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职业资格】专业知识-地震工程(二)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1273853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类职业资格】专业知识-地震工程(二)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工程类职业资格】专业知识-地震工程(二)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工程类职业资格】专业知识-地震工程(二)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工程类职业资格】专业知识-地震工程(二)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工程类职业资格】专业知识-地震工程(二)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业知识-地震工程(二)及答案解析(总分:23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34,分数:134.00)1.下述哪一条不是抗震设防目标的合理表述( )。(A)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B) 当遭受到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C) 当遭受到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损坏(D) 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分数:1.00)A.B.C.D.2.场地是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映谱特征,下述对场地

2、范围的表述中,( )不正确。(A) 面积不小于 0.5 km2 (B) 相当于居民小区(C) 相当于厂区 (D) 相当于自然村(分数:1.00)A.B.C.D.3.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称为( )。(A) 建筑抗震构造设计 (B) 建筑抗震计算设计(C)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D) 建筑抗震总体设计(分数:1.00)A.B.C.D.4.确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基准周期和超越概率分别为( )。(A) 50年设计基准周期,超越概率为 63.2%(B) 50年设计基准周期,超越概率为 10%(C) 100年设计基准周期,超越

3、概率为 63.2%(D) 100年设计基准周期,超越概率为 10%(分数:1.00)A.B.C.D.5.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类,其中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的建筑应为( )。(A) 甲类建筑 (B) 乙类建筑 (C) 丙类建筑 (D) 丁类建筑(分数:1.00)A.B.C.D.6.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的要求中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甲类建筑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提高一度要求(B) 乙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C)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D) 丁类建筑地震作用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

4、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分数:1.00)A.B.C.D.7.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有一定对应的关系,当没有特殊规定时,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的地区,应按抗震设防烈度为( )度要求进行抗震设计。(A) 6 (B) 7 (C) 8 (D) 9(分数:1.00)A.B.C.D.8.当建筑场地为类场地,设计地震为第一组时,场地特征周期应为( )。(A) 0.35 s (B) 0.40 s (C) 0.45 s (D) 0.55 s(分数:1.00)A.B.C.D.9.西藏自治区米林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及设计地震分组分别为( )。(A) 9度,0.4g,第二组 (

5、B) 8 度,0.2g,第二组(C) 8度,0.3g,第二组 (D) 8 度,0.3g,第三组(分数:1.00)A.B.C.D.10.在抗震设计选择建筑场地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应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B) 对抗震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C) 当无法避开抗震不利地段时,应采取有效措施(D) 在抗震危险地段进行建筑时,设防级别应提高一级(分数:1.00)A.B.C.D.11.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建筑场地为工类时,丙类建筑应允许按( )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A) 7度 (B) 8 度(C) 9度 (D) 应进行专门论证(分数:1.00)A.B.C.D.12

6、.对于类建筑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的地区,当没有其他规定时,宜按( )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A) 6度 (B) 7 度 (C) 8 度 (D) 9 度(分数:1.00)A.B.C.D.13.下列哪一地段为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 )。(A) 条状突出的山嘴地段(B) 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地段(C) 疏松的断层破碎带(D) 发震断裂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分数:1.00)A.B.C.D.14.对建筑场地进行剪切波速的测量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初步勘察阶段,对大面积的同一地质单元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 3个(B) 详勘阶段对单幢建筑,测量土层

7、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 2个(C) 详勘阶段,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的密集高层建筑群,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每幢高层建筑下不得少于 3个(D) 对层数不超过 10层且高度小于 24 m的丙类建筑,可按岩土名称和性状,根据当地经验查表估算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分数:1.00)A.B.C.D.15.某丁类建筑位于黏性土场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180 kPa,未进行剪切波速测试,其土层剪切波速的估算值宜采用( )。(A) vs=170 m/s (B) vs=270 m/s (C) vs=470 m/s (D) vs=570 m/s(分数:1.00)A.B.C.D.16.确定场地覆盖层厚

