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化学.docx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37687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4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北京卷 )化学 一、选择题 1.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 ) 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 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 C.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 D.侯德榜联合制碱法 解析: 2015年 10 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答案: B 2.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 ) A.A B.B C.C D.D 解析: A.冷水浸泡属于物质的溶解,故 A错误; B.加热煎制属于加热,故 B错误; C.箅渣取液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属于过滤操作,故 C正确; D.灌装是液体转移,

2、故 D错误 。 答案: C 3.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试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 ( ) A.抗氧化剂 B.调味剂 C.着色剂 D.增稠剂 解析: A.抗氧化剂减少食品与氧气的接触,延缓氧化的反应速率,故 A正确; B.调味剂是为了增加食品的味道,与速率无关,故 B错误; C.着色剂是为了给食品添加某种颜色,与速率无关,故 C错误; D.增稠剂是改变物质的浓度,与速率无关,故 D错误 。 答案: A 4.在一定条件下,甲苯可生成二甲苯混合物和苯 。 有关物质的沸点、熔点如表: 对二甲苯 邻二甲苯 间二甲苯 苯 沸点 / 138 144 139 80 熔点 / 13 25 47 6 下列说法不正确

3、的是 ( ) A.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B.甲苯的沸点高于 144 C.用蒸馏的方法可将苯从反应所得产物中首先分离出来 D.从二甲苯混合物中,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 解析: A、甲苯变成二甲苯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甲基取代所得,属于取代反应,故 A正确; B、甲苯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二甲苯小,故沸点比二甲苯低,故 B错误; C、苯的沸点与二甲苯的沸点相差较大,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 C正确; D、因为对二甲苯的沸点较低,冷却后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容易形成固体,从而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所以能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分离出来,故 D正确 。 答案: B 5.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 Cr2O72

4、 (橙色 )+H2O2CrO42 (黄色 )+2H+。 用 K2Cr2O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 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中溶液橙色加深, 中溶液变黄 B. 中 Cr2O72 被 C2H5OH 还原 C.对比 和 可知 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 D.若向 中加入 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 解析: A.在平衡体系中加入酸,平衡逆向移动,重铬酸根离子浓度增大,橙色加深,加入碱,平衡正向移动,溶液变黄,故 A正确; B. 中重铬酸钾氧化乙醇,重铬酸钾被还原,故 B正确; C. 是酸性条件, 是碱性条件,酸性条件下氧化乙醇,而碱性条件不能,说明酸性条件下氧化性强,

5、故 B正确; D.若向 溶液中加入 70%的硫酸到过量,溶液为酸性,可以氧化乙醇,溶液变绿色,故 D错误 。 答案: D 6.在两份相同的 Ba(OH)2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 H2SO4、 NaHSO4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代表滴加 H2SO4溶液的变化曲线 B.b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Na+、 OH C.c点,两溶液中含有相同量的 OH D.a、 d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 解析: A.Ba(OH)2溶液和 H2SO4、 NaHSO4溶液反应方程式分别为 H2SO4+Ba(OH)2=BaSO4+2H 2O、N

6、aHSO4+Ba(OH)2=BaSO4+NaOH+H 2O,溶液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根据图知,曲线 在a点溶液导电能力接近 0,说明该点溶液离子浓度最小,应该为 Ba(OH)2溶液和 H2SO4的反应,则曲线 为 Ba(OH)2溶液和 NaHSO4溶液的反应,即 代表滴加 H2SO4溶液的变化曲线,故 A正确; B.根据图知, a 点为 Ba(OH)2溶液和 H2SO4恰好反应, H2SO4、 NaH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则 b点溶液溶质为 NaOH,所以 b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Na+、 OH ,故 B正确; C.c点, 中稀硫酸过量,溶质为硫酸, 中硫酸氢钠过量,则溶质

7、为 NaOH、 Na2SO4,因为硫酸根离子浓度相同, 中钠离子浓度大于 中氢离子浓度,所以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不同,故 C错误; D.a点 中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含水; d点 中溶质为 Na2SO4,水和硫酸钠溶液都呈中性,故 D正确 。 答案: C 7.用石墨电极完成下列电解实验 。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 ) A.a、 d处: 2H2O+2e H 2+2OH B.b处: 2Cl 2e Cl 2 C.c处发生了反应: Fe 2e Fe 2+ D.根据实验一的原理,实验二中 m处能析出铜 解析: A.d处试纸变蓝,为阴极,生成 OH ,电极方程式为 2H2O

