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辽宁省营口市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138192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辽宁省营口市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年辽宁省营口市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年辽宁省营口市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6年辽宁省营口市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6年辽宁省营口市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6 年辽宁省营口市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满分 3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2 分) A.祈 祷 ( q) 骨 髓 ( su) 玄 虚 ( xun) 束 手无策 ( sh) B.阻 塞 ( s) 滂 沱 ( png) 静 谧 ( m) 不 屑 置辩 ( xi) C.倒 坍 ( tn) 隐 匿 ( n) 归 省 ( xng) 锲 而不舍 ( qi) D.禁 锢 ( jn) 长 髯 ( rn) 解 剖 ( po) 玲珑 剔 透 ( t) 解析: 此题考查汉字的拼音掌握情况。 A 项中,“髓”正确的拼音是 su; B 项中,“滂”的读音为

2、png; D 项中,“剖”的读音为 pu。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2 分) A.真谛 布署 根深蒂固 浑身解数 B.笨绌 窒息 大名鼎鼎 黯然失色 C.遏制 金钢钻 好高骛远 明眸善睐 D.芳馨 选择 韬光养晦 露出马脚 解析: 此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 A 项中,“布署”应为“部署”; B 项中,“笨绌”应为“笨拙”; C 项中,“金钢钻”应为“金刚钻”。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 2 分) A.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绵长,就像长江、

3、黄河,历经千年风雨, 滔滔不绝 。 B.我们不能对他人 妄自菲薄 ,否则没有人愿意和我们做朋友。 C.舞台上,成龙一连串的表演,简直是精彩绝伦,让人 眼花缭乱 。 D.在一百米决赛中,李明 首当其冲 ,跑在队伍的最前面。 解析: 此题考查对成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A 项中,滔滔不绝,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像流水一般,不能形容流水本身,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B 项中,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自轻自贱。只能形容自己,不能形容别人。 D 项中,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根据语境,此项确切的成语应是:一马当先。做这类题,要根据词在文章当中的语境含义来解释

4、。 答案: C 4.选出填在下列语段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2 分) ( 1) 他们的岗位或许并不显贵,但他们的精神弥足珍贵;他们的工作或许并不 _, _但他们的品质足以。他们身上展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 图书馆是精神的寄托,是不可取代的所在。 _电子阅读量大大增加, _有成为主流的趋势, _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网上阅读门槛较低,对一些缺乏甄别力的青少年来说,难以形成正确的阅读导向。 A.( 1) 惊天动地 感天动地 ( 2) 即使 甚至 所以 B.( 1) 感

5、天动地 惊天动地 ( 2) 尽管 而且 所以 C.( 1) 感天动地 惊天动地 ( 2) 即使 而且 但 D.( 1) 惊天动地 感天动地 ( 2) 尽管 甚至 但 解析: 此题考查比较近义词的区别和关联词语的使用。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感天动地,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形容诚意感人至深。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转折;表示承认某种事实,暂让一步,在正句里常用也呼应,说出结论。要 根据语境结合含义进行正确的判断,能够区别其细微之处。 答案: D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 ) 视野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_所

6、以,到了 16 岁左右时,年轻人得有点大视野。 16 岁之后,年轻人会进入一个视野拓展期, 16 岁之前的孩子,眼中大多是孩子气的东西; 而随着高度的上升,视野会变宽。 在这个阶段,你所看到、接触到以及思考到的,都将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是 16 岁左右的年轻人所经历的一般过程。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排序能力。这类排序题要审清题目要求,把握命题方向,认真分析语境,明确语境限制。句是以 16 岁为界,紧扣住从“视野”的角度看“成熟”,是小结概括。 答案: A 6.对语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 2 分) A.“新荷才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这句诗运用的修辞手

7、法是对偶。 B.“他由于肯努力,因此进步很快。”一句是转折关系。 C.“为了培养学生生活技能,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技能大赛。”句子有语病,修改办法是:在“举办”前加“学校”。 D.“聪明伶俐”“开飞机”“印象不错”“美丽的花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解析: 本题考查 同学们的 运用能力。 B 项,正确的应是:因果关系。 答案: B 7.请结合语境再仿写一句话。 ( 2 分 ) 无助,不怕,只要重燃希望就好;寂寞,不怕,只要调整心态就好; _, _, _。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例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时注意句式的一致、词性的相对等方面的细节即可。 答案: 示例一:挫折,不怕,只要勇敢面对就好。

