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河南省洛阳市高考三模生物 一、选择题 (每小题给出的 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 6小题,每小题 6分,共36分 ) 1.下列关于分子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脂肪是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 B.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C.类囊体膜和囊泡膜均属于生物膜系统且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D.在细胞分裂中期,线粒体为着丝点分裂提供能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 A、糖类是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 A错误; B、甘油是极性分子,但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膜, B错误; C、类囊体膜和囊泡膜均属于生物膜系统
2、且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C正确; D、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后期, D错误 。 答案 : C 2.科学家在研究细胞周期调控机制时,发现了一种促使核仁解体的蛋白质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蛋白质是一种水解酶,在分裂间期活性最高 B.衰老的细胞中该蛋白质合成速率变快 C.核仁解体后,细胞内不发生转录和翻译 D.抑制癌细胞中该蛋白质的合成,可降低其分裂速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 。 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蛋白质可以促进核仁的解体,说明该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是一种酶,核仁的解体发生在分裂期的前期,故此时该酶的活性最高, A错误; B、衰老的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细胞内
3、决定该蛋白质的基因不能表达, B错误; C、 DNA转录主要是在细胞核中进行的,而翻译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C错误; D、该蛋白质与细胞的分裂有关,若抑制该蛋白质的合成,则会降低癌变细胞的分裂速度, D正确 。 答案 : D 3.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研究了几种培养液对草履虫繁殖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 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草履虫培养液 稻草液 蜂蜜液 淀粉液 酵母液 猪瘦肉汁 一个视野中开始同时出现 5个草履虫的时间 4天 8天 一直没有 8天 3天 9天后一个视野中草履虫的数量 30-35个 12-17个 0个 10-15个 50-55个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实验过程
4、中 5种草履虫培养液的量应相等 B.实验表明,稻草液中草履虫的 K值为 35 个 C.多次取样后观察得到的实验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D.实验结果显示淀粉液不适合用来培养草履虫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种群的数量变动 。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草履虫的液体种类,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过程中 5种草履虫培养液的量属于无关变量,各组应相等, A正确; B、环境容纳量 (K值 )必须是环境条件稳定时,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 首先该实验中环境条件应该不是稳定的;其次 35 个只是第 9天的最大数量,随着时间的增长数量可能还会增加;第三, 35个的最大数量未必能长时间维持 。 B错误; C、多次取样
5、后观察得到的实验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C正确; D、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淀粉液不适合用来培养草履虫, D正确 。 答案 : B 4.处于分裂期的一个细胞内,染色体上共有 10 个 DNA分子,则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出现的是( ) A.该细胞此时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该细胞可能形成体积大小不相等的两个子细胞 C.该细胞可能含两个染色体组且移向细胞两极的核基因相同 D.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条数可能为 5条或 10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细胞的减数分裂 。 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 DNA为 4n,而该细胞不能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 A
6、错误; B、若该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则形成两个体积不相等的两个子细胞, B正确; C、若是单倍体的有丝分裂,则有丝分裂后期含两个染色体组且移向细胞两极的核基因相同,C正确; D、若是单倍体的有丝分裂,则体细胞中含有 5条染色体,若是二倍体生物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则体细胞中含有 10条染色体, D正确 。 答案 : A 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所有生命活动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 B.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C.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分布与光照方向无关 D.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中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植物激
