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物理.docx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138628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物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物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物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物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物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物理 1.如图,两平行的带电金属板水平放置。若在两板中间 a点从静止释放一带电微粒,微粒恰好保持静止状态。现将两板绕过 a 点的轴 (垂直于纸面 )逆时针旋转 45 ,再由 a 点从 静止释放一同样的微粒,改微粒将 ( ) A.保持静止状态 B.向左上方做匀加速运动 C.向正下方做匀加速运动 D.向左下方做匀加速运动 解析 : 现将两板绕过 a 点的轴 (垂直于纸面 )逆时针旋转时,两板间的电场强度不变,电场力也不变,所以现将两板绕过 a 点的轴 (垂直于纸面 )逆时针旋转后,带电微粒受两大小相等的力的作用,合力方向向左下方,故微粒将向左下

2、方做匀加速运动,故 D 正确, A、 B、 C 错误。 答案: D 2.如图,直角三角形金属框 abc 放置在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方向平行于 ab边向上。当金属框绕 ab 边以角速度 逆时针转动时, a、 b、 c 三点的电势分别为 Ua、 Ub、Uc.已知 bc 边的长度为 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Ua Uc,金属框中无电流 B.Ub Uc,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 a-b-c-a C.Ubc=-1/2Bl ,金属框中无电流 D.Ubc=1/2Blw,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 a-c-b-a 解析 : 当金属框绕 ab 边以角速度 逆时针转动时,穿过直角三角形金属框 abc 的磁

3、通量恒为 0,所以没有感应电流,由右手定则可知, c 点电势高, 212bcU Bl ,故 C 正确。 答案: C 3.由于卫星的发射场不在赤道上,同步卫星发射后需要从转移轨道经过调整再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当卫星在转移轨道上飞经赤道上空时,发动机点火,给卫星一附加速度,使卫星沿同步轨道运行。已知同步卫星的环绕速度约为 3.1x103/s,某次发射卫星飞经赤道上空时的速度为 1.55x103/s,此时卫星的高度与同步轨道的高度相同,转移轨道和同步轨道的夹角为30 ,如图所示,发动机给卫星的附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约为 ( ) A.西偏北方向, 1.9x103m/s B.东偏南方向, 1.9x103m/

4、s C.西偏北方向, 2.7x103m/s D.东偏南方向, 2.7x103m/s 解析 : 如下图所示,由余弦定理,可知 2 2 0 31 1 1 22 c o s 3 0 1 . 9 1 0 m / sv v v v v ,方向为东偏南方向,故 B 正确, A、 B、 C 错误 。 答案: B 4.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发动机的功率 P随时间 t的变化如图所示。假定汽车所受阻力的大小 f 恒定不变。下列描述该汽车的速度 v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像中,可能正确的是 ( ) 解析 : 由图可知,汽车先以恒定功率 P1起动,所以刚开始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度运动,后以更大功率 P

5、2运动,所以再次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故 A 正确, B、 C、 D 错误。 答案: A 5.(多选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关于指南针,下列说明正确的是 ( ) A.指南针可以仅具有一个磁极 B.指南针能够指向南北,说明地球具有磁场 C.指南针的指向会受到附近铁块的干扰 D.在指南针正上方附近沿指针方向放置一直导线,导线通电时指南针不偏转 解析 : 指南针 是 一个磁 体,它有两个磁 极 ,故 A 错误; 指南针能够指向南北,说明地球具有磁场 ,故 B 正确;当附近的铁块磁化,指南针的指向会受到附近铁块的干扰,故 C 正确;根 据安培定则,在指南针正上方附近沿指针方向放置一直导线时

6、,导线通电时会产生磁场,指南针会偏转与导线垂直,故 D 错误。 答案: BC 6.(多选 )有两个运强磁场区域 I 和 II, I 中的磁感应强度是 II 中的 k 倍,两个速率相同的电子分别在两磁场区域做圆周运动。与 I 中运动的电子相比, II 中的电子 ( ) A.运动轨迹的半径是 I 中的 k 倍 B.加速度的大小是 I 中的 k 倍 C.做圆周运动的周期是 I 中的 k 倍 D.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是 I 中的 k 倍 解析 : 由于磁场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粒子只受到洛伦兹力作用,洛伦兹力提供作向心力,由 2vqvB mR解得 mvRqB,所以, I 中的磁感应强度是 II 中的 k

