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01 B 1 备案号: 27233-2010 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DB51/T 10242010马铃薯抗晚疫病性室内鉴定技术规程 Rule of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for Phytophthore infestans(Mont) De Bary on Potato in the Laboratory 2010-02-10 发布 2010-03-01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51/T 10242010 I 目 次 前言 .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仪器、试剂及材料 25 试验地环境、参试马铃
2、薯质量和菌株选择 26 栽培技术 2 7 室内抗性鉴定方法 2 8 马铃薯品种(系)抗病性评价标准 3 附录A . 5附录B . 5附录C . 6DB51/T 10242010 II 前 言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农技站、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波微、彭化贤、席亚东、高波、何俊荣。 DB51/T 10242010 6 马铃薯抗晚疫病性室内鉴定技术规程 Rule of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for Phytophth
3、ore infestans ( Mont) De Bary Potato in the Laboratory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马铃薯品种的试验地环境、参试马铃薯质量和菌株选择、马铃薯栽培技术、室内抗性鉴定方法和马铃薯品种(系)抗病性评价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对马铃薯品种、品系、低代材料晚疫病的室内抗性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
4、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抗病性鉴定Evalu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对特定病害抵抗或感染程度。 3.2 离体叶片鉴定Evaluation of Leaf in Vitro 将马铃薯品种、品系、低代材料的叶片从植株上取下,经室内培养、人工接种而进行的抗性水平鉴定。 3.3 对照感病品种 Control Affected Variety 用于鉴定试验中的本地易感马铃薯品种。目前常用的感病品种有:米拉、大西洋、Favorita、坝薯10号。 3.4 脱毒马铃薯种薯 (Virus-Free Seed Potato) 经处理,除
5、去了马铃薯病毒病的种薯。 3.5 DB51/T 10242010 6 复叶(Compound Leaf) 每个叶柄上生有多个叶片的叶片 。3.6 . 小叶(Lenflet) 组成复叶的叶片称作小叶。 4 仪器、试剂及材料 4.1仪器 生物显微镜、光照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冰箱、消毒锅、移液枪、 烧杯、 培养皿 (90mm) 、不锈钢刀、不锈钢打孔器(5mm)、接种针和直尺。 4.2试剂 洋菜、75%酒精、碳酸钙、蔗糖、碳酸钙 4.3材料 黑麦、番茄汁。 5 试验地环境、参试马铃薯质量和菌株选择 5.1 试验地环境 试验地选择在远离马铃薯种植区的地方。 5.2参试马铃薯品种(系)选择
6、纯度高、新鲜、无病虫、无损伤的脱毒马铃薯。 5.3品种(系)田间种植数量 每品种(系)种植10株以上。 5.4菌株的选择 选择四川省优势马铃薯生理小种2个-3个小种进行接种。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菌优势生理小种有:3,4号、1,3,4号和2,3,4号。 6 栽培技术 见附录C 7 室内抗性鉴定方法 7.1 培养基制备 7.1.1水洋菜培养基 琼脂条20g,加水至1000mL,湿热灭菌 。在121C高压灭菌锅湿热灭菌40分钟后备用。 7.1.2黑麦培养基 DB51/T 10242010 6 黑麦60g、番茄汁100ml、蔗糖20g、琼脂条20g,碳酸钙1g、加水至1000mL ,湿热灭菌。在121C
7、高压灭菌锅湿热灭菌40分钟后备用。 7.2 取样 7.2.1 取样时间 待植株生长至 10 片复叶后进行取样。 7.2.2 取样方法和数量 在每个品种(系)的各个植株中部随机采集小叶叶片 30 片。 7.3 菌种繁殖和菌液制备 7.3.1 繁殖 使用对照感病马铃薯品种进行菌种繁殖。薯块表面用75%酒精消毒,用不锈钢刀将薯块切成0.3cm 0.5cm厚的薯片,待用;用不锈钢打孔器在晚疫病菌平板上打孔,获得直径为5mm的菌块,放置在消毒后的培养皿内,再将切好的薯片放在菌块上。置1820生 化培养箱内培养, 4d6d产生大量孢子囊,待用。 7.3.2 菌液制备 用接种针挑取对照感病马铃薯品种薯片上的
8、菌丝体和孢子囊放入装有无菌水的培养皿中,生物显微镜镜检,记录无菌水中的孢子囊数量,调整孢子囊数量为1000个/ml,放入4的冰箱内2h3h,取出后3h内完成接种。 7.4 接种 在培养皿中倒入水洋菜培养基,水洋菜倒入量以铺平皿底面为准,将鉴定品种(系)的叶片叶背面朝上放在培养基上,用移液器取20l孢子囊悬浮 液滴于叶片背面,静置12h左右,将叶片翻转成正面朝上,置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7.5 培养 在设定温度18 ,10h黑暗,14h光照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7.6 调查时间 培养后的第5d进行调查。 7.7 调查方法 以叶片为单位,调查具有典型晚疫病症状(见附录D)的各个叶片,以病斑的长为准,
9、用直尺按十字交叉法测量病斑的长和宽。 7.8 计算方法 平均病斑直径(mm)=1/2*(长+寛) 7.9 病情调查原始记载(见附录 C) 8 马铃薯品种(系)抗病性评价标准室 DB51/T 10242010 6 在该抗性鉴定中,对照感病品种叶片的发病率在 40%以上时,该抗性鉴定结果有效。 马铃薯品种(系)抗晚疫病性评价标准 鉴定品种抗病水平 英文缩写 发病程度 免疫 I 无症状或仅出现白色小点 抗病 R 平均病斑直径0.5cm,周围无褪绿的晕圈。 中感 MS 平均病斑直径0.5cm,1.0 cm。病斑水浸状周围,有褪绿的晕圈,病斑表面可见白色菌丝体。 感病 S 平均病斑直径1.0cm,1.5
10、 cm。病斑水浸状周围,有褪绿的晕圈,病斑表面上白色菌丝体明显。 重感 HS 平均病斑直径1.5 cm以上,具有大量的白色霉层。 6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马铃薯栽培技术 1 深耕整地 疏松土壤环境,耕层深达 25cm。 2 平衡施肥、沟施垄种 2.1 施肥原则 施用肥料符合 NY/T 494 原则,无机肥不得施用硝态氮肥和含氯离子的肥料。 2.2 施肥种类及施肥量 底肥:农家肥 45000kg/hm2,45%硫酸钾复合肥 450kg/hm2,过磷酸钙 300kg/hm2。 追肥:以无机肥为主,尿素 225kg/hm2,硫酸钾 240kg/hm2。 3种植密度 株距25cm,行距 70c
11、m,采用整薯播种。 4. 防治病虫害 试验期间不能使用杀菌剂。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马铃薯晚疫病侵染植株症状 病原 Phytophthora infestans 称致病疫霉,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症状 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 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子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 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 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腐烂。 6 马铃薯晚疫病危害症状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马铃薯晚疫病室内病情调查记载表 鉴定地点: 调查、记载人: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病情调查结果 品 种(系) 叶片序号 叶片表面症状 长(cm) 宽(cm)1 2 3 30 平均 1 2 3 30 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