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省南通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docx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136750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江苏省南通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年江苏省南通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年江苏省南通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7年江苏省南通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7年江苏省南通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年江苏省南通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 _的山水名篇,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描写名川大山的杂言歌行。这些诗气势豪放,想象 _,用仙境和幻境构筑壮丽的理想世界, _了诗人超然世外的情致。 A.耳熟能详 奇特 孕育 B.脍炙人口 怪异 孕育 C.耳熟能详 怪异 寄托 D.脍炙人口 奇特 寄托 解析: 根据词义及句子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和事物人们都很称赞多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奇 特:跟寻常的不一样;怪异: 奇异 。寄托:把理想、希望、情感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

2、种事物上; 孕育 :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 着 新事物。 答案 :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年来,国家启动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了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 B.在“双十一”连年火爆的背后,充 分反映了互联网经济的强大活力及其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巨大能量。 C.12 月 31 日,眉山市东坡湿地公园正式向市民开放,该公园规划为“一轴”“两带”和“五区”组成,集湿地教育、科技教育、游览休闲等功能于一体。 D.近日在成都出土的南朝佛像,数量多,类别丰富,时间跨度长,保存完整,为进一步研究南朝佛像艺术提供了新资料。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

3、析。 A 项, 搭配不当,“提升 ” 不能与 “办 学条件 ” 搭配; B项, 成分残缺,“在背后”造成了主语残缺; C 项, 句式杂糅,“规划为组成”杂糅,可改为“由组成”,或“规划为”删去 “组成”。 答案 : D 3.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我国传统节日对应恰当的 一项是 ( ) ( 1)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3)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 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 1)中秋 ( 2)重阳 ( 3)除夕 ( 4)元日 B.( 1)重阳 ( 2)中秋 ( 3)除夕 ( 4)元日 C.( 1)重阳 ( 2)中秋 ( 3

4、)元日 ( 4)除夕 D.( 1)中秋 ( 2)重阳 ( 3)元日 ( 4)除夕 解析: 首先应该明确诗句所对应的传统节日,( 1)“插菊花”为重阳风俗;( 2)由“桂花”可见是中秋;( 3)旧俗是正月初一喝屠苏酒,“无复屠苏梦”可见此时是除夕夜;( 4)“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可见是元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答案 : B 4.下列选项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 一项是( ) 中国美术馆和台湾长流美术馆共同举办的“江山万里 张大千艺术展”今日与观众见面。在展厅右侧,一幅江山万里图静静地面对着来来往往的人流。“ _。 ”开阔的画面及其意境,向人们展示着笔墨点染间的艺术功力,也仿佛在诉说着画

5、家眷恋故土的情怀。 A.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析: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段中画横线处的诗句要上连“开阔的画面及其意境”,下接“画家眷恋故土的情怀”,只有 B 项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 答案 : B 5.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贴切的 一项是 ( ) A.讽刺某些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B.讽刺某些人自吹自擂,夸大成绩。 C.赞扬某些人兢兢业业,一心为公。 D.讽刺某些人不自量力,自我夸耀。 解析: 分析其寓意, 提取 主要信息,展开联想

6、,组织答案。 答案 : 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讳邦义,字希稷,胄出汉太尉震。五代时,其先避乱徙居庐陵,后遂为吉州吉水人也。世以儒学相承,父登进士第,初命长沙民掾,未终月而卒。后五月公始生,未冠而妣陈氏即世。兄弟相为命。公天性孙悌,视兄犹父。 太学七年,苦心嗜学,言行忠敬,每以古人自励。政和乙未,以上舍生解褐,赐第还家。公初调歙州婺源县教授, 改蕲州州学教授,以育才作人为己任,不专文辞而已。 秩满,授从政郎、卢州州学教授,除南京宗子博士,改建康府府学教授。荐者状其所居,转移宣教郎,辟权知本府溧阳县事。时二圣北狩,中原多故,寇盗蜂起。公训民为兵,五里一堠,号令期会

