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重点总结.pdf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1269238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41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生物学重点总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神经生物学重点总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神经生物学重点总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神经生物学重点总结.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神经生物学重点总结.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神经生物学重点总结神经细胞:可参看(组培补充)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髓鞘:少突胶质细胞,失望细胞system:轴浆流,可参看组培,生理1slowaxonal flowm2fastaxonal flow需要注意的:antergrade顺方向retrograde 返回突触的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兴奋性的突触多在树突棘,抑制性的多在胞体上突触的可塑性; Synapticplasticity改变1后突触的受体2前突触的递质数量 quantityof neurotransmitters化学突触的传递效能发生改变称为突触可塑性,包括突触传递减弱和突触传递增强两部分。表现为,突触后膜电反应的增强和减弱。广义上讲

2、包括突触传递可塑性,突触发育可塑性,突触形态可塑性,一般未做特殊说明指突触传递可塑性。主要包括:短时程突触可塑性,长时程突触可塑性。短时程突触可塑性包括:突触易化,强直后增强(PTP),突触抑制长时程突触可塑性包括: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减弱,LTP,LTD神经递质的条件1)突触前神经元内含有合成该递质的原料和酶系2)递质合成必须储存在突触囊泡以避免被其他酶系水解3)突触前刺激能导致该递质的释放4)该递质可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发挥兴奋或抑制效应;直接外加该递质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旁可产生相同的突触后效应5)突触部位存在该递质的快速灭活机制6)递质拟似物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

3、效应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和分布多巴胺:Dopamine分布在中脑的黑质中,神经纤维投射到纹状体,属于椎体外系,使运动协调,协调肌张力,非意识性的控制。此功能减弱,引起帕金森(PD)ParkinsonsdiseasePD的影响因素:环境因素:除草剂导致多巴胺神经元死亡的可能性大,杀虫剂;遗传因素:导致细胞内的蛋白质降解出现异常分布在 在VTA腹侧被盖区,与情绪,情感相关,调控情绪,缺乏时,导致Attentiondeficitdisorder、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正常情况下,VTA奖赏行为,多巴胺神经元与奖赏行为相关,毒品成瘾受体:促代谢性受体,D1-D5 ,两种亚型,药理学特

4、征分类D1样受体(D1,D5),D2样受体(D2,D3,D4)D1 Gs偶联 使cAMP增加D2 Gi 偶联 降低cAMP5-HT脑中的分布:脑干中缝核 Raphenucleiinbrainstem,投射广泛脑和脊髓中,5-HT不能穿过血脑屏障,中枢是由脑中合成的,合成原料:色氨酸合成酶:色氨酸羟化酶(TPH),5-羟色氨酸脱羧酶(5-HTPDC),受体: 一共有14种受体,一种离子通道,其它都是G蛋白偶联受体重摄取和降解:5-HT在突触间隙中的消除方式5HT大部分被突触前末梢重摄取,重摄取后,部分进入囊泡重新使用,大部分被线粒体膜上的MAO氧化成为失去活性的5-羟吲哚乙酸,重摄取的转运体为5

5、-HT转运体(serotonintransporter,SERT),临床应用:1.假说:重症抑郁症(自发,外界刺激,产后抑郁症),情绪低落,原因:脑中5-HT系统功能的低下,抑郁症患者5-HT释放不足处理:a.提高5-HT水平过度应激障碍:激素水平较高,机制:SERT的抑制剂,百忧解(一线药物)副作用:服用后一周内症状加重,加大自杀倾向,3周开始起效,增加成年神经元新生,b消除5-HT的降解途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副作用比较大受体: 一共有14种受体,一种离子通道,其它都是G蛋白偶联受体5-HT1R: Gi 偶联 抑制AC,开放K+通道,关闭Ca2+通道 ,超级化,突触后抑制5-HT2R: Gq

6、偶联 IP3 Cl-电导 增加Cl-内流 缓慢去极化5-HT3R: 离子通道 Na+电导 增加阳离子 快速去极化5-HT4R、5-HT6R、5-HT7R: Gs偶联 激活AC5-HT3R离子通道型受体,Na+离子通道快速去极化,作用:降低CNS中的5-HT能系统可以缓解焦虑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急紊乱PDSB(恐惧记忆)海湾战争:闪入relashback,恐惧记忆的异常保持原因:长时程突触反应增强,突触功能的改变,生物胺类 神经元局限,轴突投射较广脑中:结界乳突体 神经元局限,轴突投射较广组织胺神经元,组织胺受体有两种,组胺H1受体和H2受体, 功能不重要H1 G9/11 磷脂肌醇系统H2 Gs