7、倍 ,所以 II 中 电子的轨道半径是 I 中的 k 倍。选项 A 正确。加速度 qvBam,加速度大小 I 中的 1/k 倍,故选项B 错误。是由周期公式 2 mTqB 可以 II 中 的周期是 I 中的 k 倍,选项 C 正确。角速度2 qBTm , II 中 电子的角速度是 I 中的 1/k 倍,故选项 D 错误。 答案: AC 7.(多选 )在一东西向的水平直铁轨上,停放着一列已用挂钩链接好的车厢。当机车在东边拉着这列车厢 以 大小为 a 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链接某两相邻车厢的挂钩 P 和 Q 间的拉力大小为 F;当机车在西边拉着这列车厢 以 大小为 23a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链接某两

8、相邻车厢的挂钩 P 和 Q 间的拉力大小仍为 F。不计车厢与铁轨间的摩擦,每节车厢质量相同,则这列车厢的节数可能为 ( ) A.8 B.10 C.15 D.18 解析 : 由设这列车厢的节数为 n, P、 Q 挂钩东边有 k 节车厢,每节车厢的质量为 m,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23 ( )FFkm n k m ,解得: 25kn, k 是正整数, n 只能是 5 的倍数,故 B、C 正确, A、 D 错误 答案: BC 8.(多选 )如图,滑块 a、 b 的质量均为 m, a 套在固定直杆上,与光滑水平地面相距 h, b放在地面上, a、 b 通过铰链用刚性轻杆连接。不计摩擦, a、 b 可视

9、为质点,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则 ( ) A.a 落地前,轻杆对 b 一直做正功 B.a 落地时 速度大小为 2gh C.a 下落过程中,其加速度大小始终不大于 g D.a 落地前,当 a 的机械能最小时, b 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 mg 解析 : 当 a 物体刚释放时,两者的速度都为 0,当 a 物体落地时,沿杆的分速度为 0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 a 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 2av gh,故 B 正确; b 物体的速度也是为 0,所以轻杆对 b 先做正功,后做负功,故 A 错误; a 落地前,当 a 的机械能最小时, b的速度最大,此时杆对 b 的作用力为 0,这时, b 对 面的压力大小为

10、mg, a 的加度为 g,故 C 错误,D 正确。 答案: BD 9.(6 分 )某学生用图 (a)琐事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的 动 摩擦因数。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 50Hz,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只带的一部分如图 (b)所示,图中标出了 5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 (1)物块下滑是的加速度 a=_m/s2;打点 C 点时物块的速度 v=_m/s; (2)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求出动摩擦因数,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 _(填 正确答案标号 ) A.物块的质量 B.斜面的高度 C.斜面的倾角 解析 : (1)根据纸带数据可知:加速度2( ) ( ) 3 . 2 5 m / s4C D D

11、E A B B Cx x x xa T ;打点 C 点时物块的速度 1 . 7 9 m / s2BDC xv T(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 s i n c o sa g g ,所以求出动摩擦因数,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斜面的倾角。 答案: (1)3.25; 1.79; (2)C 10.(9 分 )电压表满偏时通过该表的电流是半偏是通过该表的电流的两倍。某同学利用这一事实测量电压表的内阻 (半偏法 )实验室提供材料器材如下: 待测电压表 (量程 3V,内阻约为 3000 欧 ),电阻箱 R0(最大阻值为 99999.9 欧 ),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 100 欧,额定电压 2A),电源 E(电

12、动势 6V,内阻不计 ),开关两个,导线若干 (1)虚线框内为同学设计的测量电压表内阻的电路图的一部分,将电路图补充完整 (2)根据设计的电路写出步骤 _。 (3) 将这种方法测出的电压表内阻记为 R1v 与内阻的真实值 Rv 先比 R1v_Rv (添“”“=” 或 “;见解析 11.(12 分 )如图,一质量为 m、电荷量为 q(q0)的例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 A、 B 为其运动轨迹上的两点。已知该粒子在 A 点的速度大小为 v0,方向与电场方向的夹角为 60 ;它运动到 B 点时速度方向与电场方向的夹角为 30 。不计重力。求 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 解析 : 设带电粒子在 B 点的速

13、度大小为 vB,粒子在垂直于电场方向的分速度不变,即: vBsin30 =v0sin60 由此得 03Bvv 设 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 UAB,由动能定理有: 221122A B B Aq U m v m v 解得 20AB mvU q答案: 20AB mvU q12.(20 分 )下暴雨时,有时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某地有一倾角为 =37 (sin37= )的山坡 C,上面有一质量为 m 的石板 B,其上下表面与斜坡平行; B 上有一碎石堆 A(含有大量泥土 ), A 和 B 均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假设某次暴雨中, A 浸透雨水后总质量也为 m(可视为质量不变的滑块 )

