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调生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49 及答案解析(总分:6.00,做题时间:90 分钟)给定资料: 1据报道,一家名为“北京龙门尚学”的培训机构公开招生,称凡参加其委托班的学生,均有机会提前获得与北京四中国际部的直接签约机会,连中考成绩都可以免除。消息一出,舆论哗然:这样在招考、选拔、录取等环节上“占坑”,挑战社会常识的嚣啸之词,置教育公平于何地?但令人不解的是,虽然学校及时出面否认,但家长们依然追捧不断。 在“依法治校”观念日渐普及的今天,国家明令严禁有碍教育公平的不法行径,对招考、选拔、录取等环节中有损学生核心利益的做法更是三令五申。2016年 9 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
2、的指导意见,明确并细化了在招考各环节中的操作原则,切实要求各地将“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但是,培训机构不管这些,“占坑班”实际是培训机构利用广大家长向往优质教育资源,担心孩子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培训渠道与正规路径的“PK”中错失机会的心理。现代行为心理学早已指出,绝大多数人都自诩“理性”,但事实上,愚昧与谬误常常以“理性”的姿态横行于世。在貌似唾手可及的利益面前,很多人情愿放弃常识、枉顾法律,做出情绪化的选择。 人们对“占坑班”趋之若鹜的原因,还有两点:一是培训地点正在北京四中隔壁,二是培训机构的场地租用方,前身为货真价实的北京四中培训中心。此外,培训方对名校的熟悉程度等,也具有极大的蛊惑力。
3、正是有了各种营销伎俩所组成的“证据链”,越来越多的家长才甘愿“宁信其有”,大掏腰包。不难想象,坐地起价的培训机构,势必将教育市场引向混乱、膨胀、暴利的危险境地,公立学校的公信度、教育法规的制约力,都将在一场对现实公平的过度消费和肆意践踏中遭遇危机。 当然,处于事件旋涡中心的北京四中及时发声,从校长到招办、官方微信等,分别予以澄清,但一些家长似乎更相信培训机构。这就要求学校表态之外,还需要做后续的跟进,在社会舆论慢慢抬头之时,即应当及早发布通告,以正视听;在做重大决策时,或是敏感时段,须与社会、家长、老师做好沟通、解释工作。比如,向社会公布学校近几年已实行的招生方案,用 100的政策透明度,站稳
4、事实,谣言便不攻自破;或是利用权威媒体、“校园开放日”等途径,向社会澄清与前培训中心业务脱离关系,避免公众不必要的猜想。 “占坑班”到底坑了谁?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家长,更可能是学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学校,尤其是名校,集中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更易成为是非之所,只有依法治校,凡事“走一步看三步”,堵住种种利益窥伺者的不良侵入,才能维持正常的教育秩序。 22016 年 4 月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 2016 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 2016 年升学压力较小的省(市)进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区)的生源计划。本次要求调剂共 16 万生源计划,
5、其中 A 省调出最多,达 4 万;B 省其次,达 3.8 万。这一通知引发了 A 省、B 省考生家长的抗议。 5 月 10 日,大量考生家长聚集在 A 省教育厅门前反对减招。该厅发出公告回应称,今年 A 省省属高校编制 4 万名计划支持中西部10 个省(区),并不含 A 省部委属高校。省教育厅正在积极协商部委属高校,在完成国家规定任务的同时,向 A 省多投放招生计划。 5 月 11 日上午 8 点 20 分左右,大批家长聚集于 B 省教育厅门前。8 点 30 分左右,家长手持条幅与宣传标语堵住教育厅大门,上书“十二年苦读,学子期待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反对减招”等字样,部分学生家长情绪激动,场
6、面一度接近失控。为避免事态进一步发展,相关部门紧急派出应急人员进行现场秩序维护。当日,B 省教育厅也发布关于 2016 年 B 省高等学校跨省招生计划的说明。该文件透露,B 省将调出 3.8 万个招生计划安排到中西部省份,但不会影响本省学生的高招录取,且还会协调高校在 B 省扩招;其中关于 38000 人的调出计划为指导性计划,既可安排本科,也可安排专科。一场风波渐渐缓和下来,可这并没有消除人们对高考录取制度的质疑,大家争论的焦点表面上是计划招生体制的问题,实质上是教育公平问题,是对优质高等教育稀缺资源的分配问题。 3针对日前社会关注的 A、B 两省 2016 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安排问题,记者
7、采访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记者:每年的高校招生计划是怎么安排的? 教育部:每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总量,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由国家发改委会同教育部研究提出初步建议,经全国人大审议确定的。之后,教育部主要根据各省高考报名人数、高校办学条件等因素,综合测算提出各省的招生计划安排建议,与国家发改委研究后确定。 记者:为什么要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 教育部:由于历史形成的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平衡,部分省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各省高考录取率存在差距。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做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决策部署。2008 年,教育部
