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138239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6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6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6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6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6 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

2、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 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

3、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 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

4、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 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

5、 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摘编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关于佛教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中国文化一样,佛教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这些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都属于知的方面。 B.原始佛教文化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完全不带有伦理的

6、色彩。 C.佛教文化不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传到中国以后,它“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完全是对立的,因此它不会对中国人的行产生影响。 D.早期佛教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这是在中国浓厚纲纪色彩的文化的要求下,不得不歪曲原意以求生存。 解析: 题干问的是“关于佛教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辨析能力。 C 项,“因此它不会对中国人的行产生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第 7 段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披上了纲纪伦常的外衣,对中国人的行的影响是存在的。 答案: 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化可以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前者范围大

7、,后者范围小,后者包含在前者之中。 B.文化也可以分为广义的、狭义的、深义的三个层次,深义的文化存在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不同领域中,是经过概括、抽象、提炼等方法得出的共同 的东西。 C.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D.中国文化的特质就在于它知行背后的伦理色彩,即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解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C 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 2 段最后一句可知,日本的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

8、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心态是其具体表现。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文章引用周一良先生的论述,是为了借用“深义的文化”这个概念,点明本文观察中国文化的视角。 B.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有很多不同之处,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是这二者最主要的差别。 C.文章引用陈寅恪先生对儒、佛、道与中国思想史关系的论述,为中国文化知、行两个范畴的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D.深义的文化是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它可以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征。 解析: 题干问的事“根据原文内容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 4 段第 1 句可知,“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是二者最主要的差别之一,而不是“最主要的差别”。 答案: B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识。为 诸生 ,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与王府有连,出为广德知州。 嘉靖初,祖 忧 去。补滁州。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佥事。坐岁贡不中式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迁固原兵备副使。泾、邠巨盗李孟春,流劫河东、西,剿平之。以祖母忧去。服除,复提学陕西,转参政。

10、母忧解职。起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寇乘冰入犯,设伏败之。改南京大理卿。未上,召为兵部右 侍郎 。改吏部,进左。 俺答犯都城,命邦瑞总督九门。邦瑞屯禁军 郭 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命邦瑞摄其事,兼督团营。寇退,请治诸将功罪,且浚九门濠堑,皆报可。邦瑞见营制久弛,极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咸宁侯仇鸾统之。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专督营务。 复条上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之,帝报从之。 仇鸾构邦瑞于帝,帝眷渐移。会鸾奏革蓟州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珏任,而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珏。旨从中下。邦瑞言:“ 朝廷易置

11、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 且京营大将与 列镇将不相统摄,何缘京营,乃黜陟各镇。今曲徇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附,非国之福也。”帝不悦,下旨谯让。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邦瑞皆以为不可。鸾大憾,益肆谗构。会邦瑞复陈安攘大计,遂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居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以赵锦代。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既至,疏便宜数事,悉允行。逾年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行人护丧归葬。 邦瑞严毅有识量。历官四十年,以廉节著。子正国,南京刑部侍郎。 (节选自明史王邦瑞传,有改动) 【注】蓟州:蓟州镇,即

12、下文“蓟镇”,今名蓟县,在天津市最北部,为明九边重镇之一。安攘:排除祸患,使天下安定。冠带:戴帽束带,泛指官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 /非邦瑞不可 /乃起故官 B.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 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C.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 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D.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的断句能力。首先要确定各句的主

13、语,如“邦瑞”、“鸾”“锦”“帝”等,其需断开,故排除 B、 D 两项。再抓住时间词“明年”、文言虚词“于是”“乃”、话语提示词“曰”等标志词语,可确定正确答案为 C。 答案: 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诸生”是明清时期对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 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 B.“忧”指居丧。一般来说,古代官员的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亲去世,官员必须辞官,办完丧事后再出来为官。 C.“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副长官。明代,左侍郎的职位要比右侍郎的高。 D.“郭”是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

14、城墙。古时,内城叫城,外城叫郭,皆用作防御工事,后来城郭泛指城市。 解析: 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B 项,“办完丧事后再出来为官”说法有误,官员需辞官守丧 ,在此期间不准为官。 答案: 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王邦瑞有气量和才识,做诸生时,山东一带盗匪蜂起,他就向知府上呈平定盗匪的十四条建议。 B.王邦瑞谙熟军务,他总督九门时,因丁汝夔下狱,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提出的合理建议,皇帝都同意了。 C.王邦瑞善剿盗寇。他曾经剿平了泾、邠大盗李孟春,还设伏击败了乘河水结冰进

