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讲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建 设 的 发 展 与 曲 折 形成体系 把握要点1有关过渡时期的 4 个关键点 (1)两个前提:新中国成立;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2)一次飞跃: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3)两个并举: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4)三大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2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 2 个关键点(1)两个问题:阶级斗争、经济建设的速度。(2)五点启示:正确分析国内矛盾;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变革适应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课题(一)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回扣教材知识一、国
2、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年)背景 1949 年,解放战争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国统区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措施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劳动互助合作,允许农民自主经营,兴修水利等城市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意义(1)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巩固了政权(2)为三大改造和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7 年)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19531957 年)2(1)条件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权巩固经济 195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方针 1953 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借鉴 苏
3、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2)目的: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以工业化为核心,三大改造为两翼);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的关系;工业建设集中在东北地区。(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1957 年底,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5)意义: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年)(1)对象: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2)原因农业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
4、经济建设的需要手工业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资本主义工商业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3)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4)基本途径和方式农业: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最后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5)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
5、革命。(6)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3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进补课程知识一、 “一五”计划的特点、实质及问题1特点(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3)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4)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5)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6)性质: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2实质:既
6、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3问题(1)工业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步伐;1956 年出现全局性冒进,基础投资总额过大,造成国家财政紧张。(2)社会主义改造:盲目追求改造速度,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改造中的不良举措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无视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要,改造模式集中、单一。二、国家资本主义和“赎买”政策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
7、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含义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形成过程萌生阶段 (1949年 10 月 1950年 6 月)1949 年底,新中国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了国营工业,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开始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久,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实行了调整,使私营企业初步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初步形成阶段 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对农业、手工4(1950 年 6月195
8、2 年 8月)业加强计划领导。在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基础上,要求私营工商业遵照执行政府制定的产销计划。在市场管理方面,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正确地执行价格政策基本形成阶段(1952 年 9月1956 年 12月)1952 年 11 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 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3特点(1)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2)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3)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4)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4作用(1)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
9、难时期。(2)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探究重难知识一、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材料一 19521957 年我国工业比重图材料二 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
10、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解读 材料一用柱状图形象展示了 19521957 年我国轻重工业比重的变化,材料二分析了建国初期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材料信息“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表明是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的需要;材料信息“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表明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材料信息“苏联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表明是受到了苏联的影响。史论形成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
11、础差,底子薄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行业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二、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材料问题 材料中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信息获取 两张饼图比较直观地反映了 1952 年底到 1956 年中国三大改造完成前后经济结构的变化。从图一看,1952 年底,中国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明显占优势地位;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 1956 年,私有制经济基本消失,公有制经济取得绝对的主体地位,形成单
12、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这一变化说明,到 1956 年,随着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史论形成 社会主义改造的性质、评价(1)性质:把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6(2)评价积极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消极 改造过程中出现冒进、过激行为,所有制形式单一,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三、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材料解读 漫画中,人们正在为一场竞赛呐喊助威,竞赛的双方分别是谁呢?前面一个人物
13、的头部和身体是高高的烟囱,车前牌子上标有“工业化” ;后面追赶的人物的眉毛是麦穗,车前牌子上标有“农业合作化” 。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在自行车还比较少见的 20世纪 50 年代,两个人物进行竞赛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再从后面的横幅“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和现场的气氛可以看出,人们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充满了热情。史论形成 工业化建设、三大改造和过渡时期总路线及“一五”计划之间的关系(1)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和解放生产力,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内涵中。(2)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五”计划制定的依据, “一五”计划是过渡时期
