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 T 665-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充注接口 .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126453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QC T 665-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充注接口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QC T 665-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充注接口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QC T 665-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充注接口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QC T 665-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充注接口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QC T 665-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充注接口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QC/T 665-2000( 2000-11-06发布, 2001-04-01实施) 前 言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 SAE J1660-1993,在关于充注接口的规定上实际只作了编辑性修改。在制定过程中,对原标准所推荐的汽车空调充注接口型式与尺寸未作修改,仅将英制单位与公制单位作了换算。 附录 A 为标准的附录,等同采用 SAE J639 的安全要求部分。 附录 B 为标准的附录,等同采用 SAE J1628 的技术要求部分。 附录 C 为提示的附录,等同采用 SAE J1627 的技术内容。 本标 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

2、中心、上海易初通用机器有限公司、长春汽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力、朱彤、黄国强、顾宏伟。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汽车空调( HFC-134a)用充注接口 QC/T 665-200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使用 HFC-134a 制冷剂的汽车空调系统充注接口的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同时规定了当汽车空 调系统由 CFC-12 系统向 HFC-134a 系统改型时有关充注接口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仅适用于为 HFC-134a 汽车空调系统而设计或改造的制冷剂充注接口。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

3、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QC/T 664-2000 汽车空调( 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3 汽车空调系统充注按口 汽车空调系统 HFC-134a 充注接口 的型式、尺寸按附录 A的要求,其充注、爆破和泄漏要求应符合 QC/T 664 对软管组件的规定。 4 由 CFC-12 向 HFC-134a 改型的汽车空调系统充注按口 4.1 范围 本章规定了当由 CFC-12 向 HFC-134a 改型时有关过渡接口的特殊的检验方法。 4.2 充注接口 4.2.1 一般应至少有一个充注接口是满足附录 A 使用 HFC-134a 的要求。如果存在高压和低

4、压两个充注端,那么在改型后,在高、低压两端至少应各有一个充注接口是满足附录 A使用 HFC-134a 的要求。 4.2.2 如在原有的 CFC-12充注接口上进行改造,则应安装 HFC-134a过渡接口。过渡接口应采用螺纹锁固胶和或一个单独的机械式锁止机构(例如:弹性挡圈、锁线、锁销等)等方式与 CFC-12充注接口连接,以防过渡接口被无意中移动。 4.2.2.1 由挠性部分、非挠性连接副和或管接头组成的过渡接口应满足附录 A 的要求。包括原有的 CFC-12充注接口的过渡接口,构成的软管组件,应满足 QC/T 664 对软管组件的所有要求。此种过渡接口同时还应满足以下振动试验要求。同一组件试

5、样在进行了 QC/T 664对软管组件的试验之后应仍能按 QC/T 664充注适量制冷剂,按以下次序及要求进行振动试验。 a)把每一个组件试样安装在振动试验台上,并且充注口位置向下; b)将组件试样置于 70 5 温度下,以 30 Hz 5 Hz 的频率振动,经过 200 h 水平方向振动后,再经 200h 垂直方向振动,振幅不超过 1.57mm。 当试验结束时,组件试样应仍能充注制冷剂,制冷剂泄漏量应不超过 11 g/年。检漏设备和操作方法按附录 B和附录 C 的要求。 4.2.2.2 由一个单独的非挠性连接副和或管接头组成的过渡接口应满足附录 A 的要求。包括 了原有的 CFC-12 充注

6、接口的过渡接口,应按照 QC/T 664 进行软管组装、取样、充注和爆破试验。试验后,制冷剂泄漏量应不超过 11 g年。检漏设备和操作方法按附录 B和附录 C 的要求。在按照 QC/T 664 完成软管组件试验后,同一组件试样应仍能按 QC/T 664 充注适量的制冷剂、按如下次序进行振动试验 a)把每一个组件试样安装在振动试验台上,并且充注口位置向下; b)将组件试样置于 70 5 ,以 30 Hz 5 Hz 的频率振动,经 200 h水平方向上的振动,再经 200 h 垂直方向振动后,振幅不 超过 1.57 mm。 当试验结束时,制冷剂泄漏量应不超过 11 g年。检漏设备和操作方法按照附录

7、 B 和附录 C的要求。 4.2.3 所有的 CFC-12 充注接口或者按照 4.2.2 利用过渡接口进行改型,或者通过安装堵塞或罩盖等装置使其与 CFC-12 有关的充注装置完全不互换,安装此类装置应采用螺纹锁固胶和或一个单独的机械式锁止机构(例如:弹性挡圈、锁线、锁销等)等方式与 CFC-12接口连接,以防此装置被无意中移动。 附录 A (标准的附录) 汽车空调用机械式蒸汽压缩系统 充注按口的安全性要求 A1 为了避免汽车空调系统充注接口高、低压端错接,高、低压充注接口的结构应不同。仅用于充注制冷剂的充注接口,应易于安装、拆卸。高、低压两侧的保护帽或密封帽的密封性应符合系统制冷剂 “ 点