7、,枹鼓一鸣,远近毕集。未几,府兵叛,闭关杀官吏,四境狼顾虑变。公乃阅民兵,赡军实,申号令,即日趋府,讨叛者。贼畏公威声。亟白部刺史,愿从谕招。发运使方公会诸郡之师于城下,公率民兵首集,士整而奋 ,观者伟之。 初,兵之叛也,溧阳旧县镇射士数十百,以羽檄往戍他所,乘隙离次而归,劫巡检为魁甲而趋溧阳,将屠之以掠金帛。公即率民兵逆之,一战贼歼焉。 部刺史奏功议赏,公悉推逊僚佐,曰:杀人而利赏非吾志。 邑人德公,肖像祀之。后朝廷诏举文武全才,当路以公名闻就命通判建康军府,兼提领沿江措置使司公事。其时贼李成剽江北,又值金虏大至,与成合,我师败绩。知军府事陈邦光柔怯不足赖。是日,邦光出城迎降,亦强公以行,公

8、至街桥大呼曰:“我岂为降虏者?”虏知其不可屈,遂害之。 6.下列 汉 字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辟权知本府 溧阳县事 权:暂时。 B.赡军实 赡:使充足。 C.公即率民兵逆之 逆:迎战。 D.邑人德公,肖像祀之 祀:祭祀。 解析: A 项,“劝”应理解为“代理”。 答案: A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杨邦乂从小就命运坎坷,在父亲去世五个月后他才出生,还没有成年,母亲陈氏也去世,只得与兄弟相依为命。 B.杨邦乂学习勤奋,在太学七年,刻苦钻研,十分喜爱学习,言行举止忠诚恭敬,常用古人的事迹来勉励自己。 C.杨邦乂文武兼修,并名声在外,正值朝廷招揽文

9、武全才,他被任命为通判建康军府,兼沿江措置使司公事。 D.杨邦乂极具气节,金兵大举入侵,朝廷军队被打败后,他被陈邦光胁迫投降金人,终因不肯屈服而被陈邦光杀害。 解析: 由原文可以知道,不是被陈邦光杀害,是被金人杀害。原文“虏知其不可屈,遂害之”,“虏”指金人 , 所以 D 项说法有误。 答案: D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改蕲州州学教授,以育才作人为己任,不专文辞而已。 部刺史奏功议赏,公悉推逊僚佐,曰:杀人而利赏非吾志。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注意要在理解文章含义的基础上翻译,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 答案: (杨邦乂)改任蕲州州学教授,把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作为自己的责

10、任,并不只是专门教授诗文写作而已。 部刺史准备将功绩上奏朝廷,评定功劳大小及赏赐多寡,杨邦乂把功劳全部谦让给部属,说:“杀人而获得利益或赏赐并不是我的志向。” 9.杨邦乂为什么能够迅速平定州府的叛乱? 解析: 首先找出相关原文 , 然后用白话文总结,尽量不 照搬 原文。 答案: ( 1)准备充分(建立民兵) ; ( 2)军队号令严明,军纪严整;( 3)士气高涨;( 4)指挥果断(反应迅速) 。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11、【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10.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概述。 解析: 本题考查概述诗歌内容的能力。 注意抓住 关键词“哪些景物”“画面”。 答案: 词的上阕写了山、灯火、云、鹧鸪、村庄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山村傍晚时分寂静寥落的生活画面。 11.“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所用典故与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一致,具体指谁的什么事?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指的是周瑜, 诗人自比当年抗击金兵时的 潇洒风度 ,与下文“如今瞧悴”形成对比 。突出诗人现在的落魄疲惫。 答案: 周瑜。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与曹操

12、展开赤壁大战。自比诗人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与下文“如今憔悴”形成对比,突出诗人现在的落魄疲惫。 12.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 分析思想情感,要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 答案: 表达了作者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忧愤。 13.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兄弟不知, _。(诗经 氓) _,不能十步。(荀子劝学) _,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 说) _,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_,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转朱阁, _,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民惟邦本, _。(尚书 夏书) _,偏信则暗。