14、,在极短时间内,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 1减小为 , B、 C 间的动摩擦因数 2减小为 0.5, A、 B 开始运动,此时刻为计时起点;在第2s 末, B 的上表面突然变为光滑, 2保持不变。已知 A 开始运动时, A 离 B下边缘的距离l=27m, C 足够长,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 大小 g=10m/s2。求: (1)在 02s 时间内 A 和 B 加速度的大小 (2)A 在 B 上总的运动时间 解析 : (1)在 02s 时间内, A 和 B 的受力如图所示,其中f1、 N1是 A 与 B 之间的摩擦力和正压力的大小, f2、 N2是 B与 C 之间的摩擦力和正

15、压力的大小,方向如图所示 。 由 滑动摩擦力 公式 和力的平衡条件 1 1 1fN 1 co sN mg 2 2 2fN 21 c o sN N m g 规定 沿斜面向下为正。设 A 和 B 的加速度分别为 a1和 a2, 由牛顿第二定律 得 11s i nm g f m a 2 1 2s i nm g f f m a 联立式 ,并代入题给条件得 a1=3m/s2 a2=1m/s2 (2)在 t1=2s 时, 设 A 和 B 的速度分别为 v1和 v2, 则 v1=a1t1=6m/s v2=a2t2=2m/s t t1时, 设 A 和 B 的加速度分别为 1a和 2a.此时 A 与 B 之间摩

16、擦力为零,同理可得 1a=6m/s2 (11) 2a= 2m/s2 (12) 即 B 做减速运动。设经过 时间 t2, B 的速度减为零 , 则有 v2+ 2at2=0 (13) 5383 联立 (10)(12)(13)式 得 t2=1s (14) 在 t1+t2时间 内 , A 相对于 B 运动的 距离 为 2 2 2 21 1 1 2 1 2 2 1 2 2 2 21 1 1 1( ) ( )2 2 2 2s a t v t a t a t v t a t =12m27m (15) 此后 B 静止不动。 A 继续在 B 上滑动。设 再 经过时间 t3后 A 离开 B,则有 21 1 2 3

17、 1 31() 2L s v a t t a t (16) 可得 t3=1s (另 一解不合题意,舍去 ) (17) 设 A 在 B 上总的运动时间为 t 总 ,有 t 总 =t1+t2+t3=4s (18) 答案: (1) a1=3m/s2 a2=1m/s2 (2) 4s 13.物理选修 3-3(15 分 ) (1)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 1 个给 2 分,选对2 个得 4 分,选对 3 个得 5 分,每选错 1 个扣 3 分,最低得分 0 分 ) 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 B.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间的一种化学反应 C.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18、D.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E.液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于液体的对流形成的 解析 : 根据分子动理论,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故 A 正确;扩散现象不是化学反应,故 B 错误;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故 C 正确;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故 D 正确;液体中的扩散现象不是由于液体的对流形成的,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故 E 错误。 答案: ACD (2)(10 分 )如图,一粗细均匀的 U 形管竖直放置 , A 侧上端封闭, B 侧上侧与大气相通,下端开口处开关 K 关闭, A 侧空气柱的长度为 l=10.0cm, B 侧水银面比 A 侧的高 h=3

19、.0cm,现将开关 K 打开,从 U 形管中放出部分水银,当两侧的高度差为 h1=10.0cm 时,将开关 K 关闭,已知大气压强 P0=75.0cmHg。 ( )求放出部分水银后 A 侧空气柱的长度 ( )此后再向 B 侧注入水银,使 A、 B 两侧的水银达到同一高度,求注入水银在管内的长度 解析 : (1)以 cmHg 为压强单位,设 A 侧空气长度 l=10.0cm 时压强为 P;当两侧水银面的高度差为h1=10.0cm 时,空气柱的长度为 l1,压强为 P1,由玻意耳定律得 11pl pl由力学平衡条件得:0p p h打开开关 K,放出水银的过程中, B 侧水银面处的压强始终为 p0,

20、而 A 侧水银面处的压强随空气柱的长度增加而逐渐减小, B、 A 两侧水银面的高度差也随之减小,直至 B 侧水银面低于 A 侧水银面 h1为止,由力学平衡有10p p h 代入数学解得: l1=12.0cm (2) 当 A、 B 两侧水银面达到同一高度时,设 A 侧空气柱的长度为 l2,压强为 P2。由玻意耳定律得:22pl p l由力学平衡条件得:20pp代入数据得 l2=10.4cm 设注入的水银柱在管内的长度为 h ,依题决得1 2 12 ( ) 1 3 . 2 c mh l l h 答案: (1)12.0cm; (2)13.2cm 14.物理选修 3-4(15 分 ) (1) (5分

