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地理.docx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138643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8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地理 一、 选择题。 浙江古代盛产青瓷,其中越窑生产的青瓷(越瓷)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地区等。古代越瓷贸易主要以风力和洋流为动力,晴夜观星定向,一般出航半年内到达非洲。下图为越瓷外销西南航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 第 1、 2 题图 1.与陆路运输相比,越瓷西南方向贸易选择海运方式可 ( ) 缩短路程 增加运量 减少货物破损 增强贸易灵活性 A. B. C. D. 解析: 读图,与陆陆运输相比,越瓷西南方向贸易选择海运方式可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和非洲东部地区,增强贸易灵活性,对;轮船运量比车马运量大,可增加运量,对;海运

2、的路程长,错;海上风浪大,不能减少货物破损,错。 C 对。 答案: C 2.在输出越瓷的贸易航程中,船上的人可能会在 ( ) A.甲处夜观北极星定向 B.乙处借船右后方风作动力 C.丙处见到河水的暴涨 D.丁处眺望到大片茂盛的草地 解析: 在输出越瓷的贸易航程中,甲处临近赤道,北极星高度太低,不易被看到,不能利用北极星定向, A 错;乙处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可借助船后方风作动力, B 对;丙处为热带 沙漠气候,很难见到河水的暴涨, C 错;丁处半岛受离岸风及季风影响,沿岸多沙漠分布,看不到大片的草地, D 错。 答案: B 考点: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大气环流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不同区域自然

3、环境特征差异。 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下图中北纬 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 3、 4 题 。 3、 4 题图 3.下图为北纬 30附近、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相对应的是 (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甲、乙 解析: 北纬 30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大部分区域降水少,中西部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或者地中海气候,东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读图,更加气温和降水量特征,甲图周围一片荒凉,湖泊处可能是绿洲,地降水丰富,、地降水较多,不可能是甲地, A 错;甲与对应。乙地景观以草地为主,植被分别较广,但是矮小稀疏,说明降水较少,热量较少,最可能是地,所以 D

4、 对。 答案: D 4.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太阳辐射 B.距海远近 C.洋流性质 D.海拔高度 解析: 根据甲乙两图景观分析对比,两地纬度相同,甲地湖泊边有热带植被分布,说明热量充足,海拔较低。乙地景观植株矮小,体现出热量不足的特征,可能是高原景观,所以主要因素是海拔高度, D 对;同一纬度太阳辐射差异不是主要因素, A 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距离海洋远近影响不大, B 错;两地不临海,临海的两端分别是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洋流性质影响小, C 错。 答案: D 考点:不同气候类 型特征差异,影响陆地自然景观的主要因素。 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为岩层

5、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 5、 6 题 。 第 5、 6 题图 5.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背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压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解析:图中 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读图分析,根据岩层弯曲形态,甲处是向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向斜,外力侵蚀成山, A 错;甲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向斜,受侵蚀成岭, B 错;乙处为背斜,顶部受张力疏松被侵蚀成谷, C 对, D 错。 答案: C 6.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 A.石灰岩 大理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

6、理岩 石灰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解析: 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 岩石与周围岩石不同。读图,丙处岩层按顺序形成较晚,且没有侵入或切断的形态,是在地表沉积形成,可能是石灰岩等沉积岩,或是石灰岩变质成的大理岩, A 对。不可能是岩浆岩, B、 C、 D 错。 答案: A 考点: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 7、 8 题。 第 7、 8 题图 7.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解析: 读

7、图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甲地由林地变成湿地,可能是海拔较低, A 错。丙地耕地出现的早,说明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B 对;丁地地势低平,以林地为主,耕地开发条件差,D 错。 答案: B 8.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 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增加耕在面积 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改变耕作制度 A. B. C. D. 解析: 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增加耕地面积,可能性小,不利于环境保护,错。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对。改变耕作制度,与大规模生产经营无关,错。所以 B 对。 答案: B 考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条件

8、,区域农业发展的措施。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京华平均结果。完成 9、 10 题 。 第 9、 10 题图 9.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解析: 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所以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A 对。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 B

