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理论-19 及答案解析(总分:14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教育学部分(总题数:0,分数:0.00)二、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在对学校隐性课程的分类中,一般把教师无意识的言行对学生所产生影响而构成的课程称之为(分数:2.00)A.物质性隐性课程B.制度性隐性课程C.心理性隐性课程D.活动性隐性课程2.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分数:2.00)A.初中阶段B.高中阶段C.大学阶段D.研究生阶段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分数:2.00)A.教书B.育人C.教书育人D.带好班级4.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_(分数:2.00)A.观察法B.问卷法C.谈话法D.调
2、查法5.下列教学方法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_(分数:2.00)A.讨论法B.读书指导法C.演示法D.实验法6.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这是从教师的什么知识素养出发(分数:2.00)A.专业知识B.文化基础知识C.理论修养D.教育科学知识7.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分数:2.00)A.班主任工作B.团队工作C.课外活动D.教学8.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的教育任务,由国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分数:2.00)A.课程计划B.学科课程标准C.教材D.教参9.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_(分数:2.00)A.顺序性和阶段
3、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10.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_(分数:2.00)A.国民教育制度B.教育规章制度C.招生考试制度D.学校教育制度三、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11.在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分数:6.00)_12.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分数:6.00)_四、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13.人的发展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应如何适应这些规律? (分数:8.00)_14.教学有哪几项基本任务? (分数:8.00)_15.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素养? (分数:8.0
4、0)_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16.在近代教育史上,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而知识的传授则无关紧要,试用某一教学规律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分数:15.00)_六、心理学(总题数:0,分数:0.00)七、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7.“一题多解,演绎推理”是_(分数:2.00)A.再现思维B.求同思维C.辐合思维D.发散思维18.根据需要起源不同,其可分为 _(分数:2.00)A.生理与社会需要B.物质与精神需要C.爱与隶属需要D.成就与交往需要19.有预定目的、有确定任务而自觉地运用方法去识记事物的过程是(分数:2.00)A.无意识
5、记B.有意识记C.意义识记D.机械识记20.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为_(分数:2.00)A.人格B.态度C.需要D.情绪21.“捧腹大笑、手舞足蹈”,是下列选项中的哪种情绪状态?_(分数:2.00)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22.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_(分数:2.00)A.感觉B.视觉C.色觉D.知觉23.迷信、巫术的流行,说明_影响社会态度的形成。(分数:2.00)A.经验的情绪后果B.参照群体C.知识水平D.文化因素24.“心有余悸”是描写人在恐惧中的 _(分数:2.00)A.心境状态B.应激状态C.激情状态D.热情状态25.“人
6、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体现了人格的_(分数:2.00)A.稳定性B.独特性C.整合性D.功能性26.动机具有引发功能、指向功能和(分数:2.00)A.适应功能B.信号功能C.预测功能D.激励功能八、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27.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性思维。 (分数:6.00)_28.知觉选择性受人的需要和兴趣的影响。 (分数:6.00)_九、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29.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分数:8.00)_30.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分数:8.00)_31.简要说明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 (分数:8.00)_十、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
7、.00)32.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分数:15.00)_教育理论-19 答案解析(总分:14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教育学部分(总题数:0,分数:0.00)二、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在对学校隐性课程的分类中,一般把教师无意识的言行对学生所产生影响而构成的课程称之为(分数:2.00)A.物质性隐性课程B.制度性隐性课程C.心理性隐性课程 D.活动性隐性课程解析:解析 考生首先要记住隐性课程分为三类: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心理性隐性课程。其次,了解书中每类课程所包含的内容。2.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分数:2.00)A.初中阶段B.高中阶段
8、 C.大学阶段D.研究生阶段解析: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分数:2.00)A.教书B.育人C.教书育人 D.带好班级解析:4.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_(分数:2.00)A.观察法 B.问卷法C.谈话法D.调查法解析:5.下列教学方法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_(分数:2.00)A.讨论法B.读书指导法C.演示法D.实验法 解析:6.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这是从教师的什么知识素养出发(分数:2.00)A.专业知识B.文化基础知识C.理论修养D.教育科学知识 解析:7.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分数:2.00)A.班主任工作B.团队工作C.课外活动D.教学 解析:8.根据教育目的和不
9、同类型的教育任务,由国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分数:2.00)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C.教材D.教参解析:解析 这里考查对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教参概念的掌握,这四个概念有着层次范围的区别,可以从这个角度把握。9.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_(分数:2.00)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解析:10.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_(分数:2.00)A.国民教育制度B.教育规章制度C.招生考试制度D.学校教育制度 解析:解析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10、,简称学制。三、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11.在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不准确或错误。 此说混淆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概念。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是相同的,即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教育目的的规定下,各级各类学校可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12.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错误。这句古语的意思是示范、模仿,
