。 ”面对世人疑惑的目光,毛秉华这样解释。毛秉华每年给数万人讲课,其中大多数是青少年。为了使井冈山精神宣讲尽量符合青少年的特点,他不断丰富讲课内容,坚持每年到全市各乡镇
35、搞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主编了井冈红旗谱 天下第一山 井冈山诗词选等著作,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他还为井冈山的 12 所中小学筹资 120 多万元,解决了这些学校的危房改造、校舍扩建、道路不通和安全饮水等问题;并筹款帮助上百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圆了上学梦。 在信仰中生活,在奉献中忙碌。毛秉华说,作为一名有着 61 年党龄的老党员,虽然我已 82 岁,但我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将井冈山精神弘扬光大,直到生命尽头。人生教益 责任重于泰山,毛秉华视宣传井冈山精神为己任。在信仰中生活,在奉献中忙碌,在坚守着中传播,他消磨的是自己,奉献的是大爱。一、文言基础专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6、 )A新浴者必振衣 振:抖掉B可以濯吾缨 濯:洗 C遂去,不复与言 去:前往某地D何故至于斯 斯:这个地步解析:选 C 去,离开某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安能以身之察察 安能以皓皓之白B渔父莞尔而笑 则噪而相逐C沧浪之水清兮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D子非三闾大夫与 不复与言解析:选 D D 项,助词,吗;介词,跟,同。3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B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C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着;今指知道变通。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7、 13 -解析:选 C 凝滞:今指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4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屈原既放 B安能以身之察察C是以见放 D圣人不凝滞于物解析:选 B B 项,定语后置句,A、C、D 三项,被动句。5下列加点词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鼓枻而去 B乃歌曰C行吟泽畔 D安能以皓皓之白解析:选 C 行,行走。 A 项,鼓,名词作动词,敲打。B 项,歌,名词作动词,唱歌。D 项,白,形容词作名词,纯洁的品质。6名句默写。(1) ,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2)新沐者必弹冠, 。安能以身之察察, ?(3)沧浪之水清兮, ;沧浪之水浊兮, 。参考答案:(1)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
38、能与世推移 (2)新浴者必振衣 受物之汶汶者乎 (3)可以濯吾缨 可以濯吾足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
39、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
40、死于秦而归葬。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14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有删节)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是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2.“博闻强志”中的“志” ,解释为“记忆力” 。3.“明于治乱”中的“于”是介词,解释为“对” 。4.“入则与王图议国事”是省略句,应为“(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5.“齐与楚从亲”中的“从”同“纵” ,解释为“合纵,联合起来” 。6.“虏楚将屈匄”中的“虏”是动词,解释为“俘虏” 。7.“战于蓝田”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蓝田战” 。8.“秦伏兵绝其后”中的“绝” ,解释为“截断,切断” 。精读设计 仿 真 考
41、题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解析:选 B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开。题中,动词“如”的宾语“楚”之后应断开。活用为动词的“厚币”的宾语“用事者臣靳尚”之后应断开。动词
42、短语“设诡辩”的后置状语“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后应断开。动词“听”的宾语“郑袖”后应断开。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 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C王,一般都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者是开国的元勋,有赫赫战功的人,才能封王,一般没有军功不封王。 “王”和“侯”都是爵位,二者的地位是相同的。D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
43、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15 -解析:选 C “二者的地位是相同的”错,应为“二者的地位不相同” , “王”比“侯”的地位要高。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未能真正受到重用。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前行。解析:选 B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B 项, “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44、”错,应为“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译文: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译文: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贪”是“贪图”之意, “信”是“相信”之意, “绝”是“绝交”之意,第一个“使”为动词,是“派遣”之意,第二个“使”为名词,是“使者”之意, “如”是“到”之意。第(2)句中的“亡”
45、是“逃亡”之意;“内”通“纳” ,接纳之意;“之”作动词,到;“竟”可译为“最后” 。参考答案:(1)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诺割让的土地。(2)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参考译文:屈原,字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
46、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地方。- 16 -”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诺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 ”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
47、境十分困难。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 ”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挡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楚国。 ”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竟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眛。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面。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令尹子兰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了。三、语言表达专练11我们学习了渔父 ,瞻仰了一位“身之察察” “皓皓之白”的伟人,请你发挥想象,就屈原的处境或遭遇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屈原的认识和理解,要求语言优美,感情真挚,100 字左右。答: 解析:作答本题可结合课文内容,先描述屈原的处境,后阐述屈原的人格魅力和积极影响。可从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