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生物.docx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36668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生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生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生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生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生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生物 一、选择题 。 本部分共 5小题,每小题 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 ) 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 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 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 A、盐酸只能使植物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A错误; B、使用高倍显微镜时,需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再换成高倍镜, B正确; C、在有丝分裂中区着

2、丝点没有断裂,染色体在后期才加倍, C错误; D、细胞板只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出现, D错误 。 答案 : B 2.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 。 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 ) A.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 B.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 25 C.在 0 25 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 D.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 10 50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 A、由图可知,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 50 ,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 30 , A正确; B、由上图可知,植物体在

3、25 时,净光合速率最高,说明该温度为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B正确; C、在 0 25 范围内,光合作用的增大速率大于呼吸作用,说明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 C正确; D、由图可知,超过 45 ,净光合速 率为负值,没有有机物的积累,不适合生长, D错误 。 答案 : D 3.酸雨指 pH 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 。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

4、丰 (富 )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 A、由分析可知,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而对樟树的高度没有影响, A正确; B、从题目中无法看出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 B错误; C、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酸雨会影响物种丰富度, C错误; D、实验只模拟了樟树和楝树的树苗,其他树种不知, D错误 。 答案 : A 4.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 B 细胞 ( 细胞 )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 ATP中 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

5、素 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 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ATP与 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 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贮存在 ATP中,A正确; B、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 。 根据图示, 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B正确; C、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所以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会促使胰岛素释放,而降低不会促使胰岛素释放, C错误; D、根据图示,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D正确 。 答案 : C 5.为了增加菊

6、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 C(图 1),拟将其与质粒 (图 2)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 。 下列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 ( ) 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EcoR 和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 B.用含 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 C基因导入细胞 C.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 D.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 C基因是否整合到菊花染色体上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 A、据图分析可知,在目的基因的两端、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都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EcoR的切割位点,因此可以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EcoR 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之后再用 DNA连接

7、酶连接形成基因表达载体, A正确; B、将目的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可以将目的基因 C导入到农杆菌的 Ti质粒的 T DNA 段,之后再用含 C 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 C 基因导入细胞中染色体上的 DNA上, B正确; C、图 2 中显示标记基因时潮霉素抗性基因,应该在培养基中添加潮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 C错误; D、要检测转基因 生物的染色体 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 DNA分子杂交技术,D正确 。 答案 : C 二、非选择题 6.(16 分 )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 。 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

8、物的海马脑区 (H区 )密切相关 。 (1)在小鼠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 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过程中,传入纤维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使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答案 :神经递质 (2)如果在 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 100 次 /秒、持续 1秒的强刺激 (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 HFS 处理时高 2 3倍,研究者认为是 HFS使 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 “ 记忆 ” ,下图为这一

9、现象可能的机制 。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 N 受体被激活后, Ca2+会以 _方式进入胞内, Ca2+与_共同作用,使 C酶的 _发生改变, C酶被激活 。 解析:分析图解可知看出,突触后膜外的 Ca2+浓度高,膜内 Ca2+的浓度低,并且其运输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的 N 受体,因此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图中显示, C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使 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球形变成多边形 ), C酶被激活。 答案 :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对小鼠 H 区传入纤维施加 HFS,休息 30 分钟后,检测到 H 区神经细胞的 A

10、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 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 。 该结果为图中的 _(填图中序号 )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 图中 A 受体胞内肽段 (T)被 C 酶磷酸化后, A 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 A 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 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 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 C酶对 T的磷酸化 。 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 T的氨基酸 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为验证 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 “ 记忆 ” 这一假设,将 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 HFS 处理 H 区传入纤维, 30 分钟后检测 H 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 A

11、受体能否磷酸化 。 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 _。 解析: 对小鼠 H 区传入纤维施加 HFS,休息 30 分钟后,检测到 H 区神经细胞的 A 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 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说明 H区神经细胞内的 A 受体结合到细胞膜上,该结果为图中的 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图中 A 受体胞内肽段 (T)被 C 酶磷酸化后, A 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 A 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 于 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 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 C酶对 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 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即短肽本身是无关变量。 为验证 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 “

12、记忆 ” 这一假设,将 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和对照组都用 HFS 处理 H 区传入纤维, 30 分钟后检测细胞膜上的 A 受体数量是否明显增加,而不是检测 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 A受体能否磷酸化。 答案 : C 不合理 应和对照组处理相同,应检测细胞膜上的 A 受体数量是否明显增加 (4)图中内容从 _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内容从分子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 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答案 : 分子 7.(18分 )玉米 (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今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

13、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 。 (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 _,因此在 _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 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生物变异的应用。 玉米 (2n=20)的正常体细胞中含 20 条染色体,所以其配子中含有 10 条染色体。由于配子发育而成的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 10 条,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单倍体玉米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染色体组。 答案 : 10 减数第一次 染色体组 (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 (S),用 S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 (胚是单倍体:胚乳与

14、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 。 见图1) 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 PCR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 2。 从图 2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 _发育而来 。 玉米籽粒颜色由 A、 a 与 R、 r 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A、 R 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 A或 R 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 =3: 5,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 _。 推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 _。 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 S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 请根据 F1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表现相应的基因型 _。 解析:

15、从图 2结果可以看出, F1单倍体胚与普通玉米母本所含 DNA片段相同,所以可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普通玉米的卵细胞发育而来。 玉米籽粒颜色由 A、 a 与 R、 r 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A、 R 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 A或 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 =3: 5,是 3: 1:3: 1 的变式。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紫粒玉米和白粒玉米均为杂合子。推测紫粒亲本的基因型是 AaRr,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 Aarr或 aaRr。 由于单倍体的胚是由普通玉米的卵细胞发育而来,而母本是普通玉米白粒 aarr,所以单倍体基因型为 ar 为白粒。则二倍体基因型为 AaR

16、r,表现型为紫粒。 答案 :普通玉米的卵细胞 紫粒玉米和白粒玉米均为杂合子 Aarr或 aaRr 单倍体基因型为 ar 为白粒、二倍体基因型为 AaRr表现型为紫粒 (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 (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 (H),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 。 结合 (2) 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 _;将得到的植株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 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 解析: 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 (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 (H),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 。 其育种流程应为:用 G和 H杂交获得种子,再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

17、得到的植株细胞中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从而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 答案 : 用 G和 H杂交获得种子,再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 8.(16 分 )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 。 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 (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_(写出三类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疟原虫体内的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多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 答案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核苷酸 (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

18、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 _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 解析:识别后才能侵入。 答案 :识别 (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 。 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 _中枢,引起发热 。 解析: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答案 :体温调节 (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 _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 _。 解析: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防卫性消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繁衍。 答

19、案 :防卫性 繁衍 (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 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 。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 ) 1 疟原虫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2 加入青蒿素 60 3 仓鼠细胞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4 加入青蒿素 97 1、 2组结果表明 _;由 3、 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 影响 。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 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 _,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 。 解析: 1、 2 组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青蒿素,因变量为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结果表明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线粒体的功能; 3、 4 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繁殖 。 由 中数据分析可知,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线粒体的功能,但青蒿素抑制仓鼠细胞线粒体,可知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繁殖 。 所以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人体细胞的线粒体,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 。 答案 : 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线粒体的功能 青蒿素能抑制疟原虫的繁殖 。 人体细胞的线粒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