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地理.docx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地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地理 一、选择题(共 60 分,每小题 2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一)“一带一路”是经济互补之路,是文化融合之路,是创新圆梦之路。 1.“一带一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东、中、西部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表现为( ) 东部产能增强,需要加强对外合作 西部经济发达,需要引进大量人才 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费市场 南亚农业发达,需要扩大粮食出口 A. B. C. D. 解析: “ 一带一路 ” 连接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明显,互补性强。我国处于东部,是著名的 “ 世界工厂
2、” ,产能大,需加强对外合作以输出过剩产能。中亚地区是全球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石油资源依赖国际市场。南亚地区因人口稠密,对粮食需求量大,是粮食的进口区域。欧洲经济发达,受老龄化严重影响,需引 进国际劳工。 A 正确。 答案: A 2.“新丝绸之路”横贯亚欧大陆,自东向西依次经过的世界文化圈是东亚文化圈与( ) A.伊斯兰文化圈、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 B.东欧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西欧文化圈 C.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 D.伊斯兰文化圈、东欧文化圈、 西欧文化圈 解析: “ 新丝绸之路 ” 自东向西依次经过东亚、中亚、西亚、东欧、中欧和西欧。中亚与西亚地区人口主要信奉伊斯兰教
3、为伊斯兰文化圈,在欧洲依次经过东欧文化圈和西欧文化圈。 D 正确。 答案: D 3.上海科研人员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巧妙“嫁接”,大幅度降低了海水淡化的成本。这一成果将惠泽“一带一路”上严重缺水而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 ) A.大洋洲、西欧 B.东欧、东南亚 C.中亚、西亚 D.东亚、南亚 解析: 中亚与西亚因深居内陆或常年受副高控制,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 C 正确。 考点: “ 一带一路 ” 沿线经济文化差异与环境差异。 答案: C (二)“互联网 +商业”即电商,作为一种新业态,对传统的第三产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4.若干年前,某国际著名出版社利用互联网开办网
4、上书店,消费者订购图书后,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即可。在网上书店购书不但方便,而且更加便宜。但网上书店也对某些企业产生不良影响,这些企业包括( ) 实体书店 实体银行 电信公司 航空公司 A. B. C. D. 解析: 网络购物减少了实体店的销量,对实体商店的冲击大。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无需经过银行支付系统,使得商业活动对银行系统的依赖减弱。 A 正确。 答案: A 5.网上购书之所以便宜,部分原因是某些传统的商业区位要素对网上书店影响变得很小。影响变小的要素主要是( ) 交通 人口 集聚 地价 A. B. C. D. 解析: 网上书店布局时也考虑交通条件以更好更快捷的向各地销售服务,消费人群的
5、分布和数量对两类商业活动均产生重要的影响。 C 正确。 考点: 电子商务活动 。 答案: C (三)上海某商厦屋顶上铺满了一个个种植箱,这里被称为“屋顶农庄”。商家专门从长白山运来优质土壤,吸引附近居民租借种植箱种植蔬果。屋顶农庄运作以来,整栋商厦夏季空调用电量下降 . 6.商家在经营屋顶农庄时,重点关注的是( ) A.土壤 B.地形 C.劳动力 D.市场 解析:“屋顶农庄”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商家吸引附近居民租借种植箱种植蔬果,因此对这种农事活动的市场需求是商家调研的重点。 D 正确。 答案: D 7.除了经济效益外,开设屋顶农庄还可获得环境效益。因为它有助于( ) A.减少灰霾污染 B.缓和热
6、岛效应 C.削弱紫外辐射 D.增强雨岛效应 解析: 开设屋顶农庄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植被对城市气候的调节作用增强。如对气温、空气湿度的调节,可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B 正确。 答案: B 考点: 热岛效应 。 (四)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 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 所示。 8.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南方近岸海域 城市近岸海域 北方近岸海域 乡村近岸海域 A. B. C. D. 解析: 赤潮易发生在 20 30 的温度范围内,我国南方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适宜赤潮生物的生长。城
7、市近岸海域向海洋排放大量废水为赤潮生物提供了生长必须的营养。 我国北方及乡村近岸海域温度及营养供应上不利于赤潮生物生长。 A 正确。 答案: A 9.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 月到 11 月 B.12 月到 2 月 C.3 月到 5 月 D.6 月到 8 月 解析: 夏季海水温度高,陆上处于汛期入海径流量大,带来大量营养盐类,适宜赤潮生物的繁殖。 D 正确。 答案: D 10.如果赤潮发 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加剧污染程度 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减轻污染程度 A. B. C. D. 解析: 洋流可扩大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寒流能降低表层海水
