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学考研复习笔记.pdf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1269175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94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生物学考研复习笔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海洋生物学考研复习笔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海洋生物学考研复习笔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海洋生物学考研复习笔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海洋生物学考研复习笔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海洋生物学考研复习笔记 盐度:用 表示。海水的盐度为 35,可以省略千分号,即海洋的盐度为 35。 海洋中六种主要离子:氯离子、钠离子、硫离子(硫酸根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钙离子; 四种次要离子:碳酸氢根离子、溴离子、硼酸、锶离子; 微量元素:铁、锰、钴、铜。 海洋的重要性:货物的运输通道之一;国防的重要领域;物质沉积;影响地球气候。 地球上大于百分之六十的人口集中居住在离海岸线 120千米的范围内。 海洋的危害:疾病的爆发地;污损生物影响航速、破坏潜艇。 生物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的区别: 生物海洋学 biologicaloceanography:研究海洋有机体与其物理化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海洋生物学 marinebiology:主要关注海洋生物本身,在细胞、机体和种群水平上,研究生物形态结构、生理以及行为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 动物界的 33 门中,除有爪动物门之外的 32 门都有动物在海洋中生活。 海洋物理特性的生态学意义:溶解性:溶解大量营养物质; 透光性:光合作用;流动性:扩大分布范围;浮力:个体小、结构简单而脆弱的生物得以生存;缓冲性能:维持环境稳定性。 海洋沉积物: 大陆边缘沉积(陆源沉积);远洋沉积(深海沉积):红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 生物量:某一给定时间,一定水体中总细胞数、总细胞群数以及叶绿体的量。现存量:某一时刻,一定水体总植物生物量。初级生产力:每天每平方

3、米水体碳吸收量。光合作用速率:每小时每个细胞所吸收的碳量。总初级生产量:总碳吸收量。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碳量。 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非生物因子:光强、 水温、水的密度、光的波长、日照时间、营养的可获得性、垂直混合、湍流及深度 生物因子:光合速率、浮游植物产量、捕食 临界深度和补偿深度:临界深度(植物的光合等于植物的呼吸)有机物总量减少,补偿深度(植物的光合等于所有的呼吸)有机物总量不变。 恒温动物 产生的意义: 标志着动物体的结构和功能进入了更高的水平;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体内各种酶的活动 ,使各种酶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 , 从而大大提高新陈代谢的水平;较高的代谢水

4、平和快速运动的能力,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不仅增加了在夜间和寒冷地区的生活能力,还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 产热机制:甲状腺作用于产热器官(肺、肾、肌肉),激活 ATP酶(通过钠离子、钾离子),使 ATP分解而释放能量。后口动物:口肛不合一;原口动物:口肛合一。乌贼是原口动物。 2鸟类 鸟类 : 体表被覆羽毛、 有翼、 恒温 和 卵生 的脊椎动物。 由爬行类进化而来 。 新陈代谢旺盛 , 比两栖类和爬行类更能适应环境 。 种类数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 鸟类 与爬行类的共同特征 :皮肤干燥 ,缺乏 皮肤腺 ; 具有单个枕 髁 :因此 鸟类 头部可转动 的 范围大 ,人类有两个枕髁,则转动范围小

5、 ;产大型羊膜卵 ; 尿液中具有尿酸 ; 羽毛与爬行动物的鳞片同源。 进步性特征 : 高而恒定的体温 42.044.6; 良好的产热机制和散热机制 ;产热机制 :甲状腺作用于产热器官 (肺、 肾 、 肌肉) , 激活 ATP酶 (通过钠离子、钾离子) ,使 ATP分解 而释放能量 。体温协调 : 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 神经和内分泌腺 的活动 来 协调 体温, 同时 羽毛和 气囊系统也可起保温的作用 。 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 , 能借助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 迁徙 : 季节性 、方向性、长距离、 规律性。 鸟类迁徙 的危险性: 风险高 、 体能 、天敌 、 人类活动、繁殖环境等。 (北极燕

6、鸥 每年 来回 40000公里 的迁徙) 鸟类根据不同的 迁徙 习性 可分为: 候鸟: 随季节不同 、 气候冷暖而迁徙 ;(冬候鸟:大雁 、野鸭 ; 夏候鸟 :家燕、 杜鹃 ) 留鸟 : 终年栖居某一地 ,不迁徙 (麻雀、喜鹊 ); 旅鸟 : 迁徙途中 暂时停下休息 (灰鹤 ); 迷鸟 : 受气候 影响偶尔出现在某地( 埃及雁 ) 。 2.1鸟纲的 形态特征和身体机能 外形 : 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翅; 皮肤 : 缺乏腺体、 仅具两个 尾脂腺 、 皮肤外面具有由表皮衍生的多种角质物 ,如羽毛 、角质喙、爪、鳞片 ; 重点 -羽毛 : 鸟类的典型 特征之一 , 具有 保温 、飞翔、保护 和 感觉的

