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 T 1724-2009 《日本长白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培育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1230868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6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1 T 1724-2009 《日本长白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培育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DB21 T 1724-2009 《日本长白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培育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DB21 T 1724-2009 《日本长白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培育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DB21 T 1724-2009 《日本长白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培育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DB21 T 1724-2009 《日本长白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培育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备案号: 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DB21 DB21/T 1724 2009 日本、长白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培育技术规程 2009-05-18 发布 2009-06-01 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1/T 1724 200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培育指标 2 5 主要技术措施 3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适宜栽培区 9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基于数量化方法估计立地指数落叶松立地因子得分表 10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不同地位级、地位指数落叶松胸径和树 高生长表 1

2、1 参考文献 . 13 DB21/T 1724 2009 II 前 言 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厅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实验林场负责起草,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参加起草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云江、武兰义、谭学仁、王书凯、周强、任凤伟 。 DB21/T 1724 2009 1 日本、长白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培育技术规 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培育的主要技术措施、技术指标和经营管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辖区范围内落叶松林的经营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3、。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5781 1995 森林抚育规程 GB 6000-199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 7908-1999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LY/T 1058 91 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 LY/T 1078- 92 速生丰产用材林检验方法 LY/T 1556 2000 公益林与商品林分类技术指标 DB/2100B65001 标准地调查技术规则 DB/T 2100B66002 长白落叶松速生

4、丰产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大径木林 以生产大径材为培育目标,通过定向培育,在一定的期限内能够达到预期林木径级和规模产量的林分。 3.2 定向培育 根据林分的主导功能和经营目的,确定森林的培育目标 和方向,应用精细的更新造林方式及经营管理措施,最终实现培育目标。 3.3 数量化地位指数 是基于数量化理论下,应用数量化方法,通过 数量化求解式对林地立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技术数据表达。 DB21/T 1724 2009 2 3.4 林木分化度 是指林木在自然生长发育中所表现出来的径级、高度等差异程度。用径级离差平方和和枯死枝高度与平均胸径之比表示。 3.5 非

5、等强度抚育间伐 是指林分郁闭后,为改善林分生长环境,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在林分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其采取不同抚育强度的经营技术。 4 培育指标 4.1 栽培区区划 将辽宁省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栽培区划分为、 、类栽培区,其中类栽培区为不适宜发展速生丰产林区域。、类栽培区范围参见附录 A。 4.2 造林成活率和幼林保存率 造林当年成活率 95%,造林 3 年后幼林保存率 90%。 4.3 生长指标 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成林后最低生长指标见表 1。 表 1 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不同栽培区、年龄、地位指数最低生长量指标 林 龄 年 日本落叶松 长白落叶松 类区 类区 类区 类区 地位指数

6、18 地位指数 16 地位指数 17 地位指数 15 树高 m 胸径 cm 年平均 蓄积量 m3/hm2 树高 m 胸径 cm 年平均 蓄积量 m3/hm2 树高 m 胸径 cm 年平均 蓄积量 m3/hm2 树高 m 胸径 cm 年平均 蓄积量 m3/hm2 8 5.8 5.2 5.5 4.7 5.0 4.6 4.9 5.0 5.5 4.8 3.9 4.2 10 7.6 7.5 6.5 6.8 7.2 5.5 7.8 6.3 6.5 6.5 5.6 5.3 12 9.8 9.4 9.2 8.8 8.8 9.0 9.3 7.7 9.0 7.8 6.6 8.2 14 11.4 11.0 9.8

7、10.7 10.3 9.8 10.7 9.0 9.8 9.1 8.9 9.7 16 13.5 12.7 10.0 12.2 11.9 10.0 12.1 10.4 10.0 10.4 10.1 9.8 18 14.4 14.6 10.0 13.7 13.3 10.0 13.5 11.8 10.0 11.8 11.5 10.0 表 1(续) 林 龄 年 日本落叶松 长白落叶松 类区 类区 类区 类区 地位指数 18 地位指数 16 地位指数 17 地位指数 15 树高 m 胸径 cm 年平均 蓄积量 m3/hm2 树高 m 胸径 cm 年平均 蓄积量 m3/hm2 树高 m 胸径 cm 年平均

