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政治.docx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36707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3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 卷)政治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小夏使用信用卡在北京透支 8000 元购买了一台外国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免息期内通过银行偿还了该消费款。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B.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世界货币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货币的职能。 A 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世界货币的职能; B 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贮藏手段的职能; C 符合题意,

2、外国品牌笔记本电脑价格为 8000 元,体现价值尺度的职能,“购买了”体现了流通手段的职能,“在免息期内通过银行偿还了该消费款”体现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D 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世界货币的职能 。 答案: C 2.因钢铁行业复苏,导致对铁矿石需求增加。在此情景下,占全球 70%以上市场份额的四大矿产企业不 断增产,引发业界对铁矿石价格战的担忧。对于这种担忧的产生,若用供求曲线来反映,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供求影响价格。 A 符合题意,图中 S1 与 D1 的相交处属于供求平衡点,在矿产企业不断增产后,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因此 S2 与 D2 的相交

3、处对应的价格应该下降,低于原平衡点对应的价格,故本图分析正确; B 不合题意,图中的 D1 向 D2 平移,代表需求不变,而材料强调“因钢铁行业复苏,导致对铁矿石需求增加”即需求应该增加,故排除; C 不合题意,图中的 S1 向 S2 平移,代表供给不变,而材料中强调“四大矿产企业不断增产”即供给量增加,故排除; D 不合题意,供求关系变动后,供求平衡点对应的价格应该低于原平衡点对应的价格,而此处变动后平衡点对应的价格反而高于原价格,故排除 。 答案: A 3.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2016 年我国对 120 万个贫困家庭的新增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这一举措的

4、依据是( ) 劳动者就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促进就业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 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根本原则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表述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表述错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即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不是促进就业;符合题意,“我国对 120 万个贫困家庭的新增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是因为通过职业培训可以促进就业,而就业是民生之本;符合题意,“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因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 答案: D 4.

5、2016 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 全球 164 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 11299.2 亿人民币元,居世界第二位,近 10 年平均增幅超过 25%。 中国对外投资蓬勃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 ) 减少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汇率风险 促进投资对象国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 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发展 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不合题意,“近 10 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5%,中国对外投资蓬勃发展”说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在增加的,“减少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汇率风险”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6、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 164 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有利于增加投资对象国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增长,带动经济发展;不合题意,资本市场是政府、企业、个人筹措长期资金的市场,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和长期证券市场,在长期借贷中,一般是银行对个人提供的消费信贷;在长期证券市场中,主要是股票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 。 题干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不属于资本市场;符合题意,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 ”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中国对外投资蓬勃

7、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 答案: C 5.某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对公共服务“做加法”,对增加办事门槛和费用负担的中介服务“做减法”。截至 2017 年 1 月,“公共服务清单”新增 2505 个服务项目,增幅 135%; “中介服务清单”取消或规范 147 个项目。精简比例达 43%。 两个清单的形成和公布,意义在于( )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拓展政府的基本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方便社会监督,防止政府的缺位和权利滥用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不合题意,两

8、个清单的形成和公布的目的不是为了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和降低公共管理成本;表述错误,政府的职能是法定的,不能随便拓展;符合题意,“对公共服务做加法,对增加办事门槛和费用负担的中介服务做减法” ,实行“公共服务清单”和“中介服务清单”,有利于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有利于方便社会监督,防止政府的缺位和权利滥用 。 答案: D 6.西藏自治区某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履职 13 年,共提交 42 项建议和议案,与所在县每个乡定点联系人保持定期联系,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藏东南博物馆,还就提高边民补贴和偏远地区的工程造价标准等提出建议。该代表通过上述行为( ) 行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 反映基层

9、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行驶自治区人大代表的立法权 行使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自治权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 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 题干中西藏自治区某少数民族人大代表提交建议和议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正是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符合题意,西藏自治区某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履职 13 年,与所在县每个乡定点联系人保持定期联系,还就提高边民补贴和偏远地区的工程造价标准等提出建议,体现了其作为人大代表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说法错误,人大代表不具有立法权 ,立法权是人大的职

10、权;说法错误,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机关享有自治权,人大代表不享有自治权 。 答案: A 7. 2017 年 1 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的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产生监察委员会。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政府、检察等部门的监察力量,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这一改革旨在( ) 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清除公共部门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 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搭建群众直接监督公共权力的新平台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11、符合题意,成立的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政府、检察等部门的监察力量,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有利于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说法错误,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清除公共部门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符合题意,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政府、检察等部门的监 察力量,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这样有利于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不合题意,题干强调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并没有搭建群众直接监督公共权力的