8、会同国家发改委启动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每年专门安排增量计划,由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录取率较高省份的高校承担,面向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录取率较低的中西部省份和人口大省招生。通过多年努力,省际高考录取率差距明显缩小,2015 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 2010 年的 15.3个百分点缩小到 5 个百分点以内。 记者:协作计划的实施是否会对支援省份的高考录取率造成影响? 教育部:安排协作计划,以不降低各支援省份的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为基本前提。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各支援省份近年来的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逐年提高。如 20132015年,B 省的高考录
9、取率从 85.8提高到 88.8,A 省的高考录取率从 80.4提高到 87。据测箅,预计两省 2016 年的高考录取率和本科录取率都将比 2015 年有所提高。关于两省 2016 年的计划安排问题,两省教育厅已与教育部进行了沟通,并向社会做了说明。 记者:对于做好 2016 年的招生计划安排,教育部还有哪些考虑? 教育部: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各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精心编制招生计划,确保各省2016 年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稳中有升。请广大考生和家长放心,全心投入备考,争取好的成绩。 42016 年 2 月 15 日,人民网两会调查上线,就公众关注的 18 个热点问题展开网上调查。这已经是人民
10、网连续第 15 年推出两会调查。截至 2 月底,“教育公平”暂居关注度排行榜第 5 位。 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类教育不公问题当中,城乡差别(39.93)导致的教育不公依然是网友心中教育不公的突出表现。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和城镇学生的生均经费存在差别,农村学生总体低于城镇学生。2015 年 11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首次提出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部署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有 35.94的网友认为,目前高考存在最严重的问题是“地区间招生人数差异及录取分数差异导致的不公”。25.22的网友选择了“自主招生领域腐
11、败频发”。此外,选择“高考加分造假”和“高考移民现象愈演愈烈”的网友分别占19.84和 15.78。 在 2015 年人民网的两会调查中,该项调查结果显示,网友心中高考最严重的问题同样是“地区间招生人数差异及录取分数差异导致的不公”(30.53)。此外,去年有 26.99的网民选择“自主招生领域腐败频发”,23.89的网民选择“高考加分造假”,14.81的网民选择“高考移民现象愈演愈烈”。对比两年投票结果,网友对相关问题严重程度的排序一致。网友“小红”在留言中表示:“相比京津地区,河北省高考录取分数线特别高,现在京津冀一体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网友“与你同行”认为,不能让好的教育资源只集中在
12、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网友“夏天”说:“希望均衡教育资源不再是句口号、空话,真正实现就近入学、人好学!” 在“你认为以下哪个阶段教育不公最突出”的凋查中,选择“中学阶段”的网友数量最多,占 31.54。其他选项中,选择“小学”和“幼儿园”的网友数量相当,分别占 24.99和 24.06,此外,19.39的网友选择了“大学”。网友“小松”留言称:在自主招生中,一些高校在招生标准设定、自主选拔环节,特别是面试环节,不尽合理,制度规范不严密,存在某些漏洞。要将招生工作置于监督之下,形成包括行政权力、公众、相关当事人等在内的监督网络。网友“无奈”留言表示:“本地区中学太少,重点中学分数高,且招生量少,
13、导致孩子上学难!”网友“喵喵”指出:“家长择校焦虑的背后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超级中学正在垄断一流大学入学资源的事实。政府要推进地方教育均衡,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异。”网友“康康”表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大家对所谓的名校趋之若鹜。孩子上幼儿园已经十分费劲,小学和中学可怎么办呢?” 在针对公共教育资源开放程度的调查中,网友的投票结果旱现较明显的两极化特征。42.77的网友表示,自己所在地区的公共教育资源“免费对外开放”;与此相对应的是,29.24的网友表示自己所在区域“根本没有”公共教育资源可开放。此外,选择所在区域的公共教育资源“付费才能进入”“限定特殊人群”和“不给予进入”的网友分别占 1