8、蓄积量 m3/hm2 树高 m 胸径 cm 年平均 蓄积量 m3/hm2 20 16.6 15.5 11.0 15.0 14.6 10.0 14.8 13.3 10.0 13.5 12.9 10.0 DB21/T 1724 2009 3 22 17.8 16.9 11.0 16.2 15.9 11.0 16.0 14.9 10.0 14.8 14.3 10.0 24 19.0 18.3 12.0 17.2 17.0 12.0 17.1 16.2 10.0 16.0 15.6 10.0 26 19.9 19.5 12.0 18.1 18.1 12.0 18.1 17.6 10.0 17.0 16

9、.9 10.0 28 20.7 20.8 11.0 18.9 19.2 11.0 19.1 19.0 10.0 17.9 18.2 10.0 30 21.4 21.9 10.0 19.6 20.3 10.0 20.0 20.4 12.0 18.8 19.5 12.0 32 22.0 22.9 10.0 20.2 21.3 10.0 20.9 21.6 12.0 19.6 20.8 12.0 34 22.7 23.6 10.0 20.7 22.0 10.0 21.7 22.8 10.0 20.3 21.8 10.0 36 23.2 24.2 9.8 21.2 22.6 9.5 22.5 23.8

10、 10.0 21.0 22.7 10.0 38 23.7 24.8 9.5 21.5 23.2 9.3 23.2 24.7 10.0 21.6 23.5 10.0 40 24.2 25.4 9.3 21.8 23.8 9.0 23.9 25.4 10.0 22.2 24.2 10.0 42 24.5 26.0 8.8 22.1 24.4 8.8 24.5 26.0 9.9 22.7 24.8 9.8 44 24.8 26.6 8.8 22.3 25.0 8.8 25.1 26.6 9.8 23.2 25.3 9.5 46 25.2 27.1 8.8 22.5 25.5 8.5 25.7 27.

11、2 9.8 23.7 25.8 8.8 48 25.4 27.7 8.8 22.8 26.0 8.3 26.3 27.8 9.8 24.1 26.3 8.8 50 25.6 28.2 8.7 23.0 27.2 7.6 26.9 28.6 9.8 24.5 26.8 8.8 52 25.8 29.7 8.5 23.2 27.7 7.4 27.4 29.2 9.8 24.9 27.3 8.8 54 26.1 31.1 8.5 23.3 28.2 7.4 27.9 29.8 9.8 25.3 27.8 8.8 56 26.3 31.5 8.5 23.5 28.6 7.3 28.4 30.4 9.8

12、 25.7 28.3 8.5 58 26.5 31.9 8.5 23.6 29.0 7.2 28.9 31.0 9.8 26.1 28.8 8.0 60 26.7 32.3 8.5 23.8 29.3 7.0 29.4 31.5 9.5 26.5 29.2 7.5 62 26.8 32.7 8.5 23.9 29.6 6.9 29.9 32.0 9.5 26.8 29.6 7.5 64 27.0 33.1 8.5 24.0 29.9 6.5 30.3 32.5 9.0 27.1 30.0 7.5 66 27.2 33.5 8.5 24.2 30.2 6.5 30.7 33.9 8.8 27.4

13、 30.5 7.5 68 27.3 33.9 8.5 24.3 30.5 6.5 31.1 34.3 8.6 27.7 31.0 7.5 70 27.5 34.3 8.5 24.4 30.8 6.5 31.5 34.7 8.5 28.0 31.5 7.5 4.4 林木质量指标 林分工艺成熟时,蓄积量指标,类区年蓄积生长量 8.5 m3/hm2,类区年蓄积生长量6.5m3/hm2。 根据生产目标,参照国内外大径材材质标准,提出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大径木林材质培育目标。林分工艺成熟时, 径级指标、出材率指标、材质指标见表 2。 表 2 落叶松大径木林径级、材质培育目标 树种 平均胸径 cm 干型

