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36694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化学 一、选择题:本题共 13个小题,每小题 6分,共 78分 1.(6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B.维生素 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 解析: A.糖类化合物符合通式 Cn(H2O)m,故称为碳水化合物,故 A正确; B.维生素 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故 B正确; C.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 C、 H、 O、 N 四中元素,故仅由碳、氢、氧元素不正确,故 C错误; 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故 D正确

2、 。 答案: C 2.(6分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 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L0.1molL 1NH4CL溶液中, NH4+的数量为 0.1NA B.2.4gMg与 H2SO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0.1NA C.标准状况下, 2.24LN2和 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 0.2NA D.0.1mol H2和 0.1mol I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 0.2NA 解析: A.铵根易水解,所含 NH4+数小于 0.1NA,故 A错误; B.n(Mg)= 2.4g24g/mol =0.1mol, Mg与 H2SO4反应生成 Mg2+,则 1molMg参与反应转移 2

3、mol电子,故 0.1molMg参与反应转移 0.2mol电子,即 0.2NA,故 B错误; C.标准状况下, 22.4L任何气体所含的分子数为 1mol,故 2.24LN2和 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 0.1mol,即 0.1NA,故 C错误; D.H2+I2=2HI这是一个反应前后分子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故反应后分子总数仍为 0.2NA。 答案: D 3.(6分 )a、 b、 c、 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 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 b原子 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 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 d与 a同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 d c b a B.4种元素中 b的

4、金属性最强 C.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D.d单质的氧化性比 a 单质的氧化性强 解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 a为 O元素、 b可能为 Na或 Mg、 c为 Al、 d为 S元素 . 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应为 b c d, a 为 O,原子半径最小,故 A 错误;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降低,则金属性 b c, a、 d 为非金属,金属性较弱,则 4种元素中 b的金属性最强,故 B正确; C.c为 Al,对应的氧化物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铝,为弱碱,故 C错误; D.一般来说,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应为 a 的单质的氧化性强,故 D错误 。 答

5、案: B 4.(6分 )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实验 结论 A.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 生成的 1, 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 B. 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 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 C. 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 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 D.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一氯甲烷具有酸性 A.A B.B C.C D.D 解析: A.乙烯含有碳碳双键,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1, 2二溴乙烷,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故 A正确; B.乙醇的结构简式为

6、CH3CH2OH,只有羟基可与钠反应,且 OH 中 H的活性比水弱,故 B错误; C.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说明醋酸可与碳酸钙等反应,从强酸制备弱酸的角度判断,乙酸的酸性大于碳酸,故 C错误; D.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气体有一氯甲烷和氯化氢,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为氯化氢,一氯甲烷为非电解质,不能电离,故 D错误 。 答案: A 5.(6 分 )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液一般为H2SO4 H2C2O4混合溶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待加工铝质工件为阳极 B.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 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Al3+3

7、e Al D.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 解析: A、铝的阳极氧化法表面处理技术中,金属铝是阳极材料,故 A正确; B、阴极不论用什么材料离子都会在此得电子,故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故 B正确; C、阴极是阳离子氢离子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故电极反应方程式为 2H+2e =H2 ,故 C错误; D、在电解池中,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故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故 D正确 。 答案: C 6.(6 分 )改变 0.1molL 1二元弱酸 H2A 溶液的 pH,溶液中的 H2A、 HA 、 A2 的物质的量分数 (x)随 pH 的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 (x)= c(X)c(

8、H2A)+c(HA)+c(A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H=1.2时, c(H2A)=c(HA ) B.lgK2(H2A)= 4.2 C.PH=2.7时, c(HA ) c(H2A)=c(A2 ) D.pH=4.2时, c(HA )=c(A2 )=c(H2A) 解析: A.由图象可知 pH=1.2 时, H2A与 HA 的曲线相交,则 c(H2A)=c(HA ),故 A正确; B.pH=4.2 时, c(H+)=10 4.2mol/L, c(HA )=c(A2 ), K2(H2A)= c(A2)c(H+)c(HA) =10 4.2,则lgK2(H2A)= 4.2,故 B正确; C.由图