14、4.62、7.44和 5.91。 在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之外,也有不少网友在留言中表达对教育改革的其他期待。这些呼吁涉及改进应试教育、取消教育市场化、减轻学生负担等。不少网友表示,教育始终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希望教育部门出台贴近民生的政策,使改革更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 5高考之后,各地中考大幕也渐次落下。考场之外,另一件事牵动着家长们的神经:中考加分。 不同于考场上实打实的较量,获得加分意味着孩子能在考试枪鸣响前出发,与起跑线前的其他考生拉开差距。而在 1 分之差就能掀起排名变动的中考面前,加分项目所带来的 5 分、10 分甚至 20 分的差距,显然无法令家长们毫不在意。 2016 年,上海迎
15、来 7.51 万名中考考生。其中有约 2000 人享受加分照顾或同分优待,占总考生的 2.66;在 4.7 万名南京中考考生中,加分考生占总人数比例为 2.6;济南共有64290 名中考考生,加分考生人数为 1412 名,约占 2.2;在 4.3 万名太原中考考生中,加分人数为1089 人,所占比例为 2.5;即便是在有 10 万余名考生的广州,7377 名加分考生占中考总考生人数比例也有 6.98;而在昆明,有 11229 名考生获得中考加分,占 71311 名中考总人数的 15.74。 而在上述地方的加分考生中,少数民族考生和农村户口独生子女考生是加分榜单中的大多数。据统计,在南京,120
16、0 名加分考生中,有 937 名为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占 78;而在济南,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达 1230 名,占比接近九成;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郑州,1307 名因少数民族而加分的考生占了 l528 名加分考生的85.54;在太原,1089 名加分考生中,有 253 名为少数民族考生,676 名为农村户口独生子女,两者占总人数的 85。 “既然国家已经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中考为何又要给农村独生子女加分?”这是许多家长的疑问。 “农村户口独生子女加分属于过去政策的延续,既然现在国家政策有变化,教育部门应及时进行调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某表示。在少数民族考生加分上,“对于生活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或
17、少数民族聚居地等的少数民族考生来说,这项加分有必要,但如果考生一直生活在汉族聚居地,那加分可能反而有失公平。” 由于我国普通高中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考试招生大多在省级领导下,由地市或县区具体组织实施。因此,各地加分政策大相径庭。目前,各地中考加分大致可分为两类:政策类与鼓励类。其中,政策类加分政策大多为全国性的加分项目,如烈士子女,军人子女,见义勇为子女,华侨、归侨及台胞子女等。而鼓励类加分政策则多为地方性,主要包括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特长生及赛事获奖者,或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荣誉称号获得者等。 从全面评价学牛、调整社会公平正义角度,中考加分政策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这一良好初衷的政策在
18、执行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方面,加分项目泛滥,加分政策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向里面装,甚至在一些地方的中考加分项目中,连招商引资也成为加分的理由与项目,加分的项目与受惠人群不断扩大,受惠人数与比例迅速扩大。另一方面,这些加分项目在资格认定上,多数不是教育部门负责,而是类似民委、科协、体育局、公安户籍等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也缺乏有效监督,在一一些地区与项目上,集中出现了舞弊现象。这些加分乱象,触及社会公平正义,引起社会的强烈批判与反弹。 对此,有些专家表示,无论足中考还是高考,都是选拔性的考试。为了实现公平公正,应取消一切考试加分。 62016 年高考刚结束,全国不少地方教育局
19、的资助管理中心就开始各就各位,接待学生和家长前来咨询办理助学贷款等有关事宜。 若不是2015 年 8 月申请到 1.6 万元助学贷款,村民老张的两个女儿或许就要因贫失学了。对此,老张激动地说:“感谢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我的两个女儿才能有机会上大学,不然我们家真的没有办法。” 党的十八大召开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与老张家一样直接受惠于国家资助政策的经济困难家庭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0 年至 2014 年期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普通高中、高等教育等各教育阶段学生(幼儿)达 4.1 亿人次(不包括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营养膳食补助项目),年均资助8201.26 万