14、比 % 大径木率 % 出材率 % 超弯株数 % 腐朽、纵裂株数 % 双头株数 % 日本落叶松 30cm 85 70 90 5 0 0 长白落叶松 30cm 86 70 90 3 0 0 5 主要技术措施 DB21/T 1724 2009 4 5.1 立地选择 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应选择商品林地或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等级均 3 的公益林地(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等级划分见 LY/T 1556 2000)。 参照辽东地区立地分类与定量评价,并结合试验区的立地类型、生产力以及地位指数分布情况编制主要树种的数量化地位指数表,建立基于数量化方法的地位指数求解式。 日本落叶松数量化地位指数求解式: S

15、L=X1 2.1X2 16.4X3 1.5X4 长白 落叶松数量化地位指数求解式: SL=X1 3.0X2 18.3X3 1.4X4 式中 SL 代表数量化地位指数, X1 为海拔高度, X2 为坡向, X3 为土层厚度, X4 为 土壤质地。 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立地条件判定见表 3。 长白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立地条件判定见表 4。 求解式得分见附录 B;地位级、地位指数划分见附录 C。 表 3 适宜培育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立地判定 判定方式 适宜 较适宜 不适宜 数量化地位指数( SI) 20 18 19.9 18 地位指数 18 16 14 表 4 适宜培育长白落叶松速生丰

16、产大径木林立地判定 判定方式 适宜 较适宜 不适宜 数量化地位指数( SI) 20 18 19.9 18 地位指数 17 15 13 5.2 种子 5.2.1 种源选择 各栽培区育苗用种应经国家或省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并按良种(种子园、母树林)、种源(经鉴定在当地表现最好的种源、未经种源试验的当地种源)、生长稳定的外地良种的顺序进行选择。 5.2.2 种子检验 种子应经严格的质量检验,应达到 GB7908-1999 规定的种子质量标准。 5.3 苗木 选用 GB6000-1999 规定的级苗木进行造林。 5.4 整地 5.4.1 场地清理 整地前进行全面清场、割灌、 割草(采伐迹地要将采伐剩余

17、物摆带或摆堆),在非防火期进行火烧场地清理。 DB21/T 1724 2009 5 5.4.2 整地时间 整地时间在造林前一年秋季的 9 月 10 月。 5.4.3 整地规格 整地实行穴状整地,穴长、宽各 50cm,深 30cm,顺山里低外高,捡出树根、石块,表土返底层。 5.5 造林 5.5.1 初植密度 按 2500 株 /hm2 2222 株 /hm2的初植密度进行栽植。 5.5.2 栽植前准备 栽植前在造林地进行选苗,劈裂、多头、病腐苗及未达到等级的小苗不能用于造林。在选苗的同时,将选出的合格苗木根系挂满泥浆,以备造林。 5.5.3 栽植 栽植实行栽植穴中央植苗法,将苗木置于穴中央后覆

18、土,提苗使苗木根系舒展,然后踩实,再覆土,再踩实再覆土。 5.6 幼林抚育 造林后连续幼林抚育 3 年 5 次,即第 1 年 2 次,第 2 年 2 次,第 3 年 1 次。幼林抚育的时间为每年的 6 月下旬至 8 上旬。两次抚育间隔期在 20 天以上。 5.7 抚育间伐 5.7.1 抚育方法及林木分级 抚育方法采用下层抚育法,林木分级采用 GB/T 15781 1995 中 5 级木法。 5.7.2 抚育初始期的确定 应用林木分化的胸径离差和枯死枝高度与平均胸径比,建立林木分化度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林木分化度确定幼林首次抚育间 伐开始时间。 FH= 1ns +xh2式中: FH 为林木分化度,