7、 AC系统H3 Gi/o? AC系统?在周围组织中比较重要,血管收缩,肥大细胞痒觉的产生相关:急性痒慢性痒:肝功能受损,老年性的瘙痒药物引起的痒觉:吗啡的副作用谷氨酸谷氨酸:脑中最重要的兴奋性递质,合成:Glu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合成时通过葡萄糖三羧酸循环中产生的-酮戊二酸转氨酶催化合成GLU,脑中主要是通过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的所用下水解得到Glu谷氨酰胺循环:释放入突触的Glu,大部分被神经末梢摄取再利用。摄入胶质细胞的GLu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谷氨酰胺,后者进图伸进末梢后可再经谷氨酰胺酶脱氨基生成Glu,形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的,“谷氨酰胺循环”。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癫痫:颞

8、叶癫痫,细胞死亡,谷氨酸神经毒性,导致突触后细胞中钙离子过分升高,受体:离子通道型的,NMDA, AMPA,KA 快反应的促代谢型的受体Metabotropic,Group 1 (Gq):mGluR1和5 ,活化PLC,将PIP2水解为细胞内第二信使DAG和IP3Group 2 (Gi) :mGluR2和3 抑制AC 降低cAMP 或者增强AC 升高cAMPGroup 3 (Gi) :mGluR4、6、7、8抑制AC 降低cAMP 或者增强AC 升高cAMP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R,AMPAR,KAR分为NMDA型和 非NMDA性 受体受体选择性受体激动剂生理效应NMDARNMDA 开放离

9、子通道(Na+,Ca2+内流,K+外流引起慢EPSPAMPAR 开放离子通道(Na+内流,K+外流) 引起快EPSPKARKA 开放离子通道(Na+内流,K+外流) 引起快EPSPNMDANMDA受体 4个亚单位围绕通道,NR1是必需亚单位,NR2起调节作用;一般式2个NR1和2个NR2NMDA受体具有独特的电压依赖性,其受体通道被Mg2+堵塞,去极化将Mg2+逐出而打开NMDA受体通道。受配体和膜电位的双重调节。通透:Na+、K+和Ca2+,引起突触后去极化,持续时间为75-90ms,产生慢时程EPSP,一般和AMPAR共存在 ,NMDA与非NMDA受体毗邻分布,使突触前释放Glu,激活非N

10、MDA受体产生EPSP,当突触后膜去极化到一定程度,NMDA受体通道的Mg2+阻滞作用被移除,NMDA受体通道开放。GABA -氨基丁酸大脑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分布于多种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元和投射神经元。GABA在大脑皮层的浅层,海马和小脑皮层的浦肯野细胞层含量较高。合成:由谷氨酸脱羧形成, 由L-型谷氨酸在谷氨酸脱羧酶(GAD)的作用下,储存和释放:GABA合成后储存在囊泡内,但胞质中浓度也很高, 囊泡释放依赖Ca2+,胞质释放不依赖Ca2+,失活:主要重摄取,依靠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上的GABA转运体受体:离子通道性 :GABAA产生IPSPGABAC氯离子通道,抑制性的电位代谢性的受体

11、:GABABG蛋白偶联受体临床:GABA 抗惊厥药物,抑制GABA降解,GABAB: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突触前和突触后抑制,诱导钾通道开放,引起超极化。Gi偶联,多种效应系统偶联,AC,电压依赖型Ca2+通道,钾通道。激动后效应:1调制AC活性2抑制电压门控钙通道打开,3开放钾通道,膜超极化,产生慢IPSP,4突触前GABAB自身受体和异源受体,抑制多种递质释放。GABAA:结构类似于NAChR,有5个亚基围成的离子通道,是氯离子通道,通道开放时,Cl-内流,使膜超级化,主要介导突触后抑制,GABAA的突触后抑制效应具有抗惊厥,抗焦虑和镇静作用临床:GABA 抗惊厥药物GABAC:配体门控的氯

12、离子通道,主要分布在视觉通路上。该受体的功能特点是:1对激动剂敏感性高;2通道开放较慢而持久;3不易失敏甘氨酸:中枢系统另外一类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主要分布在脊髓前角,延脑和脑桥,大脑小脑含量很低,受体:亚单位构成的五聚体,属于配体门控通道,Cl-通道,引起突触后超级化,产生IPSP,对运动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甘氨酸有增强NMDA受体通道复合物的作用。Ach Acetylcholine 乙酰胆碱控制运动的神经元多是胆碱能的神经元合成:乙酰辅酶A和胆碱在ChAT的催化下合成;VAChT(胆碱乙酰转移酶)俗称胆碱乙酰化酶AChE(分布:基底前脑、交感副交感节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体:毒蕈碱受体