20、人次,较 2009 年增长 25.8。 “我国学生资助政策的价值取向,资助组织机构建设的职能特征,充分彰显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越性。”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副理事长曲某认为,过去 5 年,我国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和资助管理体系两个具有中国特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方面进展迅速。 2010 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一 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21、6 年前,教育规划纲要就“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作出全面部署,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纳入重大教育改革发展项目,并提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 对此,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丁某认为,截至目前,教育规划纲要“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工作部署已基本完成建立了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资助制度,填补了这两个学段的资助政策“空白”,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资助政策体系不仅实现了教育阶段的全覆盖而且涵盖公办和民办学校,实现了对不同性质学校的全覆盖。 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方面,包括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的政策,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和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
22、勤工助学等为辅的政策,解决生活费问题。 曲某认为,党的十八大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不仅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和校五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而且形成了从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一各级学校的纵向管理机构,为顺利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奠定了组织机构体系的有力保障。 “学生资助政策确保了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区域性学生资助的差别和距离正在降低,受助人生均费用标准在提高,学生资助政策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曲某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生资助水平进一步提高,资助力度在进一步加大,资助政策的覆盖面在逐年扩大,资助金额、资助人数都在逐年增加。 对过去 5 年国家资助政策取得的明显成效,曲某用“两
23、增两减”进行概括从全国学生资助成效来看,经费增长和学生资助人数总量增长最为明显:全国学生资助经费总量保持持续增长,自 2010 年以来,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普通高中、高等教育等,年均总量增长率约为 12.6。从缩小学生差异性方面来看,党的十八大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学生资助的水平差异呈现减小趋势;各类学校学生资助的差异性正在缩小,主要体现在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短板”得以补充,不同学段学生资助的个性化需求也正不断受到重视,一些细节问题将有望在改革的“下半场”得到破解。 7以下是某报刊登的一篇评论员文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因此
24、,教育公平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我们对教育公平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教育公平主要是指为每个公民提供平等学习发展的机会,包括入学机会的公平、公正,享受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将来获得事业的成功。 文艺复兴时启蒙学者为了反对神权,提倡人权,曾提出人生来是平等的,这是指的人的权利的平等。人的权利是平等的,任何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的宪法上都写得很明确。但事实上人生来是不平等的。有的儿童出生并生活在发达的城市,有的儿童出生和生活在荒僻的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是不平等的。由于生活环境的差距,加上长期以来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的不公平。因此,要实现社会公平,就要