8、度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 500 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B) 当地面 5 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全部上层土剪切波速 2.5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不小于 400 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C) 剪切波速大于 500 m/s的孤石,透镜体可作为稳定下卧层(D) 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分数:1.00)A.B.C.D.17.计算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为计算深度与剪切波速在地面与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的比值(B) 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为各土层剪

9、切波速的厚度加权平均值(C) 当覆盖层厚度大于等于 20 m时,计算深度取 20 m,当覆盖层厚度小于 20 m时,计算深度取覆盖层厚度(D) 剪切波速在地面与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为剪切波速在地面与计算深度之间各土层中传播时间的和(分数:1.00)A.B.C.D.18.建筑场地的等效剪切波速为 400 m/s,覆盖层厚度为 18 m,该场地类别应为( )。(A) 类场地 (B) 类场地 (C) 类场地 (D) 类场地(分数:1.00)A.B.C.D.19.对于存在发震断裂的场地,下列( )情况下不能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建筑的影响。(A) 抗震设防烈度小于 8度时 (B) 发震断裂为非全新世

10、活动断裂(C) 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时,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为 70 m(D) 抗震设防烈度为 9度,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为 80 m(分数:1.00)A.B.C.D.20.某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该场地中乙类建筑的最小避让距离应为( )。(A) 200 m (B) 300 m (C) 400 m (D) 500 m(分数:1.00)A.B.C.D.21.下列建筑中( )不能确认为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建筑物( )。(A) 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下卧层的砌体房屋(B)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土层的一般单层厂房(C)

11、8层以下且高度在 24 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D) 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分数:1.00)A.B.C.D.22.对承载力特征值为 200 kPa的黏性土,进行抗震验算时,其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为( )。(A) 1.0 (B) 1.1 (C) 1.3 (D) 1.5(分数:1.00)A.B.C.D.23.验算天然地基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时,按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考虑,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基础底面平均压力不应大于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B) 基础底面边缘最大压力不应大于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的 1.2倍(C) 高宽比大于 4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

12、宜出现拉应力(D) 高宽比不大于 4的高层建筑及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积的25%(分数:1.00)A.B.C.D.24.对场地液化性判别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地基,79 度烈度时,应进行液化判别(B) 判别饱和的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液化时,可先进行初判,对初判为液化的土层,可采用标准贯入等方法进一步进行液化判别(C) 当采用标准贯入判别液化时,应对锤击数进行杆长修正(D) 对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液化指数划分地基的液化等级(分数:1.00)A.B.C.D.25.对饱和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进行初判时,

13、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 Q3,设防烈度为 9度,判为不液化(B) 8度烈度区中粉土的黏粒含量为 12%时,应判为液化(C) 7度烈度区中粉土的黏粒含量为 12%时,可判为不液化(D) 8度烈度时粉土场地的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为 6.8 m,地下水位埋深 2.0 m,基础埋深 1.5 m,该场地应考虑液化影响(分数:1.00)A.B.C.D.26.当对饱和砂土进行液化进一步判别时,设计基础埋深为 5.5 m,液化判别深度通常应为( )。(A) 10 m (B) 15 m(C) 20 m (D) 应视场地情况判定(分数:1.00)A.B.C.D.27.对于存在液化土层

14、的地基,应根据液化指数综合划分地基的液化等级,下述不正确的是( )。(A) 测试点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大于该点 I临界值时,液化指数为 o(B) 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值越小,液化指数越大(C) 当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值与临界值一定时,测试点深的液化指数相对较大(D) 当液化指数为 10时,场地液化等级为中等(分数:1.00)A.B.C.D.28.对中等液化场地中的乙类建筑进行抗震设计时,应采用的抗液化措施为( )。(A) 不必消除液化沉陷 (B) 部分消除液化沉陷(C) 部分消除液化沉陷且对基础及上部结构处理(D) 对基础及上部结构处理(分数:1.00)A.B.C.D.29.下述消除地基液化的措