7、素的作用 。 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 A错误; B、当豌豆幼苗切段中生长素浓度过高时,促进乙烯的生成,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B 正确; C、单侧光会影响生长素的运输, C错误; D、在顶端优势中,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 处积累,导致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但是生长素的合成并未受到抑制, D错误 。 答案 : B 6.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夏季经常在公园路灯下发现它们的踪迹,因为那里蚊子密集 。 母螳螂会跳上公螳螂背部进行交配后将 “ 夫君 ” 吃掉 。 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母螳螂和公螳螂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8、 B.公园里螳螂分布不均说明食物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C.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螳螂的出生率为零 D.调查公园草地上螳螂虫卵的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 A、捕食关系为种间关系, A错误; B、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的物种分布, B错误; C、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螳螂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不是 0, C错误; D、调查虫卵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D正确 。 答案 : D 二、非选择题: 7.(9分 )如图是采摘后的几种果实在成熟过程中呼吸速率的变化曲线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果实呼吸速率的变化是用单位时间内 _的数
9、值来表示。 (2)随着采摘后天数的增加, 4种果实呼吸速率变化的共同趋势是 _。 (3)已知采摘后果实呼吸高峰的出现标志着果实开始衰老。为了延长摘后果实的贮藏时间,可采用的措施有 _(答出两点 )。 (4)已知果实中含有淀粉等贮藏物质。摘后 10天,由于淀粉 _,使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引起香蕉果实呼吸速率急剧上升。 (5)鳄梨开花时花序细胞的耗氧速率远高于其他细胞,但 ATP的生成量却远低于其他细胞。据此推知,其花序细胞的呼吸方式主要是 _,花序细胞呼吸释放的热能_(填 “ 少于 ” 、 “ 等于 ” 或 “ 多于 ”) 其他细胞。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 (1)观察曲线图
10、的纵坐标可知,该实验测量了单位时间 CO2的释放量来定量表示呼吸速率 。 (2)观察图中曲线的走势可知,随着摘后天数的增加, 4种果实呼吸速率变化的共同趋势是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 。 (3)为了延长贮藏时间就要减慢呼吸速率,从而延长达到呼吸高峰所需要的时间 。 所以相关措施主要是适当降低温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其他有助于果实保鲜的措施也正确 。 (4)本小题强调摘后 10 天香蕉中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是与 10天前对比分析,所以 强调贮藏物质 (淀粉 )加速水解 。 (5)鳄梨开花时花序细胞的耗氧速率远高于其他细胞,但 ATP的生成量却远低于其他细胞 。据此推知,其花序细胞的呼吸方式主要是有氧呼吸
11、,花序细胞呼吸释放的热能多于其他细胞 。 答案: (1)CO2释放量 (2)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 (3)降低氧气浓度、适当降低温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避免机械损伤、调节贮藏湿度、激素处理、应用植物杀菌素等 ) (4)加速水解 (酶含量增加或酶的活性增强 ) (5)有氧呼吸 多于 8.(9分 )小白鼠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常用的实验对象 。 电刺激小白鼠会使之产生逃避反应 。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 。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小白鼠在遭受电刺激后迅速逃向安全区,该逃避反应主要是通过 _调节完成。研究发现小白鼠在连续遭受多次电刺激后,其反应强度随电刺激的频
12、次增加而减弱。导致该现象的关键因素与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量有关。据此推断上述小白鼠反应减弱的原因是 _。 (2)在逃避过程中小白鼠体内肾上腺髓质合成并分泌的 _明显增加,通过促进 _的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且使小白鼠体温逐渐上升。一段时闯后小白鼠体温恢复正常,这是机体通过调节使 _。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3)研究表明环境激素可沿着 _传递进入小鼠体内,作用于_后可干扰精子生成,从而使其生育能力降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1)小白鼠在遭受电刺激后,通过神经调节迅速逃向安全区 。 由于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与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量有关,所以当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减少时,
13、小白鼠反应强度会随电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 。 (2)在逃避过程中小白鼠体内肾上腺髓质合成并分泌的肾上腺素明显增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且使小白鼠体温逐渐上升 。 一段时间后小白鼠体温恢复正常,这是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 (3)研究表明环境激素可沿着食物链传递进入小鼠体内,作用于靶细胞 (器官 )后可干扰精子生成,从而使其生育能力降低 。 答案: (1)神经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减少 (2)肾上腺素 肝糖原 产热量和散热量 (3)食物链 靶细胞 (器官 ) 9.(12分 )在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体色有灰身与黑身 (由 A、 a控制 );眼形有棒眼与正常