8、的温度,减缓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进而降低赤潮危害。 D 正确。 答案: D 考点: 赤潮 。 (五)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 11.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 A.地震和火山 B.火山和断裂 C.地震和断裂 D.火山和褶皱 解析:板块张裂处易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碰撞挤压易形成地震、断裂及褶皱。 C 正确。 答案: C 12.2 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 ) 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 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 B. C. D. 解
9、析: 海洋是接受外力沉积的环境,构成海洋板块的岩层表层往往形成较厚的沉积物堆积进而形成沉积岩。这些沉积岩中含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 沉积岩在地壳 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可转化为变质岩或在高温下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 C 正确。 答案: C 考点: 板块构造、物质循环 。 (六)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疏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过程。 13.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岩浆冷却较快 岩浆冷却较慢 在地表形成 在地下形成 A. B. C. D. 解析: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深处,缓慢冷却形成。
10、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充分结 晶,矿物结晶体巨大,肉眼清晰可见。 D 正确。 答案: D 14.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 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泡,如流纹岩。侵入岩一般不会出现层理构造。沉积岩往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物质不坚硬。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 D 正确。 答案: D 考点: 常见岩石 。 (七)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 m)图。 15.图中两条 400 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11、( ) A.山脊 B.陡崖 C.断块山脉 D.峡谷 解析:图中两条 400 米等高线处以陡崖的图例进行标注,则两条等高线之间为两侧坡度 陡峻的峡谷。 D 正确。 答案: D 16.图中 310 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崩塌堆积物 突出小基岩 河中的沙洲 低矮的山丘 A. B. C. D. 解析: 310 米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下方,部分与图中代表陡崖的图例重合。图中灰色部分是导致 310 米等高线与陡崖图例断断续续 分开的原因。此灰色部分应是陡崖崩塌后的堆积物或突出的基岩形成。 A 正确。 答案: A 考点: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 (八)台风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它既给
12、人们带来甘露,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下图为某次台风路径图。 17.9 月间,当台风中心位于图中甲海域时,台湾东北地区暴雨如注,其主要原因是台风气流( ) 受山体阻挡影响 与盛行偏西风叠加 受地面增温影响 与盛行东北风叠加 A. B. C. D. 解析: 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是热低压。当台风中心位于甲地时,台湾东北部地区受台风影响盛行东北风,台湾东北部山地对东北风抬升作用明显。 D 正确。 答案: D 18.如图示台风中心向北移动,在浙江北部沿海登陆时,上海地区的地面天气状况是( ) 气压降低 风向偏西 雨势增强 风速减弱 A. B. C. D. 解析: 台风中心距离上海越来越近,上海地
13、区的气压下降,风力增强,雨势增强。当台风中心位于浙江北部时,上海位于低压中心北侧盛行偏东风。 A 正确。 答案: A 考点: 台风 。 (九)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19.2000 年到 2012 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 B. C. D. 解析: 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 2000 2012 年间,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
14、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大,当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此期间第三产业也快速增加。因此 A 正确。 答案: A 20.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解析 : 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应发展休闲旅游。 A 正确。 答案: A 考点: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十)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有重要影响。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2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
15、的年份是( ) A.2003 年 B.2008 年 C.2010 年 D.2012 年 解析: 读图中自然和机械增长曲线,两者数值相加及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图中 2008 年两者相加数值最大。B 正确。 答案: B 2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 A.基本稳定 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 D.整体趋减 解析: 因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 0,故上海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 B 正确。 答案: B 23.“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新政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可能是( ) 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 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 改善男女