12、新平台 。 答案: B 8. 80 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着,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 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 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革命文化具有历史弥新的精神价值 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符合题意,国外许多作家和记着写出许多中国红军长征的优秀作品,表明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符合题意,“ 80 多年来,红军长

13、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着,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 表明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表述错误,革命文化的内涵早已确定,而不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表述错误,说法片面,革命文化在革命年代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指引着革命前进的方向,不只是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才具有,且材料不体现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 答案: A 9. 2016 年 10 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

14、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 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表述错误,“互联网思维”属于社会意识,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符合题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是因为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表述错误,社会意识先

15、进与否的主要尺度是看社会意识是否能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符合题意,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 强化互联网思维可“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原因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 答案: C 10.“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 2017 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

16、”。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 说法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 因此社会意识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符合题意,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 。 这说明环保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绿色环保过春节”这种新的社会存在而变化

17、;说法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 因此不能说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符合题意, 2017 年春节期间,北 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 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 因此,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 答案: C 11.习近平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他把理想信念看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安身立命的根本”,比喻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

18、、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些论述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是( ) 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 理想信 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理想信念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取决于文化水平的高低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符合题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 。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牢牢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符合题意,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理想作为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人们从

19、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说法错误,判断一种价值观是否正确的标准是要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 。 理想信念不能作为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说法错误,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理想信念坚定的程度,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 答案: A 12.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认识对象、认识

20、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认识的反复性 、 无限性和上升性。 符合题意,恩格斯认为认识中“不仅每个解决的 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这说明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即认识的反复性;说法错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可以达到真理性认识,只不过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追求真理是一个

21、永无止境的过程;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 同时,认识具有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这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符合题意,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 因此,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 24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一 :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

22、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 2.7 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 2017 年 4 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 :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 1.5 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 在肯尼亚, 7 年内将有 3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

23、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本题要求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 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此题共两小问。 第一小问为意义类试题,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考查方向可以做如下解答:首先,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去产能”

24、,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化解国内相关产业的过剩产能,而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相关产业“走出去”的过程。其次,中国高铁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就必然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因此,中国高铁“走出去”可以提高相关产 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再次,中国高铁以优异的成绩在国际市场上大展拳脚,提升了“中国品牌”的价值,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扩大。最后,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形势对相关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产业为了配合中国高铁更好地“走出去”势必需要进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水平,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小问为建议类

25、试题,高铁要更好地“走出去”,首先要有一个良好对外贸易的环境,这就需要国家外贸政策的支持。其次,需要资金支持,因此国家可以从财政、税收方面对高铁产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答案:作用: 有利于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去”。 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打造“中国品牌”,提高国际影响力。 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议: 完善对外经贸政策环境。 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2)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解析: 本题要求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此为意义类试题 。 首先,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

26、的重要途径角度分析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 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商业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 。 其次,文化的传播需要合适的窗口,中国文化要想在国际上扩大影响也需要一个展示的窗口 。中国高铁“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 的窗口 。 再次,文化交流的过程需要人的互动交往,中国高铁“走出去”势必会带动大量的中外人员进行交往,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外国民众了解到了中国文化,也让中国民众了解到了外国文化,这是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 。 最后,中国高铁“走出去

27、”的同时带动了中国文 化的“走出去”,高铁在哪里建成,中国文化也会在那里驻足,因此,高铁“走出去”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 答案: 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 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 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 。 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 14.( 28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 年 1 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

28、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2017 年 2 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 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 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 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 68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9、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为原因类试题,结合材料,可从以下角度分析说明:首先,我国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由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都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各国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各国的命运也相互牵连。其次,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我国倡导命运共同体,最终目的还是要促进我国发展,实现与他国的互利共赢。再次,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世界各国必须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应对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最后,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

30、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答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 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 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 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阐述“构建人来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此为分析说明类试题,首先,整体与部分既是相互区别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31、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整体的支配作用。其次,部分构成了整体,如果没有部分,整体将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 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各国作为命运共同体的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中国倡导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关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和存亡,每个国家应当积极响应,共同承担责任,加强相互合作,实现 共建共享。 答案: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 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

32、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3)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 解析: 本题要求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 。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 如:协和万邦;中国文化“协和万邦”的理念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 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在世界上堪称典范 。 如:和而不同;指全世界要友善和睦,同时有着自己的特色 。 如:世界大同;“世界大同”为国际政治术语,主要指人类对国际社会的一种理想理念,按古代说法即认为礼记礼运篇的“大同” 之说是受墨家或道家的影响 。 如:同舟共济;指世界各国要共同承担责任,共同面对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困难 。 答案: 协和万邦 。 和而不同 。 世界大同 。 同舟同济 。 (答出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