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化学.docx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138582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安徽 卷 )化学 一、选择题: 1.(6 分 )碳酸亚乙烯酯是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的重要添加剂,其结构如图,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分子式为 C3H2O3 B.分子中含 6 个 键 C.分子中只有极性键 D.8.6g 该物质完全燃烧得到 6.72LCO2 解析: A、 ,此有机物中含有 3 个 C、 3 个 O 和 2个 H,故分子式为: C3H2O3,故 A正确; B、此分子中存在 5 个 C O 键和 1 个 C C键,还存在 2个 C H键,总共 8个 键,故 B错误; C、此有机物中存在 C=C 键,属于非极性共价键,故

2、C 错误; D、 8.6g 该有机物的物质的量为: =0.1mol,由于未指明标准状况,故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不一定是 6.72L,故 D 错误 。 答案: A。 2.(6 分 )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 ( ) A.配制 0.10molL 1NaOH 溶液 B.除去 CO 中的 CO2 C.苯萃取碘水中 I2,分出水层后的操作 D.记录滴定终点读数为 12.20mL A.A B.B C.C D.D 解析: A、溶解固体药品应用烧杯,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故 A 错误; B、 CO 不与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二氧化碳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利用此装置可以除去CO 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故 B 正

3、确; C、苯萃取溴水中的溴,在分液漏斗的上层,应从上口倒出,故 C 错误; D、滴定管的 0 刻度在上方,此图中正确读数应为 11.80mL,故 D 错误 。 答案: B。 3.(6 分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 Na2CO3、 NaHCO3固体都能 发生分解 B.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C.H2、 SO2、 CO2三种气体都可用浓 H2SO4干燥 D.SiO2既能和 NaOH 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解析: A、 NaHCO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析: 2NaHCO3 Na2CO3+CO2+H 2O,碳酸钠受热稳定,加热

4、不分解,故 A 错误; B、 Fe(OH)3胶体为红褐色、透明,不是无色,故 B 错误; C、 H2、 SO2、 CO2三种气体均不与浓硫酸反应,故能利用浓硫酸干燥,故 C 正确; D、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和氢氟酸反应是二氧化硅的特性,故 D 错误 。 答案: C。 4.(6 分 )下列有关 NaClO 和 NaCl 混合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溶液中, H+、 NH4+、 SO42 、 Br 可以大量共存 B.该溶液中, Ag+、 K+、 NO3 、 CH3CHO 可以大量共存 C.向该溶液中滴入少量 FeSO

5、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2+ClO +2H+Cl +2Fe3+H20 D.向该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每产生 1molCl2,转移电子约为 6.0210 23个 解析: A、 NaClO 和 NaCl 混合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次氯酸根,次氯酸为弱酸,次氯酸根与氢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故 A 错误; B、 NaClO 和 NaCl 混合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难溶沉淀,故不能大量共存,故 B 错误; C、 NaClO 为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 NaCl 为中性,溶液中不存在大量的氢离子,与 2Fe2+ClO +2H+Cl +2Fe3+H20 反应矛盾,故 C 错误; D、浓盐

6、酸中 Cl 由 1 价升高到 0 价,次氯酸中 Cl 由 +1 价降低到 0 价,故每生成 1mol 氯气转移电子数为 1mol,故 D 正确 。 答案: D。 5.(6 分 )汽车尾气中 NO 产生的反应为: N2(g)+O2(g)2NO(g),一定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N2(g)和 O2(g)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如图曲线 a 表示该反应在温度 T下 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b 表示该反应在某一起始反应条件改变时 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温度 T 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 B.温度 T 下,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密度减 小 C.曲线 b 对应的条件改

7、变可能是加入了催化剂 D.若曲线 b 对应的条件改变是温度,可判断该反应的 H 0 解析: A、 N2(g)+O2(g)2NO(g), 起 (mol/L) c0c0 0 转 (mol/L) x x 2x 平 (mol/L) c1 c1 2x 解 2x=2(c0 c1 ),故 K= ,故 A 正确; B、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气体,故气体的质量 m 不变,容器为恒容容器,故 V 不变,那么密度 = 不变,故 B 错误; C、由图可知, b 曲线氮气的平衡浓度减小,故应是平衡发生移动,催化剂只能改变速率,不能改变平衡,故 b 曲线不可能是由于催化剂影响的,故 C 错误; D、由图可知, b 曲线化学反