15、施中哪些为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 )。(A) 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地层中足够长度的桩基础(B) 采用振冲挤密法处理,经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为 3(C) 基础底面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 0.5 m以下的深基础(D) 用非液化土替换全部液化土层(分数:1.00)A.B.C.D.30.低桩承台桩基中,承台底面上下存在足够厚度的非液化土层时,可对液化土的桩周摩阻力进行折减,当土层埋深为 15 m,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为 7,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为 10时,土层液化影响折减系数应为( )。(A) 0 (B) 1/3 (C) 2/3 (D) 1(分数:1.00)A.B.C.D.31.确定建筑结

16、构的地震影响系数时,可不直接受( )的影响。(A) 地震震级 (B) 场地类别(C) 设计地震分组 (D) 结构自震周期(分数:1.00)A.B.C.D.32.地震基本烈度为 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30g时,多遇地震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 )。(A) 0.08 (B) 0.16 (C) 0.24 (D) 0.32(分数:1.00)A.B.C.D.33.云南省景洪某建筑场地为类场地,考虑罕遇地震作用时其特征周期应为( )。(A) 0.35 s (B) 0.40 s (C) 0.45 s (D) 0.50 s(分数:1.00)A.B.C.D.34.建筑结构影响系数曲线形状受建筑结构

17、阻尼比影响,下述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阻尼比通常应取 0.05,这时阻尼比调整系数应按 1采用(B) 当建筑结构阻尼比大于 0.05时,阻尼调整系数小于 1(C) 当建筑结构阻尼比小于 0.05时,阻尼调整系数大于 1(D) 阻尼调整系数小于 0.30时,应取 0.30(分数:1.00)A.B.C.D.35.场地特征周期 Tg=0.40 s,建筑结构自震周期 T=3.5 s,该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应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段取值。(A) 直线上升段 (B) 水平段 (C) 曲线下降段 (D) 直线下降段(分数:1.00)A.B.C.D.36.下列可不进行抗震设计的地区是( )。(A)

18、 抗震设防烈度为 5度的地区 (B) 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的地区(C) 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的地区 (D) 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的地区(分数:1.00)A.B.C.D.3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不适用于下列( )地区。(A) 抗震设防烈度为 5度的地区 (B) 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的地区(C) 抗震设防烈度为 9度的地区 (D) 抗震设防烈度为 11度的地区(分数:1.00)A.B.C.D.38.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不宜采用下列( )。(A) 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地震基本烈度(B) 采用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19、(C) (A)+(B)(D) 众值烈度值(分数:1.00)A.B.C.D.39.抗震设防烈度是指( )(A)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B)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时期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C)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建筑物或住宅小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D) 一个地区在今后 50年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分数:1.00)A.B.C.D.40.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的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称为( )。(A) 抗震设防烈度 (B) 抗震设防标准(C) 地震作用 (D) 设计地震动参数(分数:1.00)A.B.C.D

20、.41.由地震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称为( )。(A) 水平地震作用 (B) 竖向地震作用(C) 地震作用 (D) 地震破坏作用(分数:1.00)A.B.C.D.42.下列( )不是设计地震动参数。(A) 地震活动的周期 (B) 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C) 加速度反映谱 (D) 峰值加速度(分数:1.00)A.B.C.D.43.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点对应的周期值为( )。(A) 地震活动周期 (B) 设计特征周期(C) 结构自震周期 (D) 地基固有周期(分数:1.00)A.B.C.D.44.下列( )为抗震措施的范畴。(A) 对地震作用计算 (

21、B) 抗力计算(C) 除 A、B 以外的抗震设计 (D) 地震危险性分析(分数:1.00)A.B.C.D.45.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称为( )。(A) 抗震措施 (B) 抗震构造措施(C) 抗震设计 (D) 抗震概念设计(分数:1.00)A.B.C.D.46.在抗震设计中,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称为( )建筑。(A) 甲类 (B) 乙类 (C) 丙类 (D) 丁类(分数:1.00)A.B.C.D.47.当某一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时,下列( )建筑可按 6度采取抗震措施。(A) 地震时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或重大

