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1289627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九章 抗 日 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 本章精讲 (一)一般识记 (1) 一般识记 1. 外国记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采访与报道 1937 年抗战爆发后,为数不少的外国新闻记者与作家纷纷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采访与报道,及时、详细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主张,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欣欣向荣的景象。抗战期间,外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安娜 路易斯斯特朗和汉斯希伯等因其卓越的采写天赋、坚忍不拔的职业精神而为中国人民的抗 日宣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进步女作家、新闻记者。 1928 年底,史沫特莱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

2、的身份来到中国。 1936 年史沫特莱来到西安,向世界 报道了西安事变。 1937 年她来到延安,采访了中共领导人,把众所关注的延安情况不断报告给世界各地的读者。史沫特莱回到美国后,一面写作朱德传记伟大的道路,一面利用一切机会为中国革命做宣传。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一生中曾先后 6 次到 中国旅行、采访。曾报道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和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 省港大罢工、毛泽系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采访了蒋介石、周恩来、毛泽东。 汉斯希伯,大革命时期第一次来到中国,曾在北伐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工作,并为上海的 中国周刊等报刊撰稿。 1932 年发起建立上海的第一个国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

3、”。抗战爆发 后,他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除在太平洋杂志上发表中国正越战越强等长篇政论 文章外,还筹募医药用品,并冒险送到新四军中。 1938 年春,希伯从武汉转往延安,采访了毛泽 东。“皖南事变”发生后,希伯到苏北新四军中采访,会见了陈毅和粟裕,完成了书稿中国团结 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2.沦陷 区日伪新闻传播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在沦陷地区,日本侵略者及其扶持的汉奸政权、织及汉奸分子残酷地迫害与镇压一切具有民族气节的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创办为日本的侵略罪行张目、奴化沦陷区民众的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 ( 1)报刊 以长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地区,大批日本人担任新闻机构或新闻统制机

4、构的主持人或实际主持人。 1942 年后,伪满当局实行新闻社新体制,建立起由伪满当局直接控制的中文的康德新闻、日文的满洲日日新闻 满洲新闻三大新闻社。 在华北地区,北平、天津是日伪新闻传播事业比较集中的两个城市。在北平,日伪报纸主要有新民报、实报、华北日报、晨报等。在天津,主要有庸报、东亚晨报、救国日报、新天津报等。 在华中地区,上海、南京是日伪新闻事业的中心。在上海,日伪报纸主要有新申报、中华日报、平报、国民新闻、新中国报等。在南京,主要有民国日报、新南京报、南京晚报 、中报等。 在华南地区,日伪报纸主要集中在广州、香港等地。在广州,主要有中山日报、迅报、 民生报等。在香港,主要有南华日报、

5、天演日报等。 2. 广播电台 在东北地区,日本建立了“大连放送局”,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 台。 在华北地区,北平、天津、太原、青岛等地的广播电台于七七事变后相继沦入日军之手,并 在曰本广播协会的直接掌管下先后恢复播音。 在华中地区,上海、南京是日伪创办广播电台的主要城市。在上海,日军霸占了国民党在 上海的两座电台,并利用其设备建立起大上海广播电台。 在南京,建立“南京广播电台”。 ( 3) 通讯社 为了控制新闻来源,日伪 还 创办了不少通讯社。 在东北地区,建立起“满洲国通讯社”,垄断了东北地区的新闻收集与发布。 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日本同盟社的华文部在整个抗战时期成

6、为沦陷区唯一的新闻来源。 3.伪满等早期汉奸政权的新闻立法活动 在沦陷区内,日本侵略者大力扶植汉奸建立傀儡政权,这些傀儡政府制定与颁行殖民新闻 统制的法律与法规,建立殖民新闻统制的行政执法机构,实行殖民新闻统制。 在东北,伪满当局制定出版法、通讯社法、新闻社法与记者法,用法律手段强化 新闻传播事业的所谓“国家”垄断政策,使新闻社、新闻通讯社以及记者的一切活动都处于伪满 当局的严格管制之下。伪满当局还设立实行殖民新闻统制的行政执法机构,建立殖民新闻统制 制度。 在华北,“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出版法,使其新闻统制合法化。 在华中,“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成立后,在伪府行政院内设置宣传局,主管文化及新