13、M-AChR和烟碱受体N-AChRM1/3/5-Gq;M2/4-Gi/o;外周N1/2;中枢-BGT敏感和不敏感受体烟碱型受体(N1、N2-骨骼肌)肌松剂 临床上阻断N2受体,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是神经肌接头障碍引起的肌肉治疗:抑制免疫力的药胆碱酯酶抑制剂(cholinesteraseinhibitors)毒蕈碱型受体(M受体)副交感神经的节前节后神经的受体有机磷农药中毒(胆碱酯酶抑制剂)副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心跳减慢,和瞳孔缩小,支气管痉挛和分泌物增强阻断剂:阿托品军事用途:沙林毒剂神经肌肉接头是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在骨骼肌肌纤维上的接触点

14、。位于脊髓前角和脑干一些神经核内的运动神经元,向被它们支配的肌肉各发出一根很长的轴突,即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在接近肌细胞,即肌纤维处,各自分出数十或百根以上的分支。一根分支通常只终止于一根肌纤维上,形成1对1的神经肌肉接头。从神经纤维传来的信号即通过接头传给肌纤维。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特化的化学突触,其递质是乙酰胆碱(ACh)。N-achRNAchR尼古丁受体 离子通道型 通透K+ 和Na+肉毒杆菌毒素:破坏SNAP-25,抑制神经递质释放; 破坏信号来源;肌肉麻痹,食物中毒,生物武器;治疗肌肉痉挛, 除皱美容银环蛇毒素:和AchR高亲和力,不可逆拮抗剂;肌肉麻痹筒箭毒碱:是南美印第安人用数种

15、植物制成的植物浸膏箭毒中提出的生物碱;可逆AchR拮抗剂溴新斯的明:胆碱酯酶抑制剂,提高突触间隙的信号强度;治疗肌无力,手术后腹胀和尿储留受体分类,一 细胞膜受体1含离子通道的受体: 配体依赖性 、 电压依赖性2G-蛋白偶联受体:A族:视紫红质、2肾上腺素受体受体族B族: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 降钙素受体族C族:神经递质/钙受体样受体族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二 细胞内受体1. 胞浆受体:位于靶细胞浆内,如性激素受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2. 胞核受体:位于靶细胞核内,如甲状腺素受体。核受体:激活方式 自由穿过细胞膜 与核受体结合后 与相应的结合甲状腺激素可以自由穿膜,受体结合,进而和相应

16、的DNA结合,调控基因表达水平信号转导的特征时间:即时性 ;空间:点对点 ;程度:可调控时间:取决于信号和受体的类别;信号的终止空间:信号和受体的分布,包括细胞内分布;信号和受体的识别特异性;信号传递复合物程度:信号强度;细胞的整体状况; 级联放大;信号与信号的相互调控离子通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重点通道N-AChR(na+/K+) 5-HT3R(Na+/K+) NMDAR(Na+/K+、ca+)和非NMDAR(Na+/K+)GABAAR(Cl-) Glycine(Cl-)G蛋白偶联受体特点:七次跨膜螺旋,只含一条肽链的糖蛋白,端在细胞外侧,C端在细胞内,中段为7个跨膜螺旋,3个胞内环,3个胞

17、外环。这类蛋白的共同特点,包浆内的第三个环可以和G蛋白偶联,从而影响腺苷酸环化酶(AC)和磷脂酶C(phosphatidaseC ,PLC)等的活性,从而产生第二信使。信息传递途径为:配体受体G蛋白酶第二信使蛋白激酶酶或功能蛋白生物学效应。G蛋白广义的G蛋白是指所有能与鸟苷酸结合的蛋白。信号传导中的分为两类,1,细胞膜表面受体偶联的异三聚体G蛋白,在神经系统跨膜传递中表现为最为复杂的一类蛋白,具有与缓慢而复杂的效应特点 2,存在不停细胞部位的单体小G蛋白G蛋白的特点:细胞膜上可以与GTP或GDP结合的位于细胞胞浆面的膜蛋白,由三个亚基构成的异三聚体蛋白。不同G蛋白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亚基上,亚基通