22、建筑工程(B) 地震时使用功能不应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C) 抗震次要建筑(D) 除(A)、(B)、(C)以外的一般建筑(分数:1.00)A.B.C.D.48.一般情况下,下列( )情况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A) 甲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 (B) 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C) 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 (D) 丁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分数:1.00)A.B.C.D.49.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影响不应采用下列( )。(A) 工程使用年限内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加速度和特征周期(B) 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C) 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

23、地震动参数(D) (B)+(C)(分数:1.00)A.B.C.D.50.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宜为( )。(A) 0.05g (B) 0.10g (C) 0.20g (D) 1.40g(分数:1.00)A.B.C.D.51.设计特征周期与下列( )有关。(A) 设计地震分组和地震烈度 (B) 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C)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地震烈度 (D) 场地类别与地震烈度(分数:1.00)A.B.C.D.52.下列( )可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A) 工类建筑场地、甲类建筑,7 度烈度(B) 类建筑场地、乙类建筑,7 度烈度(C) 类

24、建筑场地、丙类建筑,7 度烈度(D) 类建筑场地、丙类建筑,6 度烈度(分数:1.00)A.B.C.D.53.下列( )情况应按抗震设防烈度为 9度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A) 建筑场地为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30g(B) 建筑场地为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30g(C) 建筑场地为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D) 建筑场地为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分数:1.00)A.B.C.D.54.地基基础抗震设计时,下述( )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要求。(A) 地基为软弱黏性土,软土、不均匀土或液化土时,应估计地震时不均匀沉降值

25、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B)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C)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础(D) 同一结构单元可视地基条件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础(分数:1.00)A.B.C.D.55.划分建筑场地的类别时,应以下列( )为准。(A) 平均剪切波速度与覆盖层厚度 (B) 等效剪切波速度与覆盖层厚度(C) 场地土类别及其厚度(D) 场地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及土层厚度(分数:1.00)A.B.C.D.56.有甲、乙两个建筑场地,甲场地由两层土组成,第一层厚度为 5 m,剪切波速度为 100 m/s,第二层厚度为 10 m,剪切波速度为 400

26、 m/s,乙场地也由两层土组成,第一层厚度为 7.5 m,剪切波速度为 150 m/s,第二层厚度为 7.5 m,剪切波速度为 250 m/s,甲、乙两个场地的等效剪切波速的关系为( )。(A) 二者相等 (B) 甲场地大于乙场地(C) 乙场地大于甲场地 (D) 不能确定(分数:1.00)A.B.C.D.57.下列( )情况下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不乘以增大系数。(A) 条状突出山嘴场地中的甲类建筑 (B) 边坡边缘场地中的乙类建筑(C) 非岩石的陡坡场地中的丙类建筑 (D) 高耸孤立山丘场地中的丁类建筑(分数:1.00)A.B.C.D.58.某天然地基为中密粗砂,承载力特征值为 200 kPa

27、,修正后承载力特征值为 300 kPa,地基抗震承载力应为( )。(A) 260 kPa (B) 300 kPa (C) 390 kPa (D) 450 kPa(分数:1.00)A.B.C.D.59.下列( )措施不符合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A) 桩端伸入不液化土层中足够深度的桩基础(B) 场地液化土层底面深度为 5.0 m,箱基埋深为 6.0 m(C) 对液化土层采用振冲挤密法处理,处理深度为液化土层底面深度,液化土层经处理后液化指数减少到2.5(D) 采用换填法置换全部液化土层的地基(分数:1.00)A.B.C.D.60.下述对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处理措施中( )不能减轻液化影响。(A

28、) 选择较小的基础埋置深度,使基础埋深小于液化土层底面的埋深(B) 减小基础的偏心(C) 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及刚度(D) 加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及均匀对称性(分数:1.00)A.B.C.D.61.某场地位于严重液化的故河道侧面,距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的距离约为 50 m,场地内不宜修建下列( )建筑。(A) 低等级建筑 (B) 次要建筑 (C) 永久性建筑 (D) 临时性建筑(分数:1.00)A.B.C.D.62.下列( )情况下建筑物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A) 地基为均质黏土,承载力特征值为 140 kPa,7 层民用框架结构的房屋,设防烈度为 8度,主要承受竖向荷载的低承台桩基

