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136599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7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7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

2、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 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在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院士创新标本制作方法,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心情放松,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 创新也能很诗意。

3、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于树枝和树叶。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而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其中凝聚着“真” 尊重规律、以道驭术; 凝聚着“善” 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 巧夺天工、出神入化。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

4、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 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不是技术创新 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 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

5、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摘编自刘根生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而设计出的“夜光自行车道”,路面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 B.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因为它们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且这两种价值交相映衬,相得益彰。 C.“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与传统观念里的钢筋水泥风格格格不入,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人的“诗意的栖居”。 D.“技术的诗意”,如同庖丁解牛那样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它并不是铺陈、夸张、搞怪,

6、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解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C 项“创造了人的诗意的栖居”表述有误,原文第 3 段的相关表述是“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 答案: 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3 分) A.技术和艺术分别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以一实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B.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钟世镇院士在标本制作方法上大胆创新,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恐惧顿失, 兴趣盎然。 C.“技术的诗意”凝聚着尊重规律、以道驭

7、术的“真”,凝聚着简约利物、惠而不费的“善”,凝聚着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美”。 D. 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的原因并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 项“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无中生有;“兴趣盎然”也有误,原文第 3段的相关表述是“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 3 分) A.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

8、含灵性和魅力。 B.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还应该有“诗性思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唯宽大是从,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C.一切技术创新理应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多些“技术的诗意”,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D.立足于“人的尺度”的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这种美可观可触可感,会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 解析:题干问的是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 项“立足于人的尺度的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说法有误,原文最后一段相关表述是“美是愉悦源泉,美

9、也是巨大竞争力”;“会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也有误,文中相关表述是“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答案: 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15 分) 年三十夜的爆竹 这些年,年三十夜几乎每年都是回乡下陪父母过。按乡下的说法,叫花子都有个年三十夜,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无论你贫穷、富有,生活在城市、乡村,是在自己的出生地,或是流浪在异乡,在年三十夜,哪怕是远隔千万里的游子,都要不辞辛劳,奔赴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们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个热闹的年! 在我们那儿乡下,年三十夜吃年夜饭前先要祭祖,家家户户,堂屋香火前八仙桌上摆上酒菜,焚香

10、、化纸钱,对着祖宗牌位三叩九拜,然后放爆竹,但听得满村的爆竹声在群山回响,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更为热闹的时刻则是凌晨“开财门”。我们那儿的习 俗,年三十夜,吃过晚饭,约十点钟左右,每家每户都要大门紧闭,亲友串门只能从侧门进出,称之为“封门”;到了凌晨一至三点,在堂屋里点上红烛,斟上美酒,焚香,击磬,随着悠扬的磬声,化纸钱,祭拜天地,然后打开大门(即为“开财门”),燃放爆竹烟火,迎春纳福,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谁家的爆竹声响得久、烟火放得多,喻意这户人家兴旺发达。一时间,爆竹声铺天盖地在群山回响,绵延不绝;黑暗的天空被焰火点亮,璀璨夺目,把年三十夜推向高潮! 这几年回乡过年,有时我一个人回去,有时是

11、带着妻儿回去;弟弟也偶 尔带着弟媳回去;父亲长年病着, 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家里有个病人,气氛难免有些压抑,年夜饭常吃得寡淡无味。斟上酒祭祀,遇弟弟也回去过春节的时候,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兄弟俩也喝上三两杯,浅尝则止,索然无味。隔壁的其敏表哥每年年夜饭吃得早,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说与几个儿子喝不起兴,有我这个省城去的“客”,才能喝得尽兴。表哥礼数繁多,先是与他喝几杯,再安排三个儿子、媳妇,甚至于孙子分头向我敬酒,最后他还要作“总结”,几巡下来,常是一二十来杯酒下肚,让我醉意朦胧。这边还没喝完,屋下的其兵表哥又来邀了,说年三十夜,我这个贵客不能只光顾一家,他家那儿 怎么也得去喝杯新年酒。又跟随着