13、(司马光资治通鉴) 解析: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识记和默写。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答案 : 咥其笑矣 骐骥一跃 吾师道也 东船西舫悄无言 衔远山 低绮户 本固邦宁 兼听则明 五、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目送 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 1)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 2)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

14、、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 3)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 交会 。 ( 4)我看着他 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 5)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

15、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 6)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 7)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 8)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 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 空荡荡 的

16、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 9)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10)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 个背影有关。 ( 11)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17、 ( 12)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 13)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 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 14)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 15)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 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

18、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 16)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4.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解析: 第一份在( 1) -( 9)节中,第二份在( 10) -( 16)节中。情感关键句“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答案: 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

19、以释怀的落寞;二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 15.结合上下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 1)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 交会 。 ( 2)车子开走,一条 空荡荡 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解析: 先解释这个词在文章中的意思 , 联系上下文 , 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文章的主旨和主题再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 ( 1)“交会”一词写出我对儿子的牵挂与儿子对我 的依恋融合在一起的情形,形象表现出母子间无法割舍的深情。 ( 2)既表现儿子离去后大街上空无一人,又表现自己无法走进儿子内心的空荡失落

20、。 1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解析: 主要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几个角度 赏析。本句 描写与抒情自然融合到一起,使行文真切动人。 答案: 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作者以飘进长廊内的斜风细雨烘托自己内心惨痛别离的情绪;叠词反复,增强了抒情效果,“深深、深深地凝望”,作者连用两个“深深”表达自己对父亲的难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描写与抒情自然融合到一起,使行文真切动人。 17.“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试做探究。 解析: 本题属于 探究题,探究的题目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本题要求“谈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的理解”应该是向内挖掘,联系

21、文章内容答题。 答案: 任何亲人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生命中的有些成长是我们必须独立面对的;面对生活中种种失去的 落寞与痛楚是我们生命的必然;我们应珍惜属于我们的每一份情缘。 六、现代文阅读(二) 搞怪炫丑绝非艺术正道 近 100 年来人类对美的认知确实是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以丑为 美,以丑为荣的艺术行径大量充斥社会,整个社会的审美走向堕落!就说去年人到晚年的黄永玉所推出的一十二景出恭图,亦可谓丑态百出,公然挑战公众审美,连身在法国的林鸣岗也看不过眼,撰文批评说:“这并非是童心未泯的创新,恰恰是名成利就的名人们过度自我膨胀的昏庸症,他为自己添了极为丑恶的一笔。” 黄永玉是从传统道脉中一

22、路走过来的艺术家,早期对中华民族传统抱以虔诚、谦虚的学习态度,在多种场合也以坚决捍卫传统文化的姿态出现,传统也给了他艺术生命的滋养,给了他一定的成就和名望。饮水思源,他本应在捍卫传统文化、弘扬传统 理念方面做出与名望相称的表率作用,却走向了反传统、刻意颠覆传统伦理道德的一面。 无独有偶,早期的石虎,画集非洲写生曾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 1985 年在美术杂志发文,对美术界日渐嚣张的崇洋媚外、数祖忘典进行了旗帜鲜明、痛快淋漓的抨击和驳斥,在业界内外产生强烈反响。然而, 1989 年移居澳门后,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明显偏离了中国书画的“正宗”,呈现出一堆怪异、玄虚、颓猥的东西。 当然,石虎也许与黄永玉不

23、同,他善于思考,不甘现状,具有创新精神。但在出人头地、追名逐利的渴望上,又与黄何等相似!自负、高傲、浮躁,“炫丑”、“搞怪”、“扮酷”,荒唐草率,不负责任 大抵可以作为他们近期作品的标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艺术家自身外,形形色色的“吹鼓手”、“马屁精”成了帮凶、杀手,吹捧忽悠、无限拔高,无疑起到迷惑、催化的作用,艺术家本人也成了受害者而不自知。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艺术家的工作,就是要在任何地方都让美成为胜利者。好的艺术品,应该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提升人类 的精神境界,是美的守护神而不是破坏者。从本质上而言,艺术是为了求得人对自然的精神超脱,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表现,它是愉

