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唯物史观)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下列概念中表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A)生产关系(B)生产力(C)上层建筑(D)社会意识形态4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2、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5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7 “
3、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阻隔了中国人半个多世纪之久的“浅浅的海峡 ”,在今天被两岸直航的包机轻盈地直接飞越。正是两岸的亲情、共同的利益,让两岸的关系一步接着一步向前发展。“飞起来了,就不要再停下来”是两岸民众的共同愿望。这一愿望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总是处在绝对运动之中,静止是不存在的(B)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质变比量变更重要(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D)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了8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指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 )(A)一定社会的经济体制(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
4、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9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下列完全属于意识形态的一组是( )(A)思想、道德、艺术、国家政治制度(B)艺术、哲学、道德、军队、法庭(C)道德、政党、思想、艺术(D)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A)革
5、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B)国家政权问题(C)经济发展问题(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13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这
6、一材料所体现的哲理是(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4 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错误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15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词语不断涌现,例如,“神马”“浮云”等,这些新词语的出现主要说
7、明( )(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C)人类具有超凡的创造力(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16 1978 年 12 月,小岗村 18 户农民签订了“分田到户” 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什会面貌。这说明(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17 i 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这里的“时务”喻指( )(A)经济基础
8、决定于上层建筑(B)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规律(C)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D)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阶级斗争规律18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 )(A)唯物史观(B)群众路线(C)唯物辩证法(D)群众观点19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20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21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9、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23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 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 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85 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 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 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
10、史翻案,体现了其( )(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4 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保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A)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B)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C)手推磨产生
11、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D)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2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都必然要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五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但是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则众说纷纭,争论不已。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几乎都卷入了这场被称为“古史分期” 的学术大讨论中,相继出现了“ 三论五说 ”: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魏晋封建论和春秋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建说、东晋封建说。上述材料说明( )(A)所有争论都无法推翻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B)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解释具有历史性(C)与自然科学相比
12、,历史学作为人文科学不具有客观性和精确性(D)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抛弃这些毫无意义的历史纠葛26 2011 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 )(A)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B)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C)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D)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27 关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C)历史是人
13、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受历史条件制约(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一定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制约28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9 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30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14、因为(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B)它属于上层建筑(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31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B)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同时变化(D)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3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3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A)社会形态是具
15、体的、历史的(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34 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 的根源35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36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A)否认历史
16、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37 “时势造英雄 ”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38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B)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但并不排斥自然属性(C)人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存在着固定不变的人性,人类所共有(D)马克思主义人
17、性论既是辩证法又是唯物论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3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
18、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来源:新华网材料 2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 2010 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
19、业化。请回答:(1)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2)结合材料 2,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40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中国古代思想家说:“ 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材料 2毛泽东指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 ”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结晶。“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
20、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 ”、“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 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订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中国共产党 80 年实践的基本经验时指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要求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
21、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 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以上材料所包含的历_史唯物主义原理。(2)分析材料 l 观点的合理性及局限性。(3)结合材料 1、2、3 并联系现实分析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41 以下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一组材料:材料 1马克思曾明确地说“ 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
22、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材料 2爱因斯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做过深刻分析,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材料 3技术悲观论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等。克服目前存在的“全球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减缓或者停止科学技术的进步,甚至回复到不要科学技术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实行经济上的零增长。材料 4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科
23、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是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法。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 l 和材料 2 的共同点是什么 ?(2)比较说明材料 3 与材料 4 的观点的异同,并指出二者的错误实质。(3)依据材料 1 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考研政治(唯物史观)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它的变化也决
24、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这种反作用就在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力的概念内涵。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表示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因此选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关系
25、的概念内涵。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决定性,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因此选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正如题干中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充分证明了这句话。【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题干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其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