12、去,同样的礼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喝得昏天黑地,不知身在东西南北矣! 饭罢哪里还守得了夜,开得了“财门”,连有些串门来想见见我的寨邻都无暇顾及,早早的就去见周公,任凌晨“开财门”铺天盖地的爆竹炸响,我昏沉沉地,一觉即到天明。 家父自 2007 年摔伤致残,行动多有不便,故土难离,不愿外出,母亲守着他,家中只剩下两位老人;每年回去,想到父母不辞辛劳把我们兄弟三人养大,到了老年,妹妹远嫁他方,我们兄弟又在贵阳生活,家中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留守,唯有寂寞相伴,心底未免郁郁于怀;前年秋家父因病去世,春节回去陪母亲,百年老屋,只剩下母亲一人,人去屋空,触目伤怀,叫人情难自禁,唯有酒入愁肠,化作

13、点点泪! 母亲去年已到贵阳与我一起生活,快要过年的时候说是要回乡料理些事,还吩咐我别回去过年,她在乡下过完年即回来。因此,猴年的除夕,我没有回乡去,留在贵 阳过。年三十夜,与岳父母,还有岳父弟弟一家及襟兄等,一大家子人,满满的两桌席,酒也喝了不少,幸而未醉。回到自己家里,妻带着女儿在国外旅游,我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听那窗外新年的爆竹声阵阵炸响。 我是一只倦飞的鸟,此刻,故乡远隔千山万水之外,感知不到 故乡年三十夜的 欢腾。城里人的爆竹是图个喜庆,也没个讲究,常是没来由地有一挞没一挞地乱放。 于是,在年三十夜,我一个人,听了城市半宿七零八落的爆竹声。 (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

14、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4 分) A.文章开头提及乡下关 于年三十夜的说法,引出对家乡风俗的介绍,也为下文写作者这几年回乡过年做好铺垫。 B.文中隔壁的其敏、其兵表哥每年年夜饭后叫我去陪他喝酒,且礼数繁多,可见他们俩的做法有些不顾他人意愿,作者觉得太繁琐。 C.“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写出了作者对无法陪伴双亲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D.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倦飞的鸟,而前文作者醉酒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作者觉得回乡来回奔波太累,自己也已经远离家乡,不想回乡。 E.文章前后写到年三十夜的爆竹,乡下的“铺天盖地”而城市的“七零 八落”,前后形成

15、鲜明对比,凸显了身在城市作者内心的冷清。 解析: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技巧的鉴赏。 答案: BD 5.文章第二段介绍家乡年三十的风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5 分) 解析: 第二段介绍家乡年三十的风俗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让读者对作者乡村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既展示了家乡的淳朴民风,也传达出乡民对新年美好的祝愿。 答案:让读者对作者乡村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引出行文线索“年三十夜的爆竹” 。家乡年三十的风俗,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承载,既展示了家乡的淳朴民风,也传达出乡民对 新年美好的祝愿。承上启下,(燃放爆竹的风俗)照应了文章标题“年三十夜的爆竹”;(亲友之间串门)又

16、为下文表哥们热情请我喝酒做好铺垫。 6.作者笔下的“年三十夜的爆竹”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 6 分) 解析: “年三十夜的爆竹”意蕴丰富,结合小说的要素分析解答。 答案:“年三十夜的爆竹”既是庆祝节日的风俗,也是行文的线索。“年三十夜的爆竹”传达了亲人团聚欢乐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年三十夜的爆竹” 寄托了作者对亲人及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亲情牵绊,乡土情结是永恒主题。“年三十夜的爆竹”也是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载体,作者赋予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年三十夜的爆竹”在乡村热闹,在城市则稀落,触发人们在现代城市文明之下,对乡土文化、传统民俗远离进行深刻反思。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