7、闻宣传事宜。 4.汪伪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1940 年以汪精卫为核心的“中国民国国民政府”成立后,立即着手制定与颁行新闻法律法规,以确立言论出版统制的基本法律为依据。 汪伪制定与颁行新闻法律法规,主要是有关“计划新闻制度”的法律法规,其具体内容有: 一是新闻宣传事业的双重管理制度,二是直属报社及其管理制度,三是统一的报业经营制和书 报发行制。 1941 年,汪伪政府颁布出版法,次年修正公布出版法施行细则,二者共同施行。 汪伪政府行政院会议通过了全国重要都市新闻检查暂行办法等法规,对沦陷区内的报 刊、通讯社稿进行严格的新闻检查。 汪伪时期的广播事业管理制度实行统合经营制度。 (二)重点理解 1.

8、 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 中央党报系统的重建,是党的新闻传播事业在抗战中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1) 延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 1937 年 1 月,为团结抗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改名 为新中华报。 1937 年 4 月,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主办的解放创刊,该刊积极宣传党的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并把争取民主作为自己的宣传中心。 1939 年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重建一个 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为中心的报刊系统,新中华报 被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该报积极宣传抗 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 ,全面、系统地报道了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 以

9、及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 围绕着新中华报这一中心,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共产党人、中国工人、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等一批报刊先后出版。 1941 年后,抗日战争在经济上 进入了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物资奇缺。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 宣传工作,集中人力、物力办好党中央机关报,中共中央决定将延安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 并,改出对开大报解放日报,同时将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等刊物停刊。 其他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始着手建立以当地党委机关报为中心的报刊 系统 ,在经

10、济困难地区则重点建设当地党委机关报。 晋察冀根据地 :抗敌报创刊,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最早的一份报纸,后改名为晋察 冀日报。 太行根据地 :新华日报华北版于创刊,后改名为新华日报太行版。 晋绥根据地 :抗战日报创刊,后改名为晋绥日报。 山东根据地 :大众日报创刊。 院南等华中根据地 :抗敌报、拂晓报创刊。 苏北根据地 :江淮日报创刊。 2. 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 ( 1) 新华通讯社开始独立发展 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 1931年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 1937年改名为新华通讯社。抗战爆 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如中共中央的文件、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的评论都经新华 社向外传播。 1939 年初

11、,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编辑机 构,同属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统一领导,结束了报、社一家的历史。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标 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熟。 ( 2) 规模逐步扩大 新华社改组为独立的新闻通讯机构后,为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调整、扩充组织机 构,设编辑科、通讯科、译电科、油印科四个部门,人员增至 30 余人。 ( 3) 建立起以延安总社为中心的新华通讯社网络 自 1939 年起,新华社首先在华北和晋察冀根据地,继而在山东、华中和晋西北根据地,建立 新华社分支机构,一个以延安总社为中心的新华通讯社网络逐渐形成。各地分社的社长一般由 该地方党报的社长或总编辑

12、兼任,记者也同时是当地党报的记者。 1942 年底,新华社已有 5 个 分社组织,较大的分社开始发展为总分社;至抗战胜利时,新华社已建立了 9 个总分社和 40 多 个分社,延安总社人员由几十人发展到 124 人。 3.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 ( 1) 创建经过 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就提出要在延安创办无线电广播电台,以打破国民 党与日寇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让各地人民群众听到中国共产党的声音。 1940 年,周恩来从苏 联带回一部广播发射机。中共中央为此发出了关于建立广播电台的指示,并成立广播委员会作 为筹建广播电台的领导机构,周恩来亲任广播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浄和新

