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137832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6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6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6 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真题语文 一、积累运用(共 25 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把其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拼音依次写出来 。( 2 分) 从河 堤 ( )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 jia( )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 寥 ( )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 hn( ) ? (摘自丁立梅秋天的黄昏) 解析 :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答案 : d 稼 lio 衡 2.默写。( 8 分) ( 1)万里赴戎机, _。(北朝民歌木兰诗) ( 2)会当凌绝顶,

2、_。(杜甫望岳) ( 3)枯藤老树昏鸦, 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4) 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5)蒹葭苍苍, _。(诗经蒹葭) ( 6) _,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 7)念天地之悠悠, 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8)子曰:“ _,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解析 :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答案 : ( 1)关山度若飞 ( 2)一览众山小 ( 3)小桥流水人家 ( 4)海内存知己 ( 5)白露为霜 ( 6)亲贤臣( 7)独怆然而涕下( 8)朝闻道 3.名著阅读。( 6 分) ( 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3、)( ) A.格列佛在飞岛国看到各种荒诞的现象,如在拉格多大科学院,科学家们忙着从黄瓜中提取阳光、将粪便还原成食物、把冰烧成火药等。 B.保尔被神父赶出学校后在车站饭馆辛辛苦苦干了两年,后来在哥哥的介绍下做了司炉助手,并在家中结识了他的革命引路人朱赫来。 C.在茶馆,许云峰敏锐地 察觉到甫志高的叛变,想撤离但已来不及,为掩护同他接头的李敬原,许云峰主动迎向抓捕他的叛徒和特务,并与他们周旋。 D.杜小康能做许多孩子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借很多镰刀给同学们劳动, 让“怪”人毛鸭开船送人,活灵活现地表演了屠桥中的伪军连长杨大秃瓢。 解析: D 错,“ 活灵活现地表演了屠桥中的伪军连长杨大秃瓢 ”的人是

4、陆鹤 秃鹤演得一丝不苟。他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桌子上操起一把茶壶 ,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滚,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 答案: D ( 2)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相关问题。( 1 分)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 ? ”走上前, 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 ,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 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选段中祖师“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有何用意 ? 解析:根据所读所记,仔细回顾作品内容,找到所示情节。这一细节再次证明了孙悟空的“非同凡人”,他对师父用意的准确把握使他得到了“长生妙诀”。小说中孙

5、悟空本人对此的理解是 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 答案 : 叫悟空三更时分前来学艺”(“叫悟空三更时分留心”或“提醒悟空学艺的时间”) ( 3)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 3 分) 见桌子上有酒有肉,武松拿起酒锺子,一饮而尽,连吃了三四锺,便去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着血,去白粉壁上大写下八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却待下楼,只听得楼下夫人声音叫道 写出选段中“楼”的名称。( 1 分) 答案: 鸳鸯楼 简述武松杀人的原因。( 2 分) 答案: 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至少写出一个人名,方能得分)设计陷害武松(“想置武松于

6、死地”) 解析: 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3 分) 一直以来,止痛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的方式, 但长期用药往往经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危害患者的器官及身体系统功能。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基因工程技术的日臻完善, 基因治疗为人们开展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 供人们寻找更为安全有效、作用持久、经济方便、副作用小的止痛 。目前, 通过各国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有两个基因已经进入临床试用阶段,并且被用于“新止痛药”的研发。 ( 1)第处成分赘余,应删去 _。 答案: 删去“往往”或“经常” ( 2)第处搭配不当,应将 _改为 _。 答案: 把“开展”改为“

7、开辟”或“开创 ”等词语(能与“路径”搭配即可) ( 3)笫处成分残缺,应在 _词语后增补 _。 答案: 在“止痛”后面加“方法”“办法”“方式”等词语 ( 4)第处语序不当,应将 _与 _互换位置。 答案: 将“进入临床试用阶段”与“被用于新止痛药的研发”互换 位置。 解析: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用反选排除法。 5.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6 分) 【材料一】 2015 年

