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类职业资格】申论分类模拟题51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1307215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申论分类模拟题51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申论分类模拟题51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申论分类模拟题51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申论分类模拟题51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申论分类模拟题51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申论分类模拟题 51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1.【背景材料】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地球的一大危机。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美好家园,再造秀美山川,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 20 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工业与民用建筑、矿山建设、公路建设得到迅猛发展,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基础建设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但它同时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在土木工程建设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并处理好同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土木工

2、程,而土木工程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请你以“土木工程之于环境”为主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参考背景材料,但不拘泥于背景材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 10001200 字。 (分数:34.00)_2.【背景材料】 良好生态环境既是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人民生活富裕的重要衡量指标。“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深刻体现了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价

3、值理念,也深刻揭示了百姓富、生态美两者间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当下,人民群众对干净水、清新空气、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福祉问题。良好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要素。要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2016 年 3 月 10 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用“眼睛”和“生命”为喻,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指出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改善生态环境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机统一

4、起来。有人曾说过:“开宝马车,喝污染水,显然不是我们期待的工业化、现代化。”请根据背景材料,围绕“环境民生”这一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观点鲜明,结构完整;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背景材料; 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 4字数 10001200 字。 (分数:33.00)_3.【背景材料】 2016 年 8 月 20 日,第四届长江经济论坛在恩施州来凤县举办。论坛建议,跨省(市)合作,推动酉水流域共治共享,由目前的来凤、龙山两个县扩展到酉水流域 10 县市,打造一个可借鉴、可复制的全国性生态经济示范区。 论坛上,100 余名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和酉水流域 10 县市负责人

5、形成共识:确保酉水流域 400 多万人2020 年同步实现小康,必须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立法保护酉水河,共同推动流域内跨区域合作;加强酉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规范流域开发利用,防治河流污染;共同推进流域绿色发展,补齐绿色发展短板,做实绿色发展文章,探索形成绿色发展模式,推动空间绿色化、产业绿色化、生活绿色化、制度绿色化;推动流域跨省市区域各个层面的战略合作,制定酉水流域长期发展规划,协同推动流域互联互通交通体系建设。 请结合对背景材料的理解与思考,以“生态经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鲜明,内容充实; 2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字数 8001000 字。 (分数:33.00)_申论分类模

6、拟题 51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1.【背景材料】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地球的一大危机。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美好家园,再造秀美山川,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 20 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工业与民用建筑、矿山建设、公路建设得到迅猛发展,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基础建设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但它同时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在土木工程建设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并处理好同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土木工程,而土木工

7、程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请你以“土木工程之于环境”为主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参考背景材料,但不拘泥于背景材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 10001200 字。 (分数:34.00)_正确答案:()解析:范文 “土”与“木”和谐共生土木工程历史悠久,古有考工记营造法式,近代更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土木工程,人类文明的历史也由其承载。土木工程有土有木,假设我们将“土”理解为工程建设,而“木”理解为环境,那么如何能让“土”与“木”和谐共生,则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完成的新课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对土木工

8、程的需求逐渐从古罗马时期的角斗场、隋朝的京杭大运河等,变为今天的鸟巢体育场、南水北调工程等。我们要建造更大规模、更高难度的土木工程来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同时,我们的这些需求也在向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地发起挑战。所以,要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就需要“土”对“木”有更多呵护。 “土”的修建如果违背“木”的自然规律将会遭受灭顶之灾。土木工程离不开环境,同时它对于环境来讲就犹如双刃剑,利用得好,将会实现共赢;利用不好,则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埃及的阿斯旺水坝在修建之时忽视了其对生态和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没有顺应自然规律,没有充分考虑到泥沙淤积的问题,最终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日本的福岛核电

9、站将冷水直接排入海中污染海水,而且其地理位置最终导致其遭受了灭顶之灾,其对日本环境的影响是久远而巨大的。越是这种巨大的工程,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造成的影响就越是巨大,其反过来也会影响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合理修建“土”对“木”会有无可比拟的附带效果。土木工程修建的初衷虽然是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民生的需求,但是其可能会附带着文化和环境效益。宏伟的建筑久传于世,最终成为历史的印迹、文明的标志。设计精良、技术先进的工程对环境的保护也会是无与伦比的。核电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它属于先进的低碳、密集性清洁能源,能代替燃煤发电,而燃煤是雾霾频发的祸源,使用核电对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潜在贡献非常明显,能有