25、对长期得不到公平的弱势群体实行政策性倾斜。社会发展是如此,教育更是如此。例如,我国的少数民族,长期处于不利的环境中,特别是在文化教育方面比较落后,如果不给予大力扶植,实行倾斜政策,他们将永远跟不上主流社会发展的步伐,那又谈何社会公平?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也有同样的情况。他们长期为全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长期得不到充足的教育资源,这公平吗?今天,我们的教育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倾斜,是对过去重视不足的补偿,也可以说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一种反哺。这才是实施真正的教育公平。同时,只有提高当地教育水平,才能提高当地民众的生存能力,才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全国各地经济社会相对均衡发展以
26、后,我国才能真正进人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因此,教育公平绝不是平均主义,只有采取不同政策使弱势群体得到政策的优惠,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公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 2030 行动框架提出总目标是“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提出的 7 项目标和 3 项措施,主要是关注消除性别差异,确保残疾人、原住民和弱势群体接受平等的教育和培训。可见,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教育公平,也必须向弱势群体倾斜。20 世纪末,我曾在巴黎访问了一个“教育优先发展区”。我开始不理解什么叫“教育优先发展区”,区督学向我解释,因为这个区大多是非洲移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儿童的学习成绩
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国家把这个区域定为“教育优先发展区”,在经费、教师编制上都比普通地区宽裕。这就是向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倾斜的例子。我国也需要有这样的优先政策。 当然,实施倾斜政策重点应在增量上下功夫。要增加对西部地区、包括不太发达的中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在高校招生政策上也要根据人口的变化,在保持存量、提高增量的基础上,上调名额。同时减少不合理、不必要的加分,使得政策倾斜能够真正落实,同时又保障总体公平。总之,在促进教育公平时需要考虑全国大局,结合我国国情,照顾到民众心理。大众也要从大局出发,理性地理解教育公平,维护教育公正。(分数:6.00)(1).根据“给定资料
28、 4”,概括公众所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并归纳相关建议。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 200 字。(分数:2.00)_(2).“给定资料 5”显示,有专家表示,为了实现公平公正,应取消一切考试加分。对此,你怎么看?要求:分析全面,观点正确,表述流畅。不超过 200 字。(分数:2.00)_(3).请根据给定资料,以“教育公平”为主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 字。(分数:2.00)_选调生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49 答案解析(总分:6.00,做题时间:90 分钟)
29、给定资料: 1据报道,一家名为“北京龙门尚学”的培训机构公开招生,称凡参加其委托班的学生,均有机会提前获得与北京四中国际部的直接签约机会,连中考成绩都可以免除。消息一出,舆论哗然:这样在招考、选拔、录取等环节上“占坑”,挑战社会常识的嚣啸之词,置教育公平于何地?但令人不解的是,虽然学校及时出面否认,但家长们依然追捧不断。 在“依法治校”观念日渐普及的今天,国家明令严禁有碍教育公平的不法行径,对招考、选拔、录取等环节中有损学生核心利益的做法更是三令五申。2016年 9 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并细化了在招考各环节中的操作原则,切实要求各地将“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30、。 但是,培训机构不管这些,“占坑班”实际是培训机构利用广大家长向往优质教育资源,担心孩子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培训渠道与正规路径的“PK”中错失机会的心理。现代行为心理学早已指出,绝大多数人都自诩“理性”,但事实上,愚昧与谬误常常以“理性”的姿态横行于世。在貌似唾手可及的利益面前,很多人情愿放弃常识、枉顾法律,做出情绪化的选择。 人们对“占坑班”趋之若鹜的原因,还有两点:一是培训地点正在北京四中隔壁,二是培训机构的场地租用方,前身为货真价实的北京四中培训中心。此外,培训方对名校的熟悉程度等,也具有极大的蛊惑力。正是有了各种营销伎俩所组成的“证据链”,越来越多的家长才甘愿“宁信其有”,大掏腰包。