7、作用 ;分为 正羽、纤羽 和 绒羽 ; 正羽 : 大型 羽毛、 保持流线形体形 、组成飞行 器官;(飞羽 :翅膀上,对 飞翔 起决定作用 ; 尾羽: 尾部, 相当于舵,起平衡作用。) 纤羽 : 其他羽毛之间 、触觉; 绒羽 : 正羽下面 、保持 体温。 (正宗 羽绒服应由绒羽构成,目前大多是人造羽或极少量绒羽) 结构 : 正羽的 羽小枝上有 羽 小钩, 绒羽 无小 钩但顶端 发出细长的丝状羽枝,纤羽似 毛发 。分布 :羽毛生长于羽区, 不生长 处为裸 区 ,这样有助于肌肉收缩 。换羽 有利于 完成 迁徙 、 越冬 及 繁殖过程。 (婚羽即 夏羽) 羽衣 的功能 :隔热层 ,保持体温; 飞羽 和

8、尾羽; 流线型 ,减少飞行阻力; 保护皮肤 ; 对许多种类 , 在 选择配偶 方面起重要作用 ;保护 色 。 骨骼系统 : 适应 飞行 骨骼内 具有充满空气的 腔 隙; 头骨 薄而轻,成鸟颅骨 已完全 愈合 , 成为一个整体 , 上下颌极度前 伸 ,形成鸟喙; 鸟类 头部转动范围 (由 枕髁 的 数量决定)可达 180 ,猫头鹰可达 270 ; 胸骨 具龙骨突起; 尾椎退化 ,最后几 枚 尾椎 愈合 成 为 一块尾综骨 ;肩带 :肩胛骨 、 乌喙骨和锁骨, 具 特有的叉骨; 腰带 : 开放式 骨盆,有利于产大型羊膜卵; 前肢 : 特化为翼 ; 后肢骨 。 肌肉系统 : 背部肌肉 、皮下肌 肉退

9、化 ,皮肤肌发达; 后肢 具有树栖肌肉: 栖肌、 贯趾屈肌 和 腓骨中肌 ;具有特殊 的鸣肌; (不能 说话的原因: 无声带 【 待考证 】) 消化系统 : 角质喙 ,形态各异 ;牙齿 退化;消化能力强 , 消化过程迅速; 口腔 : 无齿 ,具有唾液腺 ,仅食谷 的 雀形目鸟类中 具有消化酶 ;食道 : 细长管状 ,食谷和食鱼鸟类 的 食道基部 膨大 呈囊状, 为 嗉囊; 胃 : 分为 腺胃 (前胃 )和肌胃 (沙囊 ) ;肠;消化腺。 呼吸 系统: 气囊(鸟类一般有九个 ),双重呼 。肺;气囊 : 辅助呼吸 ,减轻身体比重,减少 肌肉及内脏摩擦, 调节体温 等作用 。 循环系统 : 动静脉血

10、液分开 、完全双循环 ;心脏 容量大; 心跳频率 快、动脉压高、 血液循环 迅速 。 排泄系统 : 无膀胱 ;肾脏 常分为 三叶 ; 尿液主要 由 尿酸组成 ; 海鸟具有特殊的盐腺。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 脑及脑神经, 小脑发达 , 视叶发达,嗅叶退化; 感觉器官 中 , 视觉发达, 听觉次之,嗅觉退化;为适应飞行要求 ,鸟类视觉的一系列 适应性 变化 (结构上:具瞬膜 )。 生殖系统 : 雄性 :一对睾丸和 输精管 ,开口于泄殖腔;雌性: 多数鸟类 仅左侧 卵巢 和输卵管发达,右侧退化 ;生殖腺活动 季节性变化; 营巢 、孵卵、育雏等行为 ;受精发生在输卵管 的 上端 ,下行过程中 依次