24、悦感官、陶冶情操和提升精神的。 其实,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的美学都告诉我们:快感不是美感,丑态更不是美感,美是对人的提升。一切优秀的文化艺术都是历代大师辛勤架设的、提升人们生命品质的阶梯。“我们可以容忍庸俗和浅薄,但是不能永远生活在庸俗和肤浅之中;我们可以容忍肤浅和无知,但是不能永远让人迷恋肤浅和无知。” 记得诗人范白兄回忆已故章草名家蒋士云先生时说,这是一位恪守传统、与世无争、寂寞苦行的中华文化的 忠实信徒“沉着”是他的艺术写照。透过范白兄深情儒雅的叙述,我们似乎获得了这个时代最为难得的某种文化“定力”,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说明艺术永远是一条寂寞之道!而这条寂寞之道所带来的宁静与沉潜之力,则是让美

25、能够在社会任何角落成为胜利者的不二通道! 18.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解析: 首先看文章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再进行思路分析。 答案: 首先以黄永玉和石虎炫丑搞怪作品为例,揭示艺术审美出现堕落现象;其次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阐述了艺术的本质,并指出坚持艺术正道的途径。 19.造成艺术作品炫丑搞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解析: 首先应先到文中找到答案的区域,筛选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 艺术家自身出人头地、追名逐利的渴望;名成利就后的过度自我膨胀;外界对艺术家的吹捧拔高,使他们失去了对艺术和自我的正确认识。 20.结合全文阐述“艺术正道”的内涵。 解析:

26、首先明确这句话的位置,然后牢记一文解题的诀窍,在这句话的左右寻找答案,再依据分值进行分条概括即可。 答案: 艺术要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和生命品质; 艺术家要能恪守传统、与世无争、寂寞苦行, 拥有宁静沉潜的文化定力。 七、作文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某网站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成长多痛啊!每次的成长,都要在自己的脸上画表情,而这表情又不是我们自己的。 B.成长多好啊!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对待世事,体察不同的个性,品味多彩的人生。 C.成长实际上是一种境界!有了它这个世界可能不再完美,但若

27、没有它,这个世界肯定不完美。 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 审题时应注意三点: ( 1) 要反映成长路上的美好追求。在这如花的季节里,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一些挫折或失败,这就要求大家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在字里行间,要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对假、恶、丑的批判与鞭挞。 ( 2) 要再现成长路上的曲折经历。成长之路,苦辣酸甜,五味俱全。写作时若能多在情节上下工夫,内容自然会波澜迭起。如当你遭遇失败而独自落泪的时候,他人善意的笑脸也许让你感受到鼓励的力量 ; 当你因为成功而扬扬自得的时候,意外的事件又让你感受到了骄傲带来的尴尬。 ( 3) 要挖掘成长路上的

28、深刻感悟。写作此 类考题,不能满足于讲清成长故事,而应深入发掘,学会从小事出发,品味美好的情感,挖掘生活的哲理。 答案 :略。 语文 II(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小题。 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入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别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 而所谓欲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毋与世俯仰以别于小人者少耳复何议于彼哉? (节选自王安石读柳宗元传) 22.请用斜线“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4 处) 解析: 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依据上下文推断本句的意思,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虚词“者

29、”“耳”等断句。 答案: 而所谓欲为君子者 /吾多见其初而已 /要其终 /能毋与世俯仰以别于小人者少耳 /复何议于彼哉? 23.王安石,“荆国公”是他的 _“临川先生”是他的 _;而“介甫”则是他的 _。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答案: 封号 号 字 24.本段文字阐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超过 25 个字) 解析: 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答案: 人即使处在逆境,也要自强不息,有始有终,坚持不懈 。 二、名著阅读题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妙玉天赋聪慧,

