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生物.docx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37710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生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生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生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生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生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天津卷 )生物 一、选择题 ,共 6题,每题 6分,共 36分 。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须将 5倍目镜更换为 10倍目镜 B.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 C.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 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 解析 : 本题考查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 。 A、看图可知:乙的放大倍数和甲相同,故由观察甲到观察乙放大倍数不变, A错误

2、; B、在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甲、乙 (逐步发生质壁分离 )、丙 (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 B正确; C、甲细胞失水较少,乙细胞失水较多,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高, C错误; 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此时水分子从胞外扩散到胞内的多于从胞内扩散到胞外的, D错误 。 答案: B 2.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或绿光 照射 。 下列是光源与瞬间发生变化的物质,组合正确的是 ( ) A.红光, ATP下降 B.红光,未被还原的 C3上升 C.绿光, H下降 D.

3、绿光, C5上升 解析 :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关系 。 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光反应增强,产生的还原氢和 ATP速率加快,三碳化合物还原加快,而二氧化碳固定速率暂时不变,因此三碳化合物减少,五碳化合物含量增加 。 如果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绿光光,光反应减弱,产生的还原氢和 ATP 速率减慢,三碳化合物还原减慢,而二氧化碳固定速率暂时不变,因此三碳化合物增加,五碳化合物含量减少 。 A、如果改用红光, ATP会增加, A错误; B、如果改用红光

4、,被还原的 C3下降, B错误; C、如果改用绿光,由于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因此还原氢数量下降, C正确; D、如果改用绿光,由于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光反应不能进行产生还原氢和 ATP,三碳化合物 还原形成五碳化合物受阻,而二氧化碳固定短时间内仍然进行,因此五碳化合物含量减少, D错误 。 答案: C 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 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5、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解析 : 本题依托曲线为载体,考生生物的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 。 A、碳循环发生在无极环境与生物生物群落之间, A错误; B、随机取样原则统计各个样方中该种群个体的数量,然后求平均值,可计算出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 B错误; C、由图可知,乙捕食甲,但该曲线中乙与甲的数量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错误; D、由图可知,乙捕食甲,故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D正确 。 答案: D 4.将携带抗 M基因、不带抗 N基因的鼠细胞去除细胞核后,与携带 N基因、不带抗 M基因的鼠细胞融合,获得的胞质杂种细胞具有 M、 N两种抗性 。

6、该实验证明了 ( ) A.该胞质杂种细胞具有全 能性 B.该胞质杂种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 C.抗 M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D.抗 N基因位于细胞核中 解析 : 本题考查基因和性状的知识 。 A、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题干中的信息不能证明该胞质杂种细胞是否具有全能性, A错误; B、题干中的信息不能证明该胞质杂种细胞是否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B错误; C、由以上分析知,抗 M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C正确; D、由以上分析知,抗 N基因位于细胞核、或位于细胞质中, D错误 。 答案: C 5.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 注 P:脯氨酸; K:赖氨酸;

7、 R:精氨酸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解析 : 本题结合表格考查了基因突变、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有关知识 。 A、分析表格可知,突变型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为 100%,说明 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A正确;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 B错误; C、由分析可知,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 碱基对的改变所致, C错误;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错误 。 答案: A 6.在培养人食管癌

8、细胞的实验中,加入青蒿琥酯 (Art),随着其浓度升高,凋亡蛋白 Q表达量增多,癌细胞凋亡率升高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为初步了解 Art对癌细胞的影响,可用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变化 B.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 Art,可确定 Art能否进入细胞 C.为检测 Art对凋亡蛋白 Q表达的影响,须设置不含 Art的对照实验 D.用凋亡蛋白 Q饲喂患癌鼠,可确定该蛋白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 解析 : 本题考查细胞凋亡和癌变的相关知识 。 A、由于癌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所以可用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变化,初步了解 Art对癌细胞的影响, A正确; B、在

9、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 Art,如果细胞内含有放射性,则可确定Art已进入细胞, B正确; C、生物实验的原则之一是对照,所以为检测 Art对凋亡蛋白 Q表达的影响,须设置不含 Art的对照实验,进行对照,以便得出结论, C正确; D、用凋亡蛋白 Q饲喂患癌鼠,由于消化道内蛋白酶的不解作用,凋亡蛋白 Q被水解成氨基酸而失去作用,因而不能确定该蛋白能否在 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 D错误 。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7.(12分 )人血清白蛋白 (HSA) 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只能从血浆中制备 。 如图是以基因工程技术获取重组 HSA(rHSA)的两条途径 。 (1)为获取 H

