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唯物史观)-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1392771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唯物史观)-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唯物史观)-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唯物史观)-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唯物史观)-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唯物史观)-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唯物史观)-试卷 1 及答案解析(总分:7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5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分数:2.00)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B.人类精神需要的产物C.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3.19 世纪,美国鼓励向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发展西部又解决饭碗问题的聪明之举。孰料过度放牧造成大面积沙化,1

2、934 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1935 年,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约 2400 公里、南北宽 1440 公里、高约 3 公里的“黑龙”,3 天中横扫了美国 23 的地区,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 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事后美国不得不实施世界四大造林工程之一“罗斯福生态工程”,才避免了黑风暴的继续肆虐。这说明( )(分数:2.00)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4.在世界历史上,19 世纪经济落后的德

3、国却成为欧洲最先进思想的发源地,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 )(分数:2.00)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严重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不完全由社会存在决定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5.“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分数:2.00)A.生产工具B.生产力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6.“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无法说明上述观点( )(分

4、数:2.00)A.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C.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7.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正确思想的哲学理论根据是( )(分数:2.00)A.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原理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8.美国生物学家康么纳指出:“在热切探寻现代科学技术利益的过程中,我们几乎产生一种致命的错觉:人们已经最终逃脱了对自然界平衡的依赖,而事实是可悲

5、的、截然不同的。”这说明( )(分数:2.00)A.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自然界的平衡造成了永久性破坏B.打破自然界的平衡将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首要目标C.人与自然合理联系才能保持平衡D.科学技术能力和自然界的平衡将永远无法一致9.主观唯心论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 )(分数:2.00)A.地理环境决定的B.人口状况决定的C.“天数”决定的D.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10.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这就是说( )(分数:2.00)A.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B.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C.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D

6、.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11.整个宇宙都受着唯一的运动规律即万有引力规律支配,不仅自然界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运动,社会也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发展。可见,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上,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 )(分数:2.00)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形式相同B.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本质不同C.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没有共同之处D.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是本质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1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所处的历史条件”是( )(分数:2.00)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3.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

7、、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说明( )(分数:2.00)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14.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这一观点认为( )(分数:2.00)A.哲学不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B.哲学革命不是政治变革的前导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D.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更才是真正的革命15.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

8、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 )(分数:2.00)A.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B.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C.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代替社会革命D.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6.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社会形态是( )(分数:2.00)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17.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分数:2.00)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B.主

9、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相同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18.“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分数:2.00)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围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19.美国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由前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些说明了( )(分数:2.00)A.它们违反历史发展规律B.它们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C.社会发展不遵循任何客观规律D.这种直接过渡违反五种社会形态

10、的划分法20.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分数:2.00)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自由理性的外化21.“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这一观点( )(分数:2.00)A.简化了个人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过程性B.否认了个人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条件性C.承认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11、是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D.是“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22.“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个别举动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分数:2.00)A.重视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C.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D.认为偶然性被必然性所决定23.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是( )(分数:2.00)A.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B.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C.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D.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

12、错误观点24.“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这两种观点( )(分数:2.00)A.都正确表达了杰出人物、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B.都否认杰出人物发挥作用从属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C.前者是唯物主义命题,后者是唯心史观D.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主义命题25.“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分数:2.00)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26.党的报告中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

13、怎么得来的以及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这表明( )(分数:2.00)A.财产多少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无关B.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C.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一致的D.做工作要坚持适度原则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27.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28.马克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这说明( )(分数:2.00)A.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B.

14、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某物的属性为标准C.主体的需要及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具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D.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29.2006 年 9 月 8 日,中国首次设立环境保护科普创新奖,弥补了行业空白。这说明中国公众对地理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步提高,意识到环境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分数:2.00)A.它是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B.它直接推动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的性质C.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有利于社会的发展D.它间接地制约着社会发展的速度30.人口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中的关键变量。从国际比较来

15、看,如果我国长期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将使中国与印度在劳力资源与总抚养比等方面的竞争地位由显著优势变成严重劣势。因此,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是“人口政策进入特殊而关键的时期”。从总体上看,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 )(分数:2.00)A.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历史活动的承担者C.人口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D.人口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31.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性在内的统一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哲学的深刻革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分数:2.00)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

16、自然历史进程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32.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分数:2.00)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决定社会存在33.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分数:2.00)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D.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的规律34.“如果