29、础(B) 05 m 为液化土层,520 m 为硬黏土,承载力为 250 kPa,单层厂房,设防烈度为 7度(C) 05 m 为淤泥质土,520 m 为硬黏土,单层厂房,设防烈度为 8度(D) 均质软塑黏土场地,承载力特征值为 90 kPa,单层空旷房屋,设防烈度为 7度(分数:1.00)A.B.C.D.63.对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进行抗震验算时,下述( )不正确。(A)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比非抗震设计时提高 25%(B) 单桩水平向承载力特征值可以比非抗震设计时提高 25%(C) 当承台周围回填土夯实度满足要求时,桩的水平承载力由桩与承台正面土共同承担(D) 当承台周围回填土夯实度满足要求

30、时,桩的水平承载力由桩与承台正面土及承台底面与地基土间的摩擦力三者共同承担(分数:1.00)A.B.C.D.64.某建筑物采用打入式预制群桩基础,桩数为 5050根,桩长为 7 m,桩径为 300 mm300 mm,桩间距为 1.2 m,天然土层标准贯入击数为 10,临界标准贯入击数为 15,考虑液化影响时,单桩承载力折减系数宜为( )。(A) 0 (B) (C) (分数:1.00)A.B.C.D.65.下列( )说法不符合桩基抗震设计要求。(A) 液化土层中的桩基承台周围,宜用非液化土填筑夯实(B) 液化土层中桩的纵向配筋应适当加密,箍筋可与非液化土层中相同(C) 有液化侧向扩展的地段,应考

31、虑土流动时的侧向作用力(D) 存在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时,不宜计入承台周围土的抗力(分数:1.00)A.B.C.D.66.计算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时与下列( )无关。(A) 地震震级 (B) 特征周期 (C) 自震周期 (D) 阻尼比(分数:1.00)A.B.C.D.67.某建筑场地类别为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4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考虑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特征周期应为( )。(A) 0.35 s (B) 0.40 s (C) 0.45 s (D) 0.50 s(分数:1.00)A.B.C.D.68.某建筑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30g,多遇地震条件下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

32、值为( )。(A) 0.16 (B) 0.24 (C) 0.90 (D) 1.20(分数:1.00)A.B.C.D.69.某建筑结构阻尼比为 0.53,其阻尼调整系数宜取( )。(A) 1.0 (B) 0.75 (C) 0.55 (D) 0.48(分数:1.00)A.B.C.D.70.某建筑结构自震周期为 0.1 s,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0g,阻尼比为 0.05。该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为( )。(A) 0.08 (B) 0.12 (C) 0.50 (D) 不能确定(分数:1.00)A.B.C.D.71.对应于 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 2%3%的地震烈度称为( )。(A) 多遇地震

33、烈度 (B) 罕遇地震烈度(C) 小震烈度 (D) 众值烈度(分数:1.00)A.B.C.D.72.进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7、8、9 度烈度区的抗震设计应按规范要求进行(B) 烈度为 6度时,应采用简易设防,烈度大于 9度时抗震没计应进行专门研究(C) 对于修建特别重要的特大桥场址,宜进行烈度复核或地震危险性分析(D) 公路用房的抗震设计,应按公路抗震规范要求执行(分数:1.00)A.B.C.D.73.按公路工程的设防目标要求,在发生与规范要求相当的基本烈度地震影响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一般地段的一级公路工程,经一般抢修即可正常使用(B) 一般地段的