9、象可知, PH=2.7 时, c(H2A)=c(A2 ),由纵坐标数据可知 c(HA ) c(H2A)=c(A2 ),故C正确; D.pH=4.2时, c(HA )=c(A2 ),但此时 c(H2A) 0,故 D错误 。 答案: D 7.(6分 )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 2 mL 0.1FeCl 3的溶液中加足量铁粉,震荡,加 1滴 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 KSCN溶液颜色不变 还原性: Fe Fe2+ B.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 CO2具有氧化性 C. 加热盛有少

10、量 NH4HCO3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变蓝 NH4HCO3显碱性 D. 向 2支盛有 2 mL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 一只试管中产生黄色 Ksp(AgI) 管中分别加入 2 滴相同浓度的 NaCl 和NaI溶液 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 Ksp(AgCl) A.A B.B C.C D.D 解析: A.向 2 mL 0.1FeCl 3的溶液中加足量铁粉,发生 2Fe3+Fe=3Fe2+,反应中 Fe 为还原剂,Fe2+为还原产物,还原性: Fe Fe2+,可观察到黄色逐渐消失,加 KSCN 溶液颜色不变,故 A正确; B.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说明二氧化碳被还原生成

11、碳,反应中二氧化碳表现氧化性,故 B正确; C.加热碳酸氢铵,分解生成氨气,可使石蕊试纸变蓝色,且为固体的反应,与盐类的水解无关,故 C错误; D.一只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为 AgI,则 Qc Ksp,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说明 Qc Ksp,可说明 Ksp(AgI) Ksp(AgCl),故 D 正确 。 答案: C 二、解答题 (共 3小题,满分 43分 ) 8.(14 分 )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水泥熟料的主要成分为 CaO、 SiO2,并含有一定量的铁、铝和镁等金属的氧化物 .实验室测定水泥样品中钙含量的过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分解水泥样品过程中,以盐酸为溶剂,氯化铵为助

12、溶剂,还需加入几滴硝酸 .加入硝酸的目的是 ,还可使用 代替硝酸 。 解析: 铁离子在 pH 较小时易生成沉淀,加入硝酸可氧 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比避免引入新杂质,还可用过氧化氢代替硝酸 。 答案 :将样品中的 Fe2+氧化为 Fe3+ H2O2 (2)沉淀 A的主要成分是 ,其不溶于强酸但可与一种弱酸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沉淀 A为 SiO2,不溶于强酸但可与一种弱酸反应,应为与 HF的反应,方程式为 SiO2+4HF=SiF4 +2H2O。 答案 : SiO2 SiO2+4HF=SiF4 +2H2O (3)加氨水过程中加热的目的是 .沉淀 B的主要成分为

13、、 (填化学式 )。 解析: 滴加氨水,溶液呈碱性,此时不用考虑盐类水解的问题,加热的目的是防止生成胶体而难以分离,生成的沉淀主要是 Al(OH)3、 Fe(OH)3。 答案 :防止胶体生成,易生成沉淀 Al(OH)3、 Fe(OH)3 (4)草酸钙沉淀经稀 H2SO4处理后,用 KMnO4标准溶液滴定,通过测定草酸的量可间接获知钙的含量,滴定反应为: MnO4 +H+H2C2O4Mn 2+CO2+H2O.实验中称取 0.400g 水泥样品,滴定时消耗了 0.0500molL 1的 KMnO4溶液 36.00mL,则该水泥样品中钙的质量分数为 。 解析: 反应的关系式为 5Ca2+ 5H2C2

14、O4 2KMnO4, n(KMnO4)=0.0500mol/L 36.00mL=1.80mmol, n(Ca2+)=4.50mmol, 水泥中钙的质量分数为 4.510340.0g/mol64g/mol 100%=45.0%。 答案 : 45.0% 9.(14分 )丁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由丁烷催化脱氢制备 .回答下列问题: (1)正丁烷 (C4H10)脱氢制 1丁烯 (C4H8)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C4H10(g)=C4H8(g)+H2(g) H1 已知: C4H10(g)+ 12 O2(g)=C4H8(g)+H2O(g) H2= 119kJmol 1 H2(g)+ 12 O2(g)=

