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基础考试公共基础(理论力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解析(总分:7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6,分数:72.00)1.(2007 年)图 41 示三力矢 F 1 ,F 2 ,F 3 的关系是( )。 (分数:2.00)A.F 1 +F 2 +F 3 =0B.F 3 =F 1 +F 2C.F 2 =F 1 +F 3D.F 1 =F 2 +F 32.(2005 年)平面汇交力系(F 1 、F 2 、F 3 、F 4 、F 5 )的力多边形如图 42 所示,该力系的合力等于( )。 (分数:2.00)A.F 3B.-F 3C.F 2D.F 5
2、3.(2009 年)设力 F 在 x 轴上的投影为 F,则该力在与 x 轴共面的任一轴上的投影( )。(分数:2.00)A.一定不等于零B.不一定等于零C.一定等于零D.等于 F4.(2010 年)将大小为 100N 的力 F 沿 x、y 方向分解,若 F 在 x 轴上的投影为 50N,而沿 x 方向的分力的大小为 200N,则 F 在 y 轴上的投影为( )N。(分数:2.00)A.0B.50C.200D.1005.(2005 年)若将图 4-4 所示三铰钢架中 AC 杆上的力偶移至 BC 杆上,则 A、B、C 处的约束反力( )。(分数:2.00)A.都改变B.都不改变C.仅 C 处改变D
3、.仅 C 处不变6.(2008 年)作用在平面上的三力 F 1 、F 2 、F 3 组成等边三角形(见图 47)。此力系的最后简化结果为( )。 (分数:2.00)A.平衡力系B.一合力C.一合力偶D.一合力与一合力偶7.(2006 年)若平面力系不平衡,则其最后简化结果为( )。(分数:2.00)A.一定是一合力B.一定是一合力偶C.或一合力,或一合力偶D.一定是一合力与一合力偶8.(2009 年) 图示等边三角形 ABC,边长 a,沿其边缘作用大小均为 F 的力,方向如图 48 所示。则此力系向 A 点简化的主矢及主矩的大小为( )。 (分数:2.00)A.F R =2F,M A = B.
4、F R =0,M A = C.F R =2F,M A = D.F R =2F,M A =Fa9.(2010 年)图 410 所示等边三角板 ABC,边长 a,沿其边缘作用大小均为 F 的力,方向如图所示。则此力系简化为( )。 (分数:2.00)A.F R =0,M A = B.F R =0,M A =FaC.F R =2F,M A = D.F R =2F,M A = 10.(2006 年)平面平行力系处于平衡时,应有独立的平衡方程个数为( )。(分数:2.00)A.1B.2C.3D.411.(2007 年)重 W 的圆球置于光滑的斜槽内。右侧斜面对球的约束力,F NB 的大小为 ( )。(分
5、数:2.00)A.B.C.F NB =WcosD.12.(2007 年)桁架结构形式与载荷 F p 均已知(见图 413),结构中杆件内力为零的杆件数为( )根。 (分数:2.00)A.零B.2C.4D.613.(2006 年)桁架结构(见图 414)中只作用悬挂重块的重力 W,此桁架中杆件内力为零的杆数为( )根。(分数:2.00)A.2B.3C.4D.514.(2010 年)简支梁受分布荷载作用如图 4 一 15 所示。支座 A、B 的约束力为( )。 (分数:2.00)A.F A =0,F B =0B.C.D.15.(2008 年)平面刚性直角曲杆的支承、尺寸与载荷均已知(见图 417)
6、,且 F p am,B 处插入端约束的全部约束力各为( )。 (分数:2.00)A.F Bx =0,F By =F p (),力偶 m B =F p a()B.F Bx =0,F By =F p (),力偶 m B =0C.F Bx =0,F By =F p (),力偶 m B =F p a-m()D.F Bx =0,F By =F p (),力偶 m B =F p b-m()16.(2008 年)水平梁 CD 的支承与载荷均已知(见图 4-19),其中 F p =aq,M=a 2 q。支座 A、B 的约束力分别为( )。 (分数:2.00)A.B.C.D.17.(2008 年)平面桁架的尺寸