14、总路线的逐步实施。虽然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都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仍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而在“一五”计划中,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三大改造只是手段,工业化建设即发展生产力才是根本目的。研高考知命题趋向 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1(2018全国卷)如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7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解析:选 D 材料反映了 1953 年资源勘探队进深山开采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
15、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故 D 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A 项时间不符。 “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 1965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2(2016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选 A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 ,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
16、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 A 项。B 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C 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D 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题后启智常规角度 “一五”计划的特点与成就、中国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创新角度 矿产资源的开采、国家投资分配、教育上兴办工科院校培养俄语人才等技法点拨抓住时空定位,结合国家进行有计划经济建设的时代大背景,分析归纳题干信息所体现的特点和规律,就能够顺利的解答此类问题 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3.(2018全国卷)如图为 1956 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
17、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8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解析:选 B 漫画以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为焦点,体现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故 B 项正确。A 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中“量布做新衣”的信息不符。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 1958 年,与漫画中“1956 年”的时间信息不符,故 C 项错误。D 项不是漫画的主旨且与史实不符。4(2014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18、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选 B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粮食供应进行宏观统筹、计划管理,这对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选 B 项。材料信息与 A 项没有必然联系;当时中国并没有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故排除 C 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于 1952 年底,故排除 D 项。题 后 启 智 第 3 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了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表现了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第 4 题则涉及了我国计划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粮食计划供应制度 或称“粮食计划供应体制” 、 “粮食计划体
19、制”或“粮食定量供应” 是一个国家或地方在特定时期或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确保居民的基本粮食供给而推行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战乱之后建立的新政权面临粮食等生活资料匮乏,为了尽快恢复生产,保证工业化战略的实施,长期施行粮食计划供应体制,针对城乡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给” ,主要措施为按人口规定粮食指标。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施行,使国家在当时粮食紧张的情况下,保证了粮食乃至物价的稳定,保证了居民低水平的粮食消费,保证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5(2017海南高考)如图是创作于 1950 年的宣传画拖拉机 ,该作品反映出( )9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
20、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解析:选 C 由图中信息可知,1950 年拖拉机成为农村的农业生产工具。拖拉机成为农业生产工具,这预示着机器将取代人力成为农业的生产方式,故 C 项正确;人民公社化开始于 1958 年,故 A 项错误;农业机械化在农村普及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故 B 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是在 1953 年以后,故 D 项错误。6.(2016江苏高考)如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
21、情解析:选 D “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此时工业化远未实现,排除 A 项。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未重视环保问题,排除 B 项。C 项不符合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基础薄弱的史实,排除。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 “一五”计划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积极性,D 项正确。题 后 启 智 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历史现象、历史问题最主要的理论依据,活学活用历史唯物主义也能为我们解答历史问题提供捷径,如第 5 题题干中的“拖拉机”代表先进生产力,它的使用肯定会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第 6 题是 2016 年江苏高考题,2016 年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60 周
22、年,本题属于周年热点考查试题。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2019威海模拟)下表为 19521957 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领域的计划目标。这主要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领域 增长目标 年均增长率工农业总产值 51.1% 8.6%工业总产值 98.3% 14.7%农业及副业总产值 23.3% 4.3%10A国家工业基础薄弱 B社会主义制度优越C出现经济冒进思想 D忽视农业基础地位解析:选 A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521957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的目标远远高于农业及副业总产值的增长目标,说明国家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反映了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故 A 项正确;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部分领域的计划目标,与社会主
23、义制度优越性无关,故 B 项错误;经济冒进思想出现在 1958 年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19521957 年我国的农业发展相对较快,故 D 项错误。2(2019邯郸摸底)下表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据表可知当时我国( )项目 总计 工业农业水利林业运输邮电贸易银行物资仓储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建设其他总额(亿元) 427.49 248.5 32.69 82.1 12.8 30.8 16.0 4.6比重(%) 100 58.2 7.6 19.2 3.0 7.2 3.7 1.1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注重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C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D
24、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解析:选 C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表格中工业建设投资所占比例高达 58.2%,说明当时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故 C 项正确;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符合表格主旨,故 A 项错误;表格体现出优先发展工业,农业等其他部门发展明显不协调,故 B 项错误;表格说明的是基本建设的投入,并不能说明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故 D 项错误。3下表反映了 19491955 年我国私营工业加工订货的发展情况(单位:亿元)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加工订货、统购包销价值8.11 20.9