18、常形成紧密的二聚体,共同发挥作用。G蛋白循环在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系统中,G蛋白能够以两种不同的状态结合在细胞质膜上。一种是静息状态,即三体状态;另一种是活性状态,G蛋白由非活性状态转变成活性状态,尔后又恢复到非活性状态的过程称为G蛋白循环(G protein cycle)。G蛋白的这种活性转变与三种蛋白相关联:GTPase激活蛋白(GTPase-activating protein,GAPs)鸟苷交换因子(guanine nucleotide-exchange factors,GEFs)鸟苷解离抑制蛋白(guanine nucleotide-dissociation inhibitors,GD

19、Is)G蛋白与GDP结合时是非活性状态,如果无活性的G蛋白与GDI结合,则处于被抑制状态(无活性),如果G蛋白与GEF相互作用,将GDP换成了GTP,G蛋白则被激活,可启动下游反应。处于活性状态的G蛋白与GTPase激活蛋白(GAP)相互作用,会激活GTPase,使GTP水解成GDP, 此时的G蛋白又恢复到无活性状态。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中G蛋白起重要作用, 它能够将受体接受的信号传递给效应物,产生第二信使,进行信号转导,某些G蛋白可直接控制离子通道的通透G蛋白作用机制:外环境中无受体的配体时,G蛋白3个亚基聚合,亚基与GDP结合,当外界环境中有配体时,受体与配体结合,这时在有镁离子的作用

20、条件下,胞浆内的GTP取代GDP,G蛋白解离成复合体 和被激活的GTP亚单位,GTP 可激活效应器。由于Gs亚单位本身具备有GTP活性,因而GTP被水解,之后与亚单位聚合形成三聚体,完成一次循环。根据亚基的不同对G蛋白进行分类:激动型G蛋白(stimulatoryGprotein,Gs)抑制性G蛋白(inhibitoryGprotein,Gi)传导激素性G蛋白(transducinGprotein,Gt)还有Gq亚基 细胞外信号 下游效应器Gs -肾上腺素, 激活ACGi Ach 抑制ACGq Ach, 增加IP3和胞内钙离子Gt 光线 刺激AC和PLCGt可激活水解cGMP 的磷酸二激酶(P

21、DE),降低细胞内cGMP的水平,Gs:兴奋性配体可通过Gs偶联的受体激活Gs,进而激活AC,提高胞内cAMP的水平,Gi:抑制性的配体通过Gi偶联的受体激活Gi,进而抑制AC,降低胞内cAMP的水平Gq:通过对磷脂酶C(PLC)活性的调节激活IP3,DAG的信号传导。IP3调节报纸中的Ca2+,DAG调节胞质中的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第二信使:cAMP ,cGMP ,NO,Ca2+,磷脂酰肌醇代谢产物IP3传导路径:1腺苷酸环化酶/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途径(cAMP dependent-protein kinase Apathway)H RG proteinPhosphorylat

22、ion of Es or functional proteinsBiological effectsPKAcAMPACcAMP 代谢:ATPMg2+PPicAMPH2OMg2+5-AMPACPDEAC: Adenylate cyclasePDE: PhosphodiesterasecAMP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胞外性信号与受体结合,通过Gs或Gi传递给AC,使其活化或抑制。当AC被激活,催化ATP生成cAMP,cAMP作为第二信使,激活PKA使靶蛋白磷酸化,从而调节细胞反应AC被抑制,减少cAMP的产生。cAMP最终被PDE水解失活。对于基因表达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基因转录调控区的一类cA

23、MP反应元件(cAMPresponseelement,CRE)(TGACGTCA)实现的。当cAMP浓度较低是,PKA主要分布在胞浆,当cAMP浓度较高时,PKA的催化亚基进入细胞核,催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elementbindingprotein,CREB)特定位点的丝氨酸残基(Ser133)磷酸化,磷酸化的CREB形成二聚体与CRE结合,从而激活受CRE调控的基因的转录2鸟苷酸环化酶/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通路 cGMP-dependentPKG pathwayBiological effectsPhosphorylation of Es or functi

24、onal proteinsANPNO, COSoluble GCPKGcGMPReceptor-linked GCcGMP的代谢途径AC 腺苷酸环化酶PDE磷酸二酯酶PKG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Mg2+PPiH2OMg2+GTP cG M P 5-G M PGC PDEGC: Guanylate cyclase信号途径:2条,1少数膜受体中含有GC,胞外信号可激活该受体引发调节2大多数情况下,胞内可溶性GC可被NO激活,升高cGMP水平cGMP 与PKG的调节区结合后,引起PKG自身磷酸化,解除对催化去的抑制,使PKG活化,其功能未知3. Ca2+dependent PK pathway(1)