34、二级公路工程,经短期抢修即可恢复使用(C) 位于液化土层上的高速公路工程不发生严重破坏(D) 位于抗震危险地段的一级公路工程,保证桥梁、隧道及重要构造物不发生严重破坏(分数:1.00)A.B.C.D.74.对构造物的地震作用应根据线路等级及构造物的重要性和修复难易程度进行修正,对高速公路的一般工程,其重要性修正系数为( )。(A) 1.7 (B) 1.3 (C) 1.0 (D) 0.6(分数:1.00)A.B.C.D.75.基本烈度为 8度的地区,验算构造物地震作用时竖向地震系数宜取( )。(A) 0.1 (B) 0.2 (C) 0.3 (D) 0.4(分数:1.00)A.B.C.D.76.验

35、算地基的抗震强度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地基土的抗震容许承载力可取地基土经深宽修正后的容许承载力乘以地基土抗震允许承载力提高系数(B) 柱桩的抗震允许承载力提高系数可取 1.5(C) 200 kPa 0300 kPa 的一般黏性土的地基抗震允许承载力提高系数应取 1.3(D) 中密的粉细砂地基中的摩擦桩抗震允许承载力提高系数应取 1.5(分数:1.00)A.B.C.D.77.判别场地液化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进行场地初步液化判别的深度为自地面以下 20 m(B) 进行场地液化判别的对象为饱和砂土及亚砂土层(C) 应首先根据地层时代,黏粒含量与地震烈度,地下水埋深,上履非液

36、化土层厚度等进行初判,初判有液化可能性时,应进一步判定其液化性(D) 对初判有可能液化的土层,必须通过标准贯入方法进一步判定液化性,不得采用其他方法(分数:1.00)A.B.C.D.78.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地震液化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应进行钻杆长度修正(B) 临界标准贯入击数受深度影响,土层埋深越大时,临界标准贯入击数相对越小(C) 黏粒含量越大时,临界标准贯入击数相对越小(D) 地下水位埋深越大时,土层越不易液化,临界标准贯入击数越小(分数:1.00)A.B.C.D.79.当地基内有液化土层时,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地基内液化土层的承载力、土抗力、

37、内摩擦角、内聚力等应根据液化土层的液化抵抗系数予以折减(B) 液化土层以下地基承载力可适当提高(C) 液化土层以上地基承载力不宜提高(D) 对 10 m以下的液化土层,当液化抵抗系数为 0.5时,折减系数可取 2/3(分数:1.00)A.B.C.D.80.按反映谱理论确定动力放大系数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动力放大系数最大值为 2.25(B) 一般情况下,可按自震周期及场地土类别,通过反映谱曲线确定动力放大系数(C) 当有场地的剪切波速、质量密度、分层厚度等实测资料时,可用场地评定指数确定动力放大系数(D) 当结构自震周期 T大于场地特征周期 Tg时动力放大系数应取最大值 2.25(

38、分数:1.00)A.B.C.D.81.计算公路路基水平地震荷载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计算水平地震荷载时,对高速公路的重点工程,其重要性修正系数应取 1.7(B) 综合影响系数 Cz应取 0.25(C) 对 8度烈度区,水平地震系数应取 0.2(D) 路基水平地震荷载与计算土体的重力无关(分数:1.00)A.B.C.D.82.在下列路基和挡土墙中,( )需验算抗震稳定性。(A) 高速公路路基高度为 15 m,中硬碎石土地基,一般黏性土填筑,非浸水,8 度烈度(B) 一级公路非液化土地基上的碎石土路堤:高度 5 m,7 度烈度区(C) 一级公路软土地基上的重力式挡墙,地震烈度为 7度(

39、D) 中硬土地基上的三级公路挡墙,8 度烈度(分数:1.00)A.B.C.D.83.按库仑公式计算挡土墙上的地震主动土压力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墙背填土表面按水平考虑(B) 公式中的容重 用 /cos 代替(C) 土的内摩擦角 及墙背与土的摩擦角 z分别修正为 -;和 s+(D) 地震角应根据基本烈度按浸水与非浸水两种情况查表求得(分数:1.00)A.B.C.D.84.公路工程抗震工作的方针是( )。(A)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B) 7、8、9 度地区必须进行抗震设计(C) 以预防为主,减轻公路工程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减少经济损失,更好地发挥公路运输及其在