9、错。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 C 错。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 D 错。 答案: A 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解析: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 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C 对。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 A、 B、 D 错。

10、答案: C 考点:逆温现象及特征,影响逆温层上界峰值时间的因素。 11.下 图为某地地方时 12 时的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若甲、乙两个位置的太阳高度之和为 90,则乙位置太阳高度为 ( ) A.47 B.43 C.23.5 D.21.5 解析: 读图可以判断,乙大于 0,该地没有极夜现象,也没有阳光直射现象。若甲、乙两个位置的太阳高度之和为 90,甲与乙位于温带范围,太阳高度角之差为 47,可以计算出乙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21.5, D 对。 答案: D 考点: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二、非选择题 。 36.根据下列材料,完成 (1)-(3)题 。 ( 30 分) 材料

11、一:图 1 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 2 为图 1 中甲地气候统计图和河流水位年变化图。图 3为图 1 中乙地的气候统计图。图 1 中丙第广泛栽植可作为优良造纸原料的辐射松,生产纸浆出口。 材料二:我国新疆吐鲁番出产 的甜瓜深受市场欢迎。某企业欲咋乙地开辟海外甜瓜生产基地,开拓国际市场。 (1)简述甲地河流水位特征,并分析成因。( 12 分) (2)简述乙地种植甜瓜有利的自然条件。( 8 分) (3)简述丙地栽植辐射松和发展纸浆出口的自然优势。( 10 分) 解析: (1)读图 2,甲地河流全年水位在 3m 以上,全年水位高。该地在南半球,根据图中月份,高水位在冬季,图中 6-7 月,低水位在夏季

12、,图中 12 月 -次年 1 月。水位年内变化较为和缓,降水量丰富。根据图 1,河流的上游有大面积沼泽,滞留径流使高水位比多雨季节推迟数月。沼泽湿地调节径流,使水位变化和缓。 (2)读图 1,乙地位于河流源头附近,说明海拔较高。位于山脉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乙地纬度较高,冬季温度低,农作物病虫害少。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光照充足。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水源稳定。有利于甜瓜种植业发展 。 (3)读图 1,根据纬度,丙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有利于辐射松生长。丙地的宜林山地广,人口较少,土地资源充裕。水资源丰富,距海较近,出口便利。所 以有利于林产品发展

13、。 答案: (1)全年水位高(全年水位在 3m 以上);高水位在冬季( 6-7 月),低水位在夏季( 12 月 -次年 1 月);水位年内变化较为和缓。降水量丰富;河流的上游有大面积沼泽,滞留径流使高水位比多雨季节推迟数月;调节径流使水位变化和缓。 (2)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冬季温度低,农作物病虫害少;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光照充足;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水源稳定。 (3)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辐射松生长;宜林山地广;人口较少,土地资源充裕。水资源丰富;距海较近,出口便利。 考点:区域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37.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 (1)-(3)题。( 26

14、 分) 材料一 图 1 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图 2 为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结构图。岸线资源包括港口和工业生产等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一级岸线优于二级,二级优于三级。 第 34 题图 材料二: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1)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 8 分) (2)长江江苏段 _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说明理由岸线资源适宜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主要原因。( 8 分) (3)苏州某组织制造企业研究是否前往安徽的方案。如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要采取什么应

15、对措施?( 10 分) 解析: (1)江苏省是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 ,所以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位于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需要众多引排工程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 (2)根据图 2,长江江苏段北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读图 2,北岸一级、二级岸线里程长,三级岸线较少。说明江苏段北岸环境容量较大,所以适宜布局在北岸。资金密集型工业的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该类工业用水量较大,沿长江分布,用水便利。 (3)如迁移到安徽,则劳动力工资水平低,生产成本降低。但迁入地区配套不完善,距市场 远,运输成本上升。如不迁移,则应 采取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答案: (1)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势低平;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 (2)北。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用水量较大,沿长江分布,用水便利;环境容量较大。 (3)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考点:区域引排工程建设的原因,区域工业布局区位及原因,产业转移的条件及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