14、眼(由 E、 e控制 )。 现用一对灰身棒眼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所得 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灰身棒眼 灰身正常眼 黒身棒眼 黒身正常眼 雌蝇 50 0 20 0 雄蝇 33 33 10 10 (1)果蝇控制棒眼和正常眼的等位基因可能位于 _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_染色体上。 (填 “ 常 ” 、 “X” 、 “Y” 或 “X 和 Y”) (2)在果蝇体内,可能不含 Y染色体的细胞有 _。试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解释 F1中显性性状得以体现,而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是 _。 (3)若 F1中黑身棒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那么所得 F2中眼形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 (4)上表实验结果
15、存在与理论分析不吻合的情况,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 _的受精卵不能正常发 育成活。若上述假设成立,则 F1种群中,灰身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伴性遗传 。 (1)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两果蝇杂交,得到 F1中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之比在雌雄个体之间没有差异,都接近 3: 1,因此控制果蝇灰身或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雌果蝇中全是棒眼,雄果蝇中正常眼与棒眼之比接近 1: 1,因此控制棒眼与正常眼的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也可能该等位基因是位于 X、 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 如: XEXe(棒眼 ) XEY(棒眼 ) (XEXE、XEXe)(棒眼雌蝇 ): XEY(棒眼雄蝇 ): XeY
16、(正常眼雄蝇 ); XEXe(棒眼 ) XEYe(棒眼 ) (XEXE、 XEXe)(棒眼雌蝇 ): XEYe(棒眼雄蝇 ): XeYe(正常眼雄蝇 )。 (2)在雄果蝇体内,可能不含 Y染色体的细胞有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 由于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不表达 (不转录、不翻译或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 ),因此, F1中显性性状得以体现,而隐性性状不体现 。 (3)若 F1中黑身棒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如果控制棒眼与正常眼的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即:XEXE(棒眼 ) XEY(棒眼 ) XEXE(棒眼雌蝇 ): XEY(棒眼雄蝇 ); XEXe(棒眼 ) XEY(棒眼 ) ( )(XEXE、 XEX
17、e)(棒眼雌蝇 ): ( )XEY(棒眼雄蝇 ): ( )XeY(正常眼雄蝇 ),综合归纳可知 F2中眼形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棒眼雌蝇:棒眼雄蝇:正常眼雄蝇 =4: 3: 1。如果控制棒眼与正常眼的基因位于 X、 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即: XEXE(棒眼 ) XEYe(棒眼 ) XEXE(棒眼雌蝇 ): XEYe(棒眼雄蝇 ); XEXe(棒眼 ) XEYe(棒眼 ) ( )(XEXE、XEXe)(棒眼雌蝇 ): ( )XEYe(棒眼雄蝇 ): ( )XeYe(正常眼雄蝇 ),综合归纳可知 F2中眼形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棒眼雌蝇:棒眼雄蝇:正常眼雄蝇 =4: 3: 1。 (4)上表实验结果中灰身
18、棒眼雌果蝇个体缺少了 10,由于子代雌果蝇中灰身基因型有两种,则说明灰身致死的基因型为 AA,即可能是基因型为 AAXEXE或 AAXEXe的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成活 。 若上述假设成立,则 F1种群中,雌性中灰身基因型为 Aa=50,黑身的基因型为 aa=20,雄性中则灰身基因型为 AA=22、 Aa=44,黑身的基因型为 aa=20,灰身的基因频率为 。 答案: (1)X X和 Y (2)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不表达 (不转录、不翻译或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 ) (3)棒眼雌蝇:棒眼雄蝇:正常眼雄蝇 =4: 3: 1 (4)AAXEXE或 AAXEXe 10.(9分 )子弹
19、蚁主要分布在亚马逊热带雨林中 。 它们会分泌一种毒素,常以小型蛙类为食 。子弹蚁的克星是体型很小的驼背蝇,驼背蝇将卵产在子弹蚁体表,幼虫则以子弹蚁为食 。 下图甲表示子弹蚁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成分、如表是表示的图乙的能量流动情况,据此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同化总量 (1012) 储存能量 (1012) 呼吸消耗 (1012) A 900 200 700 B 100 25 75 C 15 2 13 D 18 6 12 (1)甲图表明雨林中的子弹蚁种群数量呈 _增长,图中的_时,子弹蚁的种群数量达到 K值。 (2)有人写出了一条食物链 “ 小型蛙类一子弹蚁一驼背蝇 ” ,
20、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_ (3)该热带雨林中,有迷你的、小的、中等的和大型的子弹蚁。从进化角度分析,它们的形态多样性是 _的结果。 (4)若探路的蚂蚁发现了食物,会留下一条气味组成的路径,然后去召集同伴。该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_功能。 (5)图乙中,代表分解者的是 _(填字母 )。分析图丙,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_千焦,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功能 。 (1)甲图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 0,表明雨林中的子弹蚁种群属于 S型增长模型,图中的 t2时期,子弹蚁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K值 )。 (2)根据题干信息