40、抗震救灾中的作用(D) 6度地区的公路工程可采用简易设防,9 度地区的抗震设计应进行专门研究(分数:1.00)A.B.C.D.85.公路工程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1989)设计后,在遭受与之相应的基本烈度地震影响时,下述( )不正确。(A) 位于一般地段的高速公路工程不需整修即可正常使用(B) 位于软弱黏性土层上的高速公路工程,经短期抢修即可恢复使用(C) 位于液化土层上的一级公路工程,经短期抢修即可恢复使用(D) 位于抗震危险地段的一级公路工程应保证桥梁,隧道及重要建筑物不发生严重破坏(分数:1.00)A.B.C.D.86.公路工程采取抗震措施时,下述( )不正确。(A) 构

41、造物一般应按基本烈度采取抗震措施(B) 一级公路上的抗震重点工程,可比基本烈度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C) 基本烈度为 9度的地区,其抗震措施应专门研究(D) 四级公路上的一般工程其抗震措施可比基本烈度降低一度采取抗震措施(分数:1.00)A.B.C.D.87.某三级公路采用天桥的形式跨越高速公路,该天桥工程的抗震设计应符合( )要求。(A) 高速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要求 (B) 一级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要求(C) 二级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要求 (D) 三级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要求(分数:1.00)A.B.C.D.88.下述( )不符合公路工程抗震设计的要求。(A) 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布设路线和选定桥位(B)

42、 适当加强构造物的整体性(C) 适当增加构造物的高度(D) 适当减轻构造物的自重(分数:1.00)A.B.C.D.89.下列( )不是对抗震不利地段。(A) 地层严重不均匀地段(B) 坚硬、平坦、开阔的黏性土地段(C) 岩土松散、破碎的地段(D) 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地表排水条件不良的地段(分数:1.00)A.B.C.D.90.公路工程进行抗震设计时,线路和桥位宜选择下述( )地段。(A)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或存在可能塌陷的暗河,溶洞的岩溶地段和已采空的矿穴地段(B) 河床内基岩具有倾向河槽的构造软弱面被深切河槽所切割的地段(C) 地震时可能坍塌而严重中断公路交通的各种构造物(D) 无以上

43、三种情况的地段(分数:1.00)A.B.C.D.91.当路线或桥位必须通过或无法避让发震断层时,下述( )是正确的(A) 桥位应垂直断层布设,使桥墩台均匀地分布于断层两侧(B) 路线设计宜采用低填浅挖的设计方案(C) 路线宜布设在破碎带较宽阔,有中央安全岛的部位或断层转折处(D) 当路线必须平行于发震断层时,宜布设于断层上盘上(分数:1.00)A.B.C.D.92.当地表下的 20 m范围内有饱和砂土或亚砂土层时,下述初判结果中( )不正确。(A) 对 Q3砂土,当地震烈度为 9度时不能判为不液化(B) 当亚砂土的黏粒含量百分率为 12%时,7 度烈度时可判为不液化(C) 当亚砂土的黏粒含量百

44、分率为 12%时,8 度烈度时不能判为不液化(D) 当基础埋置深度小于 2 m时,可根据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或地下水位深度判定土层的液化性(分数:1.00)A.B.C.D.93.某场地中在 1517 m 范围有一层饱和砂土,在 16 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测得实测锤击数为 15击,经计算修正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为 12,场地下下水位埋深为 15 m,015 m 范围土层的平均重度为 20 kN/m3,则饱和砂土层可判定为( )。(A) 液化土层 (B) 非液化土层 (C) 处于临界状态 (D)不能判定(分数:1.00)A.B.C.D.94.某场地中自 515 m 为液化砂土层,液化抵抗系数为 0