26、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因此选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飞起来了,就不要再停下来”是两岸民众的共同愿望,这属于社会意识的表现,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了中国人半个多世纪之久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心理和情感上的反映,所以这正可以体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中“反映”这一知识点,故 C 符合题意,可选。A 明显错误,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B 项量变与质变关系与题意无关,D 主次矛盾关系也不是题中材料所涉及的,故排除。所以此题只能选 C。本题考查同学们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一辩证关系原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27、论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的概念内涵。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体制是具体实现形式,其选择是否恰当,对经济制度及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
28、度,国家行政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式和设施。【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体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问题,属于记忆型知识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科技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科学技术革命主要通过促进入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
29、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目主要讲的是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使得人们的传统意识发生变化,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转变为“协调发展”,故选 B。A 项说法错误,错误意识对人们的实践也发挥作用,什么性质而已,所以舍去 A;C 与题目无关,不涉及前进性与曲折性,舍去;D 项与题意无关,不能把由 “一个中心”到“科学发展观”的变化说成主次方面的转化,舍去。【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材料主要叙述了不知廉耻、荣辱倒错的危害,对廉耻和荣辱的认识属于社会意识,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落后的社
30、会意识的阻碍作用。A 、D 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C 观点错误,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本题选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新词语的出现体现的是社会的发展变化。A 不符合题意;C 与题意无关;D 说法错误,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因此选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材料中小岗村农民的创造,掀起了改革的序幕,改变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形势。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时务”就是指历史发展的态势,不
31、可改变的状态。即社会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社会发展亦有规律。正确选项为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注意区分。群众路线基本内容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确选项为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知
32、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阶级还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就是经济。正确选项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英雄史观属于唯心史观。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题干中提到“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是转变观念”,“观念”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明显看出,题干强调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33、意识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最突出表现。故选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唯心主义。日本侵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安倍晋三对“侵略”定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A 选项正确;B、C 选项材料未体现;D 说法错误,英雄创造历史否认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4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宋代
34、当时的社会决定了当时的人们相信神灵的存在,人们的社会生产受当时具体历史条件的局限,故选 ABD。C 表述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者都是社会存在,不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故排除。【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5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具有客观规律性,C 、D 两项说法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6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题干材料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说明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故选 B。题干材料中“失业率、财富不公”说明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故选 A。C 选项观点正确与题意无关。D 选项本身观点错误。
35、【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7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C 选项观点错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历史,但是不能随心所欲。”【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8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内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的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ABCD 选项内容都是其具体表现。全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9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A 本身错误观点,不选。B 与题
36、意无关。题干给的材料说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是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或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并不完全对应。因此选 C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B 选项错误,科学技术属于第一生产力,应该属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范畴。其他为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1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C 项观点错误。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
37、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但是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不是同时的立即改变,但变化是必然的。因此 C 项观点错误。其他选项为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2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D 选项观点错误明显,上层建筑不能决定经济基础性质,应该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其他为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3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因此选 B。社会形
38、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另外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因此选 A。CD 两选项观点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4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全球问题不是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A 选项观点错误。科学技术也不是当代人“非人化”根源。正确选项 B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5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历史观点,但不是任意创造,不是随心所欲,要受到一定条件限制。因此 C 选项观点错误。 D 观点也是错误的,应该是劳动发展史,社会实践史。【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6 【正确答案】
39、A,C,D【试题解析】 材料观点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前者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后者唯心史观。这是两种完全对立的历史观。因此 B 选项观点错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8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C 选项错误。不存在抽象人性,只有具体人性,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C 项观点属于形而上学人性论。其他选项为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
40、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39 【正确答案】 (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最后,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
41、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2)坚持两点论就是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文化体制改革中,既要看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
42、位转企改制,也要看到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改革中,要着重把握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住振兴文化产业这个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0 【正确答案】 (1)以上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2)材料 1 中古人的话是
43、说,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者,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否则,违背民众的意愿,失掉民众的支持,政权就会衰败。材料 1中的说法肯定了民众的作用,这是合理的思想。但这些思想是就君民关系,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并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来讲民众的作用,是十分狭隘的。(3)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是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说
44、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的,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对于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坚持三个“ 一致性 ”,即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
45、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 【正确答案】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爱因斯坦将科学技术当成一种强有力的工具。(2)材料 3 是技术悲观论观点。材料 4 是技术乐观论观点,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两者都只是从科学技术出发。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技术悲观论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技术,而技术乐观论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技术。两者错误的实质是:只见物不见人,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成果造福于人类,是科学技术单线论,或者说至上论。(3)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历史发展推动作用的强大杠杆。第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在当代社会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