30、资质不凡,才华馥郁、品位高雅的她,却落入被贼掳走的结局。因此作者为之发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慨叹。 B.“五四”运动纪念日,示威游行的人涌上街头,吴家张素素、吴芝生几个年轻人也投入其中,军队、巡捕和示威的群众发生冲突,不少无辜群众被捕。 C.老人与海 中圣地亚哥老人在与大海和鲨鱼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 D.沈从文的小说中多有对湘西民俗的展现:青年男女月夜对歌,表达爱慕之情,展现了当地的婚恋习俗;端午节年轻小伙子赛龙舟。 E.查理前往印度前,送给欧也妮两颗钻石纽扣,送给葛朗台太太一个美丽的金顶针,送给葛朗台一副袖扣,

31、葛朗台给了查理一些钱。 解析: A 项,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出自黛玉的葬花吟; B 项, “五四”活动纪念日应为“五卅纪念节”那天。 答案 : AB 26.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孔明曰:“如雄狮到日,即当远接犒劳。”鲁肃暗喜,宴罢辞回。玄德问孔明曰:“此是何意?”孔明大笑曰:“周瑜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 “这等计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怎样?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答案: “这等计策”的主要内容是明为代取西川以换回荆州,实则在途经荆州时趁机夺了荆州。其结果是孔明将计就计,周瑜非但夺不得荆州,反遭蜀军围杀,最终自己被气死 。 2

32、7.阅读女神中片段,回答问题。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 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 /这般模样! “年轻的女郎”“我”分别指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分析。 答案: 祖国。炉中煤(诗人自己)。表达自己对祖国由衷的崇拜和热爱。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苦”的雪莱。 1821年,雪莱在为诗辩护中写到,推理与想象是人类的两种活动,自有人类即有诗。而语言最初的发明,本身就是诗。在他看来,广义的诗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

33、人。诗人的隐喻式表达,层出不穷的联想,这些虽然不能绘出人类思想的全景,却有助于表现人类崇高的目的,领会世间的真善美。自古以来,当科学攻城略地不断扩大我们生活的疆土时,诗歌已经借着想象,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宇宙。所以,雪莱赞美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大多数时候,我觉得人生是荒谬而无望的。但也正是这种荒谬而无望,给了我们赋予自己人生意义的可能。一个人活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我赋予意义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正如辛波斯卡所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 谬。” 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一定程度上属于私域范畴。诗歌不同于社论,虽然人们

34、也会将它拿出来发表,但是它所具有的私人属性也是不容忽略的。有些诗歌,读者看不懂,作者自己或许也不全懂,但是无关紧要。就像你进不了别人的大脑中思考。他需要的可能只是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存在感,至于交流什么是美:都在其次。 这不表示我鼓励诗人都去自说自话,固步自封。既然承认文学首先是人学,承认诗关系到人的自我塑造,诗歌也因此具有某种公共性。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私有性,还是公共性,诗的价值都在于意义的赋予和美的呈现。这也意味着在公共 领域和私人领域之外,还交织着一个文学搭建起来的意义领域,来安放作者的灵魂。 (选自读书 2015 年第 2 期,有删改) 2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中所阐述的“诗”与“

35、思”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内容 的理解和分析。要结合第一段内容分析。 答案: 借助想象的诗歌与借助推理的思想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态。诗歌伴随着语言,语言伴随着思想而诞生。诗歌的隐喻、联想和想象,有助于表现人类的崇高思想。诗歌能够迅捷地创造广袤的思想空间。 29.如何理解辛波斯卡所说的“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这句话 ? 解析: 首先要在文中定位该句,然后找出关键词,遵循由近到远的原则,依托修辞,结合文本的观点主旨进行解答。 答案: 不写诗的荒谬是指现实人生的荒谬;写诗的荒谬是指超越现实人生的诗歌创作的荒谬;人要借助诗歌,寻找生活的意义,拥有热爱的东西,并战胜现实。 30.作者是如何认识诗歌的私人性的 ? 解析: 首先确定答题的信息区域在最后两段。注意与“私人性”关涉的一些语词。 答案: 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诗歌是作者独特的审美表达。诗歌关系到诗人的自我塑造。诗歌的私人性并不排斥公共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