8、” 泄漏率设计值的要求。 A2 为防止汽车空调 CFC-12和 HFC-134a 制冷剂混合,图 A1 和图 A2 表示的是CFC-12 的低压接口和高压接口,图 A3 和图 A4 表示的是 HFC-134a 的低压接口和高压接口。 A1所示的密封帽的内螺纹是通用的。图 A3 和图 A4 中的连接件不允许用外螺纹。 表 A1 mm d1 d2 d3 d4钢珠直 径 l1参考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小 4.366 21.00 6.86 6.60 8.97 8.46 11.079 10.874 l2 l3最小全螺纹 l4 l5 l6钢珠的顶 部 14.5 公称尺寸 极限偏差 公称尺寸 极

9、限偏差 2.3 最大 最小 13.5 0.13 4.06 0.25 7.82 7.44 表 A2 d1 d2 d3 d4 d5钢珠直径 l1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小 4.366 21.00 5.92 5.66 6.91 5.66 8.13 7.42 9.60 7.37 l2 l3最小全螺 纹 l4 l5 l6钢珠的顶部 l7 14.5 公称尺寸 极限偏差 公称尺寸 极限偏差 2.3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小 9.91 0.13 3.05 0.25 7.82 7.44 8.60 7.80 A2.1 用于与图 A3 和图 A4 所示连接件相连的充注连接副应具有缓冲特性,以防止

10、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连接副泄漏制冷剂。连接副的压缩件应有一个凹形半径井可自动定心。连接副的压缩件在压缩 气动阀芯(有一个半径为 1.9mm 的顶针,见图 A5)移动行程内在从端面到配合面的 6.1mm 7.1mm密封段处有一个顶针(阀在密封段开始打开)。压缩件的最小行程应为 7.8mm,以防阀芯因过量位移而损坏,连接副的最大压缩位置如图 A3、图 A4所示,从端面至配合面应不超过 8.3 mm。充注连接副在图 A3、图 A4 的标注尺寸位置应打开接通软管。 A2.2 为留有安装间隙以确保在充注制冷剂过程中的正常安装和保持,与汽车空调系统充注接口(如图 A3 和图 A4 所示)相连的充注接口的最小

11、内径应为:高压侧 16.20 mm,低压侧 13.20mm。 附录 B (标准的附录) 电子式制冷剂检漏仪的操作规程 B1 电子检漏仪应根据设备制造商的使用说明来操作。 B2 泄漏试验应在发动机停止运行时进行。 B3 在试验进行前,空调系统应被充注足够的制冷剂以达到至少 340kPa 的测量压力,测量温度应在 15 以上。 B4 如果被测试部件已被污染,应注意避免检漏仪的探针尖端受到污染,如 果此部件特别脏,应用干燥的纸巾擦或用干燥的气体吹干,由于多数电子式检漏仪对化学成分都很敏感,应在无清洁剂或溶剂的情况下使用探针。 B5 目测整个制冷系统,在所有空调管路、软管和其部件上寻找润滑剂泄漏、损坏

12、和腐蚀的痕迹。每一个可疑区域都应用检漏仪的探什仔细地检查,包括所有管路连接用管接口和软管、制冷剂控制部分、带保护帽的充注口、铜焊或锡焊区域,以及附件未端、管件和部件上的压紧装置周围的区域。 B6 为了不错过潜在的泄漏区域,应顺着制冷系统连续的路径检测,如果发现一处泄漏,则应继续测试系统的其余部分。 B7 在需要检查的每一个区域,都应用探针围绕此位置慢慢地并尽量靠近移动,移动速度不大于 25mm s 50mm/s,距离部件的包络面的距离不大于 5mm。 B8 对于怀疑有泄漏的区域,应至少一次采用吹气的方法来证实存在明显的泄漏,如有必要,对该区域反复地进行。如果存在非常大的泄漏区域,向该区域吹气能

13、够帮助确定泄漏的准确位置。 B9 空调系统组件中的蒸发器芯部的泄漏试验应按照如下过程进行,把蒸发器的风机调到高速档至少持续 15 s,关闭,等待制冷剂在蒸发管中累积达到 B9.1所规定的时间,把检漏仪探针插 入风机罩,或冷 凝排水口(如果没有水存在),或插在最靠近暖风机通风管空调的壳体到蒸发器之间的开口处,例如暖风机口或通气管口。如果检漏仪报警,说明有泄漏。 B9.1 累积时间由检漏仪制造厂的关于检漏仪的说明书来规定。 B10 在对车辆制冷系统的维修和对制冷系统有影响的其它维修之后,制冷系统的维修接口和制冷系统的充注接口都要进行泄漏试验。 附录 C (标准的附录) 电子制冷剂检漏仪的技术要求

