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 T 499-2006 《无公害食品 婺源绿茶.生产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1231669 上传时间:2019-08-2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6 T 499-2006 《无公害食品 婺源绿茶.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DB36 T 499-2006 《无公害食品 婺源绿茶.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DB36 T 499-2006 《无公害食品 婺源绿茶.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DB36 T 499-2006 《无公害食品 婺源绿茶.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DB36 T 499-2006 《无公害食品 婺源绿茶.生产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DB36备案号: 18817-2006 江西省地方标准DB36/T 4992006无公害食品 婺源绿茶 生产技术规程 2006-04-29 发布 2006-07-01 实施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6/T 4992006 I 目 录 前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建园规划要求 1 4 苗木 2 5 栽种要求 2 6 树冠管理 2 7 土壤管理和施肥 2 8 病、虫、草害防治 3 9 茶树修剪与采摘 6 DB36/T 4992006 II 前 言 本标准由上饶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婺源县茶业协会、婺源县茶业局、婺源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起草。 本标准主要

2、起草人:吕和生、詹成业、李灶龙、金元养、余新祖、程德宝、程军斌。 DB36/T 4992006 1 无公害食品 婺源绿茶 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食品婺源绿茶的建园规划要求、苗木、栽种要求、树冠管理、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茶树修剪与采摘。 本标准适用于婺源县行政区域内的婺源绿茶茶园生产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 GB 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1-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 8321.2-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 8321.3-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 8321.4 -199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 8321.5-199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 8321.6-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 11767-2003 茶树种苗 NY/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Y 5020-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3 建园规划要求 3.1 茶园环境条件应 NY 50

4、20-2001 的要求。 3.2 茶园土壤应符合表 1 的要求。 表1 茶园土壤指标 项 目 指 标 值 4.56.5 土壤成分 非石灰岩发育成土,土壤含石灰0.2以下。 3.3 茶园规划建设应符合 NY/T 5018-2001 的要求。 3.4 茶园开垦 3.4.1 坡度 15以下的平缓坡地直接开垦,翻垦深度 50cm。 3.4.2 坡度 15以上 25以下的坡地,按等高水平线筑梯地,梯面宽应在 1.5m 以上。 3.5 品种选择 3.5.1 新发展茶园,应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发芽早、适制性广的优良无性繁殖品种,如上梅洲、鄣科 1 号、龙井 43、迎霜、乌牛早等。 3.5.2 上溪早等群体

5、有性品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香高味浓,适应婺源茶区栽培,其原有茶园应采取更新改造措施,提高产量和复壮树势。 DB36/T 4992006 2 4 苗木 4.1 苗木要求 4.1.1 新发展茶园,应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发芽早、适制性广的优良无性繁殖品种,如上梅洲、鄣科 1 号、龙井 43、迎霜、乌牛早等。 4.1.2 上溪早等群体有性品种,抗逆性强,香高味浓,适宜婺源茶区栽培,其原有的茶园应采取更新改造措施,提高产量和复壮树势。 4.1.3 苗木分级以一足龄苗高、茎粗、根长为主要依据,着叶数、一级分枝数为参考指标,分为一级、二级。低于二级标准的苗木不得作为生产性商品苗出圃。 4.1.

6、4 苗木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表2 苗木的质量要求 级别 苗高 (cm) 茎粗 (mm) 根长 (cm) 着叶数 (片) 一级分枝数 (个) 检疫性病虫害 一级 30 3.0 12 8 1 二级 2030 1.83 412 68 01 不得检出 4.2 检验方法 按DB36/T 497-2006有机食品 婺源绿茶 生产技术规程的有关要求执行。 4.3 检验规则 按DB36/T 497-2006有机食品 婺源绿茶 生产技术规程的有关要求执行。 4.4 包装、标志、运输、贮存 按DB36/T 497-2006 有机食品 婺源绿茶 生产技术规程的有关要求执行。 5 栽种要求 5.1 定植