11、被输卵管分泌的蛋白质 、 壳膜和卵壳包围 ; 繁殖 行为 ; 鸡奸行为 : 通过泄殖腔完成交配 。 2.2鸟纲 的 分类 分类依据: 胸骨形状 ( 有无龙骨突 ) 、喙的形状 、 趾的排列 、 翅型 ( 圆形 、尖形、方形) 、 尾型和尾羽数目 、 蹼型 (蹼足 、全蹼足、 凹蹼足、 半蹼足、 瓣蹼足 )、 雏鸟 类型 (晚成雏 和早熟型)、羽毛颜色 及其所形成的模样 。 分类:古鸟亚纲(化石种类, 始祖鸟) 、反鸟亚纲(化石种类) 、今鸟亚纲 (三个 总目) 。 2.2.1企鹅总目 潜水 鸟类; 前肢 鳍 状 ,不能飞翔; 鳞片状羽毛 ; 具 龙骨突; 趾间具蹼; 骨沉重 ,不充气; 无 裸

12、区 ;直立行走 ;皮下脂肪发达。 2.2.2凸胸总目 现存 的绝大多数鸟类; 翼发达 ;善于飞翔; 具 龙骨突; 骨骼 充气; 有 裸区、羽区之分;有羽 片。 鹈形目 :大型 食鱼游禽 ; 鸥形目 ; 鹳形目 ; 2.2.3海滨 鸟类 腿长 ,喙薄而长; 体被颜色深 ,腹部颜色浅 (反荫蔽, 保护机制) 。 ( 海鸥、鹈鹕 、军舰鸟 、 信天翁 等 ) 3哺乳动物 海洋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胎生, 恒温 , 哺乳。 哺乳动物与 鸟类 的卵 均为 羊膜卵: 相同点:均有 羊膜、胚、尿囊、卵黄囊 ; 不同点:哺乳动物 有胎盘 、绒毛膜 和脐带,鸟类有 卵壳 。 毛发 为哺乳 类 特有的皮肤衍生物 :

13、表皮角质化的产物 ; 与爬行类的角质鳞片和鸟类的羽毛同源;保温(针毛 ) 、保护(绒毛 ) 和触觉(触毛 ) 作用; 皮肤腺 特别发达 :皮脂腺 :分泌皮脂 ;汗腺: 分泌汗液; 乳腺 :变态的汗腺 ;味腺 : 汗腺和皮脂腺的变形 ,分泌特殊物质 来 吸引异性 、 识别同种或用以自卫; 还具有爪、 角、蹄 、指甲等 皮肤 衍生物 。 鲸目;鳍脚目 ; 海牛目 。 海獭也是 哺乳动物。 海牛和儒艮 : 均为草食 性 ( or混食性 ),儒艮为 濒危动物,尾部锯齿状,头 大于 海牛 。 鲸类 : 具有喉; 肺和脑适应潜水; 新陈代谢 和心率缓慢; 浮窥 ;尾部拍水 。(海豚 : 回音 定位 ) 4

14、底栖生物 栖息于海底表面或 沉积物中的生物 , 叫做海洋底栖生物。 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 德国学者 E.H.赫格尔首先使用 底栖生物这个名词。 最大的 海洋生物类群,可分为海洋底栖植物和海洋底栖动物。 采集 可使用潜水器、抓斗、挖泥器等工具。 4.1海洋底栖植物 只分布于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浅水区 ( 真光带 ) 。大型 植物: 热带红树林( 耐盐乔木和灌木 );沼泽植物; 海藻床。 大型 藻类: 墨角藻 和马尾藻 (岩岸潮间带常见种类 ) 。 4.2海洋底栖动物 除深海带喜硫动物和 深海底热液口动物 群落外, 绝大多数为异养型生物。 可分为 :底上动物 (珊瑚 、海绵、贻贝、 螺类

15、、藤壶、 海星、 某些海胆)、底内动物 (通常在 软底质群落中占优势)、 游泳底栖生物 或 浅海底 生物 。 4.2.1海绵 特征: 无组织 、不对称、成体固着生活 、营 滤食。 体壁 及其 特殊 细胞: 皮层:多角形 扁平细胞组成 , 扁平细胞间穿插有孔细胞,无基膜,内具能收束的肌丝 ;中胶层: 类似蛋白质 的 胶状透明结构,内含几种细胞、骨针和海绵质纤维( 又称 “海绵丝” ) ; “ 胃层 ”:为 一层领鞭毛细胞( “ 领细胞 ” ,水循环功能 ) ;芒状细胞:可能 有神经传导的功能( 速度 极其缓慢) ;成骨针细胞( “造骨细胞” ) :能 分泌骨针 ;【 分钙质骨针 (大骨针 -支持