25、8 43.21 58.98 81.07 81.21 59.35占比(%) 11.88 28.83 71 56.04 61.84 78.53 81.6911自产自销价值 60.17 51.80 57.97 28 50.02 22.20 13.31占比(%) 88.12 71.17 57.29 43.96 38.16 21.47 18.31 A. 私营工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基础B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已完成C加工订货成为工业改造的主要手段D私营工业逐渐失去独立地位解析:选 D 从材料看 19491955 年加工订货、统购价值占全国私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趋于上涨,自产自销价值趋于下降,其所占百分比也大幅减
26、小,由此可以看出,在工业方面,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迅猛,私营工业逐渐失去独立地位,故选 D 项;材料中私营工业逐渐萎缩,并非发展,排除 A 项;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于 1956 年,排除 B 项;仅从材料无法断定加工订货是工业改造的主要手段,排除 C 项。4下图是 1954 年漫画家韦启美创作的幻想变成现实 。该漫画表明( )A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B农业合作社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C人民公社有效集中了农业生产资源D国有经济较个体经济优势更加明显解析:选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合作社将生产资料集中起来,有利于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故 B 项正确
27、;“社”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国家正在推行三大改造,并不是土地改革,排除 A 项;人民公社是在1958 年才出现的,排除 C 项;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集体经济,并不是国有经济,排除 D 项。51953 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 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营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12解析:选 C 实行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容易形成机
28、制和人员的固定化,不利于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企业和地方的人员分配的原则和体制,与巩固新中国政权不符,故 B 项错误;结合 1953 年中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逐渐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材料中对企业和地方人员分配的原则和体制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故 C 项正确;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是教育改革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 D 项错误。课题(二) 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回扣教材知识一、十年探索时期(1956 年底1966 年)曲折中发展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 年秋)(1)条件国际苏共二十大全面否定斯大林,中国共产党力图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9、国内“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要求加快发展生产力(2)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3)意义: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严重失误:“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年)(1)原因党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2)表现131958 年社会主义建
30、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运动:1958 年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年建立以“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为特点的人民公社,片面追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3)影响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加之中苏关系恶化与自然灾害,造成19591961 三年严重经济困难。(4)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规律,
31、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变了中共八大所提出的正确方针。3调整纠正:“八字”方针的提出(1960 年冬)(1)原因: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内容: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平衡。(3)过程1960 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 年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1962 年底,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4)认识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实际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好转,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但未从根本上否定
32、“左”倾错误。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事求是、勇于改正错误的党,是一个伟大的党。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年)最严重挫折1原因:“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十年中的国民经济损失约 5 000 亿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3调整(1)1971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2)1975 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144影响(1)中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2)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进补课程知识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501957
33、 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19581960 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 “以钢为纲” ,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19611965 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19661977 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探究重难知识一、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材料 在 1956 到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
34、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 1957 年起, “左”倾错误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解读 材料反映出在十年探索过程中有两个发展趋向: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的正确性,所以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
35、是主要的;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左”倾错误的日益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史论形成 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历史 中国古代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造成民主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容易出现盲目15因素 服从等现象主观因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要求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从而出现了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实际严重脱节的弊端领导因素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体制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民主监督,个人崇拜盛行国际因素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峙,使党和国家
36、领导人企图通过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以增强自身实力二、 “大跃进”的影响观点一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重大损失。观点二 “大跃进”的后果一言难尽。它单靠人力就使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全国建起了上万座水库、几千座小型水电站、几百英里的铁路线,在大江大河上建起了一座座桥梁,开拓隧道,修筑马路,开发了更多的矿藏,灌溉了更多的土地。但这冒进的做法也造成了大量失误,许多新灌溉的土地出现了盐碱化现象,本来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大量人力则被白白浪费。费正清传统与变迁解读 上述观点都指出了“大跃进”运动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给社会主义建设事
37、业带来重大损失。但观点一只从经济角度分析了“大跃进”的危害,而观点二则从环境角度分析了“大跃进”的危害,并且观点二还指出了“大跃进”的积极贡献,他认为“大跃进”使“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 。史论形成 “大跃进”运动的消极影响对自然环境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对国民经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对人们思想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16研高考知命题趋向 从延伸知识的长