15、H2O(g) H3 = 242kJmol 1 反应 的 H1 为 kJmol 1.图 (a)是反应 平衡转化率与反应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图,x 0.1(填 “ 大于 ” 或 “ 小于 ” );欲使丁烯的平衡产率提高,应采取的措施是 (填标号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增大压强 D.降低压强 解析: C4H10(g)+ 12 O2(g)=C4H8(g)+H2O(g) H2= 119kJmol 1 H2(g)+ 12 O2(g)=H2O(g) H3= 242kJmol 1 得 C4H10(g)=C4H8(g)+H2(g) H1=+123kJmol 1 由 a图可知温度相同时,由 0.1MP

16、a变化到 xMPa,丁烷转化率增大,即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所以 x的压强更小, x 0.1;由于反应 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时,平衡正向移动,丁烯的平衡产率增大,反应 正向进行时体积增大,减压时平衡正向移动,丁烯的平衡产率增大,因此 AD正确 。 答案 : +123 小于 AD (2)丁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填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 (氢气的作用是活化催化剂 ),出口气中含有丁烯、丁烷、氢气等 .图 (b)为丁烯产率与进料气中 n(氢气 )/n(丁烷 )的关系 .图中曲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降低的原因是 。 解析: 丁烷分解产生丁烯和氢气,一开始充入氢气是为

17、活化催化剂,同时氢气作为反应 的产物,增大氢气的量会促使 平衡逆向移动,从而减少平衡体系中的丁烯的含量,使丁烯的产率降低 。 答案 :原料中过量 H2会使反应 平衡逆向移动,所以丁烯产率下降 (3)图 (c)为反应产率和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副产物主要是高温裂解生成的短碳链烃类化合物 , 丁烯产率在 590 之前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 、 ; 590 之后,丁烯产率快速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解析: 590 之前,温度升高时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内生成的丁烯会更多,同时由于反应 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体系中会含有更多的丁烯; 而温度超过 590 时,由于丁烷高温会裂解生成

18、短链烃类,所以参加反应 的丁烷也就相应减少,产率下降 。 答案 :升高温度时,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产生丁烯更多 590 前升高温度,反应 平衡正向移动 高温则有更多的丁烷裂解生成副产物导致产率降低 10.(15 分 )水中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 .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 .取样、氧的固定 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 .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 .将水样与 Mn(OH)2碱性悬浊液 (含有 KI)混合,反应生成 MnO(OH)2,实现氧的固定 。 .酸化,滴定 将固氧后的水样酸化, MnO(OH)2被 I 还原为 Mn2+,在暗处静置 5mi

19、n,然后用标准 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 I2(2S2O32 +I2=2I +S4O62 )。 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 解析: 取水样时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会使氧气溶解度减小,为此,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 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 。 答案 :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 (2)“ 氧的固定 ”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 “ 氧的固定 ”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n(OH)2+O2=2MnO(OH)2。 答案 : 2Mn(OH)2+O2=2Mn

20、O(OH)2 (3)Na2S2O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 .配制该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试剂瓶和 ;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 及二氧化碳 。 解析: 蒸馏 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氧气及二氧化碳 。 答案 :氧气 (4)取 100.00mL水样经固氧、酸化后,用 a molL 1Na2S2O3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终点现象为 ;若消耗 Na2S2O3 溶液的体积为 b mL,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 mgL 1。 解析: 碘遇淀粉变蓝色, 答案: 择淀粉作指示剂,当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颜色不 再变化说明滴定到达终

21、点;根据方程式, O2 2I2 4S2O32 得 n(O2)= b103a4 mol, m(O2)= b103a4 mol32g/mol =8abmg,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8abmg0.1L =80abmg.L 1。 答案 :当滴入最后一滴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无变化; 80abmg.L 1 (5)上述滴定完成后,若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测量结果偏 。 (填 “ 高 ” 或“ 低 ” ) 解析: 根据 n(O2)=b103a4 mol分析,不当操作对 b的影响, b值减小, 则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 答案 :低 化学 -选修 3:物质结构与性质 11.(15 分 )我国科学

22、家最近成功合成了世界上首个五氮阴离子盐 (N5)6(H3O)3(NH4)4Cl(用 R 代表 )。 回答下列问题: (1)氮原子价层电子对的轨道表达式 (电子排布图 )为 。 解析: 氮原子价层电子为最外层电子,即 2s22p3,则电子排布图为 。 答案 : (2)元素的基态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气态负一价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作第一电子亲和能 (E1)。 第二周期部分元素的 E1变化趋势如图 (a)所示,其中除氮元素外,其他元素的 E1自左而右依次增大的原因是 ;氮元素的 E1呈现异常的原因是 。 解析: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越易得到电子,则第一电子亲和能越大,同周期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大