17、资本主义的灭亡是有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分数:2.00)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否认历史观的决定论原则D.否定科学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35.英国科技哲学家斯诺在两种文化中说过,“我们必须用以反对技术的恶果的唯一武器,还是技术本身。我们没有别的出路。我们无法退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没有技术的伊甸园”。这一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 )(分数:2.00)A.认为只有科学技术能够解决“全球问题”B.认为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认为科学技术导致了“全球问题”D.对科学技术发展全盘否定36.哲学家孔德认为:“

18、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对他的这一看法分析正确的有( )(分数:2.00)A.认为人类历史是具有规律的B.没有认识到历史主体的能动性C.他否认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D.他的这一观点具有形而上学的倾向37.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从所谓“人类天性”出发,来评判各种社会制度,认为凡是符合人类天性的社会制度便是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他的这一观点( )(分数:2.00)A.把所谓人类天性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B.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C.否认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D.肯定了人的历史主体性38.对人

19、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选择性理解正确的是( )(分数:2.00)A.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B.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C.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D.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39.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有( )(分数:2.00)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B

20、.社会形态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这种社会形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只要社会形态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就不会灭亡D.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考研政治(唯物史观)-试卷 1 答案解析(总分:7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5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分数:2.00)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B.人类精神需要的产物C.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D.人们社

21、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选项 ABC 表述错误,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D。3.19 世纪,美国鼓励向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发展西部又解决饭碗问题的聪明之举。孰料过度放牧造成大面积沙化,1934 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1935 年,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约 2400 公里、南北宽 1

22、440 公里、高约 3 公里的“黑龙”,3 天中横扫了美国 23 的地区,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 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事后美国不得不实施世界四大造林工程之一“罗斯福生态工程”,才避免了黑风暴的继续肆虐。这说明( )(分数:2.00)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A选项没有看到人与外在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并

23、不是以倒退到原始状态为目的,而是在改造外在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人的意愿并与自然保持新的和谐。此外,并不是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的意思是说人对自然的“过度”行为,是破坏自然平衡的行为。人在自觉意识的指导下、在掌握了自然规律和保持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前提下的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就不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选项 C 则错误地理解了题干的材料,误以为造林工程就是人向自然界投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选项。4.在世界历史上,19 世纪经济落后的德国却成为欧洲最先进思想的发源地,这一

24、事件最突出地表明( )(分数:2.00)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严重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不完全由社会存在决定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有时可以落后于社会存在,因此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 A。5.“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分数:2.00)A.生产工具 B.生产力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解析

25、:解析: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 A。6.“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无法说明上述观点( )(分数:2.00)A.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析:解析: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

26、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选项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不符合题干的意思,故为应选选项。7.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正确思想的哲学理论根据是( )(分数:2.00)A.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原理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解析: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是马

27、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 C。8.美国生物学家康么纳指出:“在热切探寻现代科学技术利益的过程中,我们几乎产生一种致命的错觉:人们已经最终逃脱了对自然界平衡的依赖,而事实是可悲的、截然不同的。”这说明( )(分数:2.00)A.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自然界的平衡造成了永久性破坏B.打破自然界的平衡将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首要目标C.人与自然合理联系才能保持平衡 D.科学技术能力和自然界的平衡将永远无法一致解析:解析:本

28、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与自然界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但是因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了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这进一步造成了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因此,不能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造成了对自然界平衡的破坏。选项 A 是错误。自然界的平衡是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遵守的前提,必须将科学技术能力同自然界平衡的更深了解一致起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选项 B 和 D 也是错误的。题干的这句话是说,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的视线和活动范围不断地扩大,但并不意味着人们逐渐地

29、摆脱了自然界,人类依旧依赖于自然界,而且依赖的程度也在加强。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 选项。9.主观唯心论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 )(分数:2.00)A.地理环境决定的B.人口状况决定的C.“天数”决定的D.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史观的本质。主观唯心,顾名思义,就是人的主观思想与动机。A 项是地理环境决定论;B 项是人口决定论;C 项是宿命论。10.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这就是说( )(分数:2.00)A.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B.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 C.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

30、义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上层建筑的变革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变革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所以说,革命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的,B 正确。题干只是说强调需要物质前提,而不是说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A 项错;C 项有失偏颇,革命不仅需要经济力量,还需要政治、思想等多方面的力量;D项是比较容易被排除的。11.整个宇宙都受着唯一的运动规律即万有引力规律支配,不仅自然界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运动,社会也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发展。可见,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上,这种观

31、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 )(分数:2.00)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形式相同B.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本质不同C.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没有共同之处D.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是本质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本题认为自然和社会受到同一种规律的作用,实际上是认识到了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具有客观性,但是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规律具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具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选项。1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所处的历史条件”是( )(分数:2.00)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