38、度命题1(2015福建高考)如图为中国 19521960 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解析:选 D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示以及抓住“19521960 年”的时间信息。 “过渡时期”是指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时间段,A 项“始终”说法不符合图示信息;“三大改造”发生于 19531956 年,B 项“均高于”说法不符合图示信息;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 “一五
39、”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工业产值得到大幅提高,但是农业产值呈下降趋势,故 C 项说法不符合图示信息;1958 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使工农业产值呈现背离状态,D 项符合图示信息,故选 D 项。2(2015海南高考)1957 年底到 1960 年,我国职工人数从 3 101 万猛增至 5 969 万。这主要是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B “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解析:选 B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 19531957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1958年开展“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职
40、工人数猛增,故 B 项正确;C 项公私合营在 1956 年底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职工人数增长与当时人口增长无关,故 D 项错误。题 后 启 智 两题都要求从历史纵向发展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的原因,突出了对不同阶段历史特征的掌握。不可否认,三年“大跃进”期间,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工业部门,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等。但是,它给我们国家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是十分严重的。首先,由于片面重视重工业,造成轻工业和农业严重滞后,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17严重失调。其次, “大跃进”期间,基础建设投资规模过大,战线拉得太长;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处理不当,积累率过高,导致经济效益下降;人民生活水平并未
41、因为经济发展而提高,反而下降。再次,三年“大跃进”导致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非正常死亡。 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3(2014全国大纲卷)1958 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 36 956 斤(18 478 千克 )的惊人记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解析:选 D 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58 年”以及亩产 36 956 斤等信息可知,当时人们急于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
42、故本题选择 D 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 1953 年开始的,故 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 项说法不符合实际;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题 后 启 智 抓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词,由时间去定位当时的经济政策,分析经济政策制定的目的和所发挥的作用,解题时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4(2015广东高考)1961 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 “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解
43、析:选 D 注意时间信息“1961 年”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公有制的性质一直未变,故 A 项排除。农业合作化运动于 1956 年已经完成,所以 1961 年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成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故 B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无法体现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的信息,故 C 项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 年底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的,包产到组、包产到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材料中的信息“变相恢复单干” “父子队” “兄弟队”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相似之处,故 D 项正确。5(2015海南高考)1956 年,浙江温州
44、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 1957 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 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18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 70 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解析:选 C A 项属于政治方面,不符合材料的经济主题;市场经济是 1992 年提出的概念,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四川、广东、安徽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 1978 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借鉴,故 C 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自
45、1978 年开始,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题 后 启 智 2018 年的“中兴事件”让全国人认识到加强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其实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创新是多方面的,制度创新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不断创新的道路。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对我国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B这表明人民对于经济落后的现状极为不满C这一论断得到了认可并长期执行D这一
46、论断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为了解决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故 A 项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并提出解决办法,没有涉及人民的表现态度,无法推断出人民对于经济落后的现状极为不满,排除 B 项;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未能长期贯彻执行,排除 C 项;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方法,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 D 项。2195
47、8 年 7 月,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解析:选 C 据材料“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并结合19所学知识可知,1958 年, “大跃进”运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故 C 项正确。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没有欣欣向荣,而是经济比例失衡,故 A 项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故 B 项排除;1958 年没有土地改革运动,故 D 项排除。3某期人民日报的社论赞扬“一种新的社会组织” ,称其“像
48、初升的太阳” , 是一种“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组织。这一组织( )A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B极大地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C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从根本性上变革农村的生产关系解析:选 B 根据材料“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可判断这一组织指的是“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的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这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故 B 项符合题意;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排除 A 项;C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人民公社并没有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故排除 D 项。4下表为 19531965 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时间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产量% 19531957 年 8 017.80 933.21 11.60 19581962 年 6 983.20 833.32 11.90 19631965 年 5 004.50 374.02 7.50 A.国民经济比例问题由凸显到缓解B工业化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C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农业发展D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开始松动解析:选 A 据表格可知从 19531962 年,农业收入减少,农业税收比例增加说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出现问题,而 19631965 年,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