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类职业资格】湖北省申论-44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1305379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湖北省申论-44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湖北省申论-44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湖北省申论-44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湖北省申论-44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湖北省申论-44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北省申论-44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申论要求(总题数:3,分数:100.00)1.背景材料 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 这是政府部门从“养人”向”“管事”的积极转型。 政府要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一个核心因素在于只有通过购买这种形式,公共服务才能够核算,而只有核算才能了解公共服务的真实成本或者市场价格。政府增加编制或者机构固然也可以提供相应的服务,但是这些服务的成本就是这些新增机构人员的工资与福利,

2、而提供公共服务的绩效也很难精确的考核。更重要的是,机构或者编制一旦设立就很难砍削掉,而且工资与福利开支也呈刚性增长,通过这种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就非常昂贵。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其实是政府、市场与社会三方良性互动的缩影。强政府、大市场与大社会是一个国家繁荣与强大的根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这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大变革,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需求,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背景材料写道:“这是政府部门从养人向管事

3、的积极转型。”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背景材料,但不拘泥于背景材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 10001200 字。 (分数:30.00)_2.背景材料 有效把握“放”“管”两阀,就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弯道超车。“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中国新一届政府自成立后在简政放权上疾步快跑,“放”“管”齐头并进,目前已先后取消和下放了 165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同时又在食品安全、环境等民生问题上施以“重典”。一手“放”一手“管”,中国在转变政府职能、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路上稳步前进。 简政放权的实质是将

4、政府机构一个主体的决策权、行动权,交给千百万干部和人民群众,由千百万干部和人民群众自行做出决策和自主行动,让市场活力随之大增。当然,放与管之间要把握好个度。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关于放与管,李克强总理讲得很清楚,该管的管,该放的放,并不是所有的资格资质都要废除。对于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领域,比如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教育等的资格资质还是相当需要管住的,在能够由市场本身可以发挥功能的行业,资格一定要放,这样放开对于我国的发展无疑是增添了新的动力。 然而简政放权落到实处,却有些变了味儿。“放权清单很好看,实际效果不明显”“从部门到二政府,企业仍然很辛苦”“权力下放有截留,依

5、法行政不可求”这是最近网络上非常流行的说法,不可否认会有些偏激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现实情况。简政放权在某些地方仅存在于政府工作的案头,其实效性让人怀疑。 不受制约的权力很容易被滥用。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必须坚持职权法定原则,以严格的法治为保障,才能从制度上解决职能越位、错位问题,使简政放权落到实处。 老子中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如今的行政改革就是治国理政中的一只“小鲜”,烹出好美味,还需要把握火候、慢功巧匠。 背景材料中提到“老子中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请根据背景材料的主旨,以“治大国若烹小鲜”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观点鲜明,有思想高度; 2内

6、容充实,结构完整; 3注重联系自身体会,不必拘泥于背景材料; 410001200 字。 (分数:35.00)_3.背景材料 “法治”一词虽得民心,但其含义却未必清晰可见。英美有英美法系的模式,欧洲大陆有大陆法系的传统,中国有中国的法治发展历史。然而,无论法治含义有多少歧变,核心的内容却是确定的:“法律至高无上,是统治社会的规则。任何人、任何权力都要服从法律,而不能有超然于法律之上的特例与特权。”这样一种理念不仅要体现于繁多的法条之中,更要化为司法实践,落实于社会生活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的一大变革就在于,我们逐渐摆脱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教条,开始探索、理解“法治”的真正内涵,并以实际行动加以

7、验证。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就形同虚设”,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的这句名言切中要害地讲出了法治信仰的至关重要。处在法治建设第一线、身为法治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的法院和法官,要像住持传道、牧师传教一样,去宣传培育法治信仰。不仅要做到自己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而且要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全社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要通过倡导法律的精神、原则和规定,让人们明白法律的尺度是什么,法律的底线在哪里;又要通过执法司法活动的强力、对违法犯罪的惩罚,让社会明白,在所有的行为规则中,法律的要求是最低的,相应地,如果越过了法律的底线,触碰了法律的红线,付出的代价也一定是最沉重的。 “实际上,法治不是治老百姓,法