7、与载荷已知(见图 4-20)。其中,杆 1 的内力大小 F 1 为( )。 (分数:2.00)A.B.C.D.18.(2007 年)水平梁 AB 由铰 A 与杆 BD 支撑(见图 4-22)。在梁上 O 处用小轴安装滑轮。轮上跨过软绳。绳一端水平地系于墙上,另端悬挂重 W 的物块。构件均不计自重。铰 A 的约束力大小为( )。 (分数:2.00)A.B.F Ax =W, C.D.19.(2009 年)己知杆 AB 和 CD 自重不计,且在 C 处光滑接触,若作用在 AB 杆上力偶的矩为 M 1 ,则欲使系统保持平衡,作用在 CD 杆上力偶的矩 M 2 的转向如图 424 所示,其矩值为( )。
8、 (分数:2.00)A.M 2 =M 1B.M 2 =4M 1 3C.M 2 =2M 1D.M 2 =3M 120.(2010 年)三铰拱上作用有大小相等、转向相反的两力偶,其力偶矩大小为 M,如图 426(a)所示。略去自重,则支座 A 的约束力大小为( )。 (分数:2.00)A.F Ax =0, B.C.D.21.(2006 年)结构的载荷与尺寸均已知(见图 427),B 处约束的全部约束力为( )。 (分数:2.00)A.力 F Bx =ql(),F By =ql(),力偶 M B = B.力 F Bx =ql(),F By =ql(),力偶 M B =0C.力 F Bx =ql,()
9、,F By =0,力偶 M B = D.力 F Bx =ql,(),F By =ql(),力偶 M B = 22.(2007 年)物块 A 重 W=10N,被用水平力 F p =50N 挤压在粗糙的铅垂墙面 B 上,且处于平衡(见图 4-29)。块与墙间的摩擦系数 f=03。A 与 B 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 (分数:2.00)A.F=15NB.F=10NC.F=3ND.只依据所给条件则无法确定23.(2008 年)重 W 的物块能在倾斜角为 的粗糙斜面上滑下(图 431)。为了维持物块在斜面上的平衡,在物块上作用向左的水平力 F Q 。在求解力 F Q 的大小时,物块与斜面间的摩擦力 F
10、方向为( )。 (分数:2.00)A.F 只能沿斜面向上B.F 只能沿斜面向下C.F 既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向下D.F=024.(2009 年)物块重 W=100N,置于倾角为 60的斜面上,如图 433 所示,与斜面平行的力 P=80N,若物块与斜面间的静摩擦系数 =02,则物块所受的摩擦力为( )N。 (分数:2.00)A.10B.20C.66D.10025.(2006 年)重块置于倾角 的斜面上,二者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 f(见图 434)。欲使物块在斜面上保持静止,则必须满足条件( )。 (分数:2.00)A.tanfB.tanfC.tanfD.tanf26.(2005 年)重为 W
11、的物块置于倾角为 =30的斜面上,如图 435 所示。若物块与斜面间的静摩擦系数 f s =06,则该物块( )。 (分数:2.00)A.向下滑动B.处于临界下滑状态C.静止D.加速下滑27.(2005 年)已知点作直线运动,其运动方程为 x=12 一 t 3 (x 以 cm 计,t 以 s 计)。则点在前 3s 内走过的路程为( )cm。(分数:2.00)A.27B.15C.12D.3028.(2009 年)若某点按 s=82t 2 (s 以 m 计,t 以 s 计)的规律运动,则 t=3s 时点经过的路程为( )。(分数:2.00)A.10mB.8mC.18mD.818m 以外的一个数值2
12、9.(2010 年)己知动点的运动方程为 x=2t,y=t 2 -t,则其轨迹方程为( )。(分数:2.00)A.y=t 2 一 tB.x=2tC.x 2 2x 一 4y=0D.x 2 +2x+4y=030.(2006 年)已知点 p 在 Oxy 平面内的运动方程 (分数:2.00)A.直线运动B.圆周运动C.椭圆运动D.不能确定31.(2008 年)点在平面 Oxy 内的运动方程 (分数:2.00)A.直线B.圆C.正弦曲线D.椭圆32.(2007 年)点在铅垂平面 Oxy 内的运动方程 (分数:2.00)A.直线B.圆C.抛物线D.直线与圆连接33.(2010 年) 已知质点沿半径为 40