17、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13 分) 陈寅恪的眼睛 1937 年,陈寅恪刚满 47 岁。“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的 22 天,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北平将不保。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此时已 85 岁,这位在上海“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战时,梦里狂呼“杀 日本人”的老人开始绝食了。五天后,陈三立死了。 为父亲守灵的那些晚上,叩首鞠躬,频繁弯腰、低头,极劳累,直接诱发了陈寅恪高度近视的右眼的视网膜 脱离。陈寅恪不为日寇汉奸胁迫利用,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八年抗日战争期间,陈寅恪一家几经逃难, 1943 年底才到达成都,任教燕京大学,住入学 校租赁的民房内。此时物价飞涨。灯光昏暗,且常停电,陈寅恪用

18、高度近视的左眼,照旧备课并从事学术研究,完成多篇论著。 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种元白诗笺证稿基本完成,但就在这天早上,陈寅恪起 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失明之后,陈寅恪仍坚苦卓绝,锲而不舍,穷十年岁月,写出了论再生缘和 85 万字的柳如是别传。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在十余年的瞽者生涯里写出近百万字的著述,这在古今中外学术史上都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出现得益于他超人的记忆和毅力。在这段艰难的著述岁月里,有一位女性自愿给陈寅恪当助手,她叫黄萱。黄萱每天准时来到陈寅恪的住处,为眼睛看不见的陈寅恪查找书籍,朗读材料,誊录书稿, 14 年始终如一。 黄萱曾感慨

19、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柳如是别 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在感叹命运的的刻薄之余,我们不禁会问陈寅恪的眼睛为什么会失明呢?王锺翰先生在陈寅恪先生杂忆文中有段文字有助我们了解陈寅恪失明的原因: 先生一日见告:我之目疾非药石所可医治者矣,因龆龄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旧日既无电灯又无洋烛,只用细小油灯藏于被褥之中,而且四周放下蚊帐,以免灯光外露,防家人知晓也,加以清季多有光纸石印缩本之书,字既小且模糊不清,对目力最有损伤,而有时阅读爱不释手,竟至通宵达旦 陈寅恪中年双目相继失明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对于终身以 读书、教学、研究学问

20、为己任的陈寅恪而言,其痛苦是他人难以体会的。眼睛瞎了,对于陈寅恪会是怎样的一种毁灭打击?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让人读到他内心的痛楚。据家人回忆,在最初的日子里,他变得非常暴躁。但很快,他便归于宁静。很多人回忆,陈寅恪以前上课是很有 特点的,讲到深处,他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眼睛瞎了之后,再也没有人看见他闭着眼睛讲课。他永远睁大着眼睛,永远是目光如炬。 1969 年 10 月 7 日,陈寅恪走完了 79 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陈寅恪,中国现代 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通晓二十余种语言。

21、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 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其人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其著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 1941 年受邀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同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物资奇缺,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寅恪拒受日人馈赠。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高薪聘请其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 1957 年 “双百”方针提出,大家都在极力赞颂“双百”时,陈寅恪并没有“响应”,专心地研究“钱柳姻缘”。 “ 今天,人们终于可以发问,无论是 昨天、今天还是未来,中国社会是否需要或者说能否容得下这一类纯粹的学人?”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键东著)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2、) ( 3 分) A.文章开头让读者了解到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对其父亲及去世情形的描述,可见其人格高贵有其家人的影响。 B.文中简要交代陈寅恪任教燕京大学的艰难生活,借助居住环境的介绍,凸显传主的性格和品质。 C.行文引用黄萱的感慨,既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又直接体现了陈寅恪治学的可贵精神。 D.陈寅恪中年双目相继失明对其读书、教学、研究学问造成极大的阻碍和打击,他内心自然十分痛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 C 项行文引用黄萱的感慨,不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而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属于侧面塑造传主形象,间接体现了陈寅恪治学可贵的精神风貌,更传达了黄萱对陈寅恪深深的敬佩之情。 答案: C

