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讲 中 国 近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形成体系 把握要点1有关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 3 个关键点 (1)一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和走向世界。(2)两个原因:中国历史的巨变,西方文明的冲击。(3)四大内容:衣、食、住、习俗。2有关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的 3 个关键点(1)一个前提:西方三次工业革命的冲击。(2)三种通讯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3)四种交通工具:铁路、公路、水运、航空。3有关大众传媒变迁的 3 个关键点(1)三大领域:报刊业、影视事业、互联网的兴起。(2)三大趋向:多样化、时尚化、高科技。(3)三大影响: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报刊业);满足大众的
2、文化娱乐生活(影视);全方位、彻底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 回扣教材知识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2(2)表现衣:鸦片战争以后, “洋布” “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社会习俗时期 变化 特点戊戌变法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城市
3、变化大,农村变化小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 世纪 5070 年代)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2)改革开放后(1978 年至今)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表现领域 变化服饰 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 1987 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居住 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风俗习惯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
4、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19 世纪 80 年代初,清政府建成唐胥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等铁路建成铁路“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3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但公路交通发展受限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水运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的垄断公路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1909 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新中国成立初
5、期,民航发展有限航空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2通讯工具(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台湾,20 世纪初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 2003 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成为百姓的日用品。(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1)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等。(2)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利用报刊宣传新思想。(3)20 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 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等报刊,
6、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4)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民日报 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 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内容比较丰富。(5)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2)电视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4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日渐丰富。3互联网的兴起(1)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
7、为“第四媒介” 。(3)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进补课程知识全面认识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工具变化和发展原因(1)工业革命的影响(2)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客观影响(3)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推动(4)政府政策的支持(5)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交通、通讯设施(6)人们思想不断解放,加深对交通、通讯作用的认识特点(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3)分布不平衡,大多分布于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影响(1)积极: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经济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瓦解;政治上增强世界联系,抵制外国侵略;文
8、化上改变人们观念,加速文化传播;生活上使人们生活多姿多彩,开阔人们视野(2)消极:便利列强侵略;造成环境污染探究重难知识一、全面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 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 1919 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5解读 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另外鸣凤被老爷赐婚,无奈选择自杀,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史论形成 1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1)欧
9、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
10、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与提倡。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从地域看 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6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从动力看 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上 有利
11、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二、近代中国报刊的出现与发展材料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 ,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 ,光绪二年在上海出版之新报 ,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 ;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 ,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
12、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解读 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的概况:(1)昭文新报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报纸。(2)早期的报纸主要集中在汉口、香港、上海、广州等地,即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之地,而在内地仍然存在着“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等问题。(3)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战败使有识之士受到巨大的震撼。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时期某些政治主张的提出,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近代报刊的发展。史论形成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
13、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7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研高考知命题趋向 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1
14、(2017全国卷)1913 年, 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解析:选 B 由材料信息“先得谋补脑” “产品十分畅销” ,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时尚,B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 1915 年,A 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改良社会风俗” ,C 项错误;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
15、影响,但不能说“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D 项错误。2(2014全国卷)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51甚至 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8解析:选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 A 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 B、D 两项。题后启