15、犯宁夏的敌寇。 D.王邦瑞仕途坎坷。由于仇鸾的诬陷,皇帝对他的信任渐渐转移。导致其最终被免官;仇鸾被杀十年后,皇帝才让他官复原职。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B 项,“任他为兵部尚书”错,原文说的是“命邦瑞摄其事”,即代理兵部事物,并未任命他为兵部尚书。选项曲解实词的意思。 答案: B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复条上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之,帝报从之。 ( 2) 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 解析: 翻译文中的句子。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16、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年轻时就有气量和才识。作诸生的时候,山东盗匪兴起,向知府上呈剿寇的十四条策略。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改任庶 吉士,与王府有关系,于是出京作广德知州。 嘉靖初年,因祖父去世而离职。(后)补任滁州。多次升迁至南京吏部郎中,调出任陕西提学佥事。因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有五人以上考试不合格而获罪,

17、被贬为滨州知州。再迁任固原兵备副使。泾、汾大盗李孟春,流窜抢劫黄河东、西,王邦瑞剿平了他们。因祖母去世离职。守丧期满,又担任陕西提学,转任参政。因母亲去世离职。起用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察安抚宁夏。敌寇乘河水结冰进犯,王邦瑞设伏击败了敌寇。改任南京大理卿。未上任,召为兵部右侍郎。改任吏部,进升左侍郎。 俺答进犯都城,(朝廷)命王邦瑞总督 九门。王邦瑞把禁军驻扎在城外,以巡捕军驻守东、西长安街,大开城门,接纳四郊躲避敌寇的百姓。兵部尚书丁汝夔被关进牢狱,(朝廷)命王邦瑞代理兵部事务,同时督察团营。敌寇退却,请求奖惩各将功过,并且疏浚九门濠沟,都被回复可以。王邦瑞见军营制度长期松弛,极力陈述其弊端。

18、于是废置十二团营,全都归入三大营,让咸宁侯仇鸾统管。王邦瑞也改任兵部左侍郎,专门督察军营事务。又条列呈上兴办废除的六件事。其中说宦官掌管兵权,是古今的大患,请求完全撤回监军的宦官。皇帝回复依从了他。 仇鸾向皇帝诬陷王邦瑞,皇帝的信任渐渐转移。恰逢仇鸾 奏请革除蓟州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珏的官职,而举荐京营副将成勋代替李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替徐珏。圣旨从宫中直接下达。王邦瑞说:“朝廷改换将帅,必须要采纳公卿的意见,由皇帝决断,以此来谨慎防止和杜绝祸乱的苗头,表示臣下不敢专断。况且京营大将与各镇将领互不管辖,为什么为了京营,却贬斥各镇守将。如今曲从仇鸾请求,臣担心九边将帅都奔走依附,这不是国家

19、的福分。”皇帝不高兴,下诏书责备他。仇鸾又想节制守边将领,停止修筑蓟镇的边墙。王邦瑞都认为不可行。仇鸾非常恨他,更加肆意进谗言诬陷他。恰逢王邦瑞又陈述剿抚大计,(皇 帝)于是下严厉的诏令免去他的官职,让他以一般官吏的身份办事。过了几天,官吏考核时自我陈述。最终被除去官籍,让赵锦代替。 王邦瑞离职,仇鸾更加专横,第二年被杀,赵锦也因结党定罪贬戍边关,于是皇帝渐渐思念王邦瑞。过了十年,京营缺人,皇帝说:“非王邦瑞不可。”就起用他任原来的官职。王邦瑞到了京营以后,上书根据具体情况办理的几件事,都被允许施行。过了一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毅,派行人护送灵柩回乡安葬。 王邦瑞严正刚毅,有才识和气量。

20、做官四十年,以廉正有节操著称。儿子王正国,任南京刑部侍郎。 答案: ( 1) 又分条 呈上兴办废除的六件事。其中说宦 官掌管兵权,是古今的大患,请求全部撤换他们。皇帝回复依从了他。 ( 2) 朝廷改换将帅,必须采纳公卿的意见,由皇帝决断,以此来谨慎防止和杜绝祸乱的苗头,表示臣下不敢专断。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

21、,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唐诗解:“此长安遭吐蕃之乱,代宗幸陕,纶时在京而作。”千门:代指京城。 8.本诗和杜甫春望在写景上有什么不同?请从景色特点和表现手法方面简要分析。(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先看景物的特点上有何不同,再看写景的技巧上有何不同。“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 。“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