19、 s 为样地内最大林木胸径与样地内每一株林木胸径的离差平方和,即S= 21 )( in iz xx, xz 为样地内最大林木胸径值, xi 为样地内每一株林木胸径值; h 为样地林木平均枯死枝高度, x 为样地内林木平均胸径。 落叶松人工林林木分化度 FH 5 时即应进行第一次抚育间伐,当林木分化度 FH 7 时,落叶松幼林生长已经明显受到抑 制,应立即加强抚育管理。 DB21/T 1724 2009 6 5.7.3 抚育间隔期 抚育间隔期 3 至 4 年。 5.7.4 非等强度抚育间伐 在落叶松幼林郁闭后,到主伐利用前,抚育间伐采用,弱强弱弱强的技术方法,最后一次强度抚育后的 20 年 40

20、 年间,实行 0 抚育,林木保留密度为主伐保留密度。 非等强度抚育间伐技术指标见表 5。 表 5 非等强度抚育间伐技术指标 抚育强度 林龄 株数强度 % 蓄积强度 % 抚育目的 初次弱度抚育 9 12 20 25 10 15 解决种间竞争 首次强度抚育 12 15 40 50 35 40 解 决种内竞争 持续弱度抚育 15 30 15 25 15 25 林木质量培育 最终强度抚育 30 35 40 50 35 50 确定主伐前林分密度 5.7.5 保留木选择 坚持“留优去劣,密间稀留”的原则。初次弱度抚育,伐除全部非目的树种和目的树种中没有培育前途的林木,伐除全部藤本植物和灌木;首次强度抚育,

21、伐除全部、级木和少部分级木;持续弱度抚育,伐除 超弯、腐朽、纵裂、双头等有缺陷的林木,以及处于林冠下层的 、级木;最终强度抚育,伐除 超弯等有缺陷的林木和胸径小于平均胸径 2/3 的林木,对生长势较 高的优势木可以按植生组方式保留。 5.7.6 保留密度 保留密度分栽培区按表 6 规定执行。 表 6 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适宜保留密度 栽培区 径阶保留密度(株 /公顷)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区 2300 1650 1245 990 810 675 585 510 450 390 390 390 390 390 区 2380 1740

22、 1320 1050 855 720 615 525 465 420 420 420 420 420 5.8 人 工修枝 5.8.1 人工修枝目的 消灭死节、减少活节,加大树干饱满度,提高木材质量;改善林内通风透光状况及林木生长条件,减少树冠火,降低雪压和风害发生程度,防止病虫害蔓延。 DB21/T 1724 2009 7 5.8.2 修枝方法 结合初次弱度抚育进行修枝,修枝高度 2.0m 2.5m。初次弱度抚育修枝后,主要依靠自然整枝,对林缘及自然整枝不良林分,结合最终强度抚育进行修枝。 5.8.3 修枝季节 在秋季树木落叶后至第二年春季解冻前进行。 5.8.4 修枝工具 修枝使用手锯(小齿

23、锯),禁止棒打或刀砍。 5.9 主伐 主伐方式 有皆伐和择伐 2 种,皆伐 适用于坡度 25以下的 商品林,择伐适用于 坡度 25的 商品林和公益林。 在商品林中皆伐, 坡度 6 15时 20hm2,坡度 16 25时 10hm2,坡度 25的不得进行皆伐; 在 坡度 25的 商品林和 公益林中, 每次择伐的蓄积强度最大不超过 40%,伐后林中空地直径不大于林分平均高、林木 保留 株数不低于伐前总株数的 60%,林分郁闭度不小于 0.5, 择伐的间隔期不低于 1 个龄级期限。 5.10 标准地调查 按 DB/2100B65001 进 行。 5.11 检查验收 按 LY/T 1078-92 速生

24、丰产用材林检验方法进行。 5.12 档案管理 按 辽宁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办法( 1993 年)进行。 DB21/T 1724 2009 8 DB21/T 1724 2009 9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适宜栽培区 表 A.1 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适宜栽培区 表 A.2 长白落叶松速生丰产大径木林适宜栽培区 栽培区 海拔 m 年降水 mm 数量化地位指数 范 围 类区 400 700 18 西丰县振兴乡、营厂乡、安民镇,抚顺县马圈子乡,桓仁县,清原县 (夏家堡镇除外 ),新宾县 (南杂木镇除外 ) 类区 250 600 18 西丰县和隆乡、清原县夏家堡镇,新宾县南