8、治是治公权力。也就是说,约束公权力、保障公民私权利,这才叫法治状态。”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在两会采访中说了这席话。当下,不少领导干部曲解“依法行政”的含义,不谈依法治权力而只谈依法治民,不谈依法治高层而只谈依法治基层。“依法行政”的口号近年来逐步被叫响以后,一些干部又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将依法行政解释为加强行政权,把依法行政之“法”塞进了本机关、本部门不具备法律效力的“红头文件”“土章程”,甚至使之凌驾于宪法、法律、法规之上,强令执行,还美其名日“严格执法”“依法行政”。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就形同虚设”是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的名言。请根据对这句话的思考,结合背景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

9、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富于思想性;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背景材料; 3内容饱满,语言简练有力; 410001200 字。 (分数:35.00)_湖北省申论-44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申论要求(总题数:3,分数:100.00)1.背景材料 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 这是政府部门从“养人”向”“管事”的积极转型。 政府要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一个核心因素在于只有通过购买这种形式,公共服务才

10、能够核算,而只有核算才能了解公共服务的真实成本或者市场价格。政府增加编制或者机构固然也可以提供相应的服务,但是这些服务的成本就是这些新增机构人员的工资与福利,而提供公共服务的绩效也很难精确的考核。更重要的是,机构或者编制一旦设立就很难砍削掉,而且工资与福利开支也呈刚性增长,通过这种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就非常昂贵。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其实是政府、市场与社会三方良性互动的缩影。强政府、大市场与大社会是一个国家繁荣与强大的根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这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

11、均等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大变革,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需求,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背景材料写道:“这是政府部门从养人向管事的积极转型。”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背景材料,但不拘泥于背景材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 10001200 字。 (分数:30.00)_正确答案:()解析:范文 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 推动“养人”向“管事”转型在现代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而向社会购买服务则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新型方式。诚如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所要求

12、的,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必将改变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并存的局面,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也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信号。 公共服务,是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内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最终目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服务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而政府机关的“全权负责”不但没有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反而引发教育资源不平等、城乡医疗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更令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的执政承诺产生质疑。因此,政府要转变观念,由“养人”向“管事”转型,向社会购买最优质的公共服务。

13、 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需明确政府责任。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并不是政府责任的转移,而是把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公共服务让渡给社会。目前,仍然有部分地方政府大包大揽公共服务,不但造成政府机构人员冗杂,也降低了公共服务的效率,限制了公共服务惠民的真正意义。因此,政府迫切需要转变角色定位,明确和细化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责,加强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制定和监督提供服务的标准和质量,协调发挥好社会组织的作用,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让渡空间、拓宽舞台。 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需健全购买服务的制度体系。为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武汉市就制定了加快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意见

14、,为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提供制度保障。但要推动“养人”向“管事”转型,还要进一步健全公开透明规范的服务购买流程,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整体规划,确定需要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项目、标准和数量,以及购买方式,制定相应的服务购买预算,鼓励市场竞争,向社会公开招标,严格考核竞标机构的专业资质和综合服务能力,择优选择中标机构签订合同。 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还需扶持社会组织。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社会组织不可或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社会非营利组织蓬勃发展,正成为社会的“第三部门”。反观我国近年来社会组织发展情况,数量逐年增加,但其发展却“良莠不齐”。如何才能激发社会组织活

15、力,让其取得良性发展,值得沉思。政府要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方式扶持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并加快完善和健全管理体制机制使其规范运行。此外,要充分重视人才培养,增设相关课程,开展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可积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更好地惠及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解析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政府要转变观念,由“养人”向“管事”转型,向社会购买最优质的公共服务。 分论点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需明确政府责任;向社会

16、组织购买公共服务,需健全购买服务的制度体系;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还需扶持社会组织。 2结构 解决问题型。文章开篇就阐述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是一种新型方式。借李克强总理的讲话,表明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将会是未来的一种趋势。文章过渡段指出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并交代了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全权负责”的种种弊端,引出总论点:政府要转变观念,由“养人”向“管事”转型,向社会购买最优质的公共服务。然后,通过三个分论点:在购买服务的过程中需明确政府责任、健全制度体系、扶持社会组织来具体阐述如何才能更好地购买公共服务。最后,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内容作结,既具备理论高度,同时,又表明政府积极转型的态度。

17、 二、知识储备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来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即“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是一种新型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加快建设和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 在理解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时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体是政府,不论是一级政府,还是政府相关部门;第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客体是社会组织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

18、,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同样也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客体;第三,公共服务不同于私人服务。一般来说,政府购买的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自身消费的服务,二是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前者属于政府内部的服务,服务对象是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自身,后者属于公共服务,服务对象是除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机构和公众。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采购的一部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条规定,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可