23、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4 分) A.文章标题“陈寅恪的眼睛”不能对表现传主的精神风貌起突出作用,未能统领全文。 B.陈寅恪双目相继失明,原因在于视网膜脱离,而他决定不 做手术,放 弃了复明的希望。 C.陈寅恪超人的记忆和毅力及黄萱的协助,是他能在十余年的瞽者生涯里写出近百万字的著述的重要保证。 D.传主失明前后生活曾比较艰苦,但一直没有放弃教学和学术研究,即使内心痛苦,仍完成多篇论著。 E.材料提及陈寅恪既拒绝他人好意,又不“响应”双百方针,可见虽学识丰厚,却有点不适时宜,带书呆子气。 解析: A 项全文紧紧围绕“陈寅恪的眼睛”有序展开,从其右眼弃医

24、见其气节,左眼视力消退见其生活艰辛而不失节,双目失明著述不辍见其坚毅,对表现人 物性格 有突出作用,高度统领全文。 B 项“视网膜脱 离,而他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仅是其右眼无法复明的原因。其双目失明既有幼时嗜书苦读损伤目力的原因,也有后来生活贫苦、著述艰辛,过度用眼而未能及时医治等原因。 E 项材料提及他多次拒绝他人好意,足见其高洁的做人品格,其为人专心治学,淡泊官场,不慕荣利,极具民族气节。 答案: CD 9.国学大师陈寅恪因学识过人及人格尊贵深受人敬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体会。 ( 6 分)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题。既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要拓展延伸等。分析“国学大师陈寅恪因学识

25、过人及人格尊贵深受人敬重”,抓住“学识”“人格尊贵”等内 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学识过人受人敬重,既在于其读书刻苦广博,更在于治学坚毅,有责任担当。纯粹的学人风骨,淡泊官场,不慕荣利,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答案:学识过人受人敬重,既在于其读书刻苦广博,更在于治学坚毅,有责任担当。幼年嗜书夜读,无书不观,通宵达旦;失明之后,坚苦卓绝,著述不辍,坚持讲学。 纯粹的学人风骨,淡泊官场,不慕荣利,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不迎合“双百”方针,专心地研究“钱柳姻缘”,足见其治学纯粹,不慕名利。放弃治眼手术,拒受日人馈赠,拒当院长,宁可逃难,可见其民族气节之崇高。 二、古 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

26、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19 分) 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蚤孤,事母孝。资庄重,为文恢博有气。中绍兴五年进士第。知温州瑞安县。瑞安俗号强梗,吏治尚严。良翰独抚以宽, 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竞乐输。听讼咸得其情。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殿中侍御使吴芾荐为检法官,迁监察御使。孝宗 初元 , 金 主完颜褒新立,求和,而 中原 旧人多求归。诏问何以处此,良翰言:“议和,复纳降,皆非是。必定计自治,而和不和,任之乃可。” 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 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金再移书求故疆,良翰言:“中原

27、皆吾故土,况唐、邓、海、泗又金渝盟后以兵取之,安得以故疆为言而归之?”朝廷遣史正志至建康,与张浚议事乖牾,良翰劾之,上曰:“正志亦无罪。”良翰言:“陛下使浚守淮,则任浚为重,一郎官为轻,且正志居中,浚必为去就。”上悟,出正志为福建漕运。杨存中为御 营使,总殿前军,良翰言:“存中久擅兵柄, 太上皇 罢就第,奈何复假使名?宜慎履霜之戒。”疏三上,存中竟罢。良翰在谏省,成恭皇后受册,官内外亲属二十五人,良翰论其冗,诏减七人。进给事中。改礼部侍郎,不拜。召为太子詹事,既见,上属以调护之责。一日,召对选德殿,出手书唐太宗与魏征论仁德功利之说,俾极陈今日所未至者。良翰退,上疏。上为之嘉叹,诏兼侍讲。未几,

28、以疾告老。卒,年六十五。光宗立,特谥献肃。 (节选自宋史 陈良翰传 【注】唐、邓、海、泗:指当时的唐州、邓州、海州、泗州。履霜之戒;指走在霜上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来。比喻看到眼前的迹象而对未来提高警惕。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B.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C.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 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D