16、智常规角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影响因素、作用创新角度以新情境切入,考查大众传媒与思想解放的关系;从反猜题的角度创设情境,考查社会宏观环境对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技法点拨以上两题均从微观角度切入,考查社会生活变迁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关系。解题时应依据材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并运用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观察历史,准确感悟和理解历史事物、历史现象 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3(2018海南高考)1903 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 “前刘海”
17、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解析:选 D 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的发式,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 “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 B 项错误;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 C 项错误;1903 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并带来“新式学堂学生” “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 D 项正确。4(2017江苏高考)万国公报
18、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时间主题 18801889 年 18901899 年 19001907 年禁缠足(篇) 3 11 17兴女学(篇) 5 6 17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合计 10 36 569由此推断( )A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解析:选 D 由表格信息可知,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数量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呈不断上升趋势,这说明妇女问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关注,故 D 项正确;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创办的,中国人最
19、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 ,故 A 项错误;B 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说法绝对;材料中没有呼吁改革陋习的信息,故 C 项错误。题 后 启 智 近年来社会史研究日渐兴盛,成为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社会生活史”也已经逐渐融入高中历史新教程,而新课改下的高考也将社会生活史作为一个新的命题方向。现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对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点进行归纳:1 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代替。这表现在社交礼仪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发型服饰发生变化,男子由留辫到剪辫,服饰多样化;人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老爷、少爷变为先生、某君等。2 摒弃了男尊女卑思想,
20、女权意识增强。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 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 代替。3 人们的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房、乘汽车,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5(2017全国卷)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解析:选 B 由材料可知,婚礼仪式上既有传统的“
21、喜字纱灯” ,又有“钢琴曲” “白纱” ,这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和新郎新娘的出身信息,排除 A、C 两项;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政府主导,D 项错误。6(2014全国卷)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10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选 B 由材料信息“必自易西服始” “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等可知,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
22、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题 后 启 智 以唯物史观指导社会生活类题目的解答全国卷高考中社会生活类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考查的侧重点不是社会生活本身,而是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所以在解答社会生活类题目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唯物史观。(1)对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分析:社会生活的演变是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变革的表现。社会生活的演变反过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又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各个领域的改革更加深入进行。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直接影响到政治改革进程,使政治环境趋于宽松,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化,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生活方式的变革,在思想领域
23、里引起连锁反应,使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思维更加活跃;同时带动了生产的发展、商品的流通、土地的开发、资源的利用,以及外贸的增长,使经济领域充满活力,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2)运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认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规律的掌握和学习是历史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也要重视历史事件的个性。比如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新闻传播和政治功能是共性,而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是中国报刊业发展的特点。 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2019太原一模)1868 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 ,到 1896 年前后,发行量高达 38 400 份。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
24、,还主动投稿;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这表明( )A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B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C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社会精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解析:选 B 西方思想被新式人士大加赞同,不代表各界人士都欢迎,故 A 项错误;抓住时间 1896 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光绪帝、洋务派、孙中山、康梁等人都积极阅读万国公报 ,反映民族危机下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关注世界,故 B 项正确;题干只是提及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而已,故 C 项错误;光绪帝、洋务派大臣是不愿学习西方制度的,故 D 项错误。2(2019洛阳期中)在 1905 年 2 月至 9 月之间, 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
25、动的新11闻仅有 3 则:乱首被获 拿获华兴会匪要电 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而 1912 年元旦的申报则以显著位置对民国成立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 )A 申报开始转变对华立场B媒体报道追求客观公正C 申报始终紧随政治风向D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解析:选 D 材料反映出申报转变对民主革命立场,故 A 项错误;材料申报立场的变化,反映出媒体报道受到政治时局的影响,故 B 项错误,D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申报立场的变化是主动紧随,还是被动接受的结果,故 C 项错误。3 “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
26、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D电讯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解析:选 A 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 “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 A 项正确。41915 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姻部分明确规定:“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 “有配偶的,不得重婚” “夫妇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这反映出当时中华民国政府( )A杜绝陈规陋习 B顺应时代潮流C照搬西方文明 D提倡男女平等解