8、+2e H 2+2OH ,故 A正确;B.b处变红,局部褪色,说明是溶液中的氢氧根和氯离子同时放电,故 B错误; C.c处为阳极,发生了反应: Fe 2e Fe 2+,故 C正确; D.实验一中 ac 形成电解池, db形成电解池, 所以实验二中也相当于形成三个电解池 (一个球两面为不同的两极 ), m为电解池的阴极,另一球朝 m的一面为阳极 (n的背面 ),故相当于电镀,即 m上有铜析出,故 D正确 。 答案: B 二、解答题 8.功能高分子 P的合成路线如下: (1)A的分子式是 C7H8,其结构简式是 。 答案: 。 (2)试剂 a是 。 答案: 浓硫酸和浓硝酸 。 (3)反应 的化学方

9、程式: 。 答案: +NaOH +NaCl。 (4)E的分子式是 C6H10O2.E中含有的官能团: 。 答案: 碳碳双链,酯基 。 (5)反应 的反应类型是 。 答案: 加聚反应 。 (6)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nH2O +nH2O n CH3CH2OH。 (7)已知: 以乙烯为起始原料,选用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 E,写出合成路线 (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 ),用箭头表示转化关系,箭头上注明试剂和反应条件 )。 答案: CH2=CH2 CH3CH2Br CH3CH2OH CH3CHO CH3CH=CHCOOH CH3CH=CHCOOCH2CH3. 解析: A的分子式是 C7H8,其

10、结构简式是 ,结合 P的结构简式,可知 A与浓硝酸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 B为 , B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C为 , C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 D为,可知 G的结构简式为 ,则 F为 , E的分子式是 C6H10O2,则 E为 CH3CH=CHCOOCH2CH3。 (1)A的分子式是 C7H8,其结构简式是 ,故答案为: ; (2)试剂 a是:浓硫酸和浓硝酸,故答案为:浓硫酸和浓硝酸; (3)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NaOH +NaCl; (4)E为CH3CH=CHCOOCH2CH3, E中含有的官能团:碳碳双键、酯基,故答案为:碳碳双键、酯基

11、; (5)反应 的反应类型是:加聚反应,故答案为:加聚反应; (6)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nH2O +nH2O n CH3CH2OH; (7)乙烯与 HBr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CH3CH2Br,然后发生水解反应生成 CH3CH2OH,再发生氧化反应生成 CH3CHO, 2分子乙醛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再发生氧化反应生成 ,再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生成CH3CH=CHCOOH,最后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 CH3CH=CHCOOCH2CH3,合成路线流程图为: CH2=CH2CH3CH2Br CH3CH2OH CH3CHOCH3CH=CHCOOH CH3CH=C

12、HCOOCH2CH3。 故 答案 为 : CH2=CH2 CH3CH2Br CH3CH2OH CH3CHO CH3CH=CHCOOH CH3CH=CHCOOCH2CH3.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推断与合成,充分利用 P的结构简式与反应条件、分子式进行推断,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是有机化学常考题型,难度中等 。 9.用零价铁 (Fe)去除水体中的硝酸盐 (NO3 )已成为环境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 。 (1)Fe还原水体中 NO3 的反应原理如图 1所示 。 作负极的物质是 。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 解析: Fe 还原水体中 NO3 ,则 Fe作还原剂,失去电子,作负极,故答案为:

13、铁; NO 3在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产生 NH4+,根据图 2信息可知为酸性环境,则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NO3 +8e +10H+=NH4+3H2O,故答案为: NO3 +8e +10H+=NH4+3H2O。 答案: 铁 ; NO3 +8e +10H+=NH4+3H2O。 (2)将足量铁粉投入水体中,经 24 小时测定 NO3 的去除率和 pH,结果如下: pH=4.5时, NO3 的去除率低 。 其原因是 。 解析: pH越高, Fe3+越易水解生成 FeO(OH), FeO(OH)不导电,阻碍电子转移,所以 NO3 的去除率低。故答案为: FeO(OH)不导电,阻碍电子转移 。 答案:

14、 FeO(OH)不导电,阻碍电子转移 。 (3)实验发现:在初始 pH=4.5的水体中投入足量铁粉的同时,补充一定量的 Fe2+可以明显提高 NO3 的去除率 。 对 Fe2+的作用提出两种假设: .Fe2+直接还原 NO3 ; .Fe2+破坏 FeO(OH)氧化层 。 做对比实验,结果如图 2所示,可得到的结论是 。 同位素示踪法证实 Fe2+能与 FeO(OH)反应生成 Fe3O4。 结合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解释加入Fe2+提高 NO3 去除率的原因: 。 解析: 从图 中 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单独加入 Fe2+时, NO3 的去除率为 0,因此得出 Fe2+不能直接还原 NO3 ;而 F