45、.7,则该土层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应取( )。(A) (B) (C) (分数:1.00)A.B.C.D.95.验算路基和挡土墙的抗震强度和稳定性时,考虑下列( )荷载。(A) 垂直地震荷载 (B) 平行路线走向的水平地震荷载(C) 垂直路线走向的水平地震荷载 (D) 垂直地震荷载和水平地震荷载(分数:1.00)A.B.C.D.96.当考虑抗震措施时,路基填方不宜采用下列( )填筑。(A) 碎石土及卵石土 (B) 砂类土(C) 一般黏性土 (D) 不易风化的石块(分数:1.00)A.B.C.D.97.下述公路抗震措施中( )不正确(A) 基本烈度为 8度,路堤高度为 10 m的一级公路路堤由卵石土填

46、筑时,应放缓边坡坡度(B) 基本烈度为 8度,路堤边坡高度为 10 m的高速公路路堤由一般黏性土填筑时边坡坡度可不考虑抗震要求(C) 基本烈度为 8度时,高速公路干砌片石挡土墙高度不宜超过 3 m(D) 岩体严重风化地段,当基本烈度为 9度时,路基挖方不宜采用大爆破施工(分数:1.00)A.B.C.D.98.某桥梁采用扩大基础,基础埋深为 5 m,地基土层为:04 m 为黏性土,承载力 0=150 kPa;415 m 为密实中砂,承载力为 450 kPa;15 m 以下为基岩,该场地土的类型为( )。(A) 类场地土 (B) 类场地土 (C) 类场地土 (D) 类场地土(分数:1.00)A.B

47、.C.D.99.某场地根据实测的场地土剪切波速、质量密度和分层厚度数据计算得到场地的平均剪切模量和覆盖土层厚度对场地评定指数的贡献分别为 1=0.7, 2=1.0,该场地的特征周期为( )。(A) 0.82 (B) 0.58 (C) 0.46 (D) 0.29(分数:1.00)A.B.C.D.100.水工建筑物场地土的液化判别可分为初判和复判,在初步判别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地质年代早于晚更新世的土层不会发生液化(B) 小于 5 mm的颗粒质量百分含量不足 30%时,可判为不液化(C) 勘察工作中处于地下水位以上的非饱和土可不必进行液化判定(D) 黏粒含量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可判为

48、不液化(分数:1.00)A.B.C.D.101.水工建筑物场地土地震液化性复判时,不应选用下列( )指标。(A) 标准贯入锤击数 (B) 场地土层的剪切波速(C) 砂土的相对密度 (D) 黏性土的相对含水量或液性指数(分数:1.00)A.B.C.D.102.水工建筑物场地中用液性指数判定黏性土层的液化性时与下列( )无关。(A) 天然含水量 (B) 饱和含水量 (C) 液限含水量 (D) 塑限含水量(分数:1.00)A.B.C.D.103.某水工建筑物库区有过 5级左右的地震活动,枢纽区边坡稳定条件较差,地基抗震稳定性差,该场地按抗震条件应划分为( )。(A) 有利地段 (B) 不利地段 (C

49、) 危险地段 (D) 安全地段(分数:1.00)A.B.C.D.104.某水工建筑物场地土层平均剪切波速为 200 m/s,覆盖层厚度为 12 m,该场地的类别应为( )。(A) 类 (B) 类 (C) 类 (D) 类(分数:1.00)A.B.C.D.105.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时判定软土层的标准不宜采用下列( )。(A) 土层的液性指数 (B) 土层的承载力标准值(C) 标准贯入锤击数 (D) 黏土层的灵敏度(分数:1.00)A.B.C.D.106.水工建筑物竖向设计地震加速度代表值应取水平面设计地震加速度代表值的( )。(A) 1/4 (B) 1/2 (C) 1/3 (D) 2/3(分数:1.00)A.B.C.D.107.水工建筑物设计反映谱下限值的代表值不应低于设计反映谱最大值的( )。(A) 10% (B) 20% (C) 30% (D) 40%(分数:1.00)A.B.C.D.108.下述对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的表述中( )不正确。(A) 只适用于设计烈度 6、7、8 度时的水工建筑物,对设计烈度为 9度时应专门研究(B) 适用于设计烈度为 6、7、8、9 度时的水工建筑物(C) 适用于 1、2、3 级的碾压式土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