13、华社社 长向仲华等为广播委员会成员。 之后朱德继周恩来主持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为了早日创建人民广播事业,中央军委三 局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共抽调了 30 多人组成 9 个分队,具体负责电台的施工和安装。 1940 年 12 月 30 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播。该电台播出内容主要是中共中央 重要文件、新中华报、解放周刊以及后来创办的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及各类文章、国内外 时事新闻、名人讲演、科学常识、革命故事、日语等,另外还有抗日歌曲、音乐戏曲等文艺节目。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播稿件由设在清凉山的新华社广播科提供,同 新华社的文字广播相配合,向国内外传播根据地军民斗争的实况

14、、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 和主张。 ( 2) 意义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诞生。在现代无线电业发展的 情形下,以及在中国交通工具困难的情形下,发展通讯社的事业,无线电广播事业,是非常重要 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因而该台开播日后来 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 4. 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与中共新闻理论的发展 ( 1) 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 1942 年 4月 1 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这一天,解放日报登载 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同时发表了改版社论致读者。社论首先论述了党报 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

15、及组织性原则,接着,检查了该报创刊以来存在的问题。 解放日报改版后,开始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报道为主,密切联系群众和工作实际, 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版面安排也面目一新:第一版为反映各解放区情况的要闻版;第二版 为陕甘宁边区版 ;第三版为国际新闻版 ;第四版为副刊和各种专论版。 解放日报发表了大量报道整风运动发展情况的新闻和指导整风运动的社论等各类文章,同时还新辟宣传整风运动的专刊、专栏。 军事宣传报道大大加强,出现了不少反映部队生活和描绘八路军、新四军战士及民兵英 雄形象的通讯和报告文学。 提出了“全党办报”的方针,强调党报必须由全党来办,党报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整 个党组织的一分子,自

16、觉地把自己融于党的集体之中,不允许与党唱对台戏。 ( 2) 中共新闻理论的发展 在党的新闻工作的整风改革中,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 和理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 新闻观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的区别,以及马克思主义文风等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 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这些文件、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闻学的 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二是在无产阶级党报理论方面,对党报的性质、特征、任务,党与党 报的关系及党对党报的领导、党报的工作方针及编辑方针和

17、编排原则、党报的群众路线、党报的 文风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党报理论,为建立中国共产党 的新闻工作理论和模式奠定了基础。 具体而 言: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探讨新闻的本质与特点,重申了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任务。 1943年陆定一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方法,阐述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有关基本问题,也批判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新闻学观点。 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 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原则,反对“技术第一,政治第二”的观点。 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

18、 发扬党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 5. 抗战初期上海、武汉等地的新闻传播事业 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作为国统区新闻传播事业的中心,立刻成了我国抗日宣传的中心。 一大批抗日救亡报刊在上海纷纷问世,如救亡日报、抗战、文化战线、战时妇女、 救亡周刊、战时联合旬刊等。 救亡日报于 1937 年 8月 24 日创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群众组织 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该报编辑委员会及编辑部人员中既有共产 党员及文化界、新闻界、社会科学界进步的知名人士,也有国民党人。郭沫若担任社长,夏衍(代 表共产党)、樊仲云 (代表国民党

19、) 任总编辑。上海沦陷后,于 1937 年 11 月 21 日在上海停刊。 1938年 1 月 1 日,救亡日报迁至广州后复刊,因日本占领广州而再度停刊。 1939年 1月 10 日,救亡日报在桂林再度复刊,直至 1941 年 2 月 28 日被国民党有关当局勒令停刊。 抗战创刊于 1937 年 8 月 19 日,三日刊,由著名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创办并主编。迫于上 海租界当局的压力,从出版的第 7 号起抗战改名为抵抗,第 29 号恢复抗战原名,并宣布 自 30 号起迁至武汉出版。 12 月 16 日起在汉口继续出版,次年 7 月与全民月刊合并,改名 全民抗战三日刊在汉口出版。 1938 年 10