13、cm 的圆周运动,其运动规律为:s=20t(s 以 cm 计,t 以 s 计)。若t=1s,则点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大小为( )。(分数:2.00)A.20cms, B.20cms,10cms 2C.40cms,20cms 2D.40cms,10cms 234.(2008 年)点沿轨迹已知的平面曲线(见图 436)运动时,其速度大小不变,加速度 a 应为( )。(分数:2.00)A.a n =a0,a =0(a n 法向加速度,a 切向加速度)B.a n =0, a =a0C.a n 0, a 0,a +a n =aD.a=035.(2007 年)圆轮上绕一细绳,绳端悬挂物块(见图 437)。物块
14、的速度 v、加速度 a。圆轮与绳的直线段相切之点为 P,该点速度与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 )。 (分数:2.00)A.v p =v, a p aB.v p v, a p aC.v p =v, a p aD.v p v,a p a36.(2006 年)半径 r 的圆盘以其圆心 O 为轴转动,角速度为 ,角加速度为 。盘缘上点 P 的速度 V p 、切向加速度 p ,与法向加速度 pn 的方向如图 4-38 所示,它们的大小分别为 ( )。 (分数:2.00)A.V p =r, pr =r, pn =r 2B.V p =r, pr =r 2 , pn =r 2 C.V p =r, pr =r 2 ,
15、 pn =r 2D.V p =r, pr =r, pn =r 2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基础考试公共基础(理论力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解析(总分:7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6,分数:72.00)1.(2007 年)图 41 示三力矢 F 1 ,F 2 ,F 3 的关系是( )。 (分数:2.00)A.F 1 +F 2 +F 3 =0B.F 3 =F 1 +F 2C.F 2 =F 1 +F 3D.F 1 =F 2 +F 3 解析:解析: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简化得到的力的三角形法则,F 2 和 F 3 首尾顺序连接,则 F 2 的起点到 F 3 的终点所示
16、的力矢 F 1 即为 F 2 和 F 3 的合力。2.(2005 年)平面汇交力系(F 1 、F 2 、F 3 、F 4 、F 5 )的力多边形如图 42 所示,该力系的合力等于( )。 (分数:2.00)A.F 3B.-F 3 C.F 2D.F 5解析:解析:根据力的多边形法则可知,F 1 、F 2 和 F 3 首尾顺序连接而成的力矢三角形自行封闭,封闭边为零,故 F 1 、F 2 和 F 3 的合力为零。剩余的二力 F 4 和 F 5 首尾顺序连接,其合力应是从 F 4 的起点指向 F 5 的终点,即-F 3 的方向。3.(2009 年)设力 F 在 x 轴上的投影为 F,则该力在与 x
17、轴共面的任一轴上的投影( )。(分数:2.00)A.一定不等于零B.不一定等于零 C.一定等于零D.等于 F解析:解析:由题可知,力 F 与 x 轴平行。但是与 x 轴共面的任一轴方向是不一定的,因此力 F 在任一轴上的投影也是不一定的。4.(2010 年)将大小为 100N 的力 F 沿 x、y 方向分解,若 F 在 x 轴上的投影为 50N,而沿 x 方向的分力的大小为 200N,则 F 在 y 轴上的投影为( )N。(分数:2.00)A.0 B.50C.200D.100解析:解析: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把力 F 沿 x,y 轴方向分解,得到两分力 F x 、F y 如图 43 所示,其中 x
