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历史 第卷 本卷共 11 题,每题 4 分,共 44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解析:本题以司马迁的话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之一,是彰显史学的功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学要自觉地承担起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故选 D。
2、 A 项错在“历史可以重演”, B 项错在“不能以史为鉴”, c 项错在“无须学习古人”,因此排除。 答案: D 2.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 B. C. D. 解析:根据“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正确;纸币的发行自然也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正确。根据“流转行使”可见有利于货币的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正确;根据“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可见该纸币并不在四川流通,与所学知识“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文子”不符,因此仅
3、凭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一定是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排除,故选 B。 答案: B 3.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 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解析:根据“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可见应该与万民法有关,万民法有利于缓和罗马社会矛盾,题干中也无从体现这点,故 A 错误;根据“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
4、” “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见作者并不认为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或者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故 BC 错误;根据“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见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故选 D。 答案: D 4.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解析:在中国古代,世界各大洲长期处于相对隔绝的状
5、态,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较少,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中国商人,故 A 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四大发明从中国传到欧洲,阿拉伯人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据此类推,题千中所述这些东西传到欧洲王要也是通过阿拉伯人,故选 B;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时期,此时四大发明已经基本传入欧洲,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马可波罗等人,故 C 错误;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阻碍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故 D错误。 答案: B 5.1899 年初,中 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6、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世界市场的发展 A. B. C. D. 解析:根据“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说明正确;中国是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不能说明中国自身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错误; 1899 年发生在戊戌变法后,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提出学习西方制度,错误;中国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说明中外交流加强,世界市场得到发展,正确。故选 C。 答案: C 6.日本军部在 1907 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 1923 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 1913 年正式提
7、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 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 A.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B.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C.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解析:根据旧本军部在 1907 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 j1923 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 1913 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飞说明一战前后日美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日益激烈,故选 B, A 错在“加强各自防御”的铭去; C错在日本实施“大东 亚共荣圈”计划是在二战期间; D 错在“门户开放”政策
8、是 19 世纪夫美国提出的对华政策。 答案: B 7.直到 1917 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解析: 1917 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尚未建立,社会 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还存有怀疑态度,故选 A。 BC 都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的内容之一,因此不是对主要原因的正确分析; D 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直接
9、反映情况,属于表象而非原因分析。 答案: A 8.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解析:威尔逊时期在巴黎和会上提出 “十四点”原则,企图夺取一战后的世界领导权,但此时美国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结果遭到英法的抵制而失败,故 A 错误;罗斯福时期虽然美国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但是罗斯福在二战后期去世,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美国为中心的资本王义世界体系等,故 B 错误;根据“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
10、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看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二战后初期,美国无论政治、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并且领导西方国家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而与“二战后初期”对应的只 有杜鲁门时期,故选C;肯尼迪时期是在杜鲁门之后,与“实现这一意图”不符,故 D 错误。 答案: C 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 1947 年 2 月 1 日发表声明:“对于 1946 年 1 月 10 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
11、明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解析:根据“ 1947 年 2 月 1 日”,可见此时还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另起炉灶”方针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时间不符,也无从体现“开始实行”,故 A 错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应是在 1949 年建国后实行,时间不符,故 B 错误;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也是由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故 C 错误;根据“一切丧权辱国条约”等信息可见中国共产党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故选 D。 答案: D
12、10.1979 年 7 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80 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涉及的时间是 1979 年一一 80 年代,此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标志是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故 A 错误;发展市场经济是 90年代初提出的改革目标,故 B 错误;题干反映的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加强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信息表
13、明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建立企业,这体现了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吸收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等,而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也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故选 C;题干反映的是国家允许公有制经济以外的所有制经济成份并存,说明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有所突破,故 D 错误。 答案: C 11.1990 年 11 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 678 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 1991 年 1 月 15 日或之前完全 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
14、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解析:根据“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可见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故选 A,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而不是否决 票,不能说明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而且 B 项也过于笼统,仅凭题干的事例也不能说明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的一 tg 央议,故 B 错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实行“大国一致 .原则,但是常任理事国的弃权或者缺席不被视为否决,不影响决议的通过,因此题干不能说明联合国的
15、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故 C 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联合国安理会打央议而非联合国大会打央议,而且与“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无关,故 D 错误。 答案: A 第卷 本卷共 3 题,共 56 分。 12.( 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 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 ,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 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 可考者有 29000 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
16、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 1500 种,该五路即占 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 103 人,而所印之书只有 2种。 摘编 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6 分)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
17、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 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 社会 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6 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4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 1500 种,该五路即占 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 103 人,而所印之书只有 2 种”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
18、 寒论,的范围”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回答。第三小问根据“疗效显著”“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回答。 (3)综合上述材料,可见社会的需求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反过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答案: (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4 分)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分) (2)理论来源: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2 分)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 2 分)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 2 分) (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
19、进步。( 4 分) 13.( 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 泽东选集第一卷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哪篇文章?毛泽东批判了哪种错误态度?他对农民运动是如何认识的?( 4 分)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
20、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 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 战争的?( 4 分) 材料三 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
21、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1951 年 12 月)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 6 分)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 4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我初到长沙时”“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可见该文章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再根据地点可以推测出自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二小问根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回答。第三小问根据“明明是站在地
22、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农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归 纳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归纳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重视
23、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另一方面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 答案: (1)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 分) 批判了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错误态度。( 1 分) 毛泽东认识:农民 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要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2分) (2)代表农民利益:进行土地改革。( 2 分) “全力支持”: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2分) (3)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2 分)基本方针:保护农民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4 分) (4)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得领导。( 4 分) 14.( 22 分)阅读材料,回答
24、问题。 材料一 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 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 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 2015 年第 18 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6 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
25、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 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 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6 分)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6 分)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4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 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中期,随看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习纳回答。 第二小问根据“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归纳回答。 (2)第
26、一小问根据“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 v 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日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等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可以得出中国农村城镇化是集中建设,瑞士农村城镇化是相对分散。第二小问再结合中国和瑞 士的制度因素回答,前者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前提下政府主导,后者是土地私有制前提下个性化发展。 (4)综合上述材抖,可以从城市化的作用、影响城市化的因素以及城市化模式的类型等角度归纳回答。 答案: (1)动力:工业的发展。( 2 分) 分析: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4 分) (2)原因: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4 分)时代背景: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 2 分) (3)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 3 分)瑞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 3 分) (4)认识: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