31、不难想象,坐地起价的培训机构,势必将教育市场引向混乱、膨胀、暴利的危险境地,公立学校的公信度、教育法规的制约力,都将在一场对现实公平的过度消费和肆意践踏中遭遇危机。 当然,处于事件旋涡中心的北京四中及时发声,从校长到招办、官方微信等,分别予以澄清,但一些家长似乎更相信培训机构。这就要求学校表态之外,还需要做后续的跟进,在社会舆论慢慢抬头之时,即应当及早发布通告,以正视听;在做重大决策时,或是敏感时段,须与社会、家长、老师做好沟通、解释工作。比如,向社会公布学校近几年已实行的招生方案,用 100的政策透明度,站稳事实,谣言便不攻自破;或是利用权威媒体、“校园开放日”等途径,向社会澄清与前培训中心
32、业务脱离关系,避免公众不必要的猜想。 “占坑班”到底坑了谁?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家长,更可能是学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学校,尤其是名校,集中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更易成为是非之所,只有依法治校,凡事“走一步看三步”,堵住种种利益窥伺者的不良侵入,才能维持正常的教育秩序。 22016 年 4 月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 2016 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 2016 年升学压力较小的省(市)进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区)的生源计划。本次要求调剂共 16 万生源计划,其中 A 省调出最多,达 4 万;B 省其次,达 3.8 万。这一通知引发了 A 省
33、、B 省考生家长的抗议。 5 月 10 日,大量考生家长聚集在 A 省教育厅门前反对减招。该厅发出公告回应称,今年 A 省省属高校编制 4 万名计划支持中西部10 个省(区),并不含 A 省部委属高校。省教育厅正在积极协商部委属高校,在完成国家规定任务的同时,向 A 省多投放招生计划。 5 月 11 日上午 8 点 20 分左右,大批家长聚集于 B 省教育厅门前。8 点 30 分左右,家长手持条幅与宣传标语堵住教育厅大门,上书“十二年苦读,学子期待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反对减招”等字样,部分学生家长情绪激动,场面一度接近失控。为避免事态进一步发展,相关部门紧急派出应急人员进行现场秩序维护。当日
34、,B 省教育厅也发布关于 2016 年 B 省高等学校跨省招生计划的说明。该文件透露,B 省将调出 3.8 万个招生计划安排到中西部省份,但不会影响本省学生的高招录取,且还会协调高校在 B 省扩招;其中关于 38000 人的调出计划为指导性计划,既可安排本科,也可安排专科。一场风波渐渐缓和下来,可这并没有消除人们对高考录取制度的质疑,大家争论的焦点表面上是计划招生体制的问题,实质上是教育公平问题,是对优质高等教育稀缺资源的分配问题。 3针对日前社会关注的 A、B 两省 2016 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安排问题,记者采访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记者:每年的高校招生计划是怎么安排的? 教育部:每年的全国
35、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总量,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由国家发改委会同教育部研究提出初步建议,经全国人大审议确定的。之后,教育部主要根据各省高考报名人数、高校办学条件等因素,综合测算提出各省的招生计划安排建议,与国家发改委研究后确定。 记者:为什么要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 教育部:由于历史形成的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平衡,部分省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各省高考录取率存在差距。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做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决策部署。2008 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启动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每年专门安排增量计划,由高等教育资
36、源相对丰富、录取率较高省份的高校承担,面向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录取率较低的中西部省份和人口大省招生。通过多年努力,省际高考录取率差距明显缩小,2015 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 2010 年的 15.3个百分点缩小到 5 个百分点以内。 记者:协作计划的实施是否会对支援省份的高考录取率造成影响? 教育部:安排协作计划,以不降低各支援省份的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为基本前提。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各支援省份近年来的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逐年提高。如 20132015年,B 省的高考录取率从 85.8提高到 88.8,A 省的高考录取率从 80.4提高到 87。据测箅