10、SA基因,首先需采集人的血液,提取 _合成总 cDNA,然后以 cDNA为模板,采用 PCR技术扩增 HSA基因 。 如图中箭头箭头表示一条引物结合模板的位置及扩增方向,请用箭头在方框内标出标出另一条引物的位置及扩增方向 。 (2)启动子通常具有物种及组织特异性,构建在水稻胚乳细胞内特异表达 rHSA的载体,需要选择的启动子是 _(填写字母,单选 )。 A.人血细胞启动子 B.水稻胚乳细胞启动子 C.大肠杆菌启动子 D.农杆菌启动子 (3)利用农杆菌转化水稻受体细胞的过程中,需添加酚类物质,其目的是 _。 (4)人体合成的初始 HSA多肽,需要经过膜系统加工形成正确的空间结构才能有活性 。 与

11、途径 相比,选择途径 I 获取 rHSA的优势是 _。 (5)为证明 rHSA具有医用价值 ,须确认 rHSA与 _的生物学功能一致 。 解析 :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 。 (1)为获取 HSA基因,可通过反转录法,首先需采集人的血液,提取合成总 cDNA,然后以 cDNA为模板,采用 PCR技术扩增 HSA基因 。 由于 DNA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复制时也是方向相反,如图中箭头箭头表示一条引物结合模板的位置及扩增方向,则另一条引物位于另一条链的相反一端 。 如图所示 。 (2)启动子通常具有物种及组织特异性,故若构建在水稻胚乳细胞内特异表达 rHSA的载体,需要选择的启动子是水稻胚乳细

12、胞启动子 。 (3)利用农杆菌转化水稻受体细胞的过程中,需添加酚类物质,其目的是吸引农杆菌移向水稻受体细胞,有利于目的基因成功转化 。 (4)由于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无生物膜系统,而水稻为真核生物,具有生物膜系统,故在人体合成的初始 HSA多肽,与途径 相比,选择途径 I获取 rHSA的优势是水稻是真核生物,具有膜系统,能对初始 rHSA多肽进行高效加工 。 (5)为证明 rHSA具有医用价值,需对基因工程的产物进行鉴定,即确认 rHSA与 HSA的生物学功能一致 。 答案 : (1)总 RNA (或 mRNA) (2)B (3)吸引农杆菌移向水稻受体细胞,有利于目的基因成功转化 (4)水稻是

13、真核生物,具有膜系统,能对初始 rHSA多肽进行高效加工 (5)HSA 8.(10分 )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联系 。 如图表示了光路信号通过视网膜 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 。 据图回答: (1)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 _,图中去甲肾上腺激素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 _信号到 _信号的转变 。 (2)褪黑素通过影响 HPG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于 _调节,在 HPG轴中,促性激素释放激素 (GnRH)运输到 _,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 (LH,一种促激素 ); LH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其增加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 (3)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 L

14、H,随后其血液中 GnRH水平会_,原因是 _。 解析 : 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 。 (1)分析图解可知,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松果体 。 图中去甲肾上腺激素是由传出神经的突触前膜释放的,即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 (2)褪黑素通过影响 HPG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于体液 (或激素 )调节,在 HPG轴中,促性激素释放激素 (GnRH)运输到垂体,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 (LH,一种促激素 ); LH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其增加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 (3)分析图解可知,下丘脑在对雄性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射

15、一定剂量的 LH(促性腺激素 ),该激素促进雄激素的分泌,当雄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主 要,导致血液中 GnRH水平会降低 。 答案 : (1)松果体 电 化学 (2)体液 (或激素 ) 垂体 (3)降低 LH促进雄激素的分泌,雄激素抑制下丘脑分泌 GnRH 9.(10分 )鲤鱼和鲫鱼体内的葡萄糖磷酸异构酶 (GPI)是同功酶 (结构不同、功能相同的酶 ),由两条肽链构成 。 编码肽链的等位基因在鲤鱼中是 a1和 a2,在鲫鱼中是 a3和 a4,这四个基因编码的肽链 P1、 P2、 P3、 P4可两两组合成 GPI。 以杂合体鲫鱼 (a1a2)为例,其 GPI基因、多肽链、