16、 身体、小骨针 -支持 体壁中的管道部分)和硅质骨针 ;按形状 可分为 单轴型 、三轴型 、 四轴型、五轴 和 六轴型、 多轴型 、双盘型 等 几种类型。 】 成 海绵质细胞; 原细胞 :尚有一定分化潜能 , 还能 吞噬及 消化食物 。水 通过流入孔流入海绵腔,再通过孔细胞流出。 单沟型 、双沟型、复沟型 (最容易 获得营养)。 两种无性生殖方法 :出芽 和 再生 。 有性生殖 : 大多 雌雄同体 ;水温 和光照 时间长短的 变化,是导致海绵有性生殖的主要原因 。 作用 及意义: 争夺 生存空间( 化学物质 、海绵伪装蟹) 、 捕食关系、提供生存空间 、人类 采集、钙循环 等 。 4.2.2腔

17、肠动物(刺胞动物 ) 特征 :辐射 对称 、水螅型 (无性 )或水母型 (有性 )结构、 刺细胞(触手 上)。 两层 组织,一层表皮,一层胃肠 , 中间为中胶质。 神经系统 :有神经网络,没有大脑 。 水螅纲:水螅型 和水母型均出现或部分 消失 , 如 桃花水母、僧帽水母 、水螅; 钵水母纲 :生活史 主要阶段是单体水母, 如 海月 水母、 海蜇 ; 珊瑚纲:水螅型 的单体 ,如 海葵 。 4.2.3蠕虫类 星虫 、曳鳃动物、 半索动物纲 、 腹毛动物 、 线形动物、棘头虫 。 特征 : 身体伸长 、 两侧对称 、 一般有头部、依靠 静水压运动。 蠕虫已经出现细胞外消化。(细胞外消化的特征是能

18、够消化大型食物) 扁虫 : 涡虫 、绦虫、 吸虫 等。 (后两者 营寄生) 无性生殖 :再生;有性生殖:雌雄同体,相互交配 ;(拥有 比较完善的 生殖系统 ) 大部分 涡虫食肉或食碎屑 ; 特殊 的 捕食方式 : 使之窒息 ;用阴茎刺杀 ; 咽部 分泌酶,并且扯碎食物 , 在消化循环腔 进行 消化。 线虫 : 蛔虫等 。 非寄生 的食腐 , 寄生且肉食的占大多数。 生殖方式 :雌雄 同体、性逆转 。 环节动物 : 其中 一纲 多毛类 :沙虫、沙蚕 等, 消化系统类似人类 。 身体内部分节; 刚毛 运动和防御; 漂移的(有颌、有齿 )或定栖的 (依靠 纤毛捕食) ; 无性生殖方式 为出芽或再生

19、, 大多 数 都通过 有性生殖; 异型化 : 后天 长出生殖节 (沙蚕异型化繁殖时身体后端突出细长的生殖腺)。 有些 蠕虫身体不细长, 如 桑蚕茧。 蠕虫 的生态意义: 取食海底有机物 ,促进营养循环;捕食关系;共生关系 等 。 4.2.4软体动物 有头、足、内脏团(蛤没有 明显头,螺头部比较明显 ) 。 外套膜 由身体背面上皮组织向两侧或四周延伸而成; 外套腔 由外套膜包围的空腔(不是体腔 ) 。 齿舌 : 位于口腔底部、通过 肌肉收缩进行 摄食(除 瓣鳃 纲(双壳类 )外, 口腔内 都有颚片或齿舌 ) 。 石鳖 : 背部 八块 壳板, 下面是内脏团 。 掘足类:圆锥形贝壳、能挖掘底泥、也有

20、外套膜、不容易被捕食(贝壳比较尖比较长)。 腹足类:单壳或无壳(无壳的 表面产生刺细胞以起保护作用) ; 食性复杂 ( 草食性 、肉食性、腐食性、食碎屑、滤食性) ; 触角 可感知性外激素 ; 幼虫时期 为担轮幼虫 ; 雌雄同体;雌雄异体 :幼时为雄 性 ,与雌性交配后变为雌性并保持。 海蜻蜓 ( 海蝴蝶 ) 与 端足类的互利共生: 后者 将 前者 背在背上,一起运动捕食, 前者 可以分泌一种物质, 驱逐 某些鱼类,以保护后者 不被捕食 。 双壳类(即 瓣鳃纲, 蛤、 牡蛎、扇贝 、贻贝 、船蛆等): 无齿舌、 体外受精、 一般的 双壳 类 ( 血蛤除外 ) 没有 血红蛋白。 头足类 : 大多