8、应速率快 (变化幅度大 ),氮气的平衡浓度减小,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即 H 0,故 D 错误 。 答案: A。 6.(6 分 )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盛有 NH4Cl 溶液的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为探究该反应原理,该同学做了以下实验并观察到相关现象,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 ( ) 选项 实验及现象 结论 A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 反应中有 NH3产生 B 收集产生的气体并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反应中有 H2产生 C 收集气体的同时测得溶液的 pH 为 8.6 弱碱性溶液中 Mg 也可被氧化 D 将光亮的镁条放入 pH 为 8.6 的 NaHCO3溶液

9、中,有气泡产生 弱碱性溶液中 OH 氧化了 Mg A.A B.B C.C D.D 解析: A、 氨气为碱性气体,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变蓝,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可以证明气体中含有氨气,故 A 正确; B、 收集产生的气体并点燃,火焰呈淡蓝色,可以证明氢气的存在,故 B 正确; C、 氯化铵溶液水解呈酸性,使金属镁氧化,故 C 错误; D、 碳酸氢钠为强碱弱酸的酸式盐,水解显碱性,将光亮的镁条放入碳酸氢钠溶液,有气泡产生,弱碱性溶液中 OH 氧化了 Mg,故 D 正确 。 答案: C。 7.(6 分 )25 时,在 10mL 浓度均为 0.1molL 1的 NaOH 和 NH3

10、H2O 混合溶液中滴加 0.1molL 1盐酸,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 A.未加盐酸时: c(OH ) c(Na+)=c(NH3H2O) B.加入 10mL 盐酸时: c(NH4+)+c(H+)=c(OH ) C.加入盐酸至溶液 pH=7 时: c(Cl )=c(Na+) D.加入 20mL 盐酸时: c(Cl )=c(NH4+)+c(Na+) 解析: A、 NaOH 和 NH3H2O 混合溶液中, NaOH 完全电离, NH3H2O部分电离,因此 c(OH )0.1mol/L, c(Na+)=0.1mol/L, c(NH3H2O) 0.1mol/L,故 c(OH ) c(

11、Na+) c(NH3H2O),故A 错误; B、在此混合溶液中加入 10mL盐酸,存在电中性原则: c(NH4+)+c(H+)+c(Na+)=c(OH )+c(Cl ),由于等体积等浓度混合,故 c(Na+)=c(Cl ),即 c(NH4+)+c(H+)=c(OH ),故 B 正确; C、加入盐酸至 pH=7 时,溶液呈中性,即 c(H+)=c(OH ),那么 c(NH4+)+c(Na+)=c(Cl ),即c(Cl ) c(Na+),故 C 错误; D、加入 20mL 盐酸时,此时溶液恰好为氯化钠与氯化铵的混合溶液,此时溶液呈酸性,即存在 c(H+) c(OH ),那么 c(NH4+)+c(N

12、a+) c(Cl ),故 D 错误 。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8.(14 分 )C、 N、 O、 Al、 Si、 Cu 是常见的六种元素。 (1)Si 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第 族; 解析: Si 原子序数为 14,有 3 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 4,故 Si 处于第三周期第 IVA 族 。答案:三 IVA (2)N 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Cu 的基态原子最外层有 个电子; 解析: N 的原子序数为 7,共排布 3 个能层,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3, Cu 元素为 29号元素,原子核外有 29 个电子,所以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63s23p63d