8、,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人均阅读电子书 3.26 本,较 2014 年略有增加,仍远低于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平均水平。关于读书很 多人表示,忙工作,忙家务,刷微博,读微信,赶饭局, 打牌唱歌,很少看书。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只为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浅阅读”的先天缺陷显而易见,即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以及快餐化、平庸化、碎片化和少反 思。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度,免费书报亭遍布街头巷尾。俄罗颁布了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来促进群众阅读。日本全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9、晨读运动”“读书周”“儿童读书周”“图书馆亲子阅读推广”等。 (摘自“百度搜索”) ( 1)根据材料一 ,概括我国人均阅读量较少的原因。( 2 分) 解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答案: 工作生活劳累;娱乐活动多;缺乏阅读兴趣。 ( 2)材料中哪些现象属于“浅阅读” ? ( 2 分) 解析: 仔细阅读原文,根据题目中提示的答点“浅阅读”,找到有关内容即“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以及快餐化、平庸化、碎片化和少反思”概括解答。 答案: 刷微博,读微信;读报看杂志只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 3)结合材料,请你就改善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对国家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

10、2 分)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针对问题“改善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可以从设置书店、免费阅读、进行宣传、引导阅读等方面来提出建议。 答案: 国家: 加大书店密度;多提供免费图书;颁布法令促进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个人:培养阅读兴趣;减少娱乐,留出读书时间;多读能引发思考的经典作品。 二、阅读理解(共 45 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共 6 分) 夜归丁卯桥村舍 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释】 丁卯桥:地名。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睦郢二州刺史。

11、紫蒲:紫色的蒲草。水槛:临水的栏杆。 6.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2 分) 诗人夜归 看到了 明月、岩石、木桥、 _、 _、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 解析: 阅读诗歌内容,根据题目中的提示 “明月、岩石、木桥”“水槛、红叶、江船”,即可找到“庭院、紫蒲”。 答案: 庭院 紫蒲 7.“桥响犬遥吠”表现了月下村舍怎样的氛围 ? 试作简要分析。( 2 分) 解析: 根据诗歌的情境,分析“桥响犬遥吠”,抓住其中写“声音”的内容,从以声衬静这个方面来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气氛。 答案: 宁静。以声衬静,用桥的轻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 8.“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 ( 2

12、 分) 解析: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案: 对官场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回家的喜悦;想归隐;为另有理想的生活选择而自得、喜悦或满足。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共 13 分) 苏州知府姚公善,多才下士,在郡闻有才者,必躬诣之。有王宾仲光,博学能文,隐于医。姚公过之,宾不为礼,姚公笑而退。明日,又过,宾衣母氏布袄,持扇佯狂踞坐,姚公止,与语,辄吐涎仆跌,姚公又笑而退。洎三过之,始款论如平生。又有俞贞木者,姚公以米贶之,而误送钱继忠所。继忠以太守所贶,勉为之受。他日,贞木见姚公,姚公言贶米事,贞木曰:“吾不知,得无送吾邻友钱继忠所乎 ? ”姚公

13、曰:“继忠如何 ? 可得见乎 ? ”贞木曰:“可。”姚公乃使人迎之。继忠曰:“吾民也,姚公太守也,太守与民分如是之绝,吾不得诣府。然太守 主也,吾为儒,宾也,以宾主相见,必在郡学乃可。”人以复于姚公,姚公笑许之。明日诣学,继忠已先在,遂抗言曰:“太守以民待继忠,继忠无所置身,若以儒见待,请就宾位。”姚公许诺,即堂上相再拜。继忠袖书授姚公即去,姚公甚重之。 (选自明 刘昌悬笥琐探,有删减) 【注释】姚善:人名,明建文时忠臣。王宾:人名,字仲光。踞坐:蹲坐。洎( j):到。款:诚恳。俞贞木:人名。贶( kung):赐,赏赐。钱继忠:人名。分:区别。抗:同“亢”,高。 9.解释下列句中 划线 的词语

14、。( 4 分) ( 1)必 躬 诣之 : _ ( 2)明日 诣 学: _ ( 3)姚公乃 使 人迎之: _ ( 4)继忠袖书授姚公即 去 _ 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 ( 1)亲自( 2)到、到去( 3)派、让、叫( 4)离开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5 分) ( 1)得无送吾邻友钱继忠所乎 ? ( 3 分) ( 2)人以复于姚公,姚公笑许之。( 2 分) 解析: 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答案: ( 1)难道(恐怕)送到我的邻居朋友钱继忠住所了吗(吧) ? ( 2)那人把(他的话)回复给了姚善,姚善笑着答应了。 11.简要概括选文写了姚善哪几件事 ?