10、效减少我国的环境污染。此外,合福高铁的修建也是“土”与“木”和谐共生的典范。合福铁路的修建虽然无法直接使环境受益,但是它却尽可能地减少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做到了在满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人们对土木工程的建设很早,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却相对迟滞,但是只要我们觉醒,认识到只有与环境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还不算晚。相信只要在努力探索、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不断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就一定能运用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实现“土”与“木”的和谐共生,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2.【背景材料】 良好生态环境既是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人民生活

11、富裕的重要衡量指标。“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深刻体现了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也深刻揭示了百姓富、生态美两者间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当下,人民群众对干净水、清新空气、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福祉问题。良好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要素。要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

12、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2016 年 3 月 10 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用“眼睛”和“生命”为喻,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指出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改善生态环境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机统一起来。有人曾说过:“开宝马车,喝污染水,显然不是我们期待的工业化、现代化。”请根据背景材料,围绕“环境民生”这一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观点鲜明,结构完整;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背景材料; 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 4字数 10001200 字。 (分数:33.00)_正确答案:()解析:范文

13、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开宝马车,喝污染水,显然不是我们期待的工业化、现代化。”这句话传递了中央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最新理念: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我们唯有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改善民生的角度重视环境保护,以保持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方能赋予民众基本的发展能力。 强调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在于环境保护是惠及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民生”一词始见左传,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孙中山先生则将之上升为“主义”,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环境作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社

14、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对人的影响在总体上来说具有同一性和无差别性。地不分东西南北,人无论老幼贫富,环境是人民群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线,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状态。环境保护得好,全体公民受益;环境遭到破坏,整个社会遭殃。然而立足于社会全面发展和文明不断进步的高度,仅仅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状态还远远不够,更要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充分尊重民众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知情权、监督权与参与权,使民众独立性与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 强调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是对当前环境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深刻认识。在高消耗、重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虽然一些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严重

15、的环境污染却使人们为健康和未来忧心忡忡。“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公众对环保的关注越来越集中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认为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生活质量的改善和人的全面发展。此外,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和由此引发的群体性纠纷,也影响了社会稳定,破坏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可见,失去了环境保障,就丧失了生活和发展的稳定,而没有了稳定的生活和发展,幸福就沦为海市蜃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满怀许多新期盼。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解决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通过积极主动的工作,推动环保问题的解决。环境就

16、是财富。保护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环境就是改善民生。对于这一问题,党和政府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在执政理念上,必须处理好治理污染与保障民生的关系;在发展思路上,必须处理好财富增长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在服务社会上,必须处理好维护权益与发展民生的关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质量需求。如此,才能奠定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才能为人民提供发展的能力。3.【背景材料】 2016 年 8 月 20 日,第四届长江经济论坛在恩施州来凤县举办。论坛建议,跨省(市)合作,推动酉水流域共治共享,由目前的来凤、龙山两个县扩展到酉水流域 10 县市,打造一个可借鉴、可复制的全国性生态经济示范区。 论坛上,100 余名专

17、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和酉水流域 10 县市负责人形成共识:确保酉水流域 400 多万人2020 年同步实现小康,必须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立法保护酉水河,共同推动流域内跨区域合作;加强酉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规范流域开发利用,防治河流污染;共同推进流域绿色发展,补齐绿色发展短板,做实绿色发展文章,探索形成绿色发展模式,推动空间绿色化、产业绿色化、生活绿色化、制度绿色化;推动流域跨省市区域各个层面的战略合作,制定酉水流域长期发展规划,协同推动流域互联互通交通体系建设。 请结合对背景材料的理解与思考,以“生态经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鲜明,内容充实; 2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字数 8001

18、000 字。 (分数:33.00)_正确答案:()解析:范文 三管齐下 发展生态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但是对环境的破坏也让人触目惊心。在经济不能止步、环境亟须治理的今天,生态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必须探索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加大宣传,转变观念,为生态经济提供有力保障。要建立健全生态环保教育宣传机制。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广泛宣传生态环保知识,营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切实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把握好生态经济的核心内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破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坚持经济效益、

19、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辩证观,坚持构建政府、企业单位和广大公众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 突出抓好生态产业,为生态经济提供强力支撑。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壮大环保特色工业。在新建、引进工业企业时要注重环保,要有规划地发展企业,杜绝占而不用、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事发生。要大力发展产业循环经济,遵守“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在招商引资上,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建立完善激励与监督机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保证企业生产的清洁化和对环境污染的减量化、无害化,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

20、级,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全力建设生态城镇,为生态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城乡建设不仅直接拉动生活消费和相关产业的生产消费,而且以其巨大的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要通过生态城镇建设有效地吸引生产要素的聚集,增强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但也不能盲目地扩大城镇建设规模,要根据镇域人口、经济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把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把城镇建设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城市,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只有认清生态经济的本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才能真正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美丽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