27、析:选 B A 项表述绝对,排除;根据材料,中华民国政府对旧式婚俗进行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故 B 项正确;C、D 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5(2019厦门质检)1934 年初,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 , “以礼义廉耻”改造“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 , “最终实现国民生活的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 。1935 年起,新生活运动配合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组建劳动服务团并开展国民军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以中国传统道德对抗西方文化B试图在军阀混战中取得优势C与中共争夺中国革命的领导权D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对日作战解析:选 D 联系所学可知,19341935 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28、故A 项错误;国民党的新军阀混战是在 19291930 年期间,故 B 项错误;此时国民政府为中12央政府,是民主革命的打击对象,故 C 项错误;联系所学和材料中“最终实现国民生活的军事化组建劳动服务团并开展国民军训”可知增强了自身实力,故 D 项正确。加练 42 题强论证能力材料 节俭观变化表时代 节俭观韩非子:“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 ”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司马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古代明嘉靖年间出现了崇奢黜俭,奢能致富的思想梁启超认为东方国家的衰亡,根源就在于崇俭晚清时上海报刊公开讨论“俭与奢” ,发表题为论治世不必偏重节俭的文章近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发起节
29、约储蓄运动“一勤二俭三节约,全家老少幸福多”现代新时期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基本国策问题 解读材料,围绕“节俭观变化”自拟角度确定一个论题,并对该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点拨 对于“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节俭观”的认识,主流观点认为节俭观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从全新视角分析可知节俭观念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参考答案 论题(一):经济发展水平对节俭观念有重要影响。阐述:经济水平落后促成节俭观的形成: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产品匮乏,为了降低生存风险,形成了“黜奢崇俭”的观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对缓慢,节俭成
30、为民众普遍接受的观念。经济发展冲击了节俭观念: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了“崇奢黜俭”的观念;近代以来,传统经济结构变革,过分节俭制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崇俭观受到批判。总之,节俭观念的消长,受社会物质丰富程度的影响。论题(二):节俭观念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阐述:节俭观的盛行有利于国家财富的积累:中国古代, “黜奢崇俭”的观念便于增加社会物资储蓄,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治;“一五”计划期间,节俭观普遍被接受,生活消费的节制,保证了国家集中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得以实施。13节俭观促成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国古代倡导节俭,反对铺张浪费,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近代兴
31、起的奢侈之风败坏了社会风气,节俭观有利于抵制不良风气,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健康发展。总之,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的同时,不应丢弃节俭的传统美德。综合过关检测 (时间:45 分钟 满分:8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 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记载:“筵排五味架边齐,请客今朝用火鸡。啤酒百壶斟不厌,鳞鳞五色泛玻璃。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B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C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D西餐在城市社交活动中逐渐流行开来解析:选 D “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的说法过于绝对,故 A 项错误;由材料出处沪北西人
32、饮食竹枝词可知描写的是在上海的西方人饮食情况,没有反映“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 ,故 B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故 C 项错误;据材料“请客今朝用火鸡。啤酒百壶斟不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在城市社交活动中西餐逐渐流行,故 D 项正确。2(2019临沂一模)18 世纪到 20 世纪初,在广州等地有许多表现中国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日常生活的外销画,这些外销画融进了西洋绘画的技巧,但风格又和西洋画有明显的区别。 这反映了广州( )A传统艺术已逐渐没落 B是中西文化融汇之地C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 D对外贸易居全国首位解析:选 B 据材料“这些外销画融进
33、了西洋绘画的技巧,但风格又和西洋画有明显的区别”可知传统艺术已逐渐没落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广州是中西文化融汇之地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C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绘画艺术,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故 D 项错误。31912 年 3 月 5 日孙中山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云:“满虏窃国,易于衣冠,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缁流,以终余年。痛矣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此令!”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力倡剪辫的主要目的是( )A改良社会风气 B恢复汉族
34、传统C推翻专制统治 D革除满清恶俗14解析:选 A 从材料“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可知孙中山认为剪辫是消除满洲陋习、改良风气的行为,故 A 项正确;剪辫是效仿西方的发饰,不是恢复汉族传统,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 ,可知剪辫是在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之后,故 C 项错误;剪辫是革除满清陋习,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革除陋习,使社会风气向文明方向发展,故 D 项错误。4民国时期,巴黎的时装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上
35、海( )A已成为全国服饰制作中心 B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C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习俗与世界关系紧密解析:选 D 上海服饰的变化速度之快说明当时上海的社会习俗与世界的关系紧密,故 D 项正确。5传统社会男性主导的婚姻制度在近代发生变化。根据上海社会局统计,1934 年离婚案为 502 件,离婚由女方提出的较多,主要原因是“不合” 。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B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解析:选 A 材料信息“离婚由女方提出的较多”反映的是近代女性在婚姻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传入,故 A 项正确
36、;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与材料无关,故 B 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C 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关系不大,故 D 项错误。6下图是 2018 年春节出现的科技进步新玩法。据此可知( )A当前的旧年俗交织新风尚 B中国已处于科技强国行列C互联网方便人民经济生活 D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解析:选 A “新玩法”中的“支付宝” “电子红包”等属于社会“新风尚” , “福字”“除夕” “拜年”等为“旧年俗” ,A 项正确;B 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生活”在图片信息中体现不充分,C 项错误;图片中缺乏“改革开放”的措施,排除 D 项。7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
37、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15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解析:选 C 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中清政府的行为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 D 项错误。8(2019张家口期中)下面为 1931 年上海法租界内持