15、( 3 分) 解析: 先根据内容划分事件段落,再提炼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表达上一般以主人公作为陈述对象,以其行为活动为中心来概括事件。 答案: 第一件事:三次拜访王宾;第二件事:送米给俞贞木,却误送给钱继忠;第三件事:结交钱继忠。 12.选文主要表现了姚善 _的特 点。( 1 分) 解析: 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答案: 重视人才、礼贤下士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共 10 分) 改编经典慎用“现代元素” 张兴德 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数文学经典作品。这些文学经典,是我们正确认识那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的重要资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下

16、去的重要载体。向子孙后代正确解读、诠释这些文学经典,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在当下的出版界、影视界 甚至学术界,出现了“消费文学经典”的种种怪象。 所谓“消费文学经典”,就是对文学经典抱着随心所欲的轻浮态度,让经典“为我所用”。 一些人在讲座中,在出版物中,特别是在一些 影视作品中,任意给经典文学作品加入所谓的“时代元素”,并 美其名曰 为“创新”,导致“结构经典”“大话经典”“ 演绎经典”“发展经典”“突破经典”等种种曲解、歪曲文学经典的怪状不一而足。 例如,在水浒传中,潘金莲本是一个“打小旗”的虚构人物,但一些人却热衰于为潘金莲翻案,掀起“潘金莲热”,一

17、些地方甚至还上演了争夺“潘金莲故里”的闹剧。一部根据水浒传改编的武松,竟让武松同潘金莲谈起了恋爱,荒唐到这等程度,却被一些人津津乐道 !他们打着传承经典、宣传经典的旗号,实际上是一种在商业逐利目的驱使下的对文学经典的“消费”。而一些媒体和评论家,却热捧这种无良文化现象,实在让人不解。 有人认为,文学经典也有历史局限性,所以要 勇于突破经典。这实际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认识。固然,一切经典,都有它的时 代局限性。但作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它的可贵之处正是它反映了它所处时代的特点,“具有局限性的经典作品”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和产物。“局限性”也是后人得以凭借的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教科书”,加进所谓的“时代

18、元素”,变得面目全非,还怎么作“历史教科书” ? 红楼梦中的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纠葛,只有那个时代才有,你把他们的爱情加进“时代元素”,那还是什么“宝黛爱情” ? 同样,武松、潘金莲、孙悟空、猪八戒乃至于孟姜女、花木兰等典型形象,也都是不可随意改的。这些文学典型形象,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这 如同我们不能将维纳斯女神的断臂接上一段一样。 文学经典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固有的思想艺术内涵,人们对其有高度的共识和认同。它犹如文物,有不可更改的特质。文物只可“修复”而不可“改造”。同样,文学经典的传承也应该如此。我们应该“原汁原味”地、原貌原形地传承文学经典,尊重其固有

19、的“定型”。 走笔至此,让我想起 20 世纪 60 年代看过的祥林嫂骆驼祥子林家铺子等一些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看完小说再看电影,并不觉得二者有巨大差距,相反,二者起到了互补作用。那种严肃认真对待文学名著的态度,值得提 倡和发扬。 (选自 2015 年 12 月 5 日光明日报) 1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 2 分) 解析: 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答案: 我们传承文学作品时,应该尊重其原有的形式、内容、风格等。 14.结合第段文字,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 分) 一些人在讲座中,在出版物中,特别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任意给经典文学作品加入所谓的“时代元素”,并 美其名曰 为“