20、 月武汉沦陷前夕,全民抗战再次内迁并自 10 月 15 日起在重庆出版,由三日刊改为五日刊,后又改为周刊,出至 1941 年 2 月 22 日第 157 期后被 查封。 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的创刊,是党的新闻事业 1927 年大革命 失败后首次在国统区公开亮相。 1938年 1月 11 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 1938年 10月 25 日,新华日报在当 天出版第 287 号后在汉口停刊,第二天由已迁至重庆的人员接替出版该报 的第288 号。在战事紧张之际始终坚持报纸出版,充分表现出了只有共产党人才具有的勇敢、 顽强的战斗精神。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的一

21、份大型日报,新华 曰报在汉口出版的 9 个多月时间里,大力宣传中共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战、 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以及毛泽东等提出的游击战争理论,无情揭露日寇侵华阴谋和罪行,及时 报道台儿庄大捷等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特别是八路军、新四军驰骋敌后的英勇斗争。 在武汉,中国共产党还在新 闻界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创建起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于 1937 年 11 月 8 日在上海成立, 1938 年 1 月 1 日成立武汉分会。 3月 15曰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青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 战线组织,党通过参加这个组织的中共党员,努力团结国

22、统区广大的进步新闻工作者,积极争取 民主、争取新闻自由和开展抗战宣传。 6. 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自 1938 年 10 月 26 日起在重庆出版,至 1947年 2月 28 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 该报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成为国统区人民心中的灯塔。该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按照 “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而顽强的斗争,成为一把插在国民党心 胜的尖刀。 新华日报运用各种形式的手段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一 方面,新华日报 向国民党有关当局争取纸张分配的合法权利,义正

23、词严地要求国民党当局公平分配纸张,并在 重庆报业联合会上公开揭露国民党顽固派企图扼杀新华日报的阴谋,迫使国民党 当局不得不 配给一定数量的纸张;另一方面,新华日报去市场零星购买纸张、去产纸地区收购纸张,后来 还创办小型纸厂,以确保新华日报的用纸。 在发行方面,新华日报社雇用了 100 多名报童,建立起自己的发行队伍。 在言论、新闻报道方面,新华日报始终同国民党的新闻检査制度进行坚决的斗争,合法斗 争和“非法”斗争相结合、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对 于重大原则问題,新华日报宁可违犯国民党当局制定的法律规定,必要时甚至不惜冒停刊的 危险,全力突破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和

24、新闻封锁,向国统区人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新华日报采取“拒检”的办法,在显著位置上刊载毛泽东在延安的重要讲话,并在发行上作了 相应的周密部署,提前出版报纸,一大清早就把报纸送到了读者手中,使国民党新闻检査机关措 手不及。除“拒检”外,新华日报还常常采用“暴检”的手段来揭露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的罪 恶。所谓“暴检”,就是在报纸上开“天窗”,即在被检査人员刪去内容的报纸版面上故意留下空 白,或在空白版面上排上“此段遵检”、“被刪”、“被略”等字样,公开暴露国民党 当局刪改言论、新 闻报道的无耻行径。 7. 香港、澳门与海外的抗日报刊及其宣传活动 自 1937 年 7 月抗战开始至 194

25、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澳门等地区因其所具有的 特殊的政治与地理环境,一度成为抗日办报与宣传活动的重要阵地。 ( 1) 香港地区 香港原有报刊 抗战爆发后,香港原有报纸华侨日报、华侨晚报、工商日报、工商晚报、华字日报 等立刻举起抗日宣传的大旗。 迁入香港的内地报刊 随着内地城市的相继失陷,部分爱国新闻文化工作者纷纷南下香港参与当地新闻工作或创 办新报,个别内地报纸迁至香港出版。 1938 年 3 月 1 日,上海申报迁香港出版,至 1939 年 7 月停刊,该报在香港出版期间,大力 报道台儿庄大捷和敌后游击战,宣传全民团结抗战。 1938 年 4月 1 日,上海立报迁香港复刊,得