37、,预计两省 2016 年的高考录取率和本科录取率都将比 2015 年有所提高。关于两省 2016 年的计划安排问题,两省教育厅已与教育部进行了沟通,并向社会做了说明。 记者:对于做好 2016 年的招生计划安排,教育部还有哪些考虑? 教育部: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各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精心编制招生计划,确保各省2016 年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稳中有升。请广大考生和家长放心,全心投入备考,争取好的成绩。 42016 年 2 月 15 日,人民网两会调查上线,就公众关注的 18 个热点问题展开网上调查。这已经是人民网连续第 15 年推出两会调查。截至 2 月底,“教育公平”暂居关注度排行榜第 5
38、位。 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类教育不公问题当中,城乡差别(39.93)导致的教育不公依然是网友心中教育不公的突出表现。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和城镇学生的生均经费存在差别,农村学生总体低于城镇学生。2015 年 11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首次提出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部署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有 35.94的网友认为,目前高考存在最严重的问题是“地区间招生人数差异及录取分数差异导致的不公”。25.22的网友选择了“自主招生领域腐败频发”。此外,选择“高考加分造假”和“高考移民现象愈演愈烈”的网友分别占19.84
39、和 15.78。 在 2015 年人民网的两会调查中,该项调查结果显示,网友心中高考最严重的问题同样是“地区间招生人数差异及录取分数差异导致的不公”(30.53)。此外,去年有 26.99的网民选择“自主招生领域腐败频发”,23.89的网民选择“高考加分造假”,14.81的网民选择“高考移民现象愈演愈烈”。对比两年投票结果,网友对相关问题严重程度的排序一致。网友“小红”在留言中表示:“相比京津地区,河北省高考录取分数线特别高,现在京津冀一体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网友“与你同行”认为,不能让好的教育资源只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网友“夏天”说:“希望均衡教育资源不再是句口号、空话,真正实现
40、就近入学、人好学!” 在“你认为以下哪个阶段教育不公最突出”的凋查中,选择“中学阶段”的网友数量最多,占 31.54。其他选项中,选择“小学”和“幼儿园”的网友数量相当,分别占 24.99和 24.06,此外,19.39的网友选择了“大学”。网友“小松”留言称:在自主招生中,一些高校在招生标准设定、自主选拔环节,特别是面试环节,不尽合理,制度规范不严密,存在某些漏洞。要将招生工作置于监督之下,形成包括行政权力、公众、相关当事人等在内的监督网络。网友“无奈”留言表示:“本地区中学太少,重点中学分数高,且招生量少,导致孩子上学难!”网友“喵喵”指出:“家长择校焦虑的背后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超级中学
41、正在垄断一流大学入学资源的事实。政府要推进地方教育均衡,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异。”网友“康康”表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大家对所谓的名校趋之若鹜。孩子上幼儿园已经十分费劲,小学和中学可怎么办呢?” 在针对公共教育资源开放程度的调查中,网友的投票结果旱现较明显的两极化特征。42.77的网友表示,自己所在地区的公共教育资源“免费对外开放”;与此相对应的是,29.24的网友表示自己所在区域“根本没有”公共教育资源可开放。此外,选择所在区域的公共教育资源“付费才能进入”“限定特殊人群”和“不给予进入”的网友分别占 14.62、7.44和 5.91。 在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之外,也有不少网友在留言中表达对
42、教育改革的其他期待。这些呼吁涉及改进应试教育、取消教育市场化、减轻学生负担等。不少网友表示,教育始终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希望教育部门出台贴近民生的政策,使改革更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 5高考之后,各地中考大幕也渐次落下。考场之外,另一件事牵动着家长们的神经:中考加分。 不同于考场上实打实的较量,获得加分意味着孩子能在考试枪鸣响前出发,与起跑线前的其他考生拉开差距。而在 1 分之差就能掀起排名变动的中考面前,加分项目所带来的 5 分、10 分甚至 20 分的差距,显然无法令家长们毫不在意。 2016 年,上海迎来 7.51 万名中考考生。其中有约 2000 人享受加分照顾或同分优待,占总考生的
43、 2.66;在 4.7 万名南京中考考生中,加分考生占总人数比例为 2.6;济南共有64290 名中考考生,加分考生人数为 1412 名,约占 2.2;在 4.3 万名太原中考考生中,加分人数为1089 人,所占比例为 2.5;即便是在有 10 万余名考生的广州,7377 名加分考生占中考总考生人数比例也有 6.98;而在昆明,有 11229 名考生获得中考加分,占 71311 名中考总人数的 15.74。 而在上述地方的加分考生中,少数民族考生和农村户口独生子女考生是加分榜单中的大多数。据统计,在南京,1200 名加分考生中,有 937 名为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占 78;而在济南,少数民族考生
