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 II 卷)历史 第卷 24.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 C 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 A 选项错误 ; B 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
2、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 D 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者的政治诉求 答案: C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称职的郡太守,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 A 选项正确。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进
3、一步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但不是说历代帝王对汉宣帝尊崇,只是推崇汉宣帝对地方吏治的 高度重视,因此 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地方制度是不断演变的,后代并没有沿用汉代的地方制度,因此 C 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 B 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吏治的意义 答案: A 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二字,说明本
4、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坊市分离和海外贸易是商品经济的一种体现,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故 AD 选项不选;土地问题一直是封建社会的重要问题,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重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 动力,因此 B 选项错误。 考点 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中心南移 答案: C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
5、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客观影响。据“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 A 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 C 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 ,并未因定都北京受到抑制; D 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区域型经济交流 答案: B
6、28.奕訢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汝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訢和丁汝昌都被人冠以“鬼”的绰号,说明当时中国人民对他们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的鄙视。这说明在传统思想下洋务运动不被世人所接受,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水平,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 B 错在“崇洋媚外”与事实不符; C 错在材料没有体现
7、器物与制度的关系; D 错在国人 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答案: A 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风行后被禁止,说明该书在当时被社会人士所认同但是遭到了政府的抵制。这就反映出他的思想违背了政府的意志,与统治阶级的
8、思想相违背。结合史实,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所以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的著作被政府禁止。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自身对儒学的考究,主观意识较强,真实性不强,因此 A 选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主要内容是考据被奉为 儒家经典的古文经,目的是对儒学体系加以改造,不是介绍西方思想,因此 B 不选;康有为是拥护孔孟思想的,强调“托 古改制”,并没有颠覆孔孟学说, D 错误。 考点定位: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的思想 答案: C 30. 1938 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
9、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叙述了日本在侵略中国同时,使用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控制和掠夺。我们要认清这 件事情的本质,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在经济上转嫁危机,以达到用中国的经济支撑自己侵略中国。 A 选项错在“国统区”,扩大了实际范围;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 C 项错误; D 选项不对,题中是银行和货币,没有物资。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日军的经济侵略 答案: B 31.到
10、 1952 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 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段是关键,材料中说到 1952 年底,俄语热在中国风行。 1952 年正处于中俄关系的蜜月期,从新中国 1949 年建立以来就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直至中俄关系恶化。因此外交政策并没有转变, A 选项错误。苏联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典范,学习和借鉴苏联经 验需要大量俄语人才,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1、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B 选项没有 D 选项全面;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 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 C 项错误;结合 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一化三改”逐渐开展,俄语热的产生是为了向苏联进行更好的学习,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做出的调整, D 选项更深入更全面,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趺,文化对经济的适应与调整 答案: D 32. 17 世纪 60 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 18 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
12、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荼叶在英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注意两个时间点:“ 17 世纪 60 年代”和“ 18 世纪末”,这个时间变化内英国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工业产品急需市场;此外工业生产还需要大量的生产原料,这就促进了英国的对外贸易。荼叶属于中国的作物,能够在英国普通民众中流传,说明它的价格已经下降,这也是世界市场的作用,东西方交流增多,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 A 选项材料不能睞现出来, B 选项反映不出材料中反映的“变化”; C 选项违背了历史事实,工业革
13、命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东西方的贸易的扩大 答案: D 33.表 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所占比例表,由表 1 可以推知, 19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 ( ) 年代 1870 1896 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图表的能力。图表显示四国在 1870 年到 1913 年的总产值虽然随着时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保持
14、 70%以上的控制地位,所以不能说明欧美发达国家开始由盛转衰,因此 A 选项排除。结合所学,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世界经济结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而材料阼现不出这一特点,因此 D 选项不选;材料中只给出资本主义强国的数据,没有其他国家的发展愔情况,不能反映出世界这一概念, 故 C 不选。之所以欧美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虽然发展不 明显,但也在在数据中得到了体现,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意义与影响 答案: B 34. 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
15、5.4 亿千克, 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 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483 亿千克, 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 中是将苏联 1930 年与 1931 年的粮食生产量与出口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粮食生产量减少,出口量却增多,体现不出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 B 选项错误;之所以能出现这种现象,都是苏联人民缩减口粮支持国建的建设,这是是苏联人民巨大的牺牲,故 A 选项正确。再
16、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个时候苏联正在进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的建设,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下。粮食虽然减产,但是出口量增多,工业化成果明显, C 选项排除, D 选项没有解释出口量增多的原因,因此 D 排除,故本题选择 A 选项。 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苏联国家工业化建设 答案: A 35.如果以“两格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本题考査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确立
17、”与“解体”是一始一终,代表着两极格局的开始与结束,说明贯穿两极格局的就是苏联与美国实力的此消彼涨,在两者的冷战中提升自己的实力,以达到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 A 错在“趋同”; B 错在违背了“冷战” ; D 错在“淡化”。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中的主线 答案: A 第卷 40.(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
18、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 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 腊
19、)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 解析: (1)本题考査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对比。从材料一中“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蜚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孟子的主张体现传统的中国式思想,忠孝很重要,因此在不能违背法律的同时要注意孝行,因
20、此才会有放弃天子地位来敉父亲的行为。从材料二“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可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守法是正义行为。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是源于民主政治的法治理念,是城邦政治的产物。主张大义为先,因此不会违背应有的“大义”,法律至上。 (2)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回答社会背景时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回答背 景。针对他们的不同要分别分析背景对他们的作用。对于历史价值的评判,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价值和对后世的价值来 谈。要充分肯定他们思想的重要意义,给出最中肯的评价。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时期的百家争呜,孟子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主