21、数 含有小型内壳( 除 :鹦鹉螺目有外壳 、八腕目 无壳) ; 眼球很复杂(类似人类),可以成像(鱼类不能成像); 是适应性最强的无脊椎动物。 四鳃亚纲 : 两对腮、 肾 ,多腕,无吸盘、 鳃心、墨囊 ,代表为 鹦鹉螺 。 二鳃亚纲 : 一对腮、 肾 , 8-10 条腕,有吸盘、鳃心 、墨囊 ,代表 :八腕目( 章鱼 ) 、 十腕目( 乌贼 ) 。 鹦鹉螺 在海洋生物中种群相对较少 ;鹦鹉螺 只有晚上才上升到海面。 乌贼繁殖 速度较慢。 软体动物 的 生态意义 : 重要的食物 资源( 对人类 ,对动物) 。 4.2.5节肢动物 甲壳纲: 身体结构 : 身体常分为头胸部 和腹部; 大多具 头胸甲

22、; 触角两对, 足 至少 五对 ; 沼虾头部 五对附肢, 胸部 八对 附肢 ,腹部 六对附肢, 为游泳 足。 功能特征 : 以鳃呼吸 ; 通过触角腺排泄。 甲壳动物 共同的幼体时期: 无节幼虫期(六肢幼虫 ) 。 消化系统 :消化道 , 消化腺 (中肠腺( 肝脏) )。 循环系统 :开管式 (心脏周围是闭管式,远离心脏是开管式); 在身体背面,血液多在血管中,腹部有血窦; 循环 途径通过鳃 (氧气提供者 ), 鳃不需要心脏供血。 排泄系统 :一对触角腺 , 位于第二触角基部内侧。 呼吸器 : 鳃 ( 由附肢或体壁的一部分向外突起而形成 ) 。 神经 系统: 集中型的链状神经系统,神经节相对集中

23、。 感觉器官 :触角、眼等 。 生殖器官 : 多数 雌雄异体, 雄性 常具抱握器 ; 生殖孔开口位置 :雄性 第五步足基部内侧 ;雌性 第三步足基部内侧 。 八个亚纲 :常见的为 鳃足亚纲 、桡足亚纲、 蔓足亚纲 、软甲亚纲。 肢口纲 :代表动物 : 鲎( hou) 。 特征 : 身体分为 头胸部和腹部、 尾部末节延长为尾剑 、 无触角 ,具头胸甲、 以 书鳃 为 呼吸器官 。 4.2.6棘皮动物 体态特征 : 辐射对称 ( 五辐对称 ) , 次生性 变化 ,幼体为两侧对称。 后口动物。 ( 乌贼 是原口动物 ) 身体分为 :中央盘 (位于体中央 ) 、腕 ( 五辐对称 突出 的 部分) 。

24、重点:海盘车 的体表有三类突起:棘、棘 钳 、皮鳃。 棘 : 不能活动 ,起保护作用 ; 棘钳 : 可活动 ,口周围的可捕食; 皮鳃:体壁的突起 ,皮鳃腔与体腔相连, 是 呼吸器官,兼有排泄作用。 囊状消化 系统 (海星 、 蛇尾 ): 消化道(口 ,贲门胃,幽门胃, 肠 ,肛门) ; 消化腺 (幽门盲囊:由 幽门胃向腕 发出 ) 。 管状消化系统(海胆 、海参): 海胆的 咀嚼器 亚里士多德提灯 ;海参 呼吸树(又称水肺), 由排泄腔 向体腔 伸入 的 2只 树状管 ,主要起 呼吸作用,兼有排泄功能 。 体腔和水管系统 : 真体腔 特化为三部分 围脏腔、 围 血 系统、水管系统。 围脏腔 内

25、有消化系统和生殖器官。 水管 系统 (运动结构) : 有一 结构为管足, 起运动作用 ,辅助呼吸和排泄。 中胚层形成 的骨骼 。 围血系统和循环系统 : 血系统 : 中轴器 ( 退化的 心脏) 、反口面环血窦 ( 生殖窦) 、环 血窦 ; 围血系统是包在 血系统外面的管状体腔 , 是真体腔的一部分 。 神经 系统: 外神经系(来源于 外胚层) 、下神经系(来源于中 胚层) 、内神经系(来源于中 胚层) 。 【棘皮动物 是 唯一 一类神经系统可能 由 中胚层 起源 的动物】 生殖方式 : 体外受精 。 分类 : 海星纲:体形 五角 形 , 腕数为五的倍数, 发育过程中 经过 羽腕幼虫期 ; 海

