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1289631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 新闻传播 事业 一 、本章精讲 (一 )一般识记 1. 两报一刊 两报一刊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词汇,两报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一刊指红旗杂 志。文化大革命中代表“无产阶级司令部”声音的社论通常同时在这两报一刊上发表。两报一 刊发表社论后,中央和各地报刊都要全文转载,广播电台都要全文广播。于是两报一刊就成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喉舌,出现了“小报抄大报,大报抄红旗”的不正常现象。 2. 文革报刊文体 报刊的文章无论是评论还是新闻通常只有一种写法,即毛主席语录加例子。不是引用毛主 席的几句诗词作开头,就是以“最最最最敬爱的领袖”或“祝您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2、、” 等语言作结尾。这种简单重复而且损害中国语言文字纯洁的空话套话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文体, 后来被人们称为“文革报刊文体”。 3. 六厂两校 “六厂”是指北京印刷厂、北京针织厂、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等运动中的先进单位。“两校” 是指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文革时期,从 事调研的首选之地就是“六厂两校”。许多新闻单位 把记者派到这些单位蹲点被看成是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 (二)重点理解 1. 小报的兴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 “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北京地区有确切记载的小报近千种,全国出版的各类小报达 6000 种。 这种小报开始

3、是油印,后来大都发展为铅印,先是在学校、机关、工厂内部发送,随后逐渐向 社会发行扩散。印数每期几千份上万份以至十几万份不等,多为不定刊,随出随停,随意性很 大。大多没有正式、固定的编辑机构,也没有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 小报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由大专院校、中等学校以及跨院校的红卫兵组织出版的小报; 二是各级党政机关群众组织办的报纸;三是厂矿企业群众组织,革委会办的报纸;四是文化艺术 界办的报纸 ;还有其他各行各业的群众组织出版的各类小报。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从 1966 年夏到 1968 年秋是小报的活跃时期。 1966 年 8 月17 日,毛泽东为北京大学“文革筹委会”主办的新

4、校刊题写了刊名,表示了对新报刊的支持。在此 期间,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多次 转载,摘播小报编辑部、小报记者撰写的文章,以一 种特殊的形式肯定了小报的存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小报的快速发展。这些小报在“文 化大革命”初期填充了大批合法报刊停办后留下的新闻空白区,形成了当时特有的由少数几家 大报发号施令,指明方向,众多小报呐喊助威的舆论宣传阵势。 当群众组织因对领导和运动的形势持有不同观点而形成互相对立的派性组织时,小报便成 为党同伐异的工具,互相攻击,恶意谩骂甚至肆意歪曲事实,刊登一些未经核实的小道消息内幕 新闻,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从公开支持红卫兵和群众组织办小报到发文对小报进

5、行种种规定与限制,反映了中央领导 对小报态度的变化。小报兴起的初期,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党、政、文化组织陷于瘫痪,社会信息渠道不畅,小报提供了一种渠道,传达出从大报和正规报纸看不到的消息,也是新出现的基 层群众扩大自己影响的得心应手的工具和武器。但小报毕竟是时代的特殊产物,是无政府主义 的体现,缺乏最基本的纪律约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混乱,这也是中央不得不对小报进行管理的 主要原因。随着各种群众组织的解体和消失,各大学校的停办和学生的上山下乡,“文革小报” 慢慢 退出了历史舞台。 2.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与其他媒体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中,广播电视也深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成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6、手中的舆论 工具为他们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服务。 (1) 广播 1967 年 1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台实行军 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 对台湾广播的节目大部分停办,保留下的节目同样失去了原来富有人情味的特点,变成了 千篇一律的政治说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各地广播电台的文化报道和文艺节目中,只能 反复地播放 8 个“样板戏”,排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剥夺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欣 欣向荣的广播事业备受摧残。同样,对外广播也经常充斥着“左”的政治说教,各种语言的对外 广播节目同对内广播一样,经常

7、连续全文播出有关“文化大革命”方针政策的长篇社论、文章以 及领导人的讲话,照本宣科地播送毛泽东著作,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少得可怜,对中国优秀文 化的介绍也让位于阶级斗争形势的分析。 地方人民广播电台更是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以 后,地方电台陆续恢复了少量的自办节目,但是基本 没有地方特色,同中央台的节目从内容到形 式保持绝对一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以来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 被破坏,广播节目充满声嘶力竭的大威大叫,形成了高调门平淡、空洞的“播音八股”。听众和广 播电台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日益疏远,广播电台收到的听众来信少之又