23、,半径逐渐减小,从左到右易结合电子,放出的能量增大, N的最外层为半充满结构,较为稳定,不易结合一个电子 。 答案 :同周期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半径逐渐减小,故结合一个电子释放出的能量依次增大 N的 2p能级处于半充满状态,相对稳定,不易结合电子 (3)经 X射线衍射测得化合物 R的晶体结构,其局部结构如图 (b)所示 。 从结构角度分析, R 中两种阳离子的相同之处为 ,不同之处为 。 (填标号 ) A.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B.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 C.立体结构 D.共价键类型 R 中阴离子 N5 中的 键总数为 个 .分子中的大 键可用符号 mn表示,其中 m代表参与形成的大

24、键原子数, n代表参与形成的大 键电子数 (如苯分子中的大 键可表示为 66),则 N5 中的大 键应表示为 。 图 (b)中虚线代表氢键,其表示式为 (NH4+)N HCl 、 、 。 解析: A.阳离子为 H3O+和 NH4+, NH4+中心原子 N 含有 4 个 键,孤电子对数为 51412 =0,价层电子对数为 4,杂化类型为 sp3, H3O+中心原子是 O,含有 3 键,孤电子对数为 6132 =1,价层电子对数为 4,为 sp3杂化; B.由以上分析可知 H3O+和 NH4+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都为 4; C.NH4+为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 H3O+为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 D.

25、含有的共价键类型都为 键 。 两种阳离子的相同之处为 ABD,不同之处为 C; 根据图 (b)N5 中键总数为 5NA个,根据信息, N5 有 6 个电子可形成大 键,可用符号 56表示, O、 N的非金属性较强,对应的 O H、 N H 都可与 H形成氢键,还可表示为 (H3O+)OHN 、 (NH4+)N HN 。 答案 : 5NA 56 5NA 56 (H3O+)O HN 、 (NH4+)N HN (4)R的晶体密度为 dgcm 3,其立方晶胞参数为 anm,晶胞中含有 y个 (N5)6(H3O)3(NH4)4Cl单元,该单元的相对质量为 M,则 y的计算表达式为 。 解析: 由 d=

26、= 可知, y= d( a107)3NAM 。 答案 : d( a107) 3NAM 化学 -选修 5:有机化学基础 12.化合物 G是治疗高血压的药物 “ 比索洛尔 ” 的中间体,一种合成 G的路线如下: 已知以下信息: A的核磁共振氢谱为单峰; B的核磁共振氢谱为三组峰,峰面积比为 6: 1: 1. D的苯环上仅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1molD可与 1mol NaOH或 2mol Na 反应 .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为 。 解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 A的结构简式为 。 答案 : (2)B的化学名称为 。 解析: B的结构简式为 CH3CH(OH)CH3,其化学名称为 2丙醇

27、,故答案为: 2丙醇; (3)C与 D反应生成 E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 D 为 ,对比 E 的分子式可知, C 和 D 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E,发生反应生成 E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 (4)由 E生成 F的反应类型为 。 解析: 对比 E和 F的分子式可知由 E生成 F的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生成 F的同时生成 HCl。案 :取代反应 (5)G是分子式为 。 解析: 由结构简式可知有机物 G的分子式为 C18H31NO4。 答案 : C18H31NO4 (6)L是 D的同分异构体,可与 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1mol的 L可与 2mol的 Na2CO3反应,L 共有 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为四组峰,峰面积比为 3: 2: 2: 1 的结构简式为 、 。 解析: L是 D的同分异构体,可与 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1 mol的 L可与 2 mol 的 Na2CO3反应,说明 L的分子结构中含有 2个酚羟基和一个甲基,当二个酚羟基在邻位时,苯环上甲基的位置有 2种,当二个酚羟基在间位时,苯环上甲基的位置有 3种,当二个酚羟基在对位时,苯环上甲基的位置有 1种,只满足条件的 L共有 6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为四组峰,峰面积比为 3: 2: 2: 1 的结构简式为 、 。 答案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