38、证登记的轿车品牌和数量表。这体现出( )雪铁龙 雷诺 标致塔尔伯特德翁布顿德拉哈耶萨尔姆松布加迪424 辆 235 辆 79 辆 21 辆 20 辆 8 辆 6 辆 4 辆A. 交通方式继承了中国的传统B汽车工业在中国已经出现C近代交通文明逐渐传入中国D交通的规则由清政府制定解析:选 C 中国传统的交通方式不是汽车,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这些汽车的生产国,故 B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 1931 年上海法租界内持证登记的轿车品牌和数量表,说明近代交通文明逐渐传入中国,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交通规则的信息,故 D 项错误。9中国最早的红绿灯出现在上海英租界。改革开放后,随着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
39、发展,自助红绿灯、触摸红绿灯、语音红绿灯等接连出现,以保证道路的顺畅。由此可知,科技进步( )A遏制了城市化带来的弊端B彻底改善了城市交通的面貌C消除了城市严重的社会问题D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解析:选 D 材料说的是城市红绿灯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并没有涉及城市化带来的弊端,故 A 项错误;彻底改善了城市交通的面貌,说法太过绝对,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城市严重的社会问题,故 C 项错误;据材料“改革开放后,随着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发展,自助红绿灯、触摸红绿灯、语音红绿灯等接连出现,以保证道路的顺畅”可知科技进步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故 D 项正确。10有学者统计,1933 年 12
40、 月 1 日的申报广告,当日该报的 30 版(10 版为增刊)中,29 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 540 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 1/4 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这说明当时( )A报刊的时政新闻性功能减弱B商品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化16C民众的社会心态日益开放D广告已成为报刊竞争主要方式解析:选 B 材料主要突出报刊的广告量增加,反映商品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化,故选 B 项;A、C、D 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11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影片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而今天抗战电影最大多数的观众,是农村的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 。此主张意
41、在( )A激发沦陷区民族意识B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解析:选 B 题干未提及宣传地区为沦陷区,故 A 项错误;题干反映电影人主张将制作对象由都会市民转向农民,希望激发小城市市民、农民士兵的抗战积极性,故 B 项正确;电影人的主张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且全面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即已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 C 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电影制作的对象,而非制作的内容,故 D 项错误。12新中国成立后,广告曾一度在全国各种新闻媒体上绝迹。1979 年 1 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同年 4 月,财政部颁发文件,明确提出报社是宣传事业单
42、位,但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办法。这些变化说明(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新闻媒体的体制改革B新闻立法成为新闻媒体改革的助推器C经济特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D城市体制改革助力新闻媒体的大发展解析:选 A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解放了思想,推动了报社的改革,与材料所述相符,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报社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办法,没有体现新闻立法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新闻媒体的改革,没有涉及经济特区,故 C 项错误;城市体制全面改革开始于 1984 年,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
4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我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 ,即“天地生之本” “先祖者类之本” “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17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 礼记 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44、。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中国民俗文化网民间文化古代礼仪材料二 从 1886 年起,清政府官员可以按西俗与外国人握手寒暄,此为中国相见礼革新之始。随后,鞠躬、免冠等西方礼仪开始流行于各种交际场合。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的精神。旧式的请安、拱手等也被一一革除。在称呼上,逐步用“先生” “同志”取代“老爷” “大人” 。辛亥革命以后, “改正朔,用阳历” ,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在大城市里,
45、新一代知识分子,特别是走向社会的女青年,改变了传统的婚姻习俗,倡导婚姻自由,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改为简约文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13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礼仪出现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意义。(12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从渗透性、繁琐性、政治性、迷信性、完善性、维护封建礼教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从政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思想、闭关封闭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二概括得出,借鉴了西方礼仪,平等自由,简约文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反封建、经济近代化、思想解放等角度分析得出
46、:顺应了时代要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展;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形成新的社会风气;移风易俗,影响后世。答案:(1)特点:种类多,范围广,几乎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仪式繁琐,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浓厚的迷信色彩;起源早,历经各代发展完善,贯穿封建社会始终;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体现贵贱尊卑,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成因:中国各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大力强化礼仪制度;以农业为主导,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生活以成年男性为中心;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 “尊卑有序” “贵贱有别” “三纲五常”的思想影响深远;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
47、策,文化封闭性强。 (2)新变化:借鉴了西方礼仪;平等自由;简约文明。意义:顺应了时代要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展;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形成新的社会风气;移风易俗,影响后世。14(2019重庆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购物方式的变迁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1957 年国家开始发行肉票。随后,粮票、油票、煤票、豆腐票、肉票、蛋票、糖票、肥皂票、布票、棉花票、火柴票、家具票各种票证让人眼花缭乱,人们只能凭借各种票证去供销社、合作社排队,才能购买到物品1983 年 北京兴起了中国第一家超市。随后,自选商场、购物中心等迅速发展1992 年广东省
48、的珠江频道播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购物节目,电视购物作为一种全新的销售方式,开始进入老百姓的视野,受到广大顾客的青睐1996 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宗网络购物,购物人是加拿大驻中国大使贝详,通过实华开公司的网点,购进了一只景泰蓝“龙凤牡丹” 。中国的“网络购物”由此起步2008 年中国手机购物正式兴起,迅速超越 PC 传统网购而成为更受青睐的网络购物载体。网购、团购逐步成为流行模式 2016 年熊猫眼、TV 开辟了互联网购物新纪元。视频直播互动加线下体验店相结合的模式,采用熊猫大侠的同城配送方式,一经推出迅速得到市场的强烈反响。随着“熊掌” “熊样” “熊出没”等新型场景式购物的不断创新,中国的网购也跨越了一个新时代,这也成就了一个新的群体剁手党据百年中国等请从上表中提取至少两项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购物方式变迁趋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说明逻辑严谨)(12 分)解析:根据材料标题及材料信息推断出两个变迁趋势信息:一是购物方式日益便利化,二是购物方式更加多样化。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改革开放后生产力极大丰富以及经济体制改革、信息技术应用于购物,论述购物方式日益便利化;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新中国初期与改革开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