14、C1 范围 本附录的目的在于为汽车空调系统维修中使用的电子探针式制冷剂检漏仪建立最基本的评价标准。本附录 适用于用于汽车的乘员舱空调系统的电子探针式检漏仪。本附录不涉及有关设备的设计或使用中的安全问题。 C2 一般要求 设备应适应汽车维修车间的环境,并且能够在 15 49 的环境温度下持续工作。 C3 操作说明 C3.1 设备的制造商应提供操作手册,内容包括标定、替换传感器以及使用说明书,使用说明书应包括附录 B关于电子探针型检漏仪的说明,同时应包括一些必要的维修程序,替换或维修部件的原始信息以及安全预防措施。 C3.2 说明书有关检漏仪的说明用 “ 蒸发试验的累计时间为 min” 替代(附录

15、 B9.1),其中按公式:计算。通过计算得到一个大致相同的敏感度,以此作为容积为 0.0015m3的蒸发器的基本扫描敏感度,容积越大敏感度成比例地降低。 时间 =浓度/5.0 ( 1) 其中:时间 =蒸发试验的累计时间, min; 浓度 =引起检漏仪报警的体积分数, 10-6。 C4 功能 C4.1 设备应具有自动校准或按照制造商的操作手册进行人工校准的功能。设备应配备全部的工具、器械,并且如果不是在专 门的维修车间内操作还应配备人工校准所需的标准(视具体情况而定)。 C4.2 当按照制造商的操作手册进行校准后,设备应能在维修车间内保持稳定状态,或者发出明显变化的警告。 C5 电子深针式检漏仪

16、的试验 本试验规程和要求是为了测试检漏设备的性能。 C5.1 泄漏标准 C5.1.1 本试验所采用的泄漏标样应经过按有关标准规定的仪器和方法校准,满足如下的泄漏要求: a)在标定条件下的试验泄漏标样 ( 8 10) l0 -5cm/s; b)普通装置的泄漏率 14 g年。 C5.1.2 泄漏标样的开口应符合图 C1 的尺寸要求。 C5.1.3 泄漏标佯应根据所使用的不同制冷剂制造。由于微量的残余的制冷剂也足以影响检漏仪的敏感度,泄漏标样不能用于不同的制冷剂。 C5.2 试验要求(见图 C2) C5.2.1 试验应在一个空气纯净、不流动,温度恒定在 222 ,绝对压力为 101 kPa3 kPa

17、 的封闭容器内进行。 C5.2.2 封闭容器内应足以放置下一个能够支撑和安放检漏仪探针总成,并能以 50 mm/s5 mm/s 的速度水平移动至少 80 mm 以上,总位移至少应有 100 mm10 mm 的工作台。在移动中心点测量,一个完整循环(向后,向 前)所需的时间应不超过 8 s。 C5.2.3 在封闭容器的底座上方至少 100 mm处应有一个用来安放泄漏标样孔的支架。标样安放在支架上,孔的底部距离支架边缘至少 3mm,并且位于探针工作台移动区的中点。 C5.3 试验程序 C5.3.1 按照制造商的操作手册打开并且校准检漏仪。 C5.3.2 在封闭容器内,将检漏仪探针安放于可移动工作台

18、上。 C5.3.3 允许检漏仪处于闲置状态,但是在试验达到稳定状态 5min 以后,打开检漏仪。 C5.3.4 在封闭容器外,调整泄漏标样达到 C5.1.1 所规定的泄漏率 。 C5.3.5 把校准过的泄漏标样安放在封闭容器内的支架上。 C5.3.6 调节孔的底部到探针尖端的距离,两者之间最接近点的距离应不大于5.0 mm0.5mm 。如 果在操作手册中注明可允许探什相对于孔呈任意角度和偏移,可以使试验最优化。 C5.3.7 若要给封闭容器内充注净化空气,应在试验开始前停止充气。 C5.3.8 转动工作台。 C5.3.9 忽略探针相对于标样的最初的 3 个过程。 C5.3.10 合格标准 检漏仪在探针经过泄漏标样孔的 10次过程中至少有 9次能发出清楚的信号。在每个 信号之间,应有明确的可辨认的信号衰减至结束的过程。 C5.3.11 停止工作台的运动。 C5.3.12 把标准泄漏样品移到有净化气体的封闭容器内。 C5.3.13 若要给封闭容器供给净化气体,可再次开始充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QC汽车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