8、示例二:伤心,不怕,只要坚强乐观就好。 8.名著阅读填 空。 ( 4 分) ( 1)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关键”信息,填写对应的内容。 关键词:祥子善良 情节提示: _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所写故事情节要体现祥子的善良 。 答案: 老马因没钱买食物充饥而饿昏,祥子买包子给老马祖孙吃。(或在寒冷的冬夜给老马祖孙买羊肉馅包子。) ( 2) “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 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的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被子里泼掉?就因为我穷、低微、不美。我就没有心,没有灵魂?” 选段出自英国作家 _的小说 _。 解析

9、: 要根据题意回答,熟记人物和作品名称。此题的关键在平时的阅读和识记。 答案: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9.文言诗文填空。( 12 分) ( 1) _,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 2) _,雉从梁上飞。(十五从军行 ( 3) 几处早莺争暖树, _。(白居易钱塘湖出行) ( 4) 醉翁之意不在酒, _。(欧阳修醉翁亭记 ( 5) _,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 6) _?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 7) 次北固山下中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 _。 ( 8)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 _。 ( 9)饮酒中表现诗人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

10、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的诗句 是 _,_。 解析: 此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背诵。题目难度不大,要求熟练准确记忆诗词。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如窦等更应关注)。 答案: ( 1) 相见时难别亦难 ( 2) 兔从狗窦入 ( 3) 谁家新燕啄春泥 ( 4) 在乎山水之间也 ( 5)半卷红旗临易水 ( 6) 日暮乡关何处是 ( 7)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8)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9)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古诗文阅读(满分 20 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16 分)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11、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 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 鲁仲连笑曰:“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10.解释下面句

12、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 ( 1) 二者不可 得兼 _ ( 2) 故患有所不 辟 也 _ ( 3) 鲁仲连 辞 让者三 _ ( 4) 遂辞平原君而 去 _ 解析: 考查课文的词语,需要根据语境解释词语,还要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答案: ( 1) 即“兼得”,同时获得。 ( 2) 通“避”躲避。 ( 3) 推辞。 ( 4) 离开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 分) (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2)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解析: 句子翻译时先要直译,字字落到实处。第一句中的“由是”,第二句中的“排患、释难、解纷乱”,都要落到实处,

13、解释不能含糊。要注意句式,“者 也”,翻译时要落实。 答案: ( 1) 凭借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但是有的人不用。 ( 2) 天下的士被人们尊重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替别人排忧解难而不收取任何报酬。 12.用“ /”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2 分) 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诗句节奏的能力。划分朗读节奏要注意按句意划分。 答案: 酒酣 /起前 /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13.甲文先设喻引出论点 _,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论点。作者所说的“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的是 _,“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 _。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_。( 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

14、的理解,要根据要求,按原文回答。 答案: 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 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14.乙文中的仲连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 2 分 )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品质,“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无意名利;“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功成不居。 答案: 无意名利;功成不居。 ( 意思对即可 ) (二)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4 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5.这首诗里“远行人”指谁? 解析: 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这里描写了诗人冬

15、至夜思家情景,这里“远行人”指诗人自己。 答案: 指诗人自己 16.“抱膝灯前影伴身”,描绘了作者怎样的形象?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此处诗人通过对深夜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及自己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 答案: 诗人抱着膝盖,对着孤灯,形影相吊一直坐到深夜,表达了作者孤单凄苦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 40 分)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21 分) 故乡的炊烟 ( 1) 许多年前,在我故乡的每一座瓦房或草房的后边,都有一根矗立的烟囱。早晨、午间、傍晚,每一根烟囱里都会飘出袅袅的炊 烟,缓缓地

16、向天空飘荡,村庄里到处都弥漫着柴草燃烧后的那种淡淡的、糊糊的气息。如果你站在山坡上,把目光凝聚在村庄,你就会看到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里冒出的青烟是多么的壮观。这样的景象,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 ( 2) 在我的印象中,最美的炊烟是清晨的炊烟。清晨的炊烟,淡淡的、蓝蓝的,在村庄的房舍、绿树上弥漫,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晨山野树林里飘动的雾霭。偶尔有微风吹来,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 样的早晨,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 ( 3) 傍晚的炊烟,在我看来,它是一种无声的召唤。炊

17、烟飘起时,其实是在告诉田间劳作的家人,该回家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一直无法弄清楚的是,没有手表的父亲为什么总是那么准时地回到家中,我常常看到母亲将饭烧好放到桌上的时候,就会看到父亲吆喝着牛走进院内,那时我就觉得父亲简直就是一只时钟,总是那么准时准点。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之所以那么准时地回家,是因炊烟的缘故,只要父亲看见炊烟升起,就可以根据回家的路程而断定何时收工。 ( 4) 对于故乡炊烟刻骨铭心的怀念,更多是缘于母亲。因此,一想起炊烟,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记忆里,炊烟是与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甚至是与烤鱼、烤螃蟹联系在一起的。小时候我们家穷,没有富足人家的糖块、饼干之类的零