26、蛇尾纲 :腕细长 ,能弯曲 , 有口无肛; 海胆纲:无 腕,有 可活动 的刺 , 发育过程中 经过海胆 幼虫期 ; 海参纲 :体外受精 ,发育过程中 经过短腕 幼虫期 和 桶状幼虫 期 ; 海百合纲 :不是 植物 , 最原始的棘皮动物 ,如 海百合、海羊齿 。 5海洋底栖环境及其主要生态类群 大陆架: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宪法):领海范围 200 海里。其他国家的航行、飞跃、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不受限制。 潮间带 以上为潮上带, 以 下 向海 延伸约 30 公尺的 地带为潮下带。 5.1潮间带 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分为:岩岸、沙滩、泥滩和混合

27、型软底。 由于 潮间带交替淹没 和 暴露于空气, 盐度、温度等环境因子因潮汐和季节发生很大变化。 生物适应性:抗旱, 抵抗高 、 低温 , 抵抗机械性冲击( 波浪的 冲刷作用) ,呼吸方式和对 盐度 的 耐受 方面有优势。 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污染物 容易积累 。 生物特征 :两栖性、 节律性 、分带性。 底栖生物 :植物( 底栖硅藻 和大型海藻) 、 底栖动物 (种类组成 与底质类型有密切 关系 ) 。 根据 潮汐活动规律,分为:高潮区、 中潮区 、低潮区 。 5.1.1岩礁海岸 潮间带生物最繁茂的地区 。 垂直分布是其最大特色 。 决定分带 的因素:物理因素 (暴露在空气中的时

28、间 )、 生物因素(捕食作用和空间竞争 ) 。 岩相潮间带生物的带状分布 : 高潮区 : 滨螺 占优势; 中潮区 : 藤壶 占优势; 低潮区 : 藻类 占优势。 大型 海藻场: 冷温带的潮下带硬质 底。 (光线 要求:清澈 海区 ) 海洋中的森林 巨藻丛:大部分( 90%) 的 初级产量通过碎屑和溶解有机质进入食物链。 5.1.2沙质海岸 由于底质的不稳定性 和 缺乏合适的 附着 基质 ,生物种类较少。 常见动物 :棘皮动物,软体动物,沙蚕等。 影响因素 : 沙粒大小、氧气、温度、盐度、波浪。 环境 特征:沙 具有 退潮后对抗 温度 、盐度剧烈变化, 保持 水分, 避免 阳光直射等特点 ; 缺

29、乏 明显分带; 海浪 影响大; 溶氧量 不足; 温度 变化不剧烈。 海浪和 沉积物的 影响 : 海浪 影响沙砾大小进而影响生物大小 ; 沉积物决定 物种种类。 生物 组成: 生物个体小 ,大型种类多为穴居,肉眼不易观察 ,生物 特征如虹吸管 ,厌氧细菌 繁荣 。 初级生产力很低 , 消费者 主要依赖水体 输送来的 初级产量和外来 有机 碎屑 以 维持 能量 需求。 小型 动物特征: 形态扁长 , 特殊 黏着器官, 强化 体壁免受沙砾损伤, 部分 有平衡石 。 大型 动物: 以 多毛类,双壳类和 甲壳类。 5.1.3泥质海岸 大多形成广阔的泥潭, 泥内富含有机质。 滩涂(我国 对淤泥质 沉积 海

30、岸、湖岸 和 河岸的习惯性称 谓 )组成: 潮上带滩涂 、潮 间 带滩涂 、 潮下带滩涂。 采样时 脚 要 轻放。 5.1.4河口潮间带 见 后文,有详细介绍 。 5.2潮下带 陆架浅海水域,从低潮线延伸至约 200米深的大陆架外缘。 潮下带含有:浮游生物的遗体、底栖生物的粪球、骨骼或外壳。局部或近岸海底出现几乎由软体动物贝壳组成的礁底。 5.3深海带、深渊带、超深渊带 深渊带是最大的生态区,几乎覆盖了 75%的海底生境。 深渊地形复杂:大陆隆起、深海平原和洋中山脊。特有的热泉海底也分布在这一带。 温度稳定:约摄氏 4度或略低。 超深渊:从 6000米到 10000米以上的大洋沟底。 大洋沉积