25、杂木镇、抚顺县汤图乡、后安镇,本溪县清河城镇、南甸子镇 栽培区 海拔 m 年降水 mm 数量化地位指数 范 围 类区 400 700 18 西丰县振兴乡、营厂乡,抚顺县马圈子乡,桓仁县,清原县 (夏家堡镇除外 ),新宾县 (南杂木镇除外 ),本溪县清河城镇、 富家楼子 乡、南甸子镇、碱厂镇、田师傅镇、东营房乡、兰河峪乡、草河掌镇、草河城镇、草河口镇,凤城市通远堡镇、赛马镇、弟兄山镇、爱阳镇、石城镇、大堡镇,宽甸县灌水镇、双山子镇、八河川镇、牛毛坞乡、青山沟镇 类区 200 600 18 清原县夏家堡镇,新宾县南杂木镇、抚顺县汤图乡、后安镇,本溪县偏岭镇、山城子乡,凤城市鸡冠山镇、刘家河镇、宝山

26、镇,宽甸县 青椅山 镇、石湖沟乡、大川头镇、太平哨镇 DB21/T 1724 2009 10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基于数量化方法估计立地指数落叶松立地因子得分表 表 B.1 基于数量化方法估计立地指数日本落叶松立地因子得分表 项 目 海拔( X1) 400m 200 400 200 2.00 0.00 -1.50 坡向( X2) 阴坡半阴坡 半阳坡 阳坡 1.00 0.50 0.00 土层厚度( X3) 50cm 49 31cm 30cm 1.05 1.00 0.82 土壤质地( X4) 粉沙壤土 壤 土 沙质壤土 粘 土 1.43 1.00 0.86 -1.68 表 B.2 基于数量

27、化方法估计立地指数长白落叶松立地因子得分表 项 目 海拔( X1) 400m 250 399 250 1.5 0.00 -0.50 坡向( X2) 阴 坡半阴坡 半阳 150 半阳 150 阳坡 1.00 0.50 0.00 -1.33 土层厚度( X3) 50cm 49 31cm 30cm 1.06 1.00 0.80 土壤质地( X4) 粉沙壤土 壤 土 沙质壤土 粘 土 1.40 1.00 0.13 -2.13 DB21/T 1724 2009 11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不同地位级、地位指数落叶松胸径和树高生长表 表 C.1 不同地位级、地位指数日本落叶松胸径和树高生长表 林龄

28、(年) 16 18 20 22 H(m) D(cm) H(m) D(cm) H(m) D(cm) H(m) D(cm) 8 4.0 4.7 4.2 6.0 4.8 5.5 4.6 6.6 5.6 6.3 5.6 7.0 6.4 7.3 5.8 7.1 10 5.9 6.8 5.2 7.2 6.9 8.0 5.5 7.5 8.1 9.0 7.5 9.2 9.1 10.1 7.7 10.3 12 7.7 8.8 7.1 9.3 8.9 10.1 7.6 9.8 10.2 11.3 9.4 11.4 11.4 12.8 10.0 12.3 14 9.3 10.7 7.8 10.3 10.8 12.1

29、 8.5 11.0 12.2 13.6 10.9 13.4 13.7 15.2 12.1 14.6 15 10.0 11.4 8.6 11.3 11.5 13.0 9.6 11.7 13.1 14.6 12.1 14.6 14.7 16.3 13.2 15.7 16 10.7 12.2 9.5 12.1 12.3 14.0 10.6 12.7 14.1 15.6 13.2 15.3 15.7 17.3 14.2 16.8 18 12.0 13.7 10.4 13.1 13.8 15.6 11.8 14.4 15.7 17.4 14.2 16.8 17.5 19.3 15.3 17.9 20 1