26、到了香港中共地下组织的关怀和援助,在总 编辑萨空了等人的努力下,积极反映各界民众的抗日呼声和民主进步要求,介绍陕北和各敌后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气象,鲜明宣传中共团结抗战的真诚愿望,在当地青年读者中影响甚巨。 1938 年 8 月 13 日,大公报创办香港版,增出大公晚报,该报及时、系统地揭露 汪精卫 叛国投敌的宣传,在副刊“文艺”在女作家杨刚的主编下成为鼓吹抗战、团结、进步的号角。同年 8 月,重要国际时事刊物世界知识亦迁至香港出版。 在香港新创办的报刊 这一时期在香港新创办的报刊,影响较大的有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和星岛日报等。 1938 年 6 月,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成立,并

27、出版该同盟的中英文会刊保 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该刊刊登了宋庆龄撰写的文章和致国际友人的信,以团结国际进步人士 和海外华侨援助中国抗战,还大量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的 抗日活动情况,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抗战的一个重要窗口。 1938 年 8月 1 日,星岛日报创刊,由著名华侨商人胡文虎创办,该报积极宣传抗日,笔锋 犀利,生动活泼,一度成为香港地区宣传团结抗战的进步新闻阵地。 华商报创刊于 1941 年 4 月 8 日,是一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 该报在宣传上以团结抗日为宗旨,创刊开始即连载邹韬奋撰写的长篇纪实报告抗战以来,列 举作者置身国民参政

28、会 4年中亲历的大量事实,揭露国 民党顽固派“表面和骨子脱节”的政治真 相,用光明磊落的公开言论唤起国内外社会舆论,制止国民党当局破坏团结抗战的倒行逆施,同 时还热烈赞颂中华民族在抗战中的觉醒和不断滋长的新生力量,鼓舞海内外民众坚持抗战到底 的信心。 大众生活创刊于 1941 年 5 月 17 日,部韬奋创办并担任主编,该刊以宣传团结抗日、呼吁 民主政治为宗旨,其社评几乎都出自邹韬奋之手笔,特点是及时、透彻、针对性强。该刊还设有 “信箱”、“大众之声”等栏目,尽量刊登读者来信来稿。由于反映了海外侨胞渴望抗战胜利、祖国 振兴的愿望与舆论,因而在海外读者中影响巨大。 光明报于 1941 年 9 月

29、 18 日创刊,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机关报,由梁漱溟任社长,萨空 了任总经理,俞颂华任总编辑。 ( 2) 澳门地区 七七事变后,澳门朝阳日报、大众报于 1937年 9 月联合发起成立文化、体育、音乐、戏 剧界抗日救国组织“澳门四界救灾会”,每周出版救灾特刊,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1937 年 11 月,香港华侨日报创办澳门版华侨报,积极宣传抗日。 ( 3) 海外各地 以新加坡、马来亚为中心的东南亚,是海外抗日办报宣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其中以 胡愈 之、郁达夫等抗日爱国人士主办的报刊影响最大。 胡愈之 1940 年底,胡愈之奉中共中央的指派,赴新加坡开辟海外抗日宣传阵地。同年 12 月 1 日,

30、 胡愈之应聘担任新加坡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的编辑主任,次年 1 月 1 日正式接 编该报,立即推行报纸革新计划:一是加强报纸言论 ;二是实行采编合一,改进报道工作。同时, 该报与香港国际新闻社保持联系,大量采用有关祖国和世界各地的专稿、专电。自抗战中后期 至战后初期,胡愈之在东南亚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7 年多,以“华侨新闻界的马前卒”自命,是一位 杰出的海外报刊活动家。 郁达夫 1938 年底,著名作家郁达夫应星洲日报社之聘赴新加坡。次年 1 月起,郁达夫担任早报 副刊“晨星”和晚报副刊“繁星”的主编,后来又兼编文艺、教育周刊和星洲半月刊。1941 年,郁达夫还参与新加坡英国当局新闻情报

31、部出版的华侨周刊。在 1938 年底至 1942 年初的 3 年中,郁达夫以星洲日报等报刊为阵地,以惊人的勤奋撰写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日的政论、短 评、杂文和诗词,广泛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坚定海外华侨抗战必胜的信念,为祖国的抗日新闻文 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马来亚的星槟日报、菲律宾的救国导报、泰国的华侨日报、缅甸的中国新报、 侨商报等华文报刊,也都积极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 ( 3) 美洲地区 美洲华侨日于 1940 年 7 月 7日在美国纽约创刊,积极响应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 召,致力于报道祖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战争的情况,帮助华侨了解祖国和抗战的真相,还发动 华侨捐款赠物以支援祖国抗