15、e和 Fe2+共同加入时 NO3 的去除率比单独 Fe高,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本实验条件下, Fe2+不能直接还原 NO3 ;在 Fe和 Fe2+共同作用下能提高 NO3 的去除率。 同位素示踪法证实了 Fe2+能与 FeO(OH)反应生成 Fe3O4,离子方程式为:Fe2+2FeO(OH)=Fe3O4+2H+, Fe2+将不导电的 FeO(OH)转化为可导电的 Fe3O4,利于电子转移。 答案 : 本实验条件下, Fe2+不能直接还原 NO3 ;在 Fe和 Fe2+共同作用下能提高 NO3 的去除率 ; Fe 2+2FeO(OH)=Fe3O4+2H+, Fe2+将不导电的 FeO(OH)转化为

16、可导电的 Fe3O4,利于电子转移 。 (4)其他条件与 (2)相同,经 1小时测定 NO3 的去除率和 pH,结果如表: 初始 pH pH=2.5 pH=4.5 NO3 的去除率 约 10% 约 3% 1小时 pH 接近中性 接近中性 与 (2)中数据对比,解释 (2)中初始 pH不同时, NO3 去除率和铁的最终物质形态不同的原因: 。 解析: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 Fe2+的作用是将不导电的 FeO(OH)转化为可导电的 Fe3O4,而 NO3的去除率由铁的最终物质形态确定,因此可知实验初始 pH 会影响 Fe2+的含量 。 答案 :初始 pH低时,产生的 Fe2+充足;初始 pH高时,产生

17、的 Fe2+不足 。 10.以废旧铅酸电池中的含铅废料 (Pb、 PbO、 PbO2、 PbSO4及炭黑等 )和 H2SO4为原料,制备高纯 PbO,实现铅的再生利用 。 其工作流程如下: (1)过程 中,在 Fe2+催化下, Pb 和 PbO2反应生成 PbSO4的化学方程式是 。 解析: 根据题给化学工艺流程知,过程 中,在 Fe2+催化下, Pb、 PbO2和 H2SO4反应生成 PbSO4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Pb+PbO2+2H2SO42PbSO 4+2H2O, 答案 : Pb+PbO2+2H2SO42PbSO 4+2H2O。 (2)过程 中, Fe2+催化过程可表示为: i: 2F

18、e2+PbO2+4H+SO42 2Fe 3+PbSO4+2H2O ii: 写出 ii的离子方程式: 。 下列实验方案可证实上述催化过程 。 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 A.向酸化的 FeSO4溶液中加入 KSCN溶液,溶液几乎无色,再加入少量 PbO2,溶液变红 。 B. 。 解析: 催化剂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根据题给信息知反应 i中 Fe2+被 PbO2氧化为 Fe3+,则反应 ii中 Fe3+被 Pb 还原为 Fe2+,离子方程式为: 2Fe3+Pb+SO42 PbSO 4+2Fe2+。 a实验证明发生反应 i

19、,则 b实验需证明发生反应 ii,实验方案为: A.向酸化的 FeSO4溶液中加入 KSCN溶液,溶液几乎无色,再加入少量 PbO2,溶液变红,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 B.取 a中红色溶液少量,溶液中存在平衡, Fe3+3SCN =Fe(SCN)3,加入过量 Pb,和平衡状态下铁离子反应生成 亚铁离子,平衡逆向进行充分反应后,红色褪去 。 答案 : 2Fe 3+Pb+SO42 PbSO 4+2Fe2+; 取 a中红色溶液少量,加入过量 Pb,充分反应后,红色褪去 。 (3)PbO溶解在 NaOH溶液中,存在平衡: PbO(s)+NaOH(aq)NaHPbO2(aq),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

20、 过程 的目的是脱硫 。 滤液 1经处理后可在过程 中重复使用,其目的是 (选填序号 )。 A.减小 Pb的损失,提高产品的产率 B.重复利用 NaOH,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C.增加 Na2SO4浓度,提高脱硫效率 过程 的目的是提纯,结合上述溶解度曲线,简述过程 的操作: 解析: 过程 脱硫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 PbSO4+2NaOH=PbO+Na2SO4+H2O,由于 PbO能溶解与 NaOH溶液,因此滤液 中含有 Pb元素,滤液 重复使用可减少 PbO损失,提高产品的产率,且滤液 中过量的 NaOH 可以重复利用,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答案: AB。 故答案为: AB。 根据 PbO的溶解度曲线

21、,提纯粗 Pb的方法为将粗 PbO溶解在 NaOH溶液中,结合溶解度曲线特点可知浓度高的 NaOH溶液和较高的温度, PbO的溶解度高,因此加热至较高温度,充分溶解,然后再高温下趁热过滤除去杂质,后冷却后 PbO又析出结晶,再次过滤可得到 PbO固体 。 答案 :向 PbO粗品中加入一定量的 35%NaOH 溶液, 加热至 110 ,充分溶解后,趁热过滤,冷却结晶,过滤得到 PbO固体 。 11.以 Na2SO3溶液和不同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作为实验对象,探究盐的性质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 。 实验 试剂 现象 滴管 试管 0.2 molL 1 Na2SO3溶液 饱和 Ag2SO4溶液 。产生白色