18、 为力 F 在 x 轴上的投影。由 X=50N、F=100N 可知 F 力与 x 轴夹角为 60,由 F=100N、F x =200N 可知力 F 与 y 轴垂直,因此力 F 在 y 轴上的投影为 0。 5.(2005 年)若将图 4-4 所示三铰钢架中 AC 杆上的力偶移至 BC 杆上,则 A、B、C 处的约束反力( )。(分数:2.00)A.都改变 B.都不改变C.仅 C 处改变D.仅 C 处不变解析:解析:当力偶 M 作用在 AC 杆上时,BC 杆是二力杆,F B 和 F C 沿 BC 杆方向。F A 和 F C 组成一个与 M 反向的力偶。如图 45 所示。 当力偶 M 作用在 BC
19、杆上时,AC 杆是二力杆,F A 和 F C 沿 AC 杆方向。F B 和 F C 组成一个与 M 反向的力偶,如图 4-所示。 6.(2008 年)作用在平面上的三力 F 1 、F 2 、F 3 组成等边三角形(见图 47)。此力系的最后简化结果为( )。 (分数:2.00)A.平衡力系B.一合力 C.一合力偶D.一合力与一合力偶解析:解析:根据力的合成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力 F 1 和 F 2 的合力 F 12 =F 3 ,然后再把F 12 和 F 3 合成,将会得到一个沿 F 3 方向的、大小是 2F 3 的合力。7.(2006 年)若平面力系不平衡,则其最后简化结果为( )
20、。(分数:2.00)A.一定是一合力B.一定是一合力偶C.或一合力,或一合力偶 D.一定是一合力与一合力偶解析:解析:由平面力系的简化结果可知,若平面力系不平衡,则其最后简化结果有两种可能:有可能是一合力,也有可能是一合力偶。8.(2009 年) 图示等边三角形 ABC,边长 a,沿其边缘作用大小均为 F 的力,方向如图 48 所示。则此力系向 A 点简化的主矢及主矩的大小为( )。 (分数:2.00)A.F R =2F,M A = B.F R =0,M A = C.F R =2F,M A = D.F R =2F,M A =Fa解析:解析:将 A 点的力 F 保持不变,把 C 点的力 F 沿
21、AC 滑移到 A 点,再把 B 点的力 F 平移到 A 点,得到一个平面汇交力系和一个附加力偶,如图 49 所示,其力偶矩 显然向 A 点简化的主矢就是三个F 力的合力,其大小 F R =2F,主矩 9.(2010 年)图 410 所示等边三角板 ABC,边长 a,沿其边缘作用大小均为 F 的力,方向如图所示。则此力系简化为( )。 (分数:2.00)A.F R =0,M A = B.F R =0,M A =FaC.F R =2F,M A = D.F R =2F,M A = 解析:解析:按照与上题相同的方法向 A 点简化,得到如图 4-11 所示的一个平面汇交力系和一个附加力偶 显然其主矢 F
22、 R 大小为零,主矩的大小为 10.(2006 年)平面平行力系处于平衡时,应有独立的平衡方程个数为( )。(分数:2.00)A.1B.2 C.3D.4解析:解析:设平面平行力系中各力都与 Y 轴平行,则各力都垂直于 x 轴,即F x =0。故只有两个平衡方程F y =0,M A =0。11.(2007 年)重 W 的圆球置于光滑的斜槽内。右侧斜面对球的约束力,F NB 的大小为 ( )。(分数:2.00)A. B.C.F NB =WcosD.解析:解析:取圆球为研究对象,画其受力图(见图 412),列平衡方程F x =0:F NA sin-F NB sin=0,则 F NA =F NB ;F
23、 y =0:F NA cos+F NB cos-W=0,则 F NB =F NA = 。 12.(2007 年)桁架结构形式与载荷 F p 均已知(见图 413),结构中杆件内力为零的杆件数为( )根。 (分数:2.00)A.零B.2C.4D.6 解析:解析:根据零杆判别法,由节点 E、H 的平衡可知杆 DE 和杆 GH 为零杆。把零杆 DE、GH 去掉后,再由节点 D、G 的平衡可知杆 DC、杆 DA 和杆 GC、GB 也都是零杆。13.(2006 年)桁架结构(见图 414)中只作用悬挂重块的重力 W,此桁架中杆件内力为零的杆数为( )根。(分数:2.00)A.2B.3C.4D.5 解析:
24、解析:根据零杆判别法,由节点 C 的平衡可知杆 CD、CE 为零杆,由节点 D 和 G 的平衡可知杆DH、GH 也为零杆。再由整体受力分析可知杆 BH 相当于一个链杆支座,只有一个垂直反力 F 3 ,因而铰链A 处的支反力也必定只有一个垂直反力 F A 。由节点 A 的平衡(可看作三力节点)可知杆 AH 也是零杆。14.(2010 年)简支梁受分布荷载作用如图 4 一 15 所示。支座 A、B 的约束力为( )。 (分数:2.00)A.F A =0,F B =0B.C. D.解析:解析:取 AB 梁为研究对象,画其受力图如图 4-16 所示。其中均布荷载可以简化为集中力 qa,并组成一个力偶。