25、 Ca2+-DAG -dependentPKCpathwayH RPIP2G protein PLCIP3 DGERPKCCa2+PSBiological effectsPhosphorylation of Es or functional proteins配体与受体结合后,G蛋白(Gq偶联),Gq的q亚单位激活PLC,PLC分解PIP2,生成溶解于胞浆的IP3和留在细胞膜上的DG。IP3与滑面内质网上的受体结合,释放内质网中的Ca2+,升高的Ca2+浓度可以影响神经元离子通道的活动以及其他细胞功能。细胞内游离Ca2+水平稍有升高即可诱导PKC由胞质向细胞膜移动,使PKC呈“待激活状态”,细胞

26、膜上的增多的DG和PS配合特异性激活PKC,从而催化各种底物的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的磷酸化,产生多种生物效应。(2) Ca2-CaM dependentprotein kinasepathway 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途径GC鸟苷酸环化酶PLC:磷脂酶CDG:二酯酰甘油IP3:三磷酸肌醇PKC:蛋白激酶CER:滑面内质网PS:磷脂酰丝氨酸PIP2: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H R G protein PLCIP3Ca2+CaMCaMKBiological effectsPhosphorylation of Es or functional proteinsCaM是真核细胞内一种小分子钙结合蛋白,

27、分子质量为15kDa,细胞内重要的Ca2+调节蛋白细胞内Ca2+浓度升高时,Ca2+与CaM结合。Ca2+/CaM复合物可使许多蛋白质的Ser/Thr残基磷酸化,使之激活或失活,调节众多蛋白质的活动,包括蛋白激酶。激活蛋白激酶后,蛋白激酶可以激活不同蛋白,引起一定的生物学效应。酪氨酸蛋白激酶(tyrosine proteinkinase, TPK)分类:受体型和非受体型的TPK。细胞膜上的受体型TPK如胰岛素受体等属于催化型受体;胞浆中非受体性的TPK,常与催化型受体偶联发生作用。酪氨酸转导的特征信号转导的过程:信号结合后使受体形成二聚体,之后胞内磷酸化,成为胞内蛋白的结合位点,可以与相应的受

28、体结合,传导信号1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RTPK),本身是受体同时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对蛋白质磷酸化作用只限于酪氨酸采集,活性不受胞内第二信使的调节。介导过程: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发生自身磷酸化,并磷酸化中介分子。自身磷酸化产生胞内蛋白结合位点(可有多处),结合胞内蛋白如Shc(SH2containingprotein,Shc),从而诱导MAPK的激活和转录,MAPK具有较广泛的催化活性,重要功能是催化细胞核内许多反式作用因子(如转录因子)的Ser/Thr残基,导致基因转录或关闭。SH2的结构域, 与酪氨酸激酶受体结合蛋白的识别结构域SH2结构域(英语:Src Homology 2 domain,

29、Src同源2结构域)是癌蛋白Src以及许多其它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上的一个保守的结构域。那些含SH2结构域CaM:钙调蛋白CaMK:Ca2+离子依赖蛋白激酶的蛋白质可以对接到其它蛋白中的磷酸化酪氨酸残基上。SH2结构域往往存在于帮助受体酪氨酸激酶通路信号转导的衔接蛋白中。SH2结构域在细胞通讯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结构域长约100个氨基酸,存在于111种人体蛋白质中。究其结构,该结构域包含两股螺旋及七股链。研究显示其与磷酸化的酪氨酸残基有较高的亲和力且已知其可以识别一段模体肽链中36个氨基酸序列。SH2结构域通常结合到靶蛋白中较长肽基序中的磷酸化酪氨酸残基上,SH2结构域代表了最大一类已知磷酸

30、酪氨酸识别结构域蛋白质中的磷酸化酪氨酸残基往往存在于信号转导通路中,这一信号由酪氨酸激酶产生。通过这种方式,由酪氨酸激酶所致的底物磷酸化行使了开关的作用,诱发含SH2结构域的蛋白结合上来。结合到SH2结构域上的多种含酪氨酸的短线性基序在多种高等真核生物间都很保守。在真核生物进化过程中,酪氨酸激酶与SH2结构域同时出现,证明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性。SH2结构域的功能是特异性识别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状态,从而使包含SH2结构域的蛋白质可以定位到其它蛋白的磷酸化酪氨酸位点上。这一过程构成了信号穿过细胞膜转导入细胞的基本事件,细胞外空间的信号被受体“感知”,继而在胞内空间转化为另一种化学形式,如磷酸化的