22、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写出了景象的破败。 答案: 景色不同。卢诗描绘的是京城内的春意、壮观与衰飒,而杜诗突出的是国都经历战乱后的残破、荒凉。手法不同。卢诗运用拟人手法,以“闲”写出春草的自由、舒展,反衬诗人内心思乡的愁苦;杜诗运用对比和移情于物的手法, 突出山河破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感时恨别的感情。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 6 分) 解析: 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

23、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 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

24、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答案: 遭遇世难,对国事的忧虑。诗中描绘了京城迷人的草色和参 差的宫阙笼罩在夕阳余晖下的苍茫景象,寄寓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诗人为一介儒生,希望能够一展抱负,但屡逢动乱,才华不得施展。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第四句、第八句写到春天又至,年华又老,自己已经衰鬓斑斑,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客居异乡、念亲思归的孤寂与惆怅。诗人梦中回到家乡,却不知道在现实中什么时候能回去,不觉中恨他人能归去,而自己只能在京都客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1) 白居易

25、在琵琶行中用“ _, _”两句作比,形象地描绘出琵琶女 演奏到高潮时琴声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 ( 2)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_, _”两句,描写出月夜下“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 ( 3) 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 _, _”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志。 解析 : 本题是对名篇名句的考查。 答案: ( 1)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2)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3)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5 分) 幸福 莫泊桑 五年以前我到远离热闹的城市、凄凄凉凉的科西嘉去旅行。那儿

26、没有农业,没有工业,没有艺术。那儿的人住着粗糙简陋的房子,凡是与自己的生活或者与自己家族的纠纷无关的事,都不关心。他们暴躁,好记恨,无意识地残忍凶暴,但是他们也好客,慷慨,忠诚,单纯;他们打开门欢迎每一个过路的人,哪怕是一丁点儿同情他们的表示,他们都愿意用真诚的友谊来报答。到了早上,你握住主人伸出的手告别,他一直把你送到村边。 后来,有一天在走了十个钟头的路程以后,傍晚来到了一所孤零零的小房子跟前。 接待我的那个女人已经上了年纪,态度庄严,衣衫整洁,这 在当地是少见的。男的坐在一把草椅子上,立起来向我行礼,然后又坐下来,没有说一句话。他的老伴对我说: “请您原谅他;他的耳朵现在聋了。他今年八十

27、二岁。” 她说的是纯正的法语。我感到惊奇。 我问她:“您不是科西嘉人?”她回答:“不是,我们是大陆上的人。不过我们住在这儿已经有五十年了。” 想到她在这个角落里度过这五十个年头,我不由得感到了不安和恐惧。一个老牧羊人回来了,大家开始吃只有一道菜的晚饭,是用土豆、肥肉和白菜放在一起熬的浓汤。 饭后,老妇人来到我跟前。即使是最听天由命的人,心灵深处也还有着好奇心,她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折磨下,问道:“您是从法国来的吗?”“是的,我出来游山玩水。” “您也许是从巴黎来的吧?”“我是从南锡来的。” 我觉着她好像非常激动。这一点我是怎样看出或者不如说是怎样感觉出来的,可就说不来了。 她慢吞吞地跟着说了一遍

28、:“您是从南锡来的?” 那个男的出现在门口,像所有聋子一样,脸上毫无表情。 她接着说:“没关系,他听不见。”过了几秒钟以后她又说:“这么说,您认识南锡的人了?”“当然,差不多所有的人我都认识。”“圣阿莱兹家的人认识吗?”“认识,而且很熟,他们是家父的朋友。” 她聚精会神地望着我,然后用回忆起往事时的那种低低的声音说:“对,对,我记起来了。啊!西尔蒙一家子,您认识吗?”“认识,最小的一个现在当将军了。” 这时候她激动,她苦恼,她有了我也说不清是怎样的一种强烈、神圣的混乱感情,她有了我也说不清是怎样的一种需要。因此她浑身哆嗦着说:“是的,亨利德西尔蒙,我知道他。他是我的弟弟。” 我大吃一惊,抬起头