7、时间 按DB36/T 497-2006 有机食品 婺源绿茶 生产技术规程的有关要求执行。 5.2 定植密度 按DB36/T 497-2006 有机食品 婺源绿茶 生产技术规程的有关要求执行。 5.3 基肥 茶行确定后,按茶行开种植沟,深50cm,宽60cm,种植沟内施足底肥,每公顷施厩肥或青草等有机肥22t以上,加饼肥1.5t2t,磷肥0.5t1t,施后覆土,间隔3个月后种植。 5.4 栽种 按DB36/T 497-2006 有机食品 婺源绿茶 生产技术规程的有关要求执行。 6 树冠管理 按DB36/T 497-2006 有机食品 婺源绿茶 生产技术规程的有关要求执行。 7 土壤管理和施肥 7

8、.1 土壤管理 7.1.1 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 2 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7.1.2 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杂草、修剪枝叶和作物秸秆等覆盖材料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 DB36/T 4992006 3 7.1.3 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中耕除草时间及要求按表 3 规定。 表3 中耕除草时间安排 项目 时间 深度(cm) 春锄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 510 夏锄 春茶采制结

9、束后 5 月上中旬 510 秋挖 8 月中旬至 10 月 2025 注: 幼龄茶园根部周围杂草应用手工拔除。茶园不得使用除草剂。 7.1.4 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宜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7.1.5 土壤 PH 低于 4.0 的茶园,宜施用白云石粉、石灰等物质调节土壤 PH 值至 4.56.5 范围。土壤PH 值高于 6.5 的茶园应多选用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 PH 值至适宜的范围。 7.1.6 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 70%时,茶园宜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 NY 5020-2001 的要求 7.2 施肥 7.2.1 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等因素,确定

10、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平衡施肥,同时防止茶园过量乱施肥。 7.2.2 无公害茶园宜使用的肥料种类见表 4。 表4 无公害茶园宜使用的肥料 分类 名称 简介 7.2.3 农家肥料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方能在无公害茶园中施用。 8 病、虫、草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 8.1 农业防治 农家 肥料 1 堆肥 2 沤肥 3 家畜粪尿 4 厩肥 5 绿肥 6 沼

11、气肥 7 秸秆 8 泥肥 9 饼肥 以各类秸秆、落叶、人畜粪便堆制而成 堆肥的原料在淹水条件下进行发酵而成 猪、羊、马、鸡、鸭等畜禽的排泄物 猪、羊、马、鸡、鸭等畜禽的粪尿与秸秆垫料堆成 栽培或野生的绿色植物体 沼气池中的液体或残渣 作物秸秆 未经污染的河泥、塘泥、沟泥等 菜籽饼、棉籽饼、芝麻饼、花生饼等 商品 肥料 1 商品有机肥 2 腐殖酸类肥料 以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为原料加工而成 泥炭、褐炭、风化煤等含腐殖酸类物质的肥料 3 茶树专用肥 根据茶树营养特性和茶园土壤理化性质配制的茶树专用的各类肥料 DB36/T 4992006 4 8.1.1 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

12、抗性较强的品种。 8.1.2 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 8.1.3 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 80cm 左右,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 8.1.4 秋末宜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8.1.5 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8.2 物理防治 8.2.1 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茶尺蠖、蓑蛾类、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 8.2.2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 8.2.3 采用机械或

13、人工方法清除杂草。 8.3 生物防治 8.3.1 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峰等有益生物,减少因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8.3.2 宜使用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 8.4 化学防治 8.4.1 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 8.4.2 宜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建议侧位低容量喷雾。 8.4.3 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1605)、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杀虫脒、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

14、、来福灵及其混剂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用于茶叶生产的其它高毒、高残留农药。 8.4.4 严格按照 GB 4285-1989、GB/T 8321.1 GB/T 8321.6 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8.4.5 非生产季节宜选用矿物源农药。 8.5 从国外引种或从外地引种时,应进行植物检疫,不得将当地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的病虫草害随种苗带入。 8.6 化学防治相关要求参照表 56 规定。 表5 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病虫害名称 防治指标 防治适期 推荐使用药剂 茶尺蠖 成龄投产茶园:幼虫量每平方米7头以上 喷施茶尺蠖病毒制剂应掌握在12龄幼虫期,喷施化学农药或植物源农药掌