18、食,因此,母亲常根据季节的变化为我们烤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下河捉鱼捉螃蟹来满足我们兄妹的馋嘴。母亲为我们烤东西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翻来覆去地慢慢烤,生怕稍不留心将东西烤糊烤黑。我清晰地记得母亲烤的红薯、玉米是那样的焦香可口,如今想来,依然满口生香。 ( 5) 可如今,母亲 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而且疾病缠身。记得前年我回家,正好赶上玉米成熟的时节,母亲对我说:“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烤玉米了,我给你烤两穗吧!”那天,母亲把多年不用的土灶又烧了起来,母亲在土灶里小心地烤着玉米,玉米烤熟的时候,母亲长叹一声:“人老了,手脚不麻利,烤糊了。”吃着母亲烤的玉米,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知道,

19、这烤玉米分明是母亲一颗拳拳的慈母之心啊! ( 6) 我不知道故乡的炊烟在其他人心中是一个什么概念,但对我来说,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大鱼大肉不断,可我总觉得电饭锅、高压锅里做出 的饭菜和炖出的肉没有乡下的土灶铁锅里做出的饭菜有味。原因在于,我是在故乡的炊烟下长大的,对故乡土灶里烧出的饭菜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怀念,大概就是这种怀念冲淡了现在饭菜的滋味吧! ( 7) 如今,在我的故乡,你很难看到村庄里飘起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了,土灶和烟囱也基本上成了绝迹的候鸟。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乡村最后的风景。昔日那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飘出袅袅炊烟的景

20、象只有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 8) 当炊烟渐渐从乡村里消失的时候,当我对故乡的炊烟充满怀念的时候,昔日贫穷落后的乡 村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乡村城镇化的步伐将越来越大。也许,这就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吧!尽管如此,我依然是那样强烈地思念故乡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炊烟,曾经是我慈祥的母亲为我放飞的。 选自散文选刊 17.文章第一段说故乡的炊烟“让你无法忘却,伴你今生今世”,请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故乡的炊烟让人无法忘却? ( 3 分 ) 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梳理概括。可以根据相关的语句,第二段“在我的印象中,最美的炊烟是清晨的炊烟”,第三段“傍晚的炊烟,在我看来,它是一种无声的召唤

21、”,第四段“对于故乡炊烟刻骨铭心的怀念 ,更多是缘于母亲。因此,一想起炊烟,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 答案: 清晨的炊烟是最美的风景,乡村因它显得清新美丽,人因它感到愉悦。傍晚的炊烟是无声的召唤,农家的生活因它而有规律且十分和谐。故乡的炊烟里更有母亲博大无私的爱。 18.赏析第二段中“偶尔有微风吹来,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句的表达效果。( 3 分)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的赏析。赏析本题句子,需要联系全文,结合语境,根据修辞,说明其表达效果。 答案: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 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清晨雾霭笼罩下村庄的清新

22、与美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愉悦。 19.文章第 ( 1) 段对许多年前故乡的炊烟景象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 4 分) 解析: 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需要联系全文,结合语境,从内容、情感和结构等方面具体说明。 答案: 文章开篇描写了一副故乡炊烟图,用优美的语言刻画出了故乡炊烟之美。这样写既起到了照应文章标题的作用,又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深情回忆。同时也和结尾处思念故乡、感悟母爱亲情呼应。 20.文章第 ( 4) 段和第 ( 5) 段写母亲为我烤玉米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4 分) 解析: 此题考查人物形象。通过母亲为我烤玉米这一情节,表现了母亲那颗拳拳之心,以及那份博大无私的爱。 答案:

23、记忆中的母亲烤出的是“焦香可口”的玉米,如今年岁已老的母亲烤糊了玉米。但在作者口里,两种玉米吃出的都是一样的味,一样的情。作者在这里将两次烤出的玉米构成对比,意在突出母亲的那颗拳拳之心,那份博大无私的爱。 21.结合全文,理解“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村庄最后的风景”的含义。( 4 分) 解析: 此题考查句子表达效果。需要仔细阅读文章,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关键词语,如“最后的风景”,去具体 地 表述。 答案: 随着乡村逐渐城镇化,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已经越来越远,乡村的炊烟也在渐渐消失,因此偶尔出现的炊烟成为难得一见的风景,昔日炊烟袅袅的景象只能珍藏在记忆深处了。 22.联