21、张。 答案: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5 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5 分)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6 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 ;法律作用突出。( 6 分)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 分) 41.(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表二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
22、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回答的时候只需要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回答即可,这就给我们同学很大的发挥空间。所谓仁者见人,智者见智,只要观点不偏,针对材料的分析准确,就能够得到分数。根据图表,我们能够发现法定假日天数变多,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开始增多。这是最容易发现的变化,也是同学最好回答的。针对原因,我们用四个字概括“合理即可”。所以这道题就看同学的发挥是否稳定,逻辑是否严密。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节假日的变化 答案:评分说明 :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
23、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4 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8 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45.(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丈官年薪俸银 180 两,正七品知县 45 两,正九品官员 33 两, 这些银 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通人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水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
24、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轴线“数倍于正赋”,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每年也有二 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7 分) 答案: (1)官员薪俸偏低;地
25、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 8 分)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7 分) 解析: (1)本题考査分析材料的能力 。本题回答的关键就是从材料中找关键词。根据材料我们能 总结出雍正帝的措施主要是针对腐败现象。雍正帝提出“养廉”。因此问题就转化为腐败带来的危害,我们就围绕腐败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回答本题。从材料中“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可知原因有官员薪俸偏低;从“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
26、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可知原因有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从“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 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 以致引发民变”可知原因是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因此答案便轻松得出。 (2)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对于一个政策的作用我们主要从他的目的来进行分析,如果目的达到了,那么它就是成功的。因此针对雍正帝提出“养廉”政策的原因回答即可。“养廉”政策产生的作用就是缓解了还原的经济压力,因此也就缓解了腐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但是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
27、大改革,雍正帝的改革,背景与作用 46.(1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国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任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任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 政,无以
28、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916 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9 分) 解析: (1)本题考察分析材料的能力。陈独秀的主张材料中已经明确给出。从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 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可见他的主要主张就是民主
29、政治最重要的是人民自居于主人公地位,应以民治民,自己制定规律,自己拥护执行,而不是依靠政府来统治,否则无异于君主专制。因此回答问题的关键点就是“主人翁意识”。 (2)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要用一分为 二的角度来评价,对于积极作用要给予肯定,不足要指出。陈独秀的主张是一种对民主制度宣传与肯定,他从思想文化角度对民主政治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了民主的关键,因此也成为宣传民主政治的旗手,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民主政治的代言人。但是他的思想体系也有不足,与中国实际没有完全结合,这点简要说明即可。在回答的同时要注意用事实说话,结合史实来评价,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考点定位:近代中
30、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陈独秀的民主观念 答案: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 主动楕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 6 分) (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凊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 9 分) 47.( 15 分)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早在 1910 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 1941 年 4 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
31、理学家摩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 1943 年 4 月,来自全苏 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 年 8 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摩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 1949 年 8 月,苏联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 现代史 (1)根
3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10 分) 答案: (1)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 5 分) (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 5 分) 积极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 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5 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早在 19
33、10 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象”,一个事物的产生基础是有科学理论的发现。其次我们要分别从政治背景的角度去考虑,在针对政治背景的分析中要注意结合当时的自身背景和外部环境来分析,这样就可以达到分析全面的效果,不至于遗漏。“ 1945 年 8 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可总结外部环境是美国垄断原子弹。结合教材分析,结合冷战即将爆发的史实分析 出此时苏联经济紧张,外部受到美国的核威胁,因此发展核武器是非常 必要的。 (2)本题考査分析材料的能力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力。历史条件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来回答, 从“早在 1910 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
34、射性象”,可知是理论上成熟;从“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可知条件是国家高度重视,政府大力支持;从“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可知人民极其拥护。历史意义要分为自身意义和世界意义两个方面。自身的意义主要是维护了自身的安全,世界性意义就是打破美国和垄断,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考点定位:雅尔塔体系下的 冷战与和平,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研制出原子弹的背景与意义 48.(15 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和健康状况
35、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1878 年,卑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的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 12 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卑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 1883 年起,卑斯麦政府相机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人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和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卑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 6 分)
3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卑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 9 分) 答案: (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 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6 分) (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4 分) 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 5 分) 解析: (1)本题考査分析材料的能力,着重于对材料的概括与理解。本题主要是对的过当时社会背景的概括,材料中已经明确给出。从材料“ 19 世纪 7
37、0 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可总结背景是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从“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可总结背景是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在回答时,要注意对德国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要说明。德国统一后建立不彻底的资本主义政策,可总结背景是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且马克思主义在当时广泛传播,工人阶级的力量也不断壮大。回答时还要注意问题的焦点,问题焦点在哪里要重点说明。 (2)本题考査分析材料的能力。俾斯麦的措施就是两条,一是刚性措施,一 是慰安措施。刚性措施就是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慰安措施就是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对这种政策的评价主要针对它的利弊,以及产生的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它的作用,针对政策“双管齐下”的特点,着重说明他对德意志自身发展的意义。针对他政策上的不足也要加以阐述。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俾斯麦的铁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