11、指的是教师特点中的示范性而不是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主要是讲教师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在教学、辅导、批改作业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都是个人活动,都带有明显的主体性。四、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13.人的发展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应如何适应这些规律? (分数:8.00)_正确答案:()解析:(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要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 (3)人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要注意在内容和方法上的相对稳定和相应变化,加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4)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要
12、因材施教。14.教学有哪几项基本任务? (分数:8.00)_正确答案:()解析:(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15.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素养? (分数:8.00)_正确答案:()解析:政治理论知识。教师必须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首先,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掌握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再次,教师还要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
13、展动向和前景。 文化基础知识。教师应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 教育科学知识。首先要求教师学好教育学、心理学和分科教学法这三门基本课程。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16.在近代教育史上,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而知识的传授则无关紧要,试用某一教学规律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分数:15.00)_正确答案:()解析:(1) 该观点是错误的。 (2) 因为它违背了“教学过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这一规律。 (3) 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相统一、相一致。二者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中。掌握知识是发
14、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所以重视思维形式的发展忽视知识的传授是错误的。六、心理学(总题数:0,分数:0.00)七、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7.“一题多解,演绎推理”是_(分数:2.00)A.再现思维B.求同思维C.辐合思维D.发散思维 解析:18.根据需要起源不同,其可分为 _(分数:2.00)A.生理与社会需要 B.物质与精神需要C.爱与隶属需要D.成就与交往需要解析:19.有预定目的、有确定任务而自觉地运用方法去识记事物的过程是(分数:2.00)A.无意识记B.有意识记 C.意义识记D.机械识记解析:20.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
15、验为_(分数:2.00)A.人格B.态度C.需要D.情绪 解析:考点 情绪的概念 解析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就是情绪,这种态度体验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21.“捧腹大笑、手舞足蹈”,是下列选项中的哪种情绪状态?_(分数:2.00)A.心境B.激情 C.应激D.热情解析:解析 心境、激情和应激三个概念在表现程度上有差异。心境较轻,激情较重,应激是高度的紧张状态,所以选 B。22.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_(分数:2.00)A.感觉B.视觉C.色觉D.知觉 解析:解析 此题容易混淆,一旦确定某个事物时,就已经是知觉了,而不是感觉,
16、所以选 D。23.迷信、巫术的流行,说明_影响社会态度的形成。(分数:2.00)A.经验的情绪后果B.参照群体C.知识水平 D.文化因素解析:24.“心有余悸”是描写人在恐惧中的 _(分数:2.00)A.心境状态 B.应激状态C.激情状态D.热情状态解析:25.“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体现了人格的_(分数:2.00)A.稳定性B.独特性 C.整合性D.功能性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人格的特点。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独特性做了最好的诠释。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环境、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26.动机具
17、有引发功能、指向功能和(分数:2.00)A.适应功能B.信号功能C.预测功能D.激励功能 解析:八、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27.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性思维。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错误解析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的、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但创造性思维只有发散性思维的参与是不够的,还离不开集中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28.知觉选择性受人的需要和兴趣的影响。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正确。 知觉的选择性就是人根据自己当前
18、的需要和兴趣,有选择地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刺激物进行选择和反映,而忽视其他刺激与信息的选择加工过程。九、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29.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分数:8.00)_正确答案:()解析:(1)人的知觉特点;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知识经验; (4)情绪与动机; (5)个性因索(能力、气质、性格)。30.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分数:8.00)_正确答案:()解析:(1)知觉的选择性。即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
19、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解析 回答此题时主要从四个特性的定义来回答。31.简要说明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 (分数:8.00)_正确答案:()解析:(1)群体规模与特点。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是随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上升的; (2)社会支持。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无论群体的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致,即使持不同意见的人没有任何权威,都会使从众的比率大大下降; (3)任务的熟悉程度。判断涉
20、及的事物客观标准越明确,人们对自我判断的肯定程度也越高,相应的行为从众率也越低。随着问题的模糊性增加,人们会由于自身的判断失去明确的参照而倾向于从众; (4)性别。社会心理学家杰德勒研究发现,相对于女性,男性从众率的最高点出现稍微晚一些。心理学家考勒曼等人研究发现,问题难度与从众率的相关系数男性为 0.58,女性高达 0.89。表明女性在相应的困难程度上比男性更倾向于从众。十、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32.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分数:15.00)_正确答案:()解析: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