24、系全文,请说说作者对乡村炊烟渐渐消失的看法。( 3 分)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的主题。需要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炊烟之中包含着深深的怀念之情,它的消失又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 炊烟是乡村的一道风景,寄予了作者对故乡人事的怀念,所以对消失的炊烟作者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但同时作者意识到这又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9 分) 信仰的力量 李斌 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战无不胜的力量。 翻开历史,不难见到这样耐人寻味的历程: 1924 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然而仅

25、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却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反观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在极其 残酷的条件下,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和大炮”的巨大威力。 “对信仰的忠诚是爷爷留下的最大财富”,红色情报员钱壮飞的孙子钱泓这样说。相比物质财富,信仰是更可宝贵的财富,它指引着奋斗的方向,决定着不同的价值抉择。 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出生入死的战争

26、年代,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却不动丝毫,清贫如洗;灯红酒绿的和平时期,杨善洲毕生积蓄只是草帽、砍刀和烟斗,但在后人看来,他们留下的岂止是金山银山。“人 生是奉献,不是索取”,“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道破天机。 信仰纯洁,方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不懈斗志。革命时期,信仰是带头种菜纺线,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建设时期,信仰是身先士卒战风沙斗盐碱,是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改革年代,信仰是锐意创新,不惧毁誉不为财;是青春励志,用心坚守在基层;是奉献到老,退休而不褪色。“活着就该多做事”,北川民政局长王洪发一语中的。 信仰坚定,方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7、”的浩然正气。李大钊信仰怀胸,“不怕死,不要钱,丈夫决不受人怜”。殷夫视反 动派的爵禄为“薄纸糊成的高帽”,为革命信仰不惜兄弟割袍、舍生取义。虽然“抵御诱惑有时比打仗还难”,但“南京路上好八连”却至今葆守“为人民拒腐蚀”的英雄本色 毋庸讳言,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利益至上成为一些人的生存哲学,物质欲望正在侵蚀着信仰的根基。一些干部在市场冲击和利益诱惑下心为物役、贪污腐化、价值虚无、精神空虚。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 病。” 人一旦有了高尚的信

28、仰,浮躁的心灵就有了熨帖,繁忙的工作就有了目标,人生的奋斗就有了意义。从南湖到塞北,从瑞金到北京,从陕北窑洞的兴国之光到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信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是一座抵御诱惑的精神堡垒,更是一种护佑我们到达彼岸的精神力量。坚守信仰,我们将战无不胜。 (选自 2013 年 5 月 27 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2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 分) 解析: 需要找到相关的语句,文章开门见山就亮出了观点。 答案: 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战无不胜的力量。 24.本文中“高尚的信仰”的具体内容,作者通过引用的方式有过多种表述,请你写出其中的两种。( 3 分)

29、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引用论证。可根据要求,找出相关的语句作为依据。 答案: “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活着就该多做事”“为大多数人谋幸福”。 25.本文第段所使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比论证及其作用。可根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说明其对于论证观点所起到的作用。 答案: 主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把历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各自所走过的不同历程进行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 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战无不胜的力量”这一中心论点。 26.请具体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及其作用。( 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思路。可分析其结构,按论点、论证、

30、结论的行文思路,加以具体的分析说明。 答案: 第四段首先在开头提出了“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的分论点,接着用方志敏和杨善洲的事例加以具体论证,最后用吴大观的话进行归结,深化了分论点。这种论证思路作用是使论证更为严密。 27.联系全文,说说第段不能删去的原因。( 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理解其内容。最后一段 ,结合实际,说明作用,点明观点的现实意义。 答案: 因为前文具体论述了树立高尚信仰的巨大作用,本段则联系当前一些干部在市场冲击和利益诱惑下丧失信仰的实际,强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使文章更有现实意义。 四、作文。( 60 分) 28.请从下面两题中

31、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一)题目:请以“我拥有 _”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横线上可填“健康”、“快乐”、“诚信”、“自信”、) (二)在人生旅途上,无数个明天在等待着我们。对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家乡、对祖国,乃至对生存环境,我们都有无尽的期待与 畅想,或许是困惑与担忧。 请以“明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若选(一):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若选(二):请自拟文题,然后作文。 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恰当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文体不限 ( 诗歌除外 ) ,字数不少于 600 字。 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酌情奖励 2 分) 解析: 两题可以选择。前一个是半命题作文,准确补题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着文章的选材与立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文的成败。拥有什么,并不难写,重要的是如何体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发现、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的表达。后一个是话题作文。可以通过所给的提示去拓宽思路,再缩小范围,拟好题目,根据要求(“真情实感,恰当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联系生活,选择自己比较熟悉而又独特的内容和相对擅长的文体去写,写出自己对“明天”的“期待与畅想”或是“困惑与担忧”。 答案: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