32、主义观点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英雄史观。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英雄人物是历史人物,不是超人,应当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评价他们的历史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循环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周而复始地循环发展的。13.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说明( )(分数:2.00)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解析:解析:本题

33、考查的知识点是“主体选择性与历史决定论之间的关系”。 主干的前半句话是说人们有认识、利用社会历史规律的主观意志和能动性,后半句是说这种主观能动性是在遵循客观必然规律基础之上的,毕竟,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一种客观必然的过程。所以,承认主体选择性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14.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这一观点认为( )(分数:2.00)A.哲学不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B.哲学革命不是政治变革的前导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D.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更才是真正的革命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4、”。 恩格斯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或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恩格斯的这段话包含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以及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发展方向。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 C。15.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

35、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 )(分数:2.00)A.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B.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C.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代替社会革命D.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的改革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改革是必然的,它是解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某些方面、环节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

36、力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正因此,恩格斯才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改革。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选项。16.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社会形态是( )(分数:2.00)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形态概念的理解掌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历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是人类文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社会形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D。17.马克思说:“搬运夫

37、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分数:2.00)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相同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本质、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以及人的才能本质上都是后天实践的产物。马克思并未完全否定先天的差别,所以排除 A。马克思也不否认人的才能有所不同,所以排除 C。选项 D 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主观努力只有在实践条件的基础上才会发生作用,所以根本的原因仍是后天实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

38、是选项 B。18.“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分数:2.00)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围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家的实质”。 这段话将国家的根本目的视作追求社会福利,明显抹煞了国家的本质,即阶级性。所以,选项 D 符合题意。19.美国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由前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些说明了( )(分数:2.00)A.它们违反历史发展规律B.它们以世界范围内五

39、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 C.社会发展不遵循任何客观规律D.这种直接过渡违反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法解析:解析:社会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们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这是一个大前提,人类必须遵守。题干所指是以马克思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所以,正确选项是选项B。20.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分数:2.00)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C.一切社会

40、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上,人的本质是劳动,在人与人的区别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 C。21.“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这一观点( )(分数:2.00)A.简化了个人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过程性B.否认了个人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条件性C.承认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

41、动的统一 D.是“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在具体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 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选

42、择。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 选项。22.“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个别举动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分数:2.00)A.重视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C.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D.认为偶然性被必然性所决定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必然规律,我们必须首先承认历史必然性,个别英雄人物的作用只能加速或减缓历史发展进程,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进程。题干否认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从个人意志出发,是唯意志论,所以,答案是选项 C。23.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是( )(分数:2.0

43、0)A.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B.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C.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D.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反对“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也反对“英雄和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观点。这种“共同创造论”貌似全面,实际并没有摆脱唯心史观的性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选项。24.“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这两种观点( )(分数:2.00)A.都正确表达了杰

44、出人物、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B.都否认杰出人物发挥作用从属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C.前者是唯物主义命题,后者是唯心史观 D.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主义命题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前提下,承认英雄人物对历史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对此我们也要进行全面的、历史的、阶级的分析:第一,杰出人物是历史的产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任何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社会需要和时代需要的产物。在社会需要面前,出现怎样的杰出人物,由谁来充当杰出人物或领袖人物,这多少具有偶然性,但这样的杰出人物一定会出现则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在于社

45、会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时势造英雄”。第二,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定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他们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作用,而不能超出这个条件。在历史必然性面前,杰出人物并不是没有发挥历史主动性的舞台,但是这种历史主动性却在于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从而促进历史事变的进程,这正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根本体现。然而,无论如何,任何杰出人物都不能创造历史,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一般进程。 认为“英雄造时势”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选项。25.“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分数:2.00)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

46、出发点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任何人、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并支配着人们的活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选项 C 是错误的)。但是,社会发展规律又的确形成并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作为科学历史观出发点的是“现实的人”,而不是“人”(选项 A 错误)他们把从事物质

47、生产的“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这是因为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认为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是人本主义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选项。26.党的报告中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这表明( )(分数:2.00)A.财产多少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无关B.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C.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一致的D.做工作要坚持适度原则

48、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关系”。 本题考察“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人有其自身价值,但人自身价值最终必须通过对社会的贡献实现。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27.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28.马克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这说明( )(分数:2.00)A.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 B.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某物的属性为标准C.主体的需要及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具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 D.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性。 价值虽然同人的需要有关,但并不是由入的需要单方面决定的,价值必然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也就是说,价值必须以物质的或精神的现象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同时,人的需要也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客观物质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