19、见采购对象包括货物、工程和服务,其中“服务”的行为应该包括公共服务,这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法可依。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民营化的重要方面。著名学者萨瓦斯认为,民营化可界定为更多依靠民间机构,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欧文E休斯强调民营化是指从整体上减少政府的介入,减少生产、供给、补贴、管制,或这四种工具的任意组合。 三、精彩语句 1这必将改变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并存的局面,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也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信号。 2政府要转变观念,由“养人”向“管事”转型,向社会购买最优质的公共服务。2.背景材料 有效把握“放”“管”两阀,就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弯道超车。“把

20、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中国新一届政府自成立后在简政放权上疾步快跑,“放”“管”齐头并进,目前已先后取消和下放了 165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同时又在食品安全、环境等民生问题上施以“重典”。一手“放”一手“管”,中国在转变政府职能、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路上稳步前进。 简政放权的实质是将政府机构一个主体的决策权、行动权,交给千百万干部和人民群众,由千百万干部和人民群众自行做出决策和自主行动,让市场活力随之大增。当然,放与管之间要把握好个度。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关于放与管,李克强总理讲得很清楚,该管的管,该放的放,并不是所有的资格资质都要废除。对于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1、的领域,比如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教育等的资格资质还是相当需要管住的,在能够由市场本身可以发挥功能的行业,资格一定要放,这样放开对于我国的发展无疑是增添了新的动力。 然而简政放权落到实处,却有些变了味儿。“放权清单很好看,实际效果不明显”“从部门到二政府,企业仍然很辛苦”“权力下放有截留,依法行政不可求”这是最近网络上非常流行的说法,不可否认会有些偏激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现实情况。简政放权在某些地方仅存在于政府工作的案头,其实效性让人怀疑。 不受制约的权力很容易被滥用。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必须坚持职权法定原则,以严格的法治为保障,才能从制度上解决职能越位、错位问题,使简政放权落

22、到实处。 老子中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如今的行政改革就是治国理政中的一只“小鲜”,烹出好美味,还需要把握火候、慢功巧匠。 背景材料中提到“老子中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请根据背景材料的主旨,以“治大国若烹小鲜”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观点鲜明,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3注重联系自身体会,不必拘泥于背景材料; 410001200 字。 (分数:35.00)_正确答案:()解析:范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简政放权进行时古往今来,改革从来都是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更有甚者还需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道路之难,难在对权力的依恋。在简政放权的道路上,处于体制内部、享受权力

23、寻租“红利”的阶层,是攻坚期改革难以继续的强大阻力。道路之难,难在利益的窠臼。利益集团的形成标志着用权力换取钱物的方式得到固化。道路之难,难在对关系的纠葛。“拉投资、批土地、上项目”通行的地方主导的增长方式背后隐藏的则是层层审批下的职权滥用和官商勾结。 改革虽难,却是中国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政府职能的转变关系国民的利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繁荣。习总书记曾说:“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句话再次向世界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声音。老子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简政放权就是治国之略中精心烹饪佳肴的重要举措。 简政放权让市场活力大增。无论是温州模式的成功,还是苏南模式下的“苏南速度”

24、,抑或是美国模式对全球的深远影响,放松管制,激活市场是关键之策。简政放权减少了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调动了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使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伴随着过剩产能被逐渐淘汰,简政放权使市场被进一步激活。 简政放权让权力变现空间缩小。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权力的集中就容易形成利益的扩大,逐利而忽视民意的情况就容易出现。同时,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在改革中要失去利益者,常常成为阻碍改革的力量。简政放权打破了过去政社不分的现象,推行政社分开,要求取消部分前置审批程序等。其实质都是对权力的限制,

25、是对权力变现空间的压缩。 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向前。这就需要政府在简政放权中坚持民意为先、舍利为公的理念,拿出朝自己开刀的勇气与智慧,敢于壮士断腕,啃“硬骨头”;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坚持职权法定原则,从制度上解决职能越位、错位问题,使简政放权落到实处;需要改革行政考核制度,将行政示范创建活动开展情况纳入考核内容。 简政放权进行时,意味着行政体制改革大业如大江奔流不舍昼夜,往难处进发的足迹时时可见,向纵深推进的涛声处处可闻。对于简政放权这项系统工程,需要正视“权力的阵痛”、利益固化的藩篱。相信只要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秉持公心,就一定能写下行政体制改