13、104s1,故其最外层电子数为 1。 答案: 1s22s22p3 1 (3)用 “ ” 或 “ ” 填空: 原子半径 电负性 熔点 沸点 Al Si N O 金刚石 晶体硅 CH4 SiH4 解析: 同一周期,原子序数越小,半径越大,由于原子序数 Al Si,故半径 Al Si;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越大,由于非金属性 O N,故电负性 N O;晶体类型相同的,原子半径越小,熔点越高,由于 C 的原子半径小于 Si 的原子半径,故熔点:金刚石晶体硅;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由于 SiH4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CH4,故沸点 CH4 SiH4。 答案: (4)

14、常温下,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 Al、 Cu 片插入浓 HNO3中组成原电池 (图 1),测得原电池的电流强度 (I)随时间 (t)的变化如图 2 所示,反应过程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0 t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 Al 片,此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溶液中的H+向 极移动。 t1时,原电池中电子流动方向发生改变,其原因是 。 解析: 0 t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 Al 片,溶液中产生红棕色气体是二氧化氮,故正极反应方程式为: 2H+NO3 +e =NO2+H 2O,此时溶液中的氢离子移向正极,一段时间后,由于 Al 与浓硝酸发生钝化,导致原电池中 Al 作正极, Cu 作负极 。 答案: 2H+NO

15、3 =NO2+H 2O 正 Al 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氧化膜阻止了 Al 的进一步反应 9.(16 分 )四苯基乙烯 (TPE)及其衍生物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在光电材料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以下是 TPE 的两条合成路线 (部分试剂和反应条件省略 ): (1)A 的名称是 ;试剂 Y 为 ; 解析: 由 A 的分子式与 B 的结构可知,应是甲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生成苯甲酸 。 答案:甲苯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2)BC 的反应类型是 ; B 中官能团的名称是 , D 中官能团的名称是 ; 解析: 对比 B、 C 的结构简式可知, B 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C;由 B、 D 结构可知,含有的官能团

16、分别为羧基、羰基, 答案:取代反应 羧基 羰基 (3)EF 的化学方程式是 ; 解析: 对比 E 的结构与 F 的分子式可知, B 中 Br 原子被 OH取代生成 F,反应方程式为。 答案: (4)W 是 D 的同分异构体,具有下列结构特征: 属于萘 ( )的一元取代物; 存在羟甲基 ( CH2OH),写出 W 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 ; 解析: D 的分子式为 C13H10O,不饱和度为 9, W 是 D 的同分异构体属于萘 ( )的一元取代物,存在羟甲基 ( CH2OH),萘环不饱和度为 7,则侧链存在碳碳三键,故侧链为CCCH 2OH,萘有 2 种化学环境不同的 H 原子,符合条件的 W

17、有:。 答案: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 的酸性比苯酚强 b、 D 不能发生还原反应 c、 E 含有 3 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d、 TPE 既属于芳香烃也属于烯烃。 解析: a、 羧基酸性大于酚羟基,故 a 正确,; b、 D 含有苯环与羰基,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属于还原反应,故 b 错误; c、 E 中含有 4 种化学环境不同的 H 原子,故 c 错误; d、 TPE 只有含有 C、 H2 种元素,属于烃,含有苯环,属于芳香烃,含有碳碳双键,属于烯烃,故 d 正确 。 答案: ad。 10.(14 分 )硼氢化钠 (NaBH4)在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某研究小组采用偏硼

18、酸钠(NaBO2)为主要原料制备 NaBH4,其流程如图: 已知: NaBH4常温下能与水反应,可溶于异丙胺 (沸点: 33) ; (1)在第 步反应加料之前,需要将反应器加热至 100 以上并通入 氩气,该操作的目的是 ,原料中的金属钠通常保存在 中,实验室取用少量金属钠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有 、 、玻璃片和小刀等; 答案: 除去反应器中的水蒸气和空气 ;煤油 镊子 滤纸; (2)请配平第 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BO2+ SiO2+ Na+ H2 NaBH4+ Na2SiO3 答案: 1 2 4 2 1 2 (3)第 步分离采用的方法是 ;第 步分出 NaBH4并回收溶剂,采用的方法是 ;