30、3.1 15.0 11.3 13.8 15.1 17.0 13.0 15.5 17.1 19.0 15.2 17.8 19.1 21.2 16.4 19.0 22 14.1 16.2 12.3 15.1 16.3 18.2 14.2 17.0 18.3 20.5 16.1 18.9 20.6 22.8 17.4 20.0 24 15.0 17.2 13.3 15.8 17.3 19.4 15.4 18.2 19.5 21.8 17.0 19.8 21.9 24.1 18.5 21.1 25 15.5 17.7 14.3 17.1 17.8 20.1 16.6 19.4 20.2 22.3 17

31、.8 20.6 22.4 24.8 19.5 22.2 26 15.8 18.1 15.3 18.0 18.2 20.5 17.6 20.4 20.6 22.9 18.6 21.4 23.0 25.3 20.4 23.1 28 16.5 18.8 16.4 19.2 18.9 21.3 18.5 21.3 21.4 23.8 19.4 22.2 23.9 26.3 21.3 24.0 30 17.0 19.4 17.5 20.0 19.5 22.1 19.4 22.2 22.2 24.7 20.3 23.1 24.8 27.3 22.2 25.0 32 17.6 20.2 18.6 21.1

32、20.3 22.8 20.0 22.8 22.9 25.4 21.2 23.9 25.5 28.1 23.0 25.8 34 18.0 20.7 19.2 21.7 20.8 23.3 20.4 23.2 23.4 26.0 22.0 24.7 26.1 28.8 23.8 26.6 35 18.3 20.9 19.8 22.4 21.0 23.6 21.0 23.6 23.7 26.3 22.6 25.3 26.4 29.1 24.6 27.3 36 18.4 21.2 20.2 22.8 21.3 23.9 21.6 23.7 24.0 26.6 23.2 25.7 26.7 29.4 2

33、5.3 27.9 38 18.8 21.5 20.5 23.1 21.6 24.3 22.2 24.2 24.4 27.0 23.8 26.3 27.1 29.9 26.0 28.6 40 19.0 21.8 20.8 23.4 21.9 24.6 22.8 25.4 24.7 27.4 24.5 27.0 27.5 30.3 26.6 29.1 42 19.3 22.1 21.1 23.8 22.2 24.9 23.4 25.8 25.0 27.7 25.0 27.5 27.8 30.7 26.2 28.7 44 19.5 22.3 21.4 24.1 22.4 25.2 23.8 26.2

34、 25.3 28.0 25.5 27.9 28.1 31.0 26.8 29.3 45 19.5 22.5 21.7 24.4 22.6 25.3 24.2 26.6 25.4 28.2 26.0 28.4 28.3 31.2 27.3 29.8 46 19.8 22.5 22.0 24.7 22.6 25.5 24.5 26.9 25.6 28.3 26.4 28.8 28.4 31.3 27.8 30.3 48 20.0 22.8 22.3 25.0 22.9 25.7 24.8 27.2 25.8 28.5 26.8 29.2 28.6 31.6 28.3 30.8 50 20.1 22

35、.9 22.5 25.2 23.0 25.8 25.1 27.5 25.9 28.7 27.2 29.6 28.8 31.8 28.8 31.3 DB21/T 1724 2009 12 表 C.2 不同地位级、地位指数长白落叶松胸径和树高生长表 林 龄 (年 ) 15 17 19 21 H (m) D(cm) H(m) D(cm) H(m) D(cm) H(m) D(cm) 8 4.8 5.8 4.9 5.4 4.9 6.9 5.5 6.6 7.0 8.1 6.0 7.6 8.2 9.2 6.4 7.8 10 6.5 7.7 5.2 6.6 7.8 9.1 6.3 7.8 9.2 10.4 6

36、.9 8.9 10.5 11.8 7.4 9.2 12 7.8 9.2 6.4 7.9 9.3 10.7 7.6 9.4 10.8 12.2 8.3 10.3 12.3 13.7 8.9 10.8 14 9.1 10.7 7.7 9.6 10.8 12.3 8.9 10.8 12.4 13.9 9.7 11.8 14.0 15.6 10.3 12.3 15 9.8 11.4 8.4 10.4 11.5 13.1 9.6 11.5 13.2 14.8 10.4 12.6 14.9 16.5 11.0 13.0 16 10.3 12.0 9.1 11.1 11.9 13.8 10.2 12.2 1