29、来望着她,猛然间我想起了一件事。 从前发生过一件轰动整个洛林贵族阶层的大事。一个年轻姑娘,又美丽,又有钱,叫苏姗娜德西尔蒙,被她父亲指挥的那个团里的一个轻骑兵士官带 走了。这个带走团长女儿的士官,是个英俊的小伙子,虽然是农家子弟,但是穿起骑兵的蓝色短军服显得非常神气。大概是骑兵队伍经过时,她看见了他,注意了他,并且爱上了他,因为他就是她心仪的人。一天晚上,那个当兵的刚服役期满,就跟她一起不见了。到处寻找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找到。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得到他们的消息,大家都以为她已经死了。 没想到我却在这个阴森可怕的山谷里遇到了她。 于是轮到我说了:“是的,我记起来了。您是苏姗娜小姐。” 她点了点头。泪

30、珠从她的眼睛里滚下来。接着她朝呆坐在茅屋门口的那个老人望望,对我说:“就是他。 ” 我明白了她仍旧爱着他,她仍旧用迷恋的眼光望着他。 我问:“至少您过去幸福吧?” 她用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回答: “啊!是的,很幸福。他曾经使我很幸福。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我凝视着她,既感到悲哀和意外,也对爱情威力之大感到惊异!这个富贵人家的姑娘跟随了这个男人,这个农民。她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农民。她接受了他的那种没有魅力、没有奢华、没有任何一种雅致考究的生活,她适应了他的简朴的习惯。她仍旧爱他。她变成了一个戴着便帽、穿着布裙子的乡下女人。她在白木桌子前,坐在草椅子上,用一只瓦盆子吃白菜、土豆加肥猪肉熬的汤。 她挨着

31、他睡在一条草垫上。 这一整夜我听着那个老兵的嘶哑鼾声,他躺在简陋的床上,身边是跟着他来到这个如此遥远地方的女人。我一边听一边想着这段离奇而简单的故事,想着这个幸福,它如此充实完美而它的要求又如此之少。 太阳出来了,我握过这一对老夫妻的手以后就动身了。 说故事的人闭上了嘴。有一个女人说:“不管怎么说,她的理想太鄙下,她的需要太粗俗,她的要求太简单。这只可能是个傻子。”另外一个女人慢吞吞地说:“有什么关系,只要她幸福。” 那边,在远远的天边,科西嘉消失在黑夜中,慢慢地回到大海里,抹去了它那巨大的身影,好像 刚才是为了亲自来叙述在它岸上居住着的一对谦卑的情人的故事,才特地显露出来的。 (节选自莫泊桑

32、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 分) A.小说第一段写到的“他们暴躁,好记恨,无意识地残忍凶暴”,反衬“他们也好客,慷慨,忠诚,单纯”,突出了“那儿的人”的劣根性。 B.小说中写到的“那个女人”、“他的老伴”、“老妇人”、“富贵人家的姑娘”都是指“苏珊娜”;“那个男的”、“一个轻骑兵士官”指同一个人。 C.小说运用了环境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耐人寻味。 D.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人物,“我”几乎贯穿小说

33、的始末,有着贯穿小说全文的线索作用。 E.小说写到“她”之所以“聚精会神地望着我”,是因为“她”得知“我”是从南锡来的,差不多所有的南锡人,包括圣阿莱兹家的人“我”都认识。 解析: A 项是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C 项是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E 项是分析小说内容。 答案: B D 12.小说中的苏珊娜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6 分) 解析: 欣赏作品的形象。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苏珊娜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先到文中找到写苏珊娜行为举止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概括。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他衣衫整洁,从吃穿住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生活简朴,从她向“我”打听家乡、亲人

34、时的表现可以看出她对家人的思念。 答案: 年事已高,态度庄严,衣衫整洁;年轻时漂亮、富有。思念家乡和亲人:不断且急切地向“我”打听家乡、亲人的近况。生活简朴:住着粗糙简陋、孤零零的房子;戴着便帽、穿着布裙子, 吃白菜、加肥猪肉熬的汤。对爱情忠贞不渝,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她爱着一个没有魅力、没有奢华、没有任何雅致考究生活的轻骑兵士官,和他一起在科西嘉这个凄凉、恐怖的角落里生活了五十个年头,始终迷恋他,痴心不变,从不后悔,生活的很幸福。 13.小说插叙“从前大家都以为她死了”一段,其作用是什么?( 6 分) 解析: 分析作品结构。 题干问的事“小说插叙从前大家都以为她死了一段,其作用是什么”,这是