25、支座反力 F A 、F B 组成一个方向相反的力偶。列平衡方程, 15.(2008 年)平面刚性直角曲杆的支承、尺寸与载荷均已知(见图 417),且 F p am,B 处插入端约束的全部约束力各为( )。 (分数:2.00)A.F Bx =0,F By =F p (),力偶 m B =F p a()B.F Bx =0,F By =F p (),力偶 m B =0C.F Bx =0,F By =F p (),力偶 m B =F p a-m() D.F Bx =0,F By =F p (),力偶 m B =F p b-m()解析:解析:取 AB 为研究对象,画出其受力图如图 4-18 所示。列平衡
26、方程: F x =0:F Bx =0 16.(2008 年)水平梁 CD 的支承与载荷均已知(见图 4-19),其中 F p =aq,M=a 2 q。支座 A、B 的约束力分别为( )。 (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取梁 CD 为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图。 可得到 F y =0:F Ay +F By =qa+qa 可得到 17.(2008 年)平面桁架的尺寸与载荷已知(见图 4-20)。其中,杆 1 的内力大小 F 1 为( )。 (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首先取整体为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图。列平衡方程 M A =0:F B .3a=F p .a+2F p
27、2a 可得到 然后,取节点 B 为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图见图 4-21(a)。 F y =0:F B =F.cos45 F X =0:F BC =Fcos45=F B = 最后,取节点 C 为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图见图 4-21(b)。F X =0,可得 F 1 =F CB =F BC = (压力)。 18.(2007 年)水平梁 AB 由铰 A 与杆 BD 支撑(见图 4-22)。在梁上 O 处用小轴安装滑轮。轮上跨过软绳。绳一端水平地系于墙上,另端悬挂重 W 的物块。构件均不计自重。铰 A 的约束力大小为( )。 (分数:2.00)A. B.F Ax =W, C.D.解析:解析:取 AB 杆连
28、同滑轮和物块为研究对象,画出其受力图,如图 4-23 所示。 列平衡方程,M A =0:F B cos45.4a+T.r-W(a+r)=0,其中绳子拉力 T=W,r 为滑轮半径。可得 F B cos45= F x =0:F Ax 一 T 一 F B sin45=0,得 F Ax = F y =0:F Ay -W+F B cos45=0,得 F Ay = 19.(2009 年)己知杆 AB 和 CD 自重不计,且在 C 处光滑接触,若作用在 AB 杆上力偶的矩为 M 1 ,则欲使系统保持平衡,作用在 CD 杆上力偶的矩 M 2 的转向如图 424 所示,其矩值为( )。 (分数:2.00)A.M
29、 2 =M 1 B.M 2 =4M 1 3C.M 2 =2M 1D.M 2 =3M 1解析:解析:由于 C 处光滑接触,所以 C 处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必与 AB 杆垂直,沿水平方向。分别画出 AB 杆和 CD 杆的受力图,如图 425 所示。其中反力 F C 和 F A 组成的反力偶与 M 1 方向相反。反力 F C 和 F D 组成的反力偶与 M 2 方向相反。 取 AB 杆,由M=0,得到 M 1 =F C a; 取 CD 杆,由M=0,得到 M 2 =F c a。 故 M 1 =M 2 。 20.(2010 年)三铰拱上作用有大小相等、转向相反的两力偶,其力偶矩大小为 M,如图 426