8、少,影响力不断下降。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战线坚持走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道路,发挥广播所特有的优势。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广播特点的传播道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说成是修正主义路线,遭 到全盘否定,使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 速。 一直以“广老大”自居的广播事业第一次停步不前,跌入低谷。但这一时期的广播事业也取 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进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进一步扩大。农村的有线广播得到较 大发展,基本上建成了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公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联结千家万户的农村有线 广播网。 ( 2) 电视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也使刚刚起步的中国电视事业遇到暂时的挫折。 1967 年年初,全国 13 家

9、电视台,除上海和广州电视台外,其他电视台一律停播。 1970 年,中央广播事业局会同有 关部门召开了全国电视专业会议,确定了集中主要力量研制彩色电视,同时适当发展黑白电视 的发展战略。会后大多数省开始恢复和建立正规电视台。到 1971 年,全国电视台发展到 32 座,除了北京与西藏外,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电视台。 其实早在 1959 年我国就开始了彩色电视的研制,到 1960 年,我国的彩色电视实验已经取 得成效,却由于当时的国民经济严重困难而不得不中止,所以到 1970 年才重新开始。国务院批 准筹建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彩色电视试播台,并于 1972 年派代表团出国考察西方彩色电

10、视的 发展状况,决定以 PAL 为中国彩色电视暂行制式。 1973年 5月 1 日,彩色电视开始在北京试 验播出, 8 月 1 日上海电视台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10 月 1 日,北京、上海,天津三大城市进 行了彩色电视节目的试传,这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和电视工业进 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 60 年代许多地方电台和电视台先后组建了专业的广播电视艺术团体,按照广播电视的 艺术特点进行表演和创作,丰富了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内容,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些艺术 团体被撤销,电视的文艺节目就更加单调枯燥了。 ( 3) 新闻摄影与纪录片 在这一时期,很难有真正意义的新闻摄影照片,除了领袖人物的巨幅照片

11、,就是工农兵认真 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图片。这些图片都没有新闻时效,而且多是经过导演和摆布之后的造假作 品。画报和摄影杂志在“文化大革命”中越来越不景气。 在全国各地电影制片厂相继停止生产的情况下,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 厂仍坚持摄制新闻纪录片,为我们留下了关于那一时期的宝贵的历史资料。 3. 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我国的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遭到严重破坏。据统计,从 1966年 5 月到 1976年 10 月,出版 的新闻学著作只有 43 种,基本上都是新闻单位内部编印的小册子,公 开出版发行的著作寥寥无几。重要的新闻专业刊物新闻业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

12、被迫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也被迫停止活动。 学校普遍停课闹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各高等院校新闻系或新闻专业只好停 课,并停止了招生。我国本来一直就有“新闻无学”的论调,再加上“文化大革命”中“开门办报”、 “群众办报”等观点的盛行,很多人认为新闻系根本培养不出革命的战斗的新闻工作者,完全可 以不办。许多大学的新闻系停止招生或者被撤销。 1971 年虽然新闻专业恢复了,但教学秩序 混乱。仅有的几门课程也都充满了极左思潮的烙印。 4. “四人帮”控制下党报的彻底堕落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四人帮”加快了篡党夺权的步伐,利用党报控制舆论也越来越不择手 段。党报彻底堕落为

13、他们手中的棋子。 1976 年 1 月 8 日,周恩来总理因病去世,这一消息一经 广播,人民群众无不悲痛万分,“四人帮”却背道而驰,千方百计限制干扰破坏媒体关于悼念周恩 来总理的报道。对于周总理逝世。人民日报只作了程序式报道。姚文元除了规定各家报纸 不许发表广大群众悼念总理的来信、来稿外,甚至还规定报纸不能出现“敬爱的周总理”的字样。 在北京,从 3 月底开始,到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群众就络绎不绝, 4 月 4 日清明节,又 有数十万群众不顾重重禁令涌向天安门。 4 月 5 日,一部分革命群众同广场的战士警察发生了 冲突,广场变得混乱起来,部分群众被逮捕。这场群众活动竟被定性为“反革命暴乱性

14、质”。在 姚文元的策划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关于“天安门事件”的“现场报道” 天安门广场 的反革命政治事件。 4 月 8 日,各地报纸都刊发了这篇颠倒黑白、极尽捏造歪曲之能事的报道 与中央的决定。 人民群众对关于“天安门事件”的假报道非常愤慨,从 4 月 8 日起,人民日报社便不断接到 抗议的电话与信件。 1976年 9月 9 日凌晨,毛泽东与世长辞下午 3 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 国播发了这消息,关于毛泽东逝世的宣传报道,从一般的消息到图片,从电视到影片,姚文元都 指令要想方设法突出江青,“四人帮”还伪造了所谓的“按既定方针办”的“临终遗嘱”,并于 9 月 16 日通过“两报一刊”社论公之于众。“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野心昭然若揭, 10月 6 日,中共中央 政治局当机立断,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阴谋,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