29、.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 答案: A 11.下列对文中 划线 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初元”: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之初,惯例要改元纪年,改元的第一年称元年,也称“初元”。 B.“金”:金朝是中国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曾先后灭掉辽和北宋,与南宋长期对峙。 C.“中 原”: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D.“太上皇”: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和不在世父亲的头衔。 解析: D 项太上

30、皇是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 答案: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陈良翰德才兼备,精于吏治。他孝顺母亲,稳重端庄,做文章恢宏博大有气概;他在吏治尚严的瑞安任知县时,用宽松的政令安抚百姓,成效显著。 B.陈良翰洞悉时局,富有见地。对如何处理金主求和、中原旧人求归一事,他认为关键在于谋求自治;他认为金主写信索要故土是无理要求,不应归还。 C.陈良翰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他认为皇上对史正志和杨存中的任命不妥,坚决反对;他在担任谏官时,敢于直言成恭皇后的亲属封官太多。 D.陈良翰忠于国事,深受倚重。他为官公正,屡次从国家大局出发,建言

31、献策;皇上托付他调护太子之责,又让他指陈当今不足,他的上疏令皇上赞赏不已。 解析: C 项“他认为皇上对史正志和扬存中的任命不妥”理解有误,原文“朝廷遣史正志至建康”只是说朝廷派遣史正志到 建康,而未对他有新任命,且陈良翰所反对的也不是这件事。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 ( 1)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 ( 2)况唐、邓、海、泗又金渝盟后以兵取之,安得以故疆为言而归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答案:( 1)有人问他用的是什么方法,陈良翰说:“没什么方法,只不过我使自己的心保持公正,好像空堂上悬挂明镜一样能洞察

32、一切(比喻廉明公正)。” ( 2)何况唐州、邓州、海州、泗州又是金国违背盟约后用武力夺取的,怎么能用旧有的疆土为借口要求它们归还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花底 杜甫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注】写此诗时,诗人四十七岁。潘安,即西晋潘岳,他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卫玠,西晋人,他长得“风神秀异,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 14.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 分) A.首联运用互文与夸张的修辞方法。“萼”和“花”指的都是花瓣,“蕊

33、”和“须”指的都是花蕊。“万萼”“千蕊”为夸张笔法,写出花的繁盛与壮观。 B.颔联写诗人赏花时的天气情况。面对着可爱的花,忽然天上下起雨来,光线像是暮色朦胧,昏暗不明,不知 为何,云雨散去,天上出现了绚丽朝霞。 C.颈联运用典故,正面写花。用潘岳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的典故,写花的繁多;用长相“风神秀异”的卫玠停车驻足观赏,表现花的美艳无比。 D.尾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好颜色”是点睛之笔,概括花朵的特点一一美丽。“莫作委泥沙”是希望这样美丽的花朵永久地驻留,不要掉落在泥沙之中。 E.这首诗作者追求辞藻 ,富丽精工,刻画不吝笔墨,想象奇特丰富,意境浓艳华美,与其沉郁顿挫的诗歌创作风格相比,呈现

34、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解析: B 项颔联运用想象和比喻的手法写花。面对着的温润可爱的花,诗人忽然怀疑是暮色朦胧的雨雾沁入花朵,不知为何又觉得像 是那绚丽朝霞飞入其中。 C 项“正面写花”错,应为侧面衬托。 答案: BC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 6 分)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行暮雨”,写花润,“入朝霞”写花鲜,“潘安县”写花多,“卫玠车”写花美;“莫作委泥沙”,是不忍见花的零落,表现诗人的惜花之情;诗人时年四十有七,见花自叹,感伤人生迟暮。 答案:赞美花的美丽。紫萼黄蕊,写花丽,“行暮雨”,写花润,“入

35、朝霞”写花鲜,“潘安县”写花多,“卫玠车”写花美。诗人浓墨重彩,表现见花时的惊喜以及对花的赞叹。惋惜花的易谢。“莫作委泥沙”,是不忍见花的零落,表现诗人的惜花之情。感叹韶华已逝,生命易老。 诗人时年四十有七,见花自叹,感伤人生迟暮。(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3 分) ( 1)出师表中“ _, _”两句表明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无意于功名利禄。 ( 2) 屈原的诗歌中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如离骚中“ _, _ ”两句就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生活命运的深切同情。 ( 3)李白蜀道难中直接描写剑阁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_”。 解析:本题考查名