31、物按组成包括:褐粘土( 4500米)、生源沉积物、浊流沉积物和海底火山沉积物。 生物沉积物中主要是硅质和钙质的生物残骸,称作软泥。 硅藻软泥分布在南半球的高纬度海区,放射虫软泥则分布在低纬度,且多为深度超过4500的深海底。 钙质软泥(颗石藻只分布在赤道附近)。 6河口区 环境 6.1定义 及特点 定义 : 海水和 淡水交汇和混合的 部分 封闭的沿岸海湾。 河口是位于港湾的淡水和海水的交汇处 , 只有海水 或只有淡水都不算河口。 盐度 存在垂直和水平的差异。 营养物质交混,光线充足(不代表 水质清澈) ,浅水,生态系统 高产 (物种 种类少, 某几种生物 高产) 。 河口区 盐度变化剧烈 要求

32、在此生存的生物耐盐度变化,尤其要求耐低盐。 河口区适合 底栖生物 生存。 许多经济价值 高的鱼类 和 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在此 繁殖 。( 物种 种类少,但 单一品种 数量多 ) 河口区 环境包括:牡蛎礁 、 淤泥滩 ( 海滨泥 地 ) 、海草床、 盐沼 、 红树林 。 根据水循环和分层现象分为三大类型 : 高度 分层的河口湾 盐度分层明显,如盐锲河口; 局部混合或适度分层的河口湾 ; 完全混合 或垂直均质的河口湾。 广义 来说,河口湾还包括 半封闭的沿岸海湾、潮沼和 在沿岸沙坝后面的水体。 6.2环境和地理特征 环境 变化 的 几个方面: 盐度:变化 剧烈,有梯度性 、 周期性,且有昼夜、季节

33、 等 区分。 温度:变化 比远洋海区剧烈。 底质:泥沙多 ,基本是柔软的泥质底, 富含有机质 。 波浪和流:水浅 ,由风产生的波浪小, 水流 受潮汐和陆地径流的共同 影响 , 底部易 被冲刷。 浑浊度:泥沙多 ,从而 水体浑浊 , 阻碍光线 ,影响光合作用。 营养物质 的富集 :大部分 营养物质来自 河流上游。 形成 : 作为 海洋的一部分,河口区 被 陆地部分 地 分离出海洋 , 而且, 在河水和 溪流 流入港湾 后, 河口区 的水因咸淡水交 混 而被冲淡。 几种 不同的 河口区: 海岸平原河口 : 海平面上升,雨水累积而形成; 构造 河口: 地表折叠 形成 地震导致 陆地下沉 ,海水入侵;

34、 峡湾:冰川 造成的 U-型 海湾; 沙坝河口 : 泻湖或 环礁湖 。 河口 泥沙沉淀的两种类型: 潮滩 : 河口上游部分沙质沉淀 , 将河口分开并缩短河口 ; 沙坝河口 : 沙坝 将海水和淡水分开。 (沙坝 的形成原因:海浪强, 使 泥沙在入海口沉积成坝) 根据 水循环分类: (盐度 的水平、垂直差异) 正向河口: 河流流入大海的淡水量高于蒸发量 , 表面盐度 低,海水 在底部,绝大多数河口 : 盐锲河口:发生在 河口入口海水流入出 ,密度大的盐水逆流而上 , 淡水从表面快速流入海洋,阻止 了 海水 逆流而上, 从而形成 了一个盐锲; 混合均匀河口 : 低速水流及 潮汐起决定作用, 不同 深

35、度盐度基本一致 , 盐度随潮汐变化; 部分混合河口 : 淡水流入和海水流入均强 , 潮汐力使 海水逆流而上与 表层淡水 混合, 表层淡水 与海水交流速度快; 峡湾型河口。 反向河口:干热地区 , 水蒸发 大于河水流入量 ;表面盐度 高, 水 流向河口 上游 ; 底层水流入 大海 ;生产力 低。 温度 : 变化 大,热量来自 阳光 和潮汐, 冬天 表层冷水下降,底部温水上升,导致 营养 物质垂直混合。 淤泥 、粘土释放营养物质, 滤食者 制造 “ 假粪便 ”。 6.3生物组成特征 多样性 较低,而某些 种群丰度 却很大。 生物具有 广盐性 、 广 温 性 、耐低氧性 , 并以碎屑食性为主 。 起