15、握在3龄前幼虫期 茶尺蠖病毒制剂、鱼藤酮、苦参碱、联苯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除虫脲 茶黑毒蛾 第一代幼虫量每平方米4头以上,第二代幼虫量每平方米7头以上 3龄前幼虫期 Bt制剂、苦参碱、溴氰菊酯、氯氰菊酯、联苯菊酯、除虫脲 假眼小绿叶蝉 第一峰百叶虫量超过6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15头,第二峰百叶虫量超过12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27头 施药适期掌握在入峰后(高峰前期),且若虫占总量的80%以上 鱼藤酮、吡虫啉、杀螟丹、联苯菊酯、氯氰菊酯 茶橙瘿螨 每平方厘米叶面积有虫34头,或指数值68 发生高峰期以前,一般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 克螨特、四螨嗪、灭螨灵 茶丽纹象甲 成龄投

16、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在15头以上 成虫出土盛末期 白僵菌、杀螟丹、联苯菊酯 DB36/T 4992006 5 续表 5 病虫害名称 防治指标 防治适期 推荐使用药剂 茶毛虫 百丛卵块5个以上 3龄前幼虫期 茶毛虫病毒制剂、Bt制剂、除虫脲 黑刺粉虱 小叶种23头/叶,大叶种47头/叶 卵孵化盛末期 吡虫啉、粉虱真菌 茶蚜 有蚜芽梢率4%5%,芽下二叶有蚜叶上平均虫口20头 发生高峰期,一般为5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吡虫啉、溴氰菊酯 茶小卷 叶蛾 1、2代,采摘前,每米茶丛幼虫数8头以上;34代每平方米幼虫量15头以上 1、2龄幼虫期 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 茶细蛾 百芽梢有虫

17、7头以上 潜叶、卷边期(13龄幼虫期) 苦参碱、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茶刺蛾 每平方米幼虫数幼龄茶园10头、成龄茶园15头 2、3龄幼虫期 参照茶尺蠖 茶芽枯病 叶罹病率4%6% 春茶初期,老叶发病率4%6%时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苯菌灵 茶白星病 叶罹病率6% 春茶期,气温在1624,相对温度80%以上或叶发病率6%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苯菌灵 茶饼病 芽梢罹病率35% 春、秋季发病期,5天中有3天上午日照2.5 mm5.0mm;芽梢发病率35%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多抗霉素、百菌清 茶云纹叶枯病 叶罹病率44%,成叶、老叶罹病率10%15% 6月、8月至9月发生盛期,气温28,相

18、对湿度80% 或叶发病率10%15%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苯菌灵、多菌灵 表6 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农药品种 使用剂量 g(mL)/亩 稀释倍数 安全间隔期 (天) 施药方法、每季 最多使用次数 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 12.520.0 40006000 5 喷雾 1 次 2.5%联苯菊酯乳油 12.525.0 30006000 6 喷雾1次 10%氯氰菊酯乳油 12.520.0 40006000 7 喷雾1次 2.5%溴氰菊酯乳油 12.520.0 40006000 5 喷雾1次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30 30006000 710 喷雾1次 98%巴丹可湿性粉剂 50

19、75 10002000 7 喷雾1次 15%速螨酮乳油 2025 30004000 7 喷雾1次 20%四螨嗪悬浮剂 5075 1000 10a喷雾1次 DB36/T 4992006 6 续表 6 0.36%苦参碱乳油 75 1000 7a喷 雾 2.5%鱼藤酮乳油 150250 300500 7 喷 雾 20%除虫脲悬浮剂 20 2000 710 喷雾1次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0.6%) 75000 - 采摘期不宜使用 喷 雾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75100 8001000 10 喷 雾 9 茶树修剪与采摘 9.1 茶树修剪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

20、、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复壮树势。 9.1.1 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树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 20cm 左右的间隙,以利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 9.1.2 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以利于培肥土壤。病虫枝条和粗干枝清除出园,病虫枝待寄生蜂等天敌逸出后再行销毁。 9.2 采摘 9.2.1 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成品茶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树制宜的原则,按标准适时采摘。 9.2.2 手工采茶宜采用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茶果与老枝叶。 9.2.3 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提倡机采。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防止汽油、机油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 9.2.4 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9.2.5 采摘的鲜叶应有合理的标签,注明品种、产地、采摘时间及操作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