19、 答案: 过滤 蒸馏 (4)NaBH4(s)与 H2O(l)反应生成 NaBO2(s)和 H2(g)。在 25 、 101kPa下,已知每消耗3.8gNaBH4(s)放热 21.6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 NaBH4(s)+2H2O(l)=NaBO2(s)+4H2(g)H= 216.0kJ/mol 解析: NaBO2、 SiO2、 Na 和 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 NaBH4、 Na2SiO3, NaBH4常温下能与水反应,且氢气和氧气混合加热易产生爆炸现象,为防止 NaBH4水解、防止产生安全事故,需要将装置中的空气和水蒸气排出; NaBH4可溶于异丙胺,根据 知, 中加入

20、的溶剂是异丙胺,NaBH4溶解与异丙胺、 Na2SiO3不溶于异丙胺,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分离,通过过量得到滤液和滤渣,滤渣成分是 Na2SiO3;异丙胺沸点: 33 ,将滤液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得到异丙胺和固体 NaBH4。 11.(14 分 )某研究小组将纯净的 SO2气体通入 0.1molL 1的 Ba(NO3)2溶液中,得到了 BaSO4沉 淀。为探究上述溶液中何种微粒能氧化通入的 SO2,该小组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溶液中的 NO3 假设二:溶液中溶解的 O2; (1)验证假设一 该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了假设一,请在下表空白处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

21、 1:在盛有不含 O2的 25mL0.1molL 1BaCl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O2气体。 假设一成立 实验 2:在盛有不含 O2的 25mL0.1molL 1Ba(NO3)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O2气体 解析: 根据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亚硫酸是弱酸不能制备盐酸,故实验 1 无现象; 二氧化硫溶于水后生成 H2SO3,亚硫酸电离出氢离子: H2SO32H+SO32 , H+、 NO3 结合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 HNO3,硝酸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成硫酸根离子,从而生成硫酸钡沉淀 。 答案为:无现象 白色沉淀生成 (2)为深入研究该反应,该小组还测得上述两个实验中溶液 pH

22、随通入 SO2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 实验 1中溶液 pH变小的原因是 ; V1时,实验 2中溶液 pH小于实验 1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 解析: 试验 1 中,二氧化硫溶于水后生成 H2SO3,亚硫酸电离出氢离子: H2SO32H+SO32 ,所以溶液的 pH 减小;试验 2 发生反应: 3SO2+2H2O+2NO3 =2NO+4H+3SO42 ,反应中生成了强酸硫酸,则实验 2 的 pH 小于实验 1。 答案: SO2溶于水后生成 H2SO3,亚硫酸显酸性,故 pH 值减小 3SO2+2H2O+2NO3 =2NO+4H+3SO42 (3)验证假设二 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写出实

23、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 解析: 验证假设二,需要用实验 1 做对比实验,然后做实验 3:在盛有未经脱 O2处理的25ml0.1mol/LBaCl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O2气体,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假设二成立,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 1:在盛有不含 O2的 25ml0.1mol/LBaCl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O2气体 无现象 假设二成立 实验 3:在盛有未经脱 O2处理的 25ml0.1mol/LBaCl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O2气体 有白色沉淀生成 。 故答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

24、论 实验 1:在盛有不含 O2的 25ml0.1mol/LBaCl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O2气体 无现象 假设二成立 实验 3:在盛有未经脱 O2处理的 25ml0.1mol/LBaCl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O2气体 有白色沉淀生成 (4)若假设二成立,请预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足量的 O2和 KNO3氧化相同的 H2SO3溶液 (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充分反应后两溶液的 pH 前者 (填 “ 大于 ” 或 “ 小于 ”) 后者,理由是 。 解析:氧气与亚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H2SO3+O2=4H+2SO42 ,亚硫酸与硝酸根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H2SO3+2NO3 =2NO+4H +H2O+3SO42 ,根据反应可知,足量的 O2和 NO3 分步氧化相同的亚硫酸,生成的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前者大于后者,所以前者溶液的 pH 小于后者 。 答案:小于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明,足量的 O2和 NO3 分步氧化相同的亚硫酸,生成的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前者大于后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