31、酪氨酸。酪氨酸的磷酸化状态激活了串联的蛋白-蛋白交互作用,其中包含SH2结构域的蛋白质被召集到磷酸化酪氨酸位点上。这一过程激活了一系列最终导致基因表达改变等细胞响应下游事件。2酪氨酸激酶偶联受体信号转导(不重要)受体本身无酪氨酸激酶活性,与配体结合后发生多亚基聚合,激活非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通过该类酶完成信息传递。胰岛素受体在调节代谢中的作用发生的地点: 肌肉、肝脏、下丘脑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时,促进胰腺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经血液循环到肌肉、肝脏、下丘脑,促进葡萄糖的摄取,抑制糖元的分解,抑制饮食信息的感受和信号转导: 胰岛素-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激活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二聚体,激活MAPK、PI3

32、K-AKT信号通路决策的执行: 细胞内第二信使及靶蛋白细胞内分布的改变在肌肉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激活通过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葡萄糖转运体从细胞内分布到细胞膜,促进糖的摄取;在下丘脑,胰岛素受体的激活通过JAK-STAT3和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POMC/CART、NPY/AGRP的合成,后者从细胞内分泌至其他神经元,调节饮食。信号程度的调控:脚手架蛋白信号程度的调控:信号级联放大(signalingcascade)细胞表面受体接收外部信号到最后作出综合 性应答,不仅是一个信号转导过程,更重要的是将信号进行逐步放大的过程信号程度的调控:负反馈调控蛋白胰岛素受体激活,上调PT

33、P-1B和Socs3的表达,PTP-1B使受体酪氨酸去磷酸化,Socs3阻止受体和下游信号分子的结合,从而终止信号的传递。核受体:甲状腺激素、甲亢、甲减发生的地点: 表达甲状腺激素受体的肝、肌肉、神经、心肌细胞等信息的感受和信号转导: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后,和其核受体结合,调控基因的表达决策的执行:调控不同组织细胞内的基因表达通过肝脏、肌肉、神经元、心肌等细胞调节糖代谢、脂类代谢、线粒体能量代谢;进而调节基础代谢状况及体温。信号程度的调控:另一种方式的级联放大和负反馈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合成与释放信号程度的

34、调控:信号分子的代谢甲状腺结合球蛋白:结合状态和游离状态的激素;脱碘酶:使T4转变为T3。(1)中枢视觉通路(视网膜-丘脑-大脑皮层) -大细胞通路和小细胞通路小细胞通路较慢,大细胞通路较快缩腮反射习惯化:初级视觉皮层,V1区或纹状体层,短时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细胞分子机制1.突触前膜上N型钙通道失活,钙内流减少,使递质释放减少,2.习惯化使可动员的突触小泡减少,导致递质释放减少,Glu EPSP缩鳃反射敏感化海兔缩鳃敏感化现象:当海兔尾部受到一个伤害性电刺激后,对喷水管一个温和的触觉刺激会引起鳃和喷水管过于强烈的收缩,即产生敏感化,并能维持一定的时间(数分钟 数周)缩鳃反射敏感化的细胞机制:尾部

35、的刺激通过影响中间神经元,而增强缩鳃反射回路中感觉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敏感化是一个反射回路的兴奋对另一个反射回路的影响本质:中间神经元释放5-HT,经一系列步骤使突触传递效能增加。长时程增强(long termpotentiation,LTP):1973年Bliss等首次发现。频重复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EPSP增强(潜伏期缩短、振幅增高、斜率加大)。该现象可持续的时间长达几小时-几周。这种持续电刺激引起的突触后神经元的长时程易化称为LTP。海马CA3和CA1锥体细胞间的联系是以Glu为神经递质的。突触后膜上有NMDA和非NMDA受体共存。正常突触传递时Glu与非NMDA受体结合。晚期LTP:持续24小时以上的LTP。通过cAMP-PKA-MAP激酶-CREB-1信息转导途径,依赖mRNA和新蛋白质的合成。形态学:CA3和CA1细胞间有新突触的生长。干细胞基础干细胞的基本概念:自我更新分化帕金斯病 多巴胺能神经元 细胞的替代治疗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病人的细胞iPS细胞 在诱导直接转分化为细胞从胚胎中获得细胞常用的重编陈细胞体细胞核转移诱导多能干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考研笔记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