21、)如图,一束光沿半径方向射向一块半圆形玻璃砖,在玻璃砖底面上的入射角为 ,经折射后射出 a、 b 两束光线,则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 1 个给 2 分,选对 2 个得4 分,选对 3 个得 5 分,每选错 1 个扣 3 分,最低得分 0 分 ) A.在玻璃中, a 光的传播速度小于 b 光的 传播速度 B.在真空中, a 光的波长小于 b 光的波长 C.玻璃砖对 a 光的折射率小于对 b 光 的折射率 D.若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 角逐渐变大,则折射光线 a 首先消失 E.分别用 a、 b 光在同一个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上做实验, a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大于 b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 解析 : 试题分析

22、:由图可知:玻璃砖对 a 光的折射率大于对 b 光的折射率,故 C 错误;在玻璃中, a 光的传播速度小于 b 光的传播速度,故 A 正确; a 光的频率大于 b 光的频率 ,在真空中, a 光的波长小于 b 光的波长,故 B 正确;若改变光束的 入射方向使 角逐渐变大,因为 a 光的折射率大,则折射光线 a 首先消失,故 D 正确; a 光的波长小于 b 光的波长,分别用 a、 b 光在同一个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上做实验, a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小于 b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故 E 错误 。 答案: ABD (2)(10 分 )平衡位置位于原点 O 的波源发出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水平 x 轴传播,

23、 P、 Q为 x 轴上的两个点 (均位于 x 轴正向 ), P与 Q 的距离为 35cm,此距离介于一倍波长与二倍波长之间,已知波源自 t=0 时由平衡位置开始向上振动,周期 T=1s,振幅 A=5cm。当波传到 P点时,波源恰好处于波峰位置;此后再经过 5s, 平衡位置在 Q 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求: ( ) P、 Q 之间的距离 ( ) 从 t=0 开始到平衡位置在 Q 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时,波源在振动过程中通过路程 。 解析 : (1)由题意, O、 P 两点的距离与波长满足: 54OP 波速度与波长的关系为: vT在 f=5s 时间间隔内波传播的路程为 vt,由题意有2

24、vt PQ综上解得: PQ = 133cm (2) Q 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时,波源运动时间为:1 54t t T 波源由平衡位置开始运动,每经过 T/4,波源运动的路程为 A,由题意可知:1 14t t T故 t1时间内,波源运动的路程为 s=25A=125cm 答案: (1)133cm; (2)125cm 15.物理选修 3-5(15 分 ) (1) (5 分 )实物粒子和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下列事实中突出体现波动性的是 。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 1 个给 2 分,选对 2 个得 4 分,选对 3 个得 5 分,每选错 1 个扣 3 分,最低得分 0 分 ) A.电子束通过双缝实验

25、后可以形成干涉图样 B. 射线在云室中穿过会留下清晰的径迹 C.人们利慢中子衍射来研究晶体的结构 D.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物质的微观结构 E.光电效应实验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解析 : 电子束通双缝实验后可以形成干涉图样,可以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故 A 正确;射线在云室中穿过会留下清晰的径迹,可以说明射线一种粒子性,故 B 错误,人们利用慢中子衍射来研究晶 体的结构,中子衍射说明中子一种波,故 C 正确;人们利电子显微镱观测物质的微观结构,利用了电子的干涉现象,说明电子是一种波,故 D 正确;光电效应说明光是一种粒子,故 E 错误。 答案: ACD (

26、2)(10 分 )滑块 a、 b 沿水平面上同一条直线发生碰撞;碰撞后两者粘在一起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从光滑路段进入粗糙路段。两者的位置 x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求: ( )滑块 a、 b 的质量之比; ( )整个运动过程中,两滑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与因碰撞而损失的机械能之比。 解析 : (1)设 a、 b 的质量分别为 m1、 m2, a、 b 碰撞前的速度为 v1、 v2。由题给图象得 v1 = -2m/s v2 = 1m/s a、 b 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滑块的共同速度为 v,由题给图象得 2 m/s3v由动量守恒定律得1 1 2 2 1 2()m v m v m m v 解得:1218mm (2)由能量守恒得,两滑块因碰撞而损失的机械能为 2 2 21 1 2 2 1 21 1 1 ()2 2 2E m v m v m m v 由图象可知,两滑块最后停止运动,由动能定理得,两滑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2121 ()2W m m v 解得 12WE 答案: (1)1218mm ; (2) 12W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