16、GPI的电泳 (蛋白分离方法 )图谱如下 。 请问答相关问题: (1)若一尾鲫鱼为纯合二倍体,则其体内 GPI类型是 _。 (2)若鲤鱼与鲫鱼均为杂合二倍体,则鲤鲫杂交的子一代中,基因型为 a2a4个体的比例为_。 在其杂交子一代中取一尾鱼的组织进行 GPI电泳分析,图谱中会出现_条带 。 (3)鲤鲫杂交育种过程中获得了四倍体鱼 。 四倍体鱼与二倍体鲤鱼杂交,对产生的三倍体子代的组织进行 GPI电泳分析,每尾鱼的图谱均一致,如下所示 。 据图分析,三倍体的基因型为 _,二倍体鲤鱼亲本为纯合体的概率是_。 解析 :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 。 (1)由题图可知,鲤鱼中是基因 a1和

17、 a2分别编码 P1、 P2肽链,则鲫鱼基因 a3、 a4分别编码 P3、P4肽链,所以纯合纯合二倍体鲫鱼体内的 GPI类型是 P3P3或 P4P4. (2)若鲤鱼与鲫鱼均为杂合二倍体,基因型分别是 a1a2、 a3a4,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 a1a3: a1a4:a2a3: a2a4=1: 1: 1: 1,基因型为 a2a4个体的比例是 25%;由于杂交后代都是杂合子,因此杂交子一代中取一尾鱼的组织进行 GPI电泳分析,会出现 3条电泳带 。 (3)由电泳图可知,三倍体子代的组织进行 GPI电泳分析出现了 P1P1、 P2P2、 P3P3,因此三倍体同时含有 a1、 a2、 a3基因,三倍体基

18、因型为 a1a2a3;二倍体鲤鱼亲本为纯合体 。 答案 : (1)P3P3或 P4P4 (2)25% 3 (3)a1a2a3 100% _ 10.(12 分 )天津独流老醋历史悠久、独具风味,其生产工艺流程如图 1。 (1)在糖化阶段添加酶制剂需要控制反应温度,这是因为酶 _。 (2)在酒精发酵阶段,需添加酵母菌 。 在操作过程中,发酵罐先通气,后密闭 。 通气能提高_的数量,有利于密闭时获得更多的酒精产物 。 (3)在醋酸发酵阶段,独流老醋采用独特的分层固体发酵法,发酵 30 天 。 工艺如图 2。 发酵过程中,定期取样测定醋酸杆菌密度变化,趋势如图 。 据图 3分析,与颠倒前相比,B层醋酸

19、杆菌密度变化的 特点 是 _,由此推测影响 醋酸杆菌密度 变化 主要环境因素是 _。 乳酸含量高是独流老醋风味独特的重要成因 。 发酵过程中,发酵缸中 _层醋醅有利于乳酸菌繁殖,积累乳酸 。 成熟醋醅中乳酸菌的种类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发酵后期营养物质消耗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加剧了不同种类乳酸菌的 _,淘汰了部分乳酸菌种类 。 解析 : 本题结合果酒和果醋制作流程图,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相关知识 。 (1)分析流程图可知,糖化阶段就是淀粉在淀粉酶以及麦芽糖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葡萄糖,由于在最适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最强,因此在糖化阶段添加酶制剂需要控制反应温度 。 (2)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即

20、在有氧呼吸的条件下能够大量繁殖,在无氧呼吸条件下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 因此在酒精发酵阶段,发酵罐先通气,后密闭 。 通气的目的是提高酵母菌的数量,有利于密闭时获得更多的酒精产物 。 (3) 醋酸菌属于需氧型细菌,只有在氧气充足的时候能够大量繁殖并能产生醋酸 。 据图 3分析,与颠倒前相比, B层醋酸杆菌密度先快速增长后趋于稳定,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氧气、营养物质、 PH。 乳酸含量高是独流老醋风味独特的重要成因 。 乳酸发酵是乳酸菌进行的无氧呼吸,因此发酵过程中,发酵缸中颠倒前的 B层和颠倒后的 A(或不翻动,或下 )层醋醅有利于乳酸菌繁殖,积累乳酸 。 成熟醋醅中乳酸菌的种类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发酵后期营养物质消耗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加剧了不同种类乳酸菌的种间竞争 (或竞争 ),淘汰了部分乳酸菌种类 。 答案 : (1)在最适温度条件下催化能力最强 (2)酵母菌 (3) 先快速增长后趋于稳定 氧气、营养物质、 PH 颠倒前的 B层和颠倒后的 A(或不翻动,或下 ) 种间竞争 (或竞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