21、“ 子弹蚁 常以小型蛙类为食 ” ,说明子弹蚁与小型蛙类时捕食关系,有人写出了一条食物链 “ 小型蛙类 子弹蚁 驼背蝇 ” ,其中的错误:没有生产者;没有初级消费者 (小型蛙类也捕食害虫 );驼背蝇与子弹蚁之间不是捕食关系,属于寄生关系 。 (3)热带雨林中有迷你的、小的、中等的还有大型的蚂蚁,它们的形态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4)若探路的蚂蚁发现了食物,会留下一条气味组成的路径,然后去召集同伴 。 该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 (5)图乙中代表分解者的是 C;分析图丙,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即 900 1012千焦,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
22、效率为 (18 1012) (100 1012) 100%=18%。 答案: (1)S型 t2 (2)没有生产者、没有初级消费者 (3)自然选择 (4)信息传递 (5)C 900 1012 千焦 18% 【生物 -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15 分 ) 11.泡菜古称殖,是指为了利于长时间存放而经过发酵的蔬菜 。 有时制作的泡菜会 “ 咸而不酸 ” 或 “ 酸而不咸 ” 。 固体培养基的制备和纯化是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的基础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泡菜时用白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 _。 (2)制作过程中,加入 “ 陈泡菜汤 ” 的作用是 _;制作的泡菜 “ 咸而不酸 ” ,最可能的原因
23、是 _;需要加入盐水,其中清水与盐的比例应为_。 (3)若要获得优良乳酸菌菌种,培养基中应含有 _、水和无机盐等基本营养,同时还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 _ (4)在配制培养基时,灭菌和调 pH 的先后顺序是 _;倒平板时,平板冷凝后,应将平板倒过来放置,这样做的目的是 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制作泡莱 。 (1)制作泡菜时,所用的泡菜坛要用白酒擦拭消毒,防止杂菌污染 。 (2)如果泡菜盐水浓度过高,乳酸菌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抑制乳酸菌生长,制作的泡菜会“ 咸而不酸 ” 。 制作泡菜时,泡菜盐水的浓度是水与盐的比例应为 4: 1,陈泡菜水中含有乳酸菌,因此制作泡菜时,可以加入陈泡菜水, 以增加乳酸
24、菌数量,缩短制作时间 。 (3)若要获得优良乳酸菌菌种,应选用培养基培养 。 培养基中应含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 。 (4)为了防止杂菌污染,配置培养基时,应该先调节 pH,然后灭菌;平板倒过来放置的目的是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对其造成污染,而且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的挥发 。 答案: (1)消毒 (2)提供乳酸菌菌种 盐过多,抑制了乳酸菌发酵 4: 1 (3)碳源、氮源 维生素 (4)先调 pH后灭菌 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的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生物 -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5分 ) 12.如图是通过生物技
25、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两种途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获取抗体之前,需要向健康小鼠注射特定抗原 (如乙肝疫苗 ),图中细胞 A在小鼠体内主要参与 _免疫过程。 (2)过程 采用的诱导融合方法是 _,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过程 需要用的酶是 _。 (3)在结构甲中,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 _,启动子的作用是_。 (4)抗体 1与抗体 2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相同,两者的生物活性 _(填 “ 相同 ”或 “ 不相同 ”) ,原因是 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 (1)图中细胞 A表示浆细胞,在小鼠体内主要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 (2)过程 表示细胞融合,采用的诱导融合方法是灭
26、活的病毒 (PEG、电激 ),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 过程 表示逆转录,需要用的酶是逆转录酶 。 (3)在结构甲重组质粒中,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作为标记基因,鉴别并筛选出含有 基因的受体细胞,启动子的作用是 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 基因的转录 。 (4)抗体 1与抗体 2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相同,抗体 2形成过程没有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抗体 1则经过,因此两者的生物活性不相同 。 答案: (1)体液 (2)灭活的病毒 (PEG、电激 )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逆转录酶 (3)作为标记基因,鉴别并筛 选出含有 基因的受体细胞 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 基因的转录 (4)不相同 抗体 2形成过程没有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抗体 1 则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