26、革的时代新篇。 解析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简政放权就是治国之略中精心烹饪佳肴的重要举措。 分论点简政放权让市场活力大增;简政放权让权力变现空间缩小。 2结构 分析问题型。文章开篇谈到改革古往今来都是十分困难的,简政放权也是改革的一项,所以注定困难重重,而困难的症结则在“利益”二字。第二段紧接着就说到了改革的好处,并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表明我国坚持改革的决心。同时,结合题干老子的话来引出文章的总论点,指出简政放权在治国之略中的重要地位。文章通过两个分论点,分析了简政放权对市场的激励作用和对权力的制约作用。然后,提出如何进行简政放权。最后,升华主题,重申简政放权的意义。整篇文章运用理论和

27、名人名言做支撑,增加了说服力,同时在布局方面分析与对策主次分明,逻辑脉络十分清晰。 二、知识储备 李克强:简政放权不是简单“放权”了事2014 年 6 月 4 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一个突出主题是“放权”。会议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创业就业,取消下放新一批共 52 项行政审批事项,将 36 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并先期取消一批准入类专业技术职业资格。 会议认为,简政放权是深化政府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之举。在去年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年内再取消和下放 200 项以上行政审批事项的部署,针对社会关切,继续下好改革先手棋,进一步推出新的有力举

28、措,对于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创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让政府更好归位、市场更大发力、群众更多受益,具有重要意义。 简政放权实施以来,中央政府先后取消下放行政审批 400 余项,成效显著。政府的职能更加明确,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激发,群众受益明显。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一方面是继续落实“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的承诺;另一方面是保持政府职能转变的进度,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确保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 此次“放权”,主要确定了三个方面: 一是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 52 项行政审批事项。这其中,有 34 项是关乎投资创业的。当前,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在稳定增长、

29、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在财税政策等方面不断予以支持。此次“享受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核准”以及“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条件的服务型、商贸企业和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减免税审批”等审批事项的调整,有利于减少中间不必要环节,让优惠政策落地,释放市场活力。 二是减少部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会议确定,今后,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各地区、各部门自行设置的各类职业资格,不再实施许可和认定。逐步建立由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开展水平评价的职业资格制度。当前,一些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也缺

30、乏法律法规的依据,积极进行调整很有必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专业化、社会化的职业水平评价。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者专业素质,真正实现术业有专攻;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社会的创新能力。 三是将 36 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这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头戏”。正如李克强强调的,“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要义,是要切实做好放管结合”“放,是放活,而不是放任;管要管好,而不是管死”。简政放权是为了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作用,归根结底是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由事前审批变为事中事后监管,不是给政府工作“减压”,而是相关工作要做得更细致,监管要更到位。这种工

31、作方式的转变,对政府职能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观念要变,更要增长能力,要主动研究市场规律,具备前瞻眼光,对市场发展有利的要积极鼓励,对市场发展不利的要及时调整。 虽然 2014 年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全国新增企业数量却出现“井喷式”增长。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效,更激励着我们要将简政放权继续进行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做好“放管”结合,首要的是坚持依法行政,“法律没有规定的,既不能越位,越俎代庖;也不能越权,行使法律没有规定的权力。”其次是建立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正因为“目前市场确实存在不完善、不透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才更凸显出持久不懈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简政放权是

32、政府对自身的更高要求,更体现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三、精彩语句 1简政放权就是治国之略中精心烹饪佳肴的重要举措。 2简政放权进行时,意味着行政体制改革大业如大江奔流不舍昼夜,往难处进发的足迹时时可见,向纵深推进的涛声处处可闻。3.背景材料 “法治”一词虽得民心,但其含义却未必清晰可见。英美有英美法系的模式,欧洲大陆有大陆法系的传统,中国有中国的法治发展历史。然而,无论法治含义有多少歧变,核心的内容却是确定的:“法律至高无上,是统治社会的规则。任何人、任何权力都要服从法律,而不能有超然于法律之上的特例与特权。”这样一种理念不仅要体现于繁多的法条之中,更要化为司法实践,落实于社会生活之中。改革开放以

33、来,法治建设的一大变革就在于,我们逐渐摆脱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教条,开始探索、理解“法治”的真正内涵,并以实际行动加以验证。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就形同虚设”,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的这句名言切中要害地讲出了法治信仰的至关重要。处在法治建设第一线、身为法治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的法院和法官,要像住持传道、牧师传教一样,去宣传培育法治信仰。不仅要做到自己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而且要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全社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要通过倡导法律的精神、原则和规定,让人们明白法律的尺度是什么,法律的底线在哪里;又要通过执法司法活动的强力、对违法犯罪的惩罚,让社会明白,在所有的行为规则中,法律的要求是最