32、战,深受美国华侨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 4) 欧洲地区 不少华文报刊在抗战期间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全欧华侨抗日救国会在法国巴黎创办的联 合战线、祖国抗日情报 等报刊,都以宣传抗日救国为自己唯一的使命。 8. 上海“孤岛”抗日报刊和沦陷地区的抗曰宣传活动 1937 年 11月 12 日,国民党军队撤离淞沪,日军占领上海华界地区,英 、美、 法等西方国家 控制的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因其四围均为日军侵占而形同“孤岛”。因此,上海“孤岛”是指 1937年 11 月 12 日至 1941 年 12月 8日这段时期的上海租界地区。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爱国政治力量与爱国人士主办的抗日报刊,始终是“

33、孤岛” 报业发展的主流,在特殊的环境中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 译报和每日译报 当时,中国共产党有鉴于上海租界内外文报刊为数甚多,其中不乏有关中国抗战的消息、评 论与各类背景资料,决定创办一份纯翻译的小报,利用外报材料报道抗日信息、宣传抗日主张。 1937年 12 月 9 日,译报作为纯翻译的抗日小报在上海租界诞生,由夏衍主持报务。该报刊 登的新闻及言论,全部译自英、美、法等国通讯社稿和上海租界出版的外文报纸,但都经过编者 的精心选择与改写,客观地报道了抗战的基本形势,无情地揭露了日军的侵略暴行,并准确地宣 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实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持久抗战的政治主张,深受读者的欢迎, 日

34、销 数曾高达两万份。 12 月 20 日,译报仅出版了 12 期,即被日军通过租界当局下令取缔。 1938 年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即以外商名义出版的报纸,可以不受日伪的新闻检 查,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每日译报、文汇报、申报、新闻报等。每日译报创刊于 1938年 1 月 21 日,其前身是译报,内容与译报基本相同, 2 月 20 日起改革版面、充实内容,除刊登 外报译文外,还刊登自己采编的新闻。每日译报常刊登中共中央的文件和负责人的文章、讲 话,还采用“特讯”、“专电”等形式报道有关共产党和八 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消息,反映抗战前线 的战况。 文汇报 文汇报创刊于 1938 年 1 月 25

35、 日。义正词严地鞭挞汉奸丑类,揭露“上海大道市政府”的 罪行;积极宣传抗战,及时报道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事迹,十分重视报道、宣扬八路军、新四军的 战绩,热情介绍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抗日根据地延安的情况;拥护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 张,呼吁国共合作、一致对敌。 申报与新闻报 1938 年 10月 10 日,申报在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中,假托美商名义在上海租界内恢复出 版。新闻报以美商太平洋公司承租的名义出版,重新回到抗日宣传阵营中来。申报、新闻 报挂上“洋旗”后,积极宣传抗日,揭露日寇侵略暴行,斥责汉奸叛逆行径,因而为日伪嫉恨和迫 害,报馆多次遭投弹袭击,记者、编辑多人遭暗杀和绑架。 上海“孤岛”时期的“洋旗报”以及其他抗日爱国报刊,是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下出版发 行的。以“洋旗报”为主体的抗日爱国报刊在上海租界内出现后,日伪恨之 入 骨,一方面通过同 上海租界当局交涉设法予以取缔,另一方面采取威胁恫吓、投弹破坏、武装袭击、暗杀绑架等恐 怖手段,疯狂迫害、摧残抗日报刊和报人。而抗日爱国报人则针锋相对,不屈不挠地坚持抗日宣 传,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1939 年,敌伪特务机关“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务工作总指挥部”成立,日伪方面的恐怖 活动更加猖獗,袭击、凶杀事件层出不穷,恐吓、绑架几乎无日不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大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