35、考查插叙的作用,这也属于段落情节的作用。答题的时候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段落,先从内容上看 ,写了,表现了;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联系。 答案: 从内容上说,插叙这一段,交代苏珊娜和轻骑兵士官两个人的形象特征及身份地位,苏珊娜爱上轻骑兵士官的原因及经过,说明苏珊娜爱上轻骑兵士官合情合理且顺理成章。从结构上说,插叙这一段,起到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它既承接上文中关于“老妇人”和“男的”“老牧羊人”等内容,又开始下文“我”记起 “ 苏珊娜小姐 ” 、 “讲述苏珊娜与 那个老兵的爱情故事 ” 等情节。从手法上说,插叙最后写到苏珊娜和轻骑兵士官两人下落不明,造成悬念,给人扑

36、朔迷离之感,使两人的爱情故事平添传 奇色彩。 14.这篇小说的标题是“幸福”,请结合文中人物的爱情故事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8 分) 解析: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回答本题应到文中找到幸福的内容,比如苏珊娜与年轻骑兵士官纯真的爱情,然后再看他们爱情幸福的表现。 答案: 示例:苏珊娜与轻骑兵士官纯真的爱情告诉我们:幸福不是靠魅力的影响来酿造,不是靠拥有富贵奢华的生活来建立,不是靠讲究雅致来铸就。幸福就是能和自己喜欢、能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人在一起。夫妻之间,只要过得充实、快乐、和谐、温馨、即便身处艰苦寂寞的生存环境,住着粗糙简陋的房子,生活得很简单、很简朴、很清苦,甚至委屈了自己

37、的身份,也是非常幸福的。只要彼此忠诚,彼此谦卑,彼此恩爱,就是幸福。只要忠贞不渝,彼此坚守,白头偕老,就一定幸福。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5 分) 尼采 伟大的漂泊者 周国平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

38、一个时代。 1844 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 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 1865 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 “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

39、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 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 ? 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 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 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

40、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 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 1879 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 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 10 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 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41、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 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 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

42、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 1899 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1900 年 8 月 25 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 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

43、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相关链接: 弗里德里 希威廉尼采( 1844 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 5 分)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

44、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C.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等。 解析: 本题考 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 A 项错在:不能说是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性格形成主要还是个人原因,文中交代

45、幼年家人早逝就让他变得孤僻敏感。 C项错在加强因果:“尼采结束十年教授生涯”与“悲剧的诞生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无必然因果关系;“学界”表述不准,应为“正统语言学界”。 E 项错在:本文并没有全面详实地叙述尼采所处的时代背景,“全面详实”也欠准确。 答案: B D 16.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通读全文,你觉得尼采的伟大之处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请联系材料简要概括并分析。( 6 分) 解析: 这是考查 同学们 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传记类文章中此类题目一般要从人物精神品质、成就、影响三方面来回答。从精神品质方面讲,尼采反叛了自己的家庭,“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敢于对前人的

46、思想提出疑问,用“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反映出他的独立人格,批判精神。从成就角度看,本文提到了他的著作和思想情况“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引起了轰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提出了超人理想”等等。从影响方面看,文章结尾写到“尼采是巅峰,使人们进行 了反思穿透了一个时代”,可称之为现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答案: 思想性格方面:有独立的人格,追求内心的真实。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勇于挑战传统和旧道德、旧时代的价值观念。成就方面:提出很多重要而且有开创性的哲学思想,一生哲学著述很多,例如第一部哲学专著悲剧的诞生等。地位影响方面:现代

47、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德国散文的巅峰;指出时代的弊病,使人们对过去的制度观念进行反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7.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 各自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 6 分) 解析: 本题题干指明在解答时要注意从内容和作用两方面来回答,内容和本段写了什么,作用一般指结构上的作用。首段从内容上看,概括了尼采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漂泊”的特点,结构上领起下文。尾段“尼采是巅峰,使人们进行了反思穿透了一个时代”,高度评价了尼采的影响,深化主题,与首段形成呼应。 答案: 首段:用诗意的语言和尼采自己的话概括了尼采一生漂泊而又伟大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

48、崇敬之情,照应题目(点题);同时引起下文对其人生经历及思想形成过程的叙述。尾段:再次高度评价了尼采思想的地位及影响力,深 化主旨,首尾呼应(扣题),使文章结构完整圆合。 18.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 8 分) 解析: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题干问的是“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这句话出现在结尾段中的总结部分,由此可以断定,这个句子是对尼采一生的高度概括。在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然后分析这个句子的含义,点明“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分别指 什么,是对尼采哪些方面的概括,然后再结合上述分析谈得到的启示。总之,这类题目在解答时一定要依据原文,切不可脱离原文空谈启示。 答案: 这句话既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也概括了他的一生。“在摧毁中创造”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他认为摧毁旧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