30、(a)所示。略去自重,则支座 A 的约束力大小为( )。 (分数:2.00)A.F Ax =0, B. C.D.解析:解析:首先取整体为研究对象,画整体的受力图见图 426(a),列平衡方程: M B =0,MM+F Ay .2a=0,故 F Ay =0。然后取 AC 为研究对象,画 AC 的受力图见图 426(b),列平衡方程: M c =0,F Ax .2a-M=0,故 F Ax = 21.(2006 年)结构的载荷与尺寸均已知(见图 427),B 处约束的全部约束力为( )。 (分数:2.00)A.力 F Bx =ql(),F By =ql(),力偶 M B = B.力 F Bx =ql
31、(),F By =ql(),力偶 M B =0C.力 F Bx =ql,(),F By =0,力偶 M B = D.力 F Bx =ql,(),F By =ql(),力偶 M B = 解析:解析:首先取 AC 杆为研究对象,画出其受力图见图 428(a),列平衡方程: 然后取整体为研究对象,画出其受力图见图 4-28(b),列平衡方程 F X =0,F Bx =ql() F y =0,F By =F A =ql() 22.(2007 年)物块 A 重 W=10N,被用水平力 F p =50N 挤压在粗糙的铅垂墙面 B 上,且处于平衡(见图 4-29)。块与墙间的摩擦系数 f=03。A 与 B
32、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 (分数:2.00)A.F=15NB.F=10N C.F=3ND.只依据所给条件则无法确定解析:解析:取物块为研究对象,画其受力图,如图 4-30 所示,F N =F p =50N,最大静滑动摩擦力 F smax =f.F N =0350=15N,由平衡方程F y =0:F=W=10NF smax 。 23.(2008 年)重 W 的物块能在倾斜角为 的粗糙斜面上滑下(图 431)。为了维持物块在斜面上的平衡,在物块上作用向左的水平力 F Q 。在求解力 F Q 的大小时,物块与斜面间的摩擦力 F 方向为( )。 (分数:2.00)A.F 只能沿斜面向上B.F 只能沿斜
33、面向下C.F 既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向下 D.F=0解析:解析:取重物 W 为研究对象,画出其受力图(见图 432),设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将各力向斜面 x 方向投影。由F x =0:Wsin 一 F Q cos 一 F=0,得到 F=Wsin 一 F Q cos。 由于 W 和 F Q 的大小未定, 的大小未知,所以 F 的计算结果有三种可能,即 F 可能大于零,也可能小于零或等于零,故 F 的方向既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向下,也可能 F=0。 24.(2009 年)物块重 W=100N,置于倾角为 60的斜面上,如图 433 所示,与斜面平行的力 P=80N,若物块与斜面间的静摩擦系数
34、 =02,则物块所受的摩擦力为( )N。 (分数:2.00)A.10B.20C.66 D.100解析:解析:对物体自身重力进行分解,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 W 1 =Wsin60=100sin60=866N80N,因此物体有向下滑动的趋势,为保证物体静止,则需要静摩擦力为 66N,假设物块可以滑动,则最大静滑动摩擦力 F smax =Wcos60=10N66N,这表明静摩擦力足以使得物体保持静止,不会出现滑动的情况,因此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为 66N。25.(2006 年)重块置于倾角 的斜面上,二者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 f(见图 434)。欲使物块在斜面上保持静止,则必须满足条件( )。 (分数:2