36、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答案:( 1)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 2)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 3) 剑阁峥嵘而崔嵬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 17.下列各句中 划线 词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中国人传统上是 安土重迁 的,因为长期的封建自然经济使人们对故土产生了一种依赖和爱恋的情感,到了哪里都不忘落叶归根。 调查显示,有 192 所学校的校训都是“四词八字”的口号式,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没有灵魂的校训 不足为训 。 普通员工看重工资的高低,在 身无长物 的前提下,没有想过学习工作经验和提高职业技能;优秀员工更看重宝贵的工作经

37、验和业务技能。 武汉一大四学女学生一年发 200 万微信红包,因此欠下高利贷,而女子父亲为帮其还高利贷卖掉了爱车,可依旧 杯水车薪 。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展开,一些企业从 中看到了商机,于是在自身专业技术水平 良莠不齐 的情况下,争先恐后地去做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 如果只靠以往的生活经验或在网络上搜索资料,用 闭门造车 的方式去进行创作,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 A. B. C.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答案 : B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 3 分) A.由于装备昂贵,冰场数量有限,冰壶运动在中国很难培养广泛而深入的群众基础,其发展

38、前景令人堪忧。 B.今天,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本着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为原则的,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C.“二孩政策”自 2016 年 1 月 1 日起完全放开后,广大民众对这项国策很冷静,并没有扎堆生孩子的现象出现。 D.备受青睐的“天价”学区房可谓当今教育环境下诞生的“怪胎”,其不仅暴露出家长们“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同时也折射出我国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解析: A“令人堪忧”语意重复,删去“令人”,或改为“令人担忧”; B“以为原则”“本着的原则”,句式杂糅; C 项中途易辙导致混乱,应将“二孩政策” 放到“自”后,并添加“于”,改为:自“二孩政策”于 2

39、016 年 1 月 1 日起完全放开后。 答案 : D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3 分)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 离不开酒。 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 唐代文人之醉酒, 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 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 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A.总是 如果 而 / 但是 从而 B.都 如果 / 固然 且 因

40、此 C.可是 倘若 那么 既 / 所以 D.却 与其 所以 虽然 反而 / 解析:总是:副词表示一直如此,经常如此;全是,都是。都:副词,表示总括。可是;连词,表转折;副词,真是,实在是。既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作出判断。“如果”“倘若”表假设关系。与其:连词,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与其用在放弃的一面,后面常用“毋宁”“不如”呼应。“固然 ”“虽然”表转折。“既”和“且、又、也”等副词呼应表两种情况兼而有之。而且:表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反而:副词,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 和常情。从而:连词

41、,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答案 : 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 5 分)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 , 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历史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使读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历史。近些年来, ,已经在 读者尤其是在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解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

42、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 答案 : 历史之所以能为后世所借鉴 反而可能扭曲历史 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 21.下面是“中国民政”的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 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100 个字。 ( 6 分) 解析:徽标类图文转换解题总体思路是:多角度联想,按要求答题。 答案 : 中国民政”的标志由双手、人像、太阳和光线组成(写出两个得 1 分,四个得 2 分)。双手象征民政部门的奉献精神 ,人像象征广大人民群众 ,太阳象征光明和温暖 ,太阳两侧的十二道短线象征太阳的光芒 ( 或代表一年十二个月 ) 。民政标

43、志反映了民政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 60 分)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 30 次,就可获 200 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 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 据媒体报道,自从“奖孝金”制度推出后,许多子女前来看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有的子女以前一个星期来一次,现在变为两三天来一次,以前两三天来一次,现在几乎天天过来探视。 然而,在一家门户网站所做的调查中,近半数网友认为护理院没有必要设立“奖孝金”制度。 面对护理院此举,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想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理解材料的含义,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