22、沉淀 0.2 molL 1 CuSO4 。溶液变绿,继续滴加产生棕黄色沉淀 0.1 molL 1 Al2(SO4)3溶液 。开始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产生白色沉淀 (1)经检验,现象 中的白色沉淀是 Ag2SO3.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 : 。 解析: 实验 中 0.2mol/LNa2SO3溶液滴入饱和 Ag2SO4溶液,由于 Ag2SO4饱和溶液且溶液混合后稀释,因此不可能是 Ag2SO4沉淀,考虑 SO32 浓度较大,因此推断白色沉淀为 Ag2S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Ag+SO32 =Ag2SO3 。 答案 : 2Ag+SO32 =Ag2SO3 。 (2)经检验,现象 的棕黄色沉淀中不

23、含 SO42 ,含有 Cu+、 Cu2+和 SO32 。 已知: Cu+ Cu+Cu2+, Cu2+ CuI (白色 )+I2. 用稀硫酸证实沉淀中含有 Cu+的实验现象是 。 通过下列实验证实,沉淀中含有 Cu2+和 SO32 。 A.白色沉淀 A是 BaSO4,试剂 1是 。 B.证实沉淀中含有 Cu+和 SO32 的理由是 。 解析: 依据反应 Cu+和稀硫酸反应铜和铜离子,若沉淀中含有 Cu+,加入稀硫酸会发生歧化反应生成铜单质,实验现象是有红色固体生成 。 A.分析实验流程可知实验原理为 2Cu2+4I=2CuI+I2、 I2+SO32 +H2O=SO42 +2I +2H+、 SO4

24、2 +Ba2+=BaSO4 ,根据 BaSO4沉淀可知,加入的试剂为含 Ba2+的化合物,可以选用 BaCl2溶液,考虑沉淀 A没有 BaSO3,因此应在酸性环境中。B.由白色沉淀 A可知之前所取上层清液中有 SO42 ,由加入 KI生成白色沉淀可知棕黄色沉淀中含有 Cu2+, Cu2+和 I 作用生成 CuI白色沉淀,由加淀粉无现象说明上层清液中无 I2,而 Cu2+和 I 反应生成 I2,因而推断生成的 I2参与了其他反应,因而有还原剂 SO32 。 答案 : 析出红色固体 ; HCl和 BaCl2溶液;棕黄色沉淀与 KI 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CuI),证明含有 Cu2+,白色沉淀 A

25、为硫酸钡,证明含有 SO32 。 (3)已知: Al2(SO3)3在水溶液中不存在 。 经检验,现象 的白色沉淀中无 SO42 ,该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还可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 。 推测沉淀中含有亚硫酸根和 。 解析: 根据题意知实验 的白色沉淀中无 SO42 ,该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还可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可以推测沉淀中含有 Al3+和 OH ,可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是因为存在有还原性的亚硫酸根离子 。 答案 : 对于沉淀中亚硫酸根的存在形式提出两种假设: i。 被 Al(OH)3所吸附; ii。 存在于铝的碱式盐中 。 对假设 ii 设计

26、了对比实验,证实了假设 ii成立 。 A.将对比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 步骤一: 步骤二: (按图形式呈现 )。 B.假设 ii成立的实验证据是 解析: 根据假设可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产生的沉淀是 Al(OH)3还是铝的碱式盐,给定实验首先制备出现象 中的沉淀,然后采用滴加 NaOH溶液,因此对比实验首先要制备出 Al(OH)3沉淀,然后滴加 NaOH 溶液,若两者消耗的 NaOH体积相同,则现象 中的沉淀就是 Al(OH)3沉淀,若两者消耗的 NaOH体积不同,则现象 中的沉淀考虑是铝的碱式盐 。 铝的碱式盐和 NaOH溶液反应相当于铝离子和 NaOH反应,反应比例为 1: 4,而 Al(OH)

27、3和NaOH反应比例为 1: 1,因此若 V1明显大于 V2,则假设 ii成立;若 V1=V2,则假设 i成立 。B.假设 ii成立的实验证据是 V1明显大于 V2。 答案 : Al 3+、 OH ; A. ; V1明显大于 V2。 (4)根据实验,亚硫酸盐的性质有 。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 有关。 解析: 题目中有多处暗示我们还原性,比如 反应 中的沉淀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第二空,实验结论要紧扣实验目的,根据题目,我们探究的是 Na2SO3溶液和不同金属的硫酸盐溶液反应,所以得到结论: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两种盐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有关 。 答案 :还原性、水解呈碱性;两种盐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有关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