35、.00)A.tanfB.tanfC.tanf D.tanf解析:解析:当物体平衡时,主动力与接触面法线的夹角应小于摩擦角 m 。此题中主动力与斜面法线的夹角等于 ,应满足 m ,即 tantan m =f。26.(2005 年)重为 W 的物块置于倾角为 =30的斜面上,如图 435 所示。若物块与斜面间的静摩擦系数 f s =06,则该物块( )。 (分数:2.00)A.向下滑动B.处于临界下滑状态C.静止 D.加速下滑解析:解析:静摩擦系数 f s =tan m =06 摩擦角 m =arctan06=3096=31 物块主动力 W 与斜面法线的夹角 =30 m ,故满足平衡条件。27.(
36、2005 年)已知点作直线运动,其运动方程为 x=12 一 t 3 (x 以 cm 计,t 以 s 计)。则点在前 3s 内走过的路程为( )cm。(分数:2.00)A.27 B.15C.12D.30解析:解析:t=0 时,x 0 =12cm;t=3 时,x 3 =123 3 =-15cm;则点在前 3s 内走过的路程为12+15=27cm。28.(2009 年)若某点按 s=82t 2 (s 以 m 计,t 以 s 计)的规律运动,则 t=3s 时点经过的路程为( )。(分数:2.00)A.10mB.8mC.18m D.818m 以外的一个数值解析:解析:注意是路程,t=3s 时,s=-10
37、m:t=0 时 s=8m,则总路程为 18m。29.(2010 年)己知动点的运动方程为 x=2t,y=t 2 -t,则其轨迹方程为( )。(分数:2.00)A.y=t 2 一 tB.x=2tC.x 2 2x 一 4y=0 D.x 2 +2x+4y=0解析:解析:为了消去 t,把 主代入 30.(2006 年)已知点 p 在 Oxy 平面内的运动方程 (分数:2.00)A.直线运动B.圆周运动 C.椭圆运动D.不能确定解析:解析:可利用三角函数公式消去 t31.(2008 年)点在平面 Oxy 内的运动方程 (分数:2.00)A.直线B.圆C.正弦曲线D.椭圆 解析:解析:由参数方程 消去参数
38、 t,因为 所以32.(2007 年)点在铅垂平面 Oxy 内的运动方程 (分数:2.00)A.直线B.圆C.抛物线 D.直线与圆连接解析:解析:水平速度 x=v 0 为常数,铅垂加速度 33.(2010 年) 已知质点沿半径为 40cm 的圆周运动,其运动规律为:s=20t(s 以 cm 计,t 以 s 计)。若t=1s,则点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大小为( )。(分数:2.00)A.20cms, B.20cms,10cms 2 C.40cms,20cms 2D.40cms,10cms 2解析:解析: 为常数,故为匀速圆周运动。34.(2008 年)点沿轨迹已知的平面曲线(见图 436)运动时,其速
39、度大小不变,加速度 a 应为( )。(分数:2.00)A.a n =a0,a =0(a n 法向加速度,a 切向加速度) B.a n =0, a =a0C.a n 0, a 0,a +a n =aD.a=0解析:解析:由于速度大小不变,故 但平面曲线运动时,速度的方向有改变,35.(2007 年)圆轮上绕一细绳,绳端悬挂物块(见图 437)。物块的速度 v、加速度 a。圆轮与绳的直线段相切之点为 P,该点速度与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 )。 (分数:2.00)A.v p =v, a p a B.v p v, a p aC.v p =v, a p aD.v p v,a p a解析:解析:圆轮与绳的直
40、线段相切之点 P 做圆周运动,P 点的速度 v p 与物块的速度相同,P 点的加速度 36.(2006 年)半径 r 的圆盘以其圆心 O 为轴转动,角速度为 ,角加速度为 。盘缘上点 P 的速度 V p 、切向加速度 p ,与法向加速度 pn 的方向如图 4-38 所示,它们的大小分别为 ( )。 (分数:2.00)A.V p =r, pr =r, pn =r 2 B.V p =r, pr =r 2 , pn =r 2 C.V p =r, pr =r 2 , pn =r 2D.V p =r, pr =r, pn =r 2解析:解析:由定轴转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公式可直接得到选项 A 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