44、加分达 1230 名,占比接近九成;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郑州,1307 名因少数民族而加分的考生占了 l528 名加分考生的85.54;在太原,1089 名加分考生中,有 253 名为少数民族考生,676 名为农村户口独生子女,两者占总人数的 85。 “既然国家已经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中考为何又要给农村独生子女加分?”这是许多家长的疑问。 “农村户口独生子女加分属于过去政策的延续,既然现在国家政策有变化,教育部门应及时进行调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某表示。在少数民族考生加分上,“对于生活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聚居地等的少数民族考生来说,这项加分有必要,但如果考生一直生活在汉族聚居地,
45、那加分可能反而有失公平。” 由于我国普通高中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考试招生大多在省级领导下,由地市或县区具体组织实施。因此,各地加分政策大相径庭。目前,各地中考加分大致可分为两类:政策类与鼓励类。其中,政策类加分政策大多为全国性的加分项目,如烈士子女,军人子女,见义勇为子女,华侨、归侨及台胞子女等。而鼓励类加分政策则多为地方性,主要包括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特长生及赛事获奖者,或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荣誉称号获得者等。 从全面评价学牛、调整社会公平正义角度,中考加分政策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这一良好初衷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方面,加分项目泛滥,加分政策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向里面
46、装,甚至在一些地方的中考加分项目中,连招商引资也成为加分的理由与项目,加分的项目与受惠人群不断扩大,受惠人数与比例迅速扩大。另一方面,这些加分项目在资格认定上,多数不是教育部门负责,而是类似民委、科协、体育局、公安户籍等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也缺乏有效监督,在一一些地区与项目上,集中出现了舞弊现象。这些加分乱象,触及社会公平正义,引起社会的强烈批判与反弹。 对此,有些专家表示,无论足中考还是高考,都是选拔性的考试。为了实现公平公正,应取消一切考试加分。 62016 年高考刚结束,全国不少地方教育局的资助管理中心就开始各就各位,接待学生和家长前来咨询办理助学贷款等有关事宜。 若不是
47、2015 年 8 月申请到 1.6 万元助学贷款,村民老张的两个女儿或许就要因贫失学了。对此,老张激动地说:“感谢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我的两个女儿才能有机会上大学,不然我们家真的没有办法。” 党的十八大召开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与老张家一样直接受惠于国家资助政策的经济困难家庭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0 年至 2014 年期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普通高中、高等教育等各教育阶段学生(幼儿)达 4.1 亿人次(不包括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营养膳食补助项目),年均资助8201.26 万人次,较 2009 年增长 25.8。 “我国学生资助政策的价值取向,资助组织机构建
48、设的职能特征,充分彰显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越性。”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副理事长曲某认为,过去 5 年,我国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和资助管理体系两个具有中国特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方面进展迅速。 2010 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一 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6 年前,教育规划纲要就“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作出全面部署,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纳入重大教育改革发展项目,并提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 对此,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丁某认为,截至目前,教育规划纲要“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工作部署已基本完成建立了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资助制度,填补了这两个学段的资助政策“空白”,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资助政策体系不仅实现了教育阶段的全覆盖而且涵盖公办和民办学校,实现了对不同性质学校的全覆盖。 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方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