36、源 :来自海洋 (主要 )、 已适应 于 低盐条件 的半咸水 中 的特有种 、其他 广盐性淡水生物 (少数 )。 植物 很少, 浮游动物 大多是 幼体在此 生存 , 游泳动物以暂时性为主,如 产卵、 索饵洄游等。 物种 特点:食性广 、耐温盐剧烈变化、种类少 、数量大。 底栖动物 占优势, 非底栖动物 游泳速度快。 营养丰富 ,捕食者少( 原因: 水体浑浊) , 适合幼体生存,长大后回海或回淡水。 淤泥滩 中微生物很多, 生物 掘地,留通气管, 沙躅类。 6.4河口区与人类的关系 重要 经济价值。 易受人类活动破坏: 污水,堤坝等 。 7盐沼 含有大量 盐分的应用。 优势 植物:大米草属、 海

37、蓬子属 植物。 盐沼湿地的生态演替速度快 。 8海草场 海草组成 : 有根开花植物。 生物种类 :大量附着生物 。 生产力 很高。 海草 大多为假根,此地波浪不大,故得以生存。 生态作用 : 提供 附着、 重要 生产者 、稳定 软底质、 掩护 底栖生物、 加速沉积 、 减少 水分流失、 改善 水质 等 。 9红树林 沼泽 我国红树林 分布 海南 、广东、广西、 福建 和台湾等省。 生境特征: 温度 : 平均 水温 24-27 ; 底质 : 细质冲积土, pH常在 5以下; 地貌 :多分布于隐蔽的堆积海岸; 盐度 :生物耐盐; 潮汐 :进行水交换,输入营养物质,输出废物。 生物 适应机制: 根系

38、 : 根分布广而浅, 有 表面根 、支持根或板状根、气生根 等 ,有利于呼吸 和 固着。 胎生 : 种子 在母树上即 发芽 。 旱生结构和抗盐适应 : 叶片的 旱生结构 ; 叶片 具高渗透压; 树皮 富含丹宁,抗腐蚀; 拒盐或泌盐适应 。 演替特点 : 低潮积水带 、中潮带、高潮带 或 特大高潮带,形成演替序列 。 生物群落和生产力: 生物多样性程度 不高,但 有的 种类数量和 生物量却很丰富; 生产力高,但利用率不高。 意义 : 稳定 和保护海岸; 过滤 污染物; 提供 栖息地; 提供 生产原料。 10珊瑚礁 分布在 南北 两 半球 20等温线范围内 , 一般在 热带海岸。 由生物作用产生的

39、 碳酸钙沉积而成。 造礁珊瑚 和非造礁珊瑚的区别: 有无共生藻 , 深度, 分布 。 生长环境 :温度( 平均 25 ) 、光照充足、盐度 ( 3035, 低于 20 一天 即死亡) 、水质清洁、岩石的 基底上。 珊瑚虫 的共生藻类( 虫黄藻 ) 光合作用 产生有机质,为其提供能量。 珊瑚礁 生物群落 是 所有 生物群落中最富有 生物生产力的 、 分类上种类繁多的、 美学上 驰名于世的 群落之一 。 生产力 与能 流 特点 :珊瑚礁代表 自然 生态系统 的最 高 初级生产 力 水平 ; 高效再循环机制 ; 呼吸消耗所占比例很高 。 保护珊瑚礁的迫切性 。 11深海海洋生物 浮游生物 基本是终生

40、浮游生物。 适应机制 : 对黑暗的 适应 发光器; 对 食物稀少的 适应 广食性; 对 种群稀少的适应 “补雄” ; 对高压的适应 多数动物缺少钙质骨骼,多数鱼类没有鳔; 对柔软底质的适应。 食物源 : 死亡动植物残体下沉、粪粒和甲壳类的蜕皮 、 动植物垂直迁移导致 有机物质加快向下转移。 低温、高压环境 ,导致生产力 低 ,生物生长缓慢。 独特生态类型 : 热液口区 : 硫化物 含量高,缺氧, 丰富的硫化细菌 , 一些 巨大的蠕虫和双壳类。 冷渗口区 : 同上 ,可能是富含硫化氢和甲烷的、 氧气枯竭的 冷液体 ,从 海底 的裂缝上涌的地方。 化学合成生产 利用 硫化氢、 甲烷、 氨气等 形成 有机物 。 动物组成: 有一 特殊的 内部 器官 营养体, 其中含有大量的 共生细菌, 总重可占蠕虫干重的 60%。 热液口环境 特征及生态意义: 某些细菌 具有 能氧化 硫化氢的酶系统, 并从中获取化学能 ; 有的蠕虫血液有特殊的 结合硫的蛋白质, 体壁中的 特殊酶系统可 产生 对硫的解毒作用;选择 特征可以适应该 生活环境 短期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考研笔记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