20、创新”,导致“结构经典”“大话经典”“演绎经典”“发展经典”“突破经典”等种种曲解、歪曲文学经典的怪状不一而足。 解析: 本题是要求解答词语的“表达效果”,主要 是从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上分析。首先要了解加点词“美其名曰”的本义即“给予一个好听的名字(名称)叫做”,而文中指的是“对文学经典抱着随心所欲的轻浮态度,让经典为我所用”、“曲解、歪曲文学经典”。从而体会作者用这个词表达“否定”的态度,所以有着明显的贬义。 答案: 写出了当下一些人对待经典的随心所欲的轻浮态度,是对随心所欲地曲解、歪曲经典行为的批判,提醒人们改编经典要谨慎。 15.根据提示,结合文意简述第段的论证思路。( 2 分) 首先摆

21、出“要勇于突破文学经典的历史局限性”的错误观点,并加以否定; 然后 _; 最后 _。 解析: “论证思路”即是作者的论证过程,一般分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根据文段内容概括这三个步骤的内容,即如何提出观点,如何分析证明,如何归纳。根据这三个步骤划分本文的层次,分别概括内容作答。 答案: 然后论述了经典作品的“历史局限性”具有价值 (或“阐述了具有局限性的经典作品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和产物”);最后举例(摆事实或运用例子),论证了观点。 16.第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 ( 3 分) 解析: 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答案: 不能。这里“运用了正面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或“与上文形成

22、对比论证”,更加有力地强调了“我们传承文学作品时,应该尊重其原有的形式、内容、风格等”的观点,同时呼吁人们严肃认真对待文学名著,如果删除了则达不到这种效果。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共 16 分) 捕风者 彭家河 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 之中,只能独自怀念 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虽然风的形状不可

23、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 了风的脚印。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 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

24、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 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睛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 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 。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

25、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 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瓤。 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冷。当然

26、,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 2016 年 1 月 15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7.请根据文意填空。( 3 分) 文中捕风者捕风的方式是多样的:通过草叶、云幡等物感知风的 _,通过一些动物和鞭炮捕获风的 _,还通过 _和食物来感受风的味 道。 解析: 注意题中提示信息“文中捕风者捕风的方式是多样的”,根据此句阅读文章,找到作者“捕风的方式”叙述 描写的文字即三个“通过”所提示的内容,依次概括。 答案: 形状(或踪迹、脚印、身影等)

27、声音 花草 18.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3 分) 解析: 阅读所示文段,了解内容,联系上下文,从作者对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情感态度来理解语句 表述的内容,点明承上启下和为后文铺垫的作用。 答案: 承上启下;写出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风清气正乡下生活的怀念,交代了后文作者能够体验到风的形状、声音、味道的原因(或“为后文作者能够体验到风的形状、声音、味道做铺垫”)。 19.结合加点的文字,赏析下列句子。( 3 分) 当然,在 行色匆匆 的人流中, 没有谁会停下来 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 奔波行走讨价还价 的间隙, 偶尔 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解析

28、: 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所以还是要在文中找到句了的位置,联系具体语境,从作者对城市人生活方式所表达的态度和自己心中的向往来分析句子的含义。 答案: 本句描绘了城市人忙碌、为生活所累而忽略了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城市人委婉的批评,也表现了作者对闲 适、惬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20.阅读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乡村的特点。( 3 分) 解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答案: 氛围安静;空气清新怡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或重视民俗)。 21.结合全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4 分) 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

29、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解析: 仔细阅读句子的内容,联系作者全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所代表的“城市生活”,“风声和风味”所代表的乡村生活,即可体会到作者对两种生活的情感态度,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案: 生活在人与人隔绝的城市里,让人感到压抑、孤独和寂寞,乡村自由惬意、和谐淳朴的生 活离“我”越来越远,让“我”内心充满了感伤,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状态的厌倦和对乡村自然生活的渴望。 三、作文(共 50 分) 22.请以“又见 _,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补充完整后的 文题抄写在答题卡“题目”后的横线上。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析:首先要审题,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又见”,其意是说曾经见过,再次见到,有“重逢”“重温”之意。然后从“真好”这个词来抒发情感,表达“珍惜”“感恩”之类的情感。 答案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