16、性别比例失衡状况 A. B. C. D. 解析: 人口新政会增加新生儿数量,缓解劳动人口比重下降,减轻人口老龄化压力,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但对男女性别比失衡的现状影响不大。 C 正确。 答案: C 考点: 人口增长 。 (十一)下图为某洲大陆沿 22 S 纬线的地形剖面图。 24.图中乙地气候类型属于( )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解析:该大陆两侧为高大山地,海拔达到 5000 米,中部地区地势低平为平原地形,东部海拔较高为高原地 形。故该大陆应为南美大陆。图中乙地位于热带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 B 正确。 答案: B 25.导致乙地降水量与
17、甲地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乙地( ) A.处于盛行风向的迎风坡上 B.受沿岸寒流影响 C.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D.受高峻地势影响 解析: 乙地受赤道低压和东南信风交替控制,为热带草原气候。乙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导致当地降水增多。甲地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受沿岸寒流影响,降水少。 A 正确。 答案: A 考点: 地形剖面线、气候差异 。 (十二)下图所示为某天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箭头为地球公转方向。 26.从该日起大约经过 4 天,在上海能够看到的月相是( )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解析: 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约为 28 天,公转方向与地球绕日公转方向相同,为自西向
18、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即为图中逆时针方向。从该日起 4 天后,月地连续和日地连线大体垂直,此时月相应为上弦月。 B 正确。 答案: B 27.假设一个月内会发生月食现象,则月球从图示位置开始,到出现月食,大约需要的天数是( ) A.3 天 B.8 天 C.12 天 D.16 天 解析: 在望月即阴历 15 时,日月地三者处于一条直线上,地球居中,月球位于地球的本影中时,出现月食现象。结合月球公转周期可知约 12 天后出现月食。 C 正确。 答案: C 考点: 月球公转运动 。 (十三)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其中甲地位于北半球。 28.据图推测,乙地位于( ) A.
19、东半球赤道上 B.东半球北回归线上 C.西半球赤道上 D.西半球北回归线上 解析: 甲地位于北半球,此日甲地昼长为 12 小时 16 分,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乙地昼长恰好为 12 小时,乙地只能位于赤道上。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出现在北京时间 24 点,可计算出乙地经度为 60W ,乙地位于西半球。 C 正确。 答案: C 29.据图推测,该日应该是北半球的(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解析: 此日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 6634 ,且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可计算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 H 90 当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90 ( 0 X ),即
20、X 2326 ,故 B 正确。 答案: B 30.甲、乙两地实际距离大约是( ) A.1 万千米 B.2 万千米 C.3 万千米 D.4 万千米 解析: 夏至日时甲地昼长接近 12 小时,故甲地接近赤道,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出现在北京时间 12 点,故甲地位于 120E 上,与乙地位于同一经线圈,两者的距离约为赤道长度( 4 万千米)的一半。故 B 正确。 答案: B 考点: 昼夜长短、直射点 位置 、距离 。 二、综合分析题(共 90 分) 第(十 四 )题至第(十 八 )题为共同部分 (十四)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8
21、 分)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 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8 分) 3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4 分) 3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6 分) 解析: 31、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黄土堆积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
22、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图乙为黄土梁,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达上千米,及公里或几十公里。图丙是黄土峁,是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 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黄土塬到黄土梁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 地处东部季风区,降水主要集中在 7、 8、 9 月,多暴雨,易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 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32、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资源只提供5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上海卷 地理
![提示](http://www.mydoc123.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