34、低的,相应地,如果越过了法律的底线,触碰了法律的红线,付出的代价也一定是最沉重的。 “实际上,法治不是治老百姓,法治是治公权力。也就是说,约束公权力、保障公民私权利,这才叫法治状态。”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在两会采访中说了这席话。当下,不少领导干部曲解“依法行政”的含义,不谈依法治权力而只谈依法治民,不谈依法治高层而只谈依法治基层。“依法行政”的口号近年来逐步被叫响以后,一些干部又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将依法行政解释为加强行政权,把依法行政之“法”塞进了本机关、本部门不具备法律效力的“红头文件”“土章程”,甚至使之凌驾于宪法、法律、法规之上,强令执行,还美其名日“严格执法”“依法行政”。 “法

35、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就形同虚设”是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的名言。请根据对这句话的思考,结合背景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富于思想性;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背景材料; 3内容饱满,语言简练有力; 410001200 字。 (分数:35.00)_正确答案:()解析:范文 法治中国须呼唤信仰的力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法治建设成绩斐然,经济的突飞猛进,离不开法治建设的保驾护航。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发展关口,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审视自身,社会关系化、法律工具化、司法行政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干扰了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我们不仅要知法、用法,更要从内心深处去信仰法律。 康德曾

36、言“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而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真正意义的法所代表的,不是铁铐、监狱等冰冷的司法手段,而是一种克服个体局限的规则的力量,法的形式理性、明晰,法的执行威严、有力,它所带给人们的,是自律、安全和自由,是恩威并济的父性之爱。法治衰微带来的是秩序的紊乱,法治扭曲带来的是社会正义的丧失。 法治社会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每一个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贤君名臣的“善政”梦想寄托着人们美好生活的梦想。但纵观历史,这样的时代屈指可数。工业化、信息化浪潮急速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变迁,更将人推向欲望和理性纠结的边缘,而社会阶层分化、教育、住房、环境,无一不在打乱已不平静的内心。当发现美

37、好的社会蓝图被无端侵害,我们就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式与社会博弈,保护自身的权益,就需要“善治”之道。遍地丛生的“关系”“潜规则”也许可以为某些人攫取利益,但损害的却是社会整体。积极推动社会管理中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积极建设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以参与为特征建立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能公平有效地维护每个人权益的,只能是法治。 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内心的参与。“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就形同虚设”,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的这句话讲出了法治信仰的至关重要。何为信仰?是源于内心的崇敬,是作为奋斗目标和方向的力量。当前中国,法治工具化、司法行政化较为严重,当法律成为维稳的工具,成为为“大局

38、”服务的棋子,司法则成为行政体系的一颗“螺丝钉”,法律则毫无尊严可言。其后果是信“访”不信法,冤假错案难以避免,严重危害人民的权益。其实,让法律拥有给予公民正义的力量,享有尊严,享有被崇敬、被信仰的地位,也是中国的大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独立司法,其核心用意就在建设法治中国,为法治点燃信仰的火炬。 法律,作为人类驯服统治者的有力武器,作为人类为数不多的掌控自己命运的力量,作为人类个体自由和权利的有效保障,完全有资格站在信仰的圣殿。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法治文明将以点晴之笔,为中华巨龙的伟大复兴注入持久而伟大的生命力。 解析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我们不仅要知法、用法,更要从内心深处去

39、信仰法律。 分论点法治社会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每一个人;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内心的参与。 2结构 评论型。文章开篇陈述事实,对我国法治建设做了总体的介绍,阐述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接下来通过引用康德的名言,指出法律的真正含义,以此树立靶子法治衰微带来的是秩序的紊乱,法治扭曲带来的是社会正义的丧失。第三段围绕靶子展开分析,说明了在当前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每一个人,然后就如何建设法治社会提出措施内心的参与。整体语言的运用非常自然、流畅。结尾,升华主题,重申信仰法律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意义。 二、知识储备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新中国成

40、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在中国这样一个 13 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 法治中国建设推进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会成倍放大。政法机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执法

41、司法力量,行使的是国家权力,服务的是人民群众,在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进程中发挥着特殊重要作用。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动摇,紧紧围绕建设法治中国的总目标,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重点,切实将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带头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要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作为基本要求,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要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灵魂,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诉讼法律制度,规范执法司法行为,进一步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要把促进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作为重要目标,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 三、精彩语句 1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而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 2“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贤君名臣的“善政”梦想寄托着人们美好生活的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