37、3.9 15.5 11.1 13.4 15.6 17.3 11.7 13.7 18 11.4 13.2 10.5 12.6 13.3 15.1 11.4 13.5 15.2 17.0 12.4 14.8 17.1 18.8 13.0 15.1 20 12.5 14.4 11.8 14.0 14.5 16.4 12.7 14.8 16.5 18.4 13.7 16.1 18.5 20.4 14.3 16.5 22 13.4 15.4 13.0 15.2 15.5 17.5 14.0 16.1 17.6 19.6 15.0 17.5 19.7 21.7 15.7 17.9 24 14.3 16.4

38、 14.1 16.4 16.5 18.6 15.2 17.2 18.7 20.8 16.2 18.8 20.9 23.0 17.0 19.3 25 14.8 16.9 14.6 17.0 17.0 19.1 15.7 17.8 19.2 21.4 16.9 19.4 21.5 23.7 17.7 20.0 26 15.2 17.3 15.1 17.6 17.4 19.6 16.2 18.4 19.7 21.9 17.4 20.0 22.0 24.3 18.3 20.7 28 15.9 18.2 16.1 18.7 18.3 20.6 17.3 19.5 20.7 23.0 18.6 21.3

39、23.1 25.4 19.7 22.1 30 16.7 19.1 17.2 19.8 19.2 21.6 18.4 20.6 21.7 24.0 19.7 22.4 24.1 26.5 21.3 23.4 32 17.2 19.9 18.2 20.9 20.0 22.4 19.4 21.7 22.5 25.1 20.7 23.4 25.0 27.5 22.6 24.7 34 17.7 20.6 19.1 21.8 20.7 23.3 20.5 22.7 23.4 26.2 21.6 24.3 26.3 28.5 23.7 26.0 35 17.9 21.0 19.5 22.3 21.1 23.

40、7 21.0 23.3 23.8 26.8 22.1 24.7 26.4 29.0 24.3 26.5 36 18.3 21.4 19.9 22.8 21.5 24.1 21.4 23.8 24.2 27.1 22.5 25.1 26.8 29.5 24.7 26.9 38 19.2 22.1 20.8 23.7 22.2 24.8 22.2 24.3 24.9 27.8 23.3 25.9 27.7 30.4 25.6 27.8 40 20.1 22.8 21.6 24.5 22.9 25.6 23.0 25.1 25.7 28.5 24.1 26.7 28.6 31.3 26.3 28.5

41、 42 20.6 23.4 22.4 25.3 23.5 26.2 23.6 25.9 26.3 29.1 24.8 27.5 29.2 32.3 26.9 29.1 44 21.1 24.0 23.1 26.0 24.1 26.7 24.3 26.7 26.8 29.8 25.5 28.2 29.9 33.2 27.5 29.7 45 21.4 24.3 23.4 26.4 24.4 27.0 24.6 27.0 27.1 30.1 25.8 28.5 30.2 33.7 27.8 30.0 46 21.7 24.6 23.8 26.8 24.7 27.4 24.9 27.3 27.5 30

42、.5 26.1 28.9 30.6 34.0 28.0 30.3 48 22.2 25.1 24.2 27.1 25.2 28.1 25.3 27.7 28.2 31.2 26.4 29.2 31.3 34.5 28.4 31.0 50 22.7 25.7 24.6 27.4 25.8 28.9 25.7 28.1 29.0 32.0 26.6 29.5 32.1 35.1 28.8 31.4 DB21/T 1724 2009 13 参考文献 1 GB/T 15776 1995 造林技术规程 2 LY/T 1672 2006 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纸浆林培育技术规程 3 张云江 .林